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60950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7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

《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营养学大纲.docx

动物营养学大纲

绪论

一、基本概念

营养:

是指有机体摄入、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是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养分:

食物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长、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

营养学:

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动物营养学:

是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关系的科学。

2、动物营养学的任务(谨记);

确定必需营养素及其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

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关系;(养分缺乏、摄入不足或过量的影响)

研究动物营养与人及环境之间的互作规律;

制定不同条件下,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研究动物对饲料养分的利用效率,评定饲料营养价值;

研究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3、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中的作用

动物生产:

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5,保护生态环境。

饲料工业:

饲料产品的结构、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的选用与配比、饲料工厂的设计、饲料机械的选用、饲料加工工艺流程设计等均要以动物营养学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一、基本概念

自养生物:

异养生物:

饲料:

纯养分:

概略养分的六大成分(水分-自由水和吸附水、CP、EE、CF、NFE、ASH);

VanSoest方案中的NDF、ADF;

动植物体组成成分比较:

(一)元素组成比较:

动植物体内含量元素最多的为CHON四种。

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

2、元素含量规律的异同:

相同处为均以O为多,C、H次之,其他少。

不同之处在于,植物含K高,含Na低,而动物含Na高,含K低。

动物体内含Ca和P高于植物。

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

动物体内的元素含量变异小;

植物因总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还受土壤肥料、气候条件和收获贮藏时间等因素影响。

(二)化合物组成比较

动植物体内化合物主要有三类,一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而是合成与分解的中间产物,三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和激素。

1、碳水化合物

植物: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的结构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和储备物质(如淀粉等),含量最高。

动物:

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不含纤维素等物质。

2、蛋白质

植物:

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NPN),含量差异大。

动物:

主要是真蛋白和少量游离AA,激素、酶等,无其他氨化物。

动物蛋白质含量高,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

3、脂类

植物:

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等;

动物:

主要是真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以外的植物。

4、水分与灰分

动植物水分含量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动物体灰分较植物体内要高(按DIM计)。

尤其是常量矿物质元素(钙、磷、钠、硫)高于植物体。

二、养分的一般功能

基本功能:

结构物质,能源物质,调节物质。

附属功能:

作为形成动物产品的原料

三、饲料养分的表示方法、不同干物质基础的含量换算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一、消化力、消化性、消化率(表观、真实);

(动物的)消化力:

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不同动物对同一种饲料消化率不同,消化力差异)

(饲料的可)消化性:

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同一种动物对不同种饲料消化率不同,饲料可消化性差异)

消化率:

衡量指标

2、消化方式;

消化过程是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把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界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动物的主要消化(digestion)方式主要包括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三种。

物理性消化又称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采食、咀嚼和肠胃运动,将食物磨碎、混合和推动食物后移,最后将消化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主要是指,通过消化道所分泌的各类消化酶或饲料中含有的消化酶对饲料进行分解的过程。

酶的消化是高等动物主要的消化方式,特别是对非反刍动物意义非常。

原生动物酶的消化主要是细胞内消化。

随着动物的进化,演变为细胞外消化。

微生物消化(主要在瘤胃,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微生物消化主要在瘤胃,其次在盲肠和大肠。

草食单胃动物主要在盲肠和大肠。

微生物消化最大的特点是,可将打量不能直接被宿主动物利用的物质转换称为高质量的营养素,缺点是发酵的产气损失、优质蛋白品质下降。

方式

部位

工具

作用

物理性消化

口腔

消化道

牙齿

肌肉收缩

磨碎、增加表面积、和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

消化道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微生物消化

瘤胃、大肠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对于各种动物而言,又有:

种类

部位

作用程度

牛、羊

口腔(反刍)

肌胃(石头,笼养加沙)大

口腔

口腔

较大

3、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比较;

1、非反刍动物(单胃动物)

◎分为单胃杂食动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除单胃草食动物外,例如,猪主要是酶的消化,消化的部位主要在胃和小肠,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而马兔等单胃草食动物,盲肠微生物消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禽类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猪的消化。

但食物在腺胃停留时间很短,消化作用不强,禽类肌胃壁肌肉坚厚,肌胃内的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2、反刍动物

◎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DM75-80%。

CF50%)。

◎消化过程中存在特有的反刍现象。

◎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的消化。

◎食糜粗纤维进入盲肠、大肠时又可进行第二次微生物发酵消化,故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

附:

瘤胃微生物发酵优缺

优点:

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

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宿主利用。

不足之处:

发酵产气损失;优质蛋白质品质下降。

4、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称为饲料的可消化性;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称为动物的消化力。

