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枣庄城市转型的思考.docx
《关于枣庄城市转型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枣庄城市转型的思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枣庄城市转型的思考
关于枣庄城市转型的思考
最近几年,看到临沂市的飞速发展,不禁感慨,昔日落后的老区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破茧成蝶,幻化出炫目迷人的光彩。
相形之下,比起周围的徐州、临沂和济宁,枣庄已经落后了。
我们应如何找回城市的自信,实现城市的复兴,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传奇,是每一个枣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艰难的探索
枣庄,美丽的鲁南明珠,7300年北辛文化的发源地,4300年薛-滕城邦文明的传承所,400余年漕运文化的交融地,130年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重镇,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环境下,那曾经的辉煌已经化作了久远的回忆。
枣庄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全市经济主要靠煤炭、石膏和石灰岩三大自然资源来支持,其中,煤炭是最重要的经济马车,因此枣庄曾被称为“煤城”(鲁南)。
长期以来,枣庄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潜力。
进入世纪之交,全国煤炭市场开始低迷,枣庄煤炭滞销,效益一落千丈。
传统产业如纺织、建材、机械、造纸等也面临着破产改制的窘境,1998年底,市属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103.85%,亏损总额达47亿元。
枣庄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活力,发展举步维艰。
之后,伴随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总体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经济形势才逐渐好转,但局面并未出现根本性的扭转。
曾几何时,枣庄市民在讨论被边缘化的问题,更有甚者,说什么枣庄为国家贡献出了这么多煤炭,却最终被抛弃之类的悲观论调。
城市应该如何发展?
产业应该如何转型?
市民如何小康?
这些问题深深刻在每个枣庄人心里。
作为城市的经营与管理者,如何破题也突出摆在每一任政府面前,成为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经历煤炭逐渐枯竭、传统产业破产的痛楚之后,枣庄开始思考自身的问题和不足,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论证,依目前发展的结果来看,这些年的转型探索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理区位问题
枣庄老城区偏离京沪铁路、京福高速、104国道等国家主要交通干线,交通通达性不理想,以致形不成大规模的人流、物流,经济活力不足,城市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城市西迁至交通干线被首先提出来,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设立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时候,这个想法就已经被提出了,只是当时枣庄煤炭经济发展正盛,市中区已经形成中等城市规模,枣庄矿务局驻地也在市中,所以认为搬迁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没有必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枣庄煤矿的煤炭枯竭,城市因位置太偏,地下为采空区,低矮脏乱的煤矿家属区占据了城市的主要区域,南北又均为丘陵,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马上凸现出来。
同时,改制后的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也西迁薛城,枣庄市的财政、建设与民生都陷入了低谷。
放眼周边的城市,个个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以前自豪的“煤城”人顿时五味杂陈,这个山东省第四个设立的地级市,顶着“鲁D”的牌子还没过完瘾,就被远远甩到了后面。
如此被动局面是原来不曾设想过的,因此必须搬迁。
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西迁至薛城区,紧邻京沪铁路、京台高速和在建的京沪高铁,目前枣庄新城的建设正有条不紊的缓慢展开。
2、产业结构问题
枣庄的资源型城市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尤其是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太强,单凭一个枣庄矿业集团就可以占掉枣庄经济的半壁江山,因此必须实现转型,实现产业多元化。
但要往哪里转?
