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docx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
摘要:
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
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真爱。
作为一个女性形象,她敢于挑战父权,追求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
《牡丹亭》;杜丽娘;女性形象
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
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干追求真爱,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学界对杜丽娘形象的分析有很多,有的从杜丽娘的生死为情的角度展开,有的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展开,有的从杜丽娘与其他女性形象的对比来展开,却没有对杜丽娘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也没有涉及青春期女性心理和行为的角度。
笔者认为,杜丽娘作为青春期少女,有其特殊性,应该被重视。
本文拟从性别视角,青春期少女心理、青春期少女行为等方面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独特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一、从性别视角看杜丽娘的女性形象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研究界关注的对象,然而把性别和文学相结合,从女性主义角度剖析女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之后的事。
在美国埃托奥和布里奇斯写的《女性心理学》中说“性指基于构成解剖和繁殖功能,个性作为女性或男性的分类,是男女基于生物学的区分;性别指女性或男性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内涵,指对男女角色和行为的社会期待”。
性别的文化表征之一是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定型,即对女性或男性存在的刻板印象,认为某些特征、行为和角色更多的代表女性,其他的则代表男性。
从这一理论来看,杜丽娘所处的社会时代认为“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
日出之后,各供其事”、“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很明显这些要求对女子的社会约束很深,也正因为有这些对女子的刻板定型,所以《牡丹亭》中的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各种色彩艳丽的花开得如此美丽,却只有“断井颓垣”来欣赏,美丽的春光如果无人欣赏,就白白浪费了。
杜丽娘借此自比,感叹自己如花的容颜却没人爱恋,渐渐地意识到青春的美丽和可贵。
但生活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家庭下,杜丽娘意识到了幸福也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发出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③的长叹。
她叹的不是满园的春色,而是自己即将逝去却又无力自主的青春年华以及如花般绽放的容颜。
死而复生后的杜丽娘一改往日的惆怅无奈,据理力争,如最后一出<圆驾>中:
当父亲拒不认女还指她为“花妖狐媚”时,她勇敢地说出“眼前活立着个女孩儿,亲爹不认。
”。
在金銮宝殿陈述情由时也毫无俱色。
可以说,此时的杜丽娘已由一个“嫩脸娇羞”的少女成长为为幸福抗争的觉醒女性,展现出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
这种争取幸福的胜利也是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宣泄。
所谓女性意识,一般指女性对自身作为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在杜丽娘所处的封建男权社会里,女性意识表现为打破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和刻板印象,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牡丹亭》中杜丽娘活着时不能做到的事情,在死后却做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讽刺的同事,主张女性情欲自主,强调女性才智不输于男子,以及文本中对于历史、文学、婚姻、医疗与生命情境等诸多方面的关注,显示出了丰富的女性意识,也为我们展示出一个饱满的女性形象。
汤显祖在刻画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认识到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的存在,能认同女性作为人与男性有同等的价值,关怀女性的特殊人生境遇与生活福祉,显示出清醒的女性意识。
所有这些,无疑对深化《牡丹亭》的内在意蕴和丰富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从青春期女性心理看杜丽娘的女性形象
女性心理学认为,青春期(puberty)是指从性器官成熟到出现繁衍能力的人生阶段。
这个时期不断增长的性激素水平促进了第一和第二性征的发展。
第一性征(Primarysexcharacteristics)是使女性进行繁衍成为可能的结构。
第二性征(secondarysexcharacters)是性成熟的标志,它们并不直接参与繁衍。
《牡丹亭》中杜丽娘自叙道:
“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
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
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
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
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
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
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
从杜丽娘的自叙中,我们很明显地知道杜丽娘属于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有属于她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下面我将从认同的发展与形成、自尊、认知能力等方面来探讨杜丽娘的女性形象。
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认同的发展,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是谁和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有学者认为青春期认同的形成是指对一种人生哲学的认同。
为了实现这种认同,青春期的孩子会慢慢显示出个性化。