动物的消化力受多方面影响。

(1)动物因素

◎动物种类和品种

◎年龄及个体差异

(2)饲料因素

◎种类不同种类和来源的饲料因营养物质含量及质量有较大的差异,动物对其消化力的大小也明显不同。

一般动物对幼嫩青绿饲料的消化力强于干粗饲料;动物对作物子实的消化力较强,而对茎干的消化力较低。

◎化学成分

◎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是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成分。

◎饲料加工调制

不同的加工调制方法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饲养管理技术

◎饲养水平

◎饲养条件

◎饲料添加剂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酶制剂或益生素等添加剂,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动物消化力。

五、抗营养因子的概念、种类及其抗营养作用。

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factor,ANF):

饲料(植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干扰、阻碍动物对其消化利用的物质称为抗营养因子。

种类:

抑制蛋白质消化利用的物质……蛋白酶抑制剂(如胰蛋白酶抑制剂,主要存在大豆、豌豆、蚕豆等及其饼粕类中);植物凝集素(存在豆类、花生中);多酚类化合物(如单宁、酚酸等,存在谷实、豆类籽粒中,高粱含单宁较高)

作用:

降低能量利用率的物质……非淀粉多糖、α-淀粉酶抑制因子,存在于谷物籽实(麦类)的细胞壁中。

降低矿物质利用率的物质……如植酸(肌醇六磷酸酯),谷物籽实外壳层(麸皮、米糠中较多。

第三章水的营养

一、试述水的性质和营养生理作用。

水的性质:

◎流动性大(血液),但结合水不易自由移动。

◎比热容、蒸发热高。

◎表面张力较高。

生理作用:

◎动物机体的组成成分。

◎一种理想的溶剂。

◎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

◎参与体温调节。

◎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

◎其他作用。

关节液,唾液、食道黏液、泪液、脑脊液,乳汁等产品。

2、水的来源、排泄,饮水供应注意的问题;

水的来源

◎饮水。

饮水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饲料水。

◎代谢水。

不同养分和不同性质的饲料的代谢水不同

水的排泄途径(水的流失,水的去路)

◎粪尿的排泄。

影响因素

◎肺脏和皮肤的蒸发。

皮肤失水的两种方式——表面蒸发和排汗

◎经动物产品排泄。

牛奶含水87%,蛋含水70%

注意问题:

⑴饮水的温度幼小动物冬季饲喂温度过低的水,会导致严重的应激。

⑵水的卫生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消化道,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

三、其他(一般了解)

第4章蛋白质的营养

一、基本概念

过瘤胃蛋白:

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未被微生物发酵分解的部分称为过瘤胃蛋白。

瘤胃降解蛋白:

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被微生物发酵分界的部分称为瘤胃降解蛋白。

尿素循环:

饲料中蛋白质被瘤胃分解成氨,大部分被子微生物利用,合成微生物蛋白,少部分被瘤胃壁重吸收,随血液流回肝脏,在肝内合成尿素,生成的尿素大部分在肾脏被过滤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部分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唾液腺,随唾液的分泌、吞咽回到瘤胃,在瘤胃又分解成氨,而又被子微生物从新利用,再少部分被瘤胃壁吸收,进入循环。

这种循环称为瘤胃氮素循环。

EAA:

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附:

生长猪:

10种EAA----赖、蛋、色、苯丙、亮、异亮、缬、苏、组、精氨酸;

成年猪:

8种---不包含组氨酸和精氨酸;

禽:

13种----包含甘氨酸、胱氨酸、酪氨酸。

限制性AA:

(1)概念:

与动物需要量相比,饲料(粮)中含量不足的EAA。

由于它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

满足需要程度最低的为第一LAA,依次为第二、三、四……等LAA。

AA互补/拮抗:

互补概念:

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两种或多种饲料混合可起到AA取长补短的作用。

拮抗概念:

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需要量提高,这种现象就称为氨基酸拮抗作用。

理想蛋白:

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要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一致的蛋白质。

蛋白质BV: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是指动物利用(或沉积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

代谢粪氮(MFN)主要来源于:

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代谢产物。

消化道黏膜脱落细胞。

内源尿氮(EUN):

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物中含有的氮。

饲粮AA的平衡:

若某种饲料的必需氨基酸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最接近,则表明饲料氨基酸平衡;反之则为不平衡。

蛋白质周转:

机体蛋白质代谢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机体在合成新的蛋白质的同时,也存在旧的蛋白质的降解,降解产生的AA又可用于合成蛋白质,这种现象叫蛋白质周转(turnover)。