这个问题相信现在也没完全搞清楚。
首先被考虑到的是煤化工,这个产业可是个“航空母舰”,财政收入的摇钱树。
据市统计局的换算数据:
一吨煤转化成电力可以增值2倍,转化为尿素可以增值3倍,转化成甲醇可以增值4倍,转化成醋酸可以增值10倍,转化成醋酸丁酯可以增值40倍,转化成二醋酸纤维素可以增值近80倍。
鉴于枣庄境内煤炭还可开采30年,周边又有微山、邹城、巨野等大型煤田,加之西邻微山湖,水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枣庄发展煤化工的机遇得天独厚。
煤化工也被政府视为主要的替代产业,被寄予极大的厚望。
经过6年多的建设,枣庄已建和在建的煤化工项目总投资数已经达数百亿元,经济收入则向千亿进发,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煤化工基地之一;
其次被考虑到的是制造业,对于一个没有多少制造业基础的城市来说,这个计划实现起来的确很难。
原有机械工业就“鲁南机床”还可以,由点及面,市政府开始引导机床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
通过市场改制和招商引资,这个产业居然给做出来了。
目前滕州市已经是全国小机床加工制造中心,但产业规模还是略小,发展不够充分,技术含量也不够高,若不再接再厉,升级扩能,恐怕只能是一阵流行风,刮过几年后就会在下次产业洗牌中被淘汰;
再次被考虑的是建材、电力、纺织、食品、造纸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企业重组上。
枣庄位于山东丘陵南部,石灰岩资源丰富,建材产业主要以水泥、玻璃为主要支撑,经过产业升级,这两大传统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外已小有名气。
尤其是水泥产业,葡萄牙人也不远万里来凑热闹,最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重组,产能急剧扩张,在国内当前热火朝天的建设期内,俨然成了财政收入的聚宝盆;
枣庄电力主要以北部滕州和南部十里泉为基地,还包括张范和八一等小型热电厂。
发电原料以煤炭及其衍生品——煤矸石和水煤浆等为主,供给十分充足。
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关停了一些小火电机组,但电量依然可以满足全市供给,而且还可以并网外卖,成为全市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枣庄是山东的棉花主产区之一,国棉企业众多,家属区至今仍存。
纺织原本是全市经济台柱子之一,但由于技术落后和产能过剩等众所周知的原因,枣庄纺织业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企业效益一落千丈,留下一大批下岗工人。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纺织的产业基础还是有的,经过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在全球市场的巨大需求下,枣庄民营纺织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以沙特投资的海之杰为代表。
2008年的还创造了世界最大T恤的吉尼斯纪录;
枣庄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食品加工业一直都很强。
但质量、品牌和规模都很成问题,目前除了口头扶植之外,基本处于放羊状态;
造纸无疑是这些产业里最悲催的,破产、转型、重组、再破产,反正几个厂子卖来卖去,换过不少老板和名字,结果还是没做起来,估计是难成大业了。
接着被考虑的是服务业,对于传统的老牌资源型城市,每次讲到服务业时,总会略显羞涩,因为实在没什么可以大讲特讲的。
枣庄服务业的发展机遇曾被不屑放弃过,也曾被努力发展过,但在煤炭产业的阴影下,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据说枣庄原本是有机会争取临沂的商品批发市场的,但由于当时枣庄煤炭工业红红火火,根本没看上这个小小的资本主义尾巴。
后来在临沂的示范作用下,市政府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大力推动提倡发展以批发市场为主的服务业,枣庄八大批发市场也在此间建立起来,曾一度很火,但现在也很一般了,枣庄商户进货主要到徐州和临沂两地,本地并没做成规模。
此外,其它类型的服务业还有很多,个体商户也不少,但信用度很差,服务档次低,做的也杂,反正能坑就坑、能拐就拐的大有人在,曾一度被认为造假基地,目前除住宿、餐饮之外,其它还在小打小闹中。
最后,枣庄市政府对新兴产业还抱有一线希望,每次报告总要念叨几句,发展电子、光伏、汽车元器件等新兴产业。
但由于基础不具备,市场条件有限,虽有所发展,但不能做大做强,构不成像样的产业。
3、城市建设问题
记得小时候,一提到鲁南地区的大城市,首先映入脑海的莫过于滕县和枣庄了,什么临沂、邹城、济宁了都是浮云,反正感觉这些城市不是没有滕枣好,就是顶多跟滕枣持平而已。