杜丽娘由一个唯唯诺诺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在此基础上丽娘又转变为为情复生,据理力争捍卫幸福的觉醒女性,显示出杜丽娘作为青春期女性慢慢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杜丽娘作为青春期女性的认同的发展过程。
自尊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感。
高自尊总是与健康的心理调节有关。
当女孩进入青春期时,她们开始意识到她们生长在一个不重视女性且认为“好女人”的刻板定型是美丽、讨人喜欢且不过分自信的族长社会。
这就使女孩与她们把自己看做是过于自信的、独立的、率直的自我相矛盾。
许多女孩通过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压抑她们的思想、观点和感受(即“不发言”)来回应这种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女孩在青春期自尊下降。
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调节,女孩在青春期会对自己表现出更多的不满,这种不满一般表现为对外表、体型、能力、重要性的不满,严重的话会导致抑郁、焦虑和社会退缩①。
然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虽处于封建时代,却表现出超时代的女性魅力。
剧中一开始杜丽娘像一般的封建淑女一样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终日在闺阁里做女工、读《女训》《女戒》,对自己人生毫无计划,用沉默来回应与社会的矛盾,最终抑郁而死。
死而复生后的杜丽娘一改往日的沉默,努力追求自己的所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死而复生后的杜丽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新的女性形象。
女性和男性在一般智力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在某些认知技能上却表现出一些差异。
一般认为女孩在言语技能上有优势,而男孩在视觉空间技能上有优势。
对认知技能性别上的差异有生物学解释也有环境的解释。
生物学解释强调遗传,激素和脑结构与组织,环境的解释包括父母教师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社会化,女性或男性活动的性别形成,对不同认知技能的态度的性别差异。
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环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在《牡丹亭》中讲父母老师对杜丽娘要求和态度的曲词集中在《训女》、《延师》、《闺塾》、《慈戒》几出,由于父母老师对杜丽娘的要求,限制了杜丽娘的社会活动,除了书法女红,杜丽娘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技能,这样的杜丽娘在古代是标准淑女,在当代估计就只能当家庭主妇。
然而死而复生后杜丽娘心思缜密,考虑周到。
她先找到柳郎,再借石道姑和柳梦梅之手复活,复活后又借“鬼可虚情人需实礼”、“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理由,以石道姑为媒与柳梦梅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婚后杜丽娘又叫柳梦梅好生读书考功名,柳生考完试后,杜丽娘又叫他去打探杜父杜母的消息,最后杜丽娘又是杜家女又成状元妻。
这一连串的安排,让我不得不佩服杜丽娘的聪明与才智,我想即使在今日像死而复生后的杜丽娘那样的才貌双全的女子也会有大好前途。
这些都直接说明了女性才智不输于男子,以及表现了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
三、从青春期女性行为看杜丽娘的女性形象
青春期的女性在心理上有其特色,在行为上也有其特征。
一般来说青春期时的浪漫接触增加了,但大多数青少年仍选择他们自己同性别的成员做最好的朋友。
青春期的女孩会比青春期的男孩花更多的时间为她们的女性和男性朋友考虑。
此外,亲密地与其他人分享思想和感受是青春期友谊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青春期早期到晚期,女孩们亲密表现大大增多,她们需要更多的自我宣泄和情感支持,并且花更多的时间与朋友在一起。
青春期的女孩也比男孩期望和接受更多的来自她们最好的朋友的友爱、忠诚、信任和理解。
简而言之,青春期的女孩把亲密友谊的重要性看得更高,对她们的友谊表现出更多的满意。
生活在封建时代的杜丽娘虽然是千金小姐,却只有春香一个同性同龄的朋友。
虽然春香是丫鬟,可是更像是闺蜜一般的朋友。
一些杜丽娘小姐身份不能做的事,只能由春香以丫鬟身份去做。
如《闺塾》一出中春香戏弄老师陈最良,其实就是两人的合作,给我们展现了两个生动活泼的少女形象。
在游园之前,春香帮杜丽娘打点一切琐事,游园之后受罚受责骂的也是春香;在游园时梦中的事情杜丽娘也只告诉了春香,游园思春忧郁而死的过程也是春香陪着杜丽娘度过的,就连临死时的遗言和事情都是交代春香。
在杜丽娘死后春香就代替杜丽娘照顾杜母,在《忆女》《遇母》二出中可看出战乱之中,是春香护得杜母周全。
这一对主仆看似主仆,其实就像挚友一样,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她们互相宣泄并给予情感支持。
这些都体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所特有的行为,即重视友谊。
在青春期早期,同性友谊仍很重要,同时,女性和男性混合的同辈群体也开始形成②。
这些群体对于约会和浪漫关系的开始出现是重要的②。
约会除了对通向严肃的承诺关系和婚姻有显著作用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意义。
例如约会能帮助一个人学会怎样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也可以提供娱乐,提高十几岁青少年的社会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并帮助发展认同②。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生活在闺阁之中,没有机会认识异性同辈,只能在梦中与柳郎相见,并在梦中与柳郎相爱,这充分体现了在封建时代自主恋爱是不可能的,自主选择约会对象也是不可能的。
可是作为鬼魂的杜丽娘自己找到梦中情人,这又是对这一封建礼教的颠覆。
在约会过程中,青春期的男女心目中都会有一定的约会形象期望,一般情况下约会个体会担心自己的外表和谈吐是否符合对方的期望。
在约会过程中男性一般是约会的主动者和提出者,女性是回应者和被动者①。
在《魂游》一出中写到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初次碰面,柳郎睡梦中夜夜呼唤丽娘,第一次看到丽娘魂以为是天仙下凡。
在《幽媾》一出中丽娘与柳郎第一次约会时,柳梦梅问丽娘是谁,丽娘一句“你猜来”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在与柳梦梅约会时,杜丽娘还说道“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勿负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
”丽娘这样直叙女儿心,追求爱情,叛离封建礼教,怎不震撼人心。
丽娘的直接主动在今天也不那么常见,更何况在古代。
可以说杜丽娘在这些约会情节中,所表现出的超时代的女性意识值得我们赞颂。
在约会过程中,青春期的男女会面临有关“性”的问题。
在社会上有两种性行为标准——对男孩而言,是可接受的;而对女孩而言,却是不被接受的,就如父母亲愿意宽恕儿子的性行为,但几乎不能认可女儿一样。
女孩比男孩更被鼓励在一种特定的,社会赞同的关系(婚姻关系)中表达她们的性。