20多年后,我们开始吃惊的发现,那些曾经被“瞧不上”的城市现在个个都比我们强,无论经济还是城建,我们看到的只有他们的背影,我们落后了,就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从同一起跑线出发,结果却落到了最后一名。
看着满眼的工矿遗产——“棚户区”,哪里像个城市,我们只好害羞的以“社会主义大农村”自嘲。
一时间,对高楼大厦、便捷交通、文化体育场馆、广场小品、园林景观等的城建需求通过比较、失落、抱怨等各种负面方式表现出来,因为我们实在太需要证明自己还是个城市了。
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行政中心搬到新城后,枣庄开始由新城开始展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因此被各路媒体重点关注了一段时间,什么最豪华的办公楼、最宽阔的马路、最大的广场、最偏远的城市公园、达官富人生活区等等,一件件逐渐被媒体和市民所熟知,褒贬不一,市府在推动新城建设时也不由变得更为谨慎和缓慢。
新城的建设总体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不是因为它的楼堂会所、宽广马路、广场公园等,而是新城建设拉开了一个超大城市的框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为城市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枣庄新城西与高新区、薛城区融合,东连市中区与峄城区,长轴达30多公里,宽轴近20公里,这已经超过所有鲁南城市的规模了,大约相当于省城济南的面积。
虽然不可能短期内实现东西对接融合,但假以时日,今后必然能实现。
此外,微山县城距薛城仅12公里左右,未来也是极有可能发展的在一起的。
如果这一超大城市成形,那规模将是空前的,容纳500万以上人口没有任何问题,鲁南第一市的位子将会坐实。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而已,目前来看有空想的成分,只能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
在枣庄新城建设的刺激和新一轮规划的机遇下,各区市也开始了自己是城市升级建设,以滕州和薛城最为引人注目,几乎一年一大变,城市面积也不断滚动拓展。
滕州主要向北开发新城区,向南建设工业园;薛城主要向南建设新城区,向西建设工业园。
这是两个疯癫的城市,以致你一转眼就开始有些不认识它们了。
同时五区一市均开始旧城改造,即所谓的“棚改”+道路+城市公园。
城市的高度不断被刷新、城市的道路不断被改造、城市的环境不断得到重塑,虽然不及周边城市来的大和快,但也多少赶上了它们一些。
回顾之前五年,枣庄为今后的蜕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快速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憧憬的未来,但我认为城市发展危机并不是已经消失,而是依然存在,只是我们大多数人被表象所蒙蔽了而已。
(未完待续,转载请注明)探路者2011年3月于武汉
2楼
发表于2015-6-617:
41:
53|只看该作者
二、“一个战略、三大战役”
2009年3月5日,枣庄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随后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构想,“一个战略”即完成城市转型,“三大战役”包括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
这个构想方向基本是正确的,通过这几年运作,枣庄的社会经济、城市面貌和市民心态都有了很大转变。
但是否这“三大战役”能够兴枣富民,实现枣庄的全面复兴呢?
我想显然是不够的,“三大战役”顶多打在了表面上,城市的发展靠这“三大战役”是靠不住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
且看如下分析:
1、“一个战略”——完成城市转型
看到这个战略,相信任何人都会赞同,但又都会有疑问。
城市转型的确是现今枣庄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不转型必死无疑,甘肃玉门和云南东川为我们树立极好的例子,她们一个变成了死城,一个被撤消了地级市,并入昆明,由市直接变成了区。
枣庄虽然与这两座资源型城市的情况不同,不大可能变成它们那样,但变成衰城、空城及撤市并入济宁或曲阜(一种可能性,即新成立曲阜市,辖曲阜、兖州、邹城、滕州、微山和枣庄)的危险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说枣庄必须完成城市转型才能得生存,这是我们赞成的理由。
可又有疑问,即这个战略不是大白话吗,大家都知道,但究竟怎么转?
往哪个方向转?
如何转型成功?
这些疑问才是这个战略的核心,即我们到底怎样构建一个有潜力的未来、怎样构建一个发展的上升空间、怎样实现一个城市的复兴与辉煌,这才是此战略的落脚点。
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核心问题,口号即使再响亮也没有用。
就像学校里的差等生,无论是差等生自己,还是老师、同学都知道要提高成绩才说得过去,于是乎差等生向老师提出个人转变战略,一定要把成绩赶上来。
但如果这个差等生只喊口号,没有合适有力的行动的话,相信他的美好愿望必然会落空。
这里要注意是“适当的行动”,改变不是靠“简单的表面行动”可以实现的,比如差等生每天都早到学校背书、课堂认真听讲、课后作业做得工工整整,可这些很明显都是花架子,也许可以小幅提高其学习成绩,但要想冲到前几名,实现成绩蜕变,基本属于痴人说梦范畴。
学习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学习好的优等生完全不是按照那些表面的形式学出来的,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不按常理出牌,我行我素,自有一套学习方式。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城市发展也是如此,都有其内在的一种规律性,且这个规律性不是普遍真理,必须量身定做,才能有效,如果把握不住,自然不会有突破性的改变。
2、“三大战役”——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
城市转型的关键在哪?
答案肯定是产业转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比如枣庄的文化内涵就是薛滕文化,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是与众不同的,也是不可转变的。
但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同,又造成不同的城市类型,这才是我们需要转变的。
如今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枣庄站在了转型十字路口上,产业构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这个城市的未来。
枣庄目前是个差等生,而这个差等生应该怎样改变呢?
于是枣庄给出了“三大战役”的答案,即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
这三大战役究竟有不有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思考:
(1)产业转型
枣庄现在是怎样产业转型的呢?
显然正在进行的是煤化工、建材和机械制造三大块。
可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转型么?
和以前有多大区别?
从本质上来说,这三块基本属于产业优化升级,根本不是什么转型。
煤炭转成煤化工了,水泥由立窑到旋窑了,机械由普通机床转成精密机床了。
结果国内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造就了这三个产业不错的前景,看似产业转型很成功。
但目前中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持续多少年?
如果有一天中国经济陷入危机了会怎么样?
市场需求与空间到底能持续多久?
我们都经历过经济的潮起潮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煤炭产业之前已经遇到好几次了,这三大产业可以坚持多久?
我们还没有规避风险的答案。
可以说枣庄产业格局依然是延续之前“抱大腿”心态,煤炭不行了抱煤化工,立窑不行了整旋窑,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单一的经济生态,幸运的是搭上了国内经济巨大需求的快车,所以造成了低质量的暂时繁荣。
城市转型若这样进行下去,不还是资源型城市吗?
靠山吃山的习惯是不是需要改变呢?
产业转型的最大手笔莫过于煤化工了。
但光环之下,也有隐忧。
其一是目前全国各大煤炭基地均在大力打造煤化工产业,你枣庄建,我济宁、菏泽也建,更别提山西、内蒙、山西等大型煤炭基地了。
若不加限制,要不了多久就有可能产能过剩,到时候赚不赚得到钱还是个未知数;
其二,煤化工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与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低碳目标背道而驰,若想做大做强,在政策上会遇到很大阻力。
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本地居民也会深受其害,会由默认支持向抗议索赔过渡,到时候可能会出现诸如癌症村、群体性事件等重大社会问题,恐怕那届政府也担待不起;
其三,煤化工的产业延续性不强,而且属于两头堵的经济模式。
所谓两头堵主要是上游的煤炭和下游的市场都不掌握在手中,两头有一头出问题了,就会毁掉整个产业。
显然,在目前比较顺利的环境下,还没有一个可以规避风险的可行性方案出来。
一旦煤化工没有了市场空间,或在产业转型中被淘汰,那么如何处理它将是个无比头痛的问题。
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就会变成个烂摊子,鲁尔区和匹斯堡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
由此我们看到,枣庄的城市转型基本属于伪命题,我们依然没有甩掉资源型城市的帽子,反而戴的更实了一点。
(2)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上面“产业转型”的一个延伸。
文化旅游属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经典的经济开发案例,主要靠旅游带来的人气来推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整个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枣庄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形势一片大好,是值得高兴的一点,市民也从中找到了些许自信,甚至自豪(出去吹牛的资本)。
近年来,我们共创建了6个国家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矿山公园、3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并全力打造运河古城项目,连同红荷节、石榴节、抱犊崮、龟山、万亩榴园与青檀寺、台儿庄古城与大战遗址、杨峪全国汽车拉力赛、民国影视城等旅游项目,枣庄这个丑小鸭(以前叫做“煤城”,煤尘满天飞的那种)一下子蜕变成小天鹅(现在叫做“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但要注意是“小”,因为景区范围普遍很小)。
酒香也怕巷子深,之后通过“二日游”的推动,一时间枣庄旅游风生水起,台儿庄运河古城也被评为齐鲁新地标,旅游业现在的发展前景相当不错。
不过我们要看到,旅游产业再大也不能支持一个城市实现腾飞,张家界、桂林、凤凰、泰安、曲阜等地的旅游资源在世界上都很牛掰,但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市民生活水平也一般。
我们难道会比他们还要强么?