《牡丹亭》中杜丽娘做鬼魂时与柳梦梅约会过程中发生了性行为,但是做回人的杜丽娘与柳梦梅成婚后才与其一起,这说明杜丽娘知道在已婚的情况下与柳郎的结合才是正当的,也说明杜丽娘懂得自尊、自爱,懂得保护自己,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杜丽娘一直都是清醒的活着,明白作为女人的价值,自由表达女性生命体验,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既张扬生命,又懂得适度的新的女性形象。
四、《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社会文化意义
《牡丹亭》中杜丽娘这一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下面将从社会环境,文本结构,社会影响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等方面来探讨《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文化意义。
从社会环境看,《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一个颇有思想与主见的女子,她在觉醒之后,对自由的生活和真挚的爱情的渴望,最终使她在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中郁郁而终。
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形象,写出了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一方面是宋代以来的大家闺秀和贞操节烈观念死死地束缚着女性,限制着她们的自由与行动,压抑甚至扼杀着她们真挚的情感;另一方面社会又注重女子的才华,加强了对女子的教育,这使女子的思想与视野得到开拓,她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追求。
《牡丹亭》作为一部爱情剧,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的苦闷,剧中杜丽娘与柳梦梅不能为常理所约束的“情”,通过做鬼得到释放,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回响。
从文本结构来看,《牡丹亭》中以杜丽娘的死作为全剧的悲剧结局,以皇帝赐婚作为喜剧结局,说明压制力量越强大时反抗力量也随之强大,从而使生命的自由意志与陈腐的社会规制间的冲突达到尖锐的程度。
这种对封建礼教的强烈的反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作者汤显祖通过对杜丽娘死而复生的浪漫虚构来实现这一反抗。
剧中写杜丽娘“慕色而亡”,死犹不甘,幽魂飘荡,终得复生,与柳梦梅结成完美婚姻就是对这种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强调。
汤显祖深知当时的社会环境无法找到现实的方式完成杜丽娘的人生理想,不得不借用皇帝下旨完婚的俗套,通过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们对幸福与自由的追求。
从社会影响来看,《牡丹亭》是古典戏曲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
《牡丹亭》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色彩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同时,发人深省。
剧中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从女性意识觉醒来看,《牡丹亭》中杜丽娘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历经劫难,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体现了女性的自我精神。
特别是杜丽娘在朝堂之上的慷慨陈词,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绎得淋漓尽致,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主婚,赐团圆。
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生死之恋与浪漫婚姻的礼赞。
《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与封建礼教相抗衡,以死明志,像男子一样,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做自己的主人,把握自己的幸福与命运,让我们耳目一新,刮目相看,让我们把几千年来集中在男子身上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女性身上,开始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女性。
在我心中,杜丽娘就像一个生活在古代的现代新女性,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发扬女性自我精神,让后人慢慢丢弃世俗眼光不再看低女性,这也是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所做的最大的贡献。
五、结语
作为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杜丽娘活泼可爱,心思缜密,聪明漂亮,有主见。
作为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杜丽娘张扬个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有理想、有追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
女性也从以往的从属地位,慢慢抬起头来。
所有的这些都要感谢像杜丽娘这样的女性形象,她让我们把几千年来集中在男子身上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女性身上,也是她们发扬了女性自我精神,鼓励女性去争取,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影响了社会文化价值观、社会性别结构,推动了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
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女性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独立,知识女性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向着性别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3]陈轲.觉醒的女性——《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J].才智,2011(03).
[4]曾效葵.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文学,2011(07).
[5]孔文峣.情之所至,生死由他——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J].
南国红豆,2011(02).
[6][美]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汤显祖著,翁敏华、尤华点评.牡丹亭[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奥]弗洛伊德,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