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们的文化旅游仅仅是个催化剂,对经济可起到微弱的促进作用,但要作为支柱产业,恐怕行不通,也没有可行性。
一个城市的未来是不可能寄托在旅游上的,这个战役可以说是个打不响的虚战役,短时间可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还属鸡肋产业;
其次再看枣庄旅游的发展模式——靠行政手段推动的“二日游”模式,两三年内瞬间爆发,能量很足。
但这种模式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旦行政手段退却和游客新鲜感落潮,游客爆棚的景象就会迅速消失。
正所谓来得快,去得更快,如果没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优质的旅游服务和良好的游客体验,是很难形成持续的旅游活动的,旅游产业更无从提起;
再次,枣庄的旅游开发普遍存在在着一种盲目的短视行为。
一旦一个景区炒起来之后,资本就会大举进入,紧接着就会关门收门票,这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旅游是个什么东西呢?
说白了就是个由头,吸引人流的由头。
把人吸引来玩,他们总要吃购住行,就是要消费,这样一下子就把旅游周边的服务业给带动起来了,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来百姓有钱了,就会投资房产、工业、金融等,然后整个经济形势就盘活了,一码扣一码。
而我们现在呢,景区还没建的怎么样,就想到了收门票,而且还是超过本地消费水平的门票价格,一下子就把本地人给吓走了。
外地人本来想来的,也要扳起手指算算了,一个景区还可以,但一连几个景区呢?
光门票就千儿八百的,更何况这些景区并没有太吸引人的看点,名气都很小,所以去不去就无所谓了。
本地人不来,外地人少来,这样的旅游活动如何进行的下去?
这些景区的大佬本来想赚点小钱,没想到却葬送了全市整个经济的良性氛围。
而且还会挨本地人骂,本来就那么几个稍微好玩好看的地方,还硬圈起来收门票,不能从中赚钱不说,连去玩的权利都受到限制,还不如不开发呢。
总之,实在是得不偿失。
(3)城市建设
枣庄的城市建设包括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两类,幕后推手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地产商三大巨头。
政府是最大的土地注入者,企业是最大的产业注入者,地产商是最大的资本注入者。
政府主要通过买地皮来实现城市建设,企业主要通过建工业园来推动城市发展,地产商主要通过地产来拔高城市高度。
他们既是最初的投资者,又是最后的最大受益者。
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城市建设还算不上产业,只是靠投资拉动GDP的手段而已,富民、富商、富财政的能力有限。
一个城市的华丽转型是不能靠城市建设实现的,说来说去还是要靠现实产业支撑。
有人说,难道我们不要建设城市了?
在城市转型的大战略下,城市建设市必然的,但其后面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经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足够的资本和人气,而我们目前这方面还很欠缺,以致城市建设动力不足,新城建设缓慢,城市人气也也不旺。
总之,对于城市转型的三大战役,我认为总体上还是可取的,但这还都是表皮,没有打到要害上,不能从根本上让枣庄脱胎换骨,实现经济腾飞和城市复兴。
在这里,我之所以不断强调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是因为它们才是枣庄市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如果现在不打好基础,今后还会继续一败涂地,将直接威胁到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未完待续,转载请注明)探路者2011年3月于武汉
一行居士
(一行居士)
一行居士当前离线
威望
4101
金钱
317
积分
4101
精华
0
帖子
1928
阅读权限
80
注册时间
2012-3-5
在线时间
1697小时
高级编辑
高级编辑,积分4101,距离下一级还需899积分
更多资料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TA的众众微博
3楼
发表于2015-6-617:
46:
24|只看该作者
自从储建华离开枣庄,枣庄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市长,一个本来有活力的城市,让没思路、不干事的庸官耽误了许多年。
陈伟来了,枣庄才开始苏醒。
可是,从泥潭里爬出来,进入快车道,与发达地区比拼,需要复出多大的智慧和心力啊!
感谢博主为枣庄鼓与呼,让我们都为陈市长加油!
2011-6-1608:
55回复(0)
插柳学诗
朱关星市长也不错。
最差的是陈市长的前任。
2011-6-2211:
09回复
(1)
新浪网友
等到陈伟当了书记,他会组建起一支清廉、勤政、高效、智慧、博学的官员队伍。
那时候,他就不用事必躬亲了。
当他把这支队伍带起来,离开枣庄担当更大的使命时,凭着惯性,这支队伍仍然能够健康运转。
这就是陈市长的魅力所在
举报
一行居士
(一行居士)
一行居士当前离线
威望
4101
金钱
317
积分
4101
精华
0
帖子
1928
阅读权限
80
注册时间
2012-3-5
在线时间
1697小时
高级编辑
高级编辑,积分4101,距离下一级还需899积分
更多资料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TA的众众微博
4楼
发表于2015-6-617:
47:
31|只看该作者
新浪网友部分评论
关于我们枣庄市的经济发展,关于我们枣庄城市建设如何发展,关于枣庄如何扭转经济落后和城市边缘化,还有如何让枣庄380万民众富裕起来,我们陈市长考虑的比博主还细呢?
陈市长早已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啦!
不信在枣庄走访一下。
2011-6-601:
57回复
(1)
万木有声
这位海归双博士市长————陈市长,为枣庄市的经济腾飞,枣庄380万民众的利益,其付出,可谓鞠躬精粹,就让我们为他的可敬可爱加油吧!
2011-6-613:
03回复
(1)
插柳学诗
如果陈伟从日本回国后,直接到枣庄任市长或市委书记,不到威海和团省委任职,今天的枣庄已经在全国很有地位了。
可惜他晚来了几年!
还好,省委到底给枣庄派来一位好市长,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看到了希望,不再为将来的生存担忧。
感谢省委、省政府!
在中国,短期内恐怕走不出人治实现真正的法制,所以我们寄希望于好书记、好市长。
能够为枣庄创造福利的领导人,必须眼界高,本领大,精力旺盛,办事公道,善于分配和平衡政治利益,具有强势行政推行力,文化品味也要高,善于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这样的领导人,目前中国不会超过三五人。
陈伟就是其中之一。
他来枣庄工作,也真是枣庄几世修来的缘分。
举报
一行居士
(一行居士)
一行居士当前离线
威望
4101
金钱
317
积分
4101
精华
0
帖子
1928
阅读权限
80
注册时间
2012-3-5
在线时间
1697小时
高级编辑
高级编辑,积分4101,距离下一级还需899积分
更多资料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TA的众众微博
5楼
发表于2015-6-617:
53:
38|只看该作者
四、转型之路
1、序曲(2010-2020)
枣庄的城市转型一定要找准城市定位,突出特色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搞好城市功能建设和文化形象营销。
下面我将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1)城市定位
①城市名片:
江北水乡、运河古城
②城市定位:
中国运河文化之城、中国湿地之城、中国赛车之城、东夷城邦文化名城、齐鲁门户城市、鲁南经济带商贸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区域增长极
③产业定位:
中国著名化工基地、中国著名建材基地、中国著名机械加工基地、中国著名食品加工基地、中国著名小商品加工基地、淮海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④交通定位:
鲁南交通枢纽城市、京沪交通廊道节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节点城市(公路节点:
104国道、206国道;高速公路节点:
京台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