2、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消化部位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十二指肠蛋白质),20%在胃,60-70%在小肠内消化,其余在大肠。

(1)胃的消化

从胃中开始消化,蛋白质由盐酸和胃蛋白酶作用下,盐酸破坏蛋白质高级结构,暴露肽键(蛋白质变性后可使有序变无序——变性,增加对酶的敏感性)以利于胃蛋白作用。

HCl和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HCl处理变性后对胃蛋白酶更敏感。

胃蛋白酶为非特异性的肽链内切酶,将蛋白质水解产生成为小分子的多肽,水解速度与肽链(或氨基酸)类型有关。

(2)小肠内的消化

蛋白质在小肠的消化分两个阶段。

肠腔内消化

主要由胰腺和小肠液所含的蛋白酶完成。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二肽酶等)

膜和胞内消化

是蛋白质消化的最后阶段,发生在肠粘膜的外侧模和小肠柱状细胞内(其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较大分子的肽(3-6个氨基酸)被氨基肽酶降解;小肽被氨基肽酶降解为氨基酸。

(3)大肠内消化

大肠存在大量微生物发酵作用和一些氨基酸的吸收作用。

消化产物有:

氨基酸,硫化氢、氨气、粪臭素、吲哚,微生物蛋白等。

大多经粪排出或在黏膜细胞内代谢,对猪营养价值有限。

马兔盲肠(大肠)发达,蛋白质消化程度大,可达食入的饲料蛋白质的50%,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动物种类和年龄,饲料组成和抗营养因子、饲料加工中的热损害、饲养管理水平(补饲,饲喂次数,饲喂量等)等是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主要是前胃、大肠微生物消化;真胃和小肠的化学性消化(类似于单胃动物)。

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的消化利用与单胃动物有很大差异。

摄入的饲料蛋白质的70%(40-80%)被瘤胃微生物消化,其余部分(30%)进入真胃和小肠消化。

◎瘤胃内消化过程(重点)

◎真胃和小肠的消化

消化方式和消化产物:

与单胃动物类似,作用的底物和来源:

与单胃动物不同。

单胃动物:

饲料蛋白质

反刍动物:

微生物蛋白(MCP,50-90%)

未降解蛋白(UDP,50-10%)

◎大肠的消化:

与单胃动物相似。

3、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1、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物质)

是除水外,含量最多的养分,占干物质的50%,占无脂固形物的80%。

是建造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原料.也是生长、妊娠、产蛋、产奶的物质基础。

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动物体蛋白质每天约0.25-0.3%更新,约6-7个月可更新一半。

1年左右机体全部组织蛋白更新一次。

3.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参与新陈代谢;

(功能性物质)

(1)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运输氧;

(2)肌肉蛋白质(肌球蛋白、肌动蛋白):

肌肉收缩

(3)酶、激素:

代谢调节;

(4)免疫球蛋白(抗体):

抵抗疾病;

(5)运输蛋白(载体):

脂蛋白、钙结合蛋白、Na+-K+-ATPase、葡萄糖运输载体、电子传递体等;

(6)核蛋白:

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

4.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

平均能值23.64kJ/g,生产中尽量不要用蛋白质供能(因资源缺,价格贵,但鱼类需要蛋白质供能)

4、NPN的利用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NPN的利用原理(以尿素为例):

利用NPN的意义:

节约蛋白质、降低成本。

(尿素含氮46%,其蛋白质当量=46%×6.25=288%,即1kg尿素相当于2.88kg蛋白质,相当于6.7kg含CP43%的豆粕。

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用量:

不超过饲料总氮的20-30%

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

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2-3%

每100kg体重20-30g

(2)适应期:

2-4周(牛羊、微生物)

(3)不能加入水中饲喂。

(4)制成舔砖,(如糖蜜+尿素+矿物质舔砖),每天舔食100~200g。

(5)不与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混合(大豆等)。

(6)尿素青贮(占湿重0.3~0.5%)。

(7)拌入精料,2<%.或喷洒在干草上。

(8)3月龄以下犊牛、高产奶牛(30kg以上/日)禁喂。

第5章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基本概念

营养性多糖和结构性多糖:

根据营养学特性把多糖分为营养性多糖(淀粉、菊糖、糖原等)和结构性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前者多作为营养物质,后者多作为结构物质。

NSP:

非淀粉多糖,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组成。

可分为不溶性NSP和可溶性NSP。

其中可溶性NSP具有较大的抗营养作用。

VFA:

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瘤胃或单位草食动物盲肠厌氧微生物处理法发酵阶段的末端产物。

功能性寡糖:

指不被人和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酶分解,但对动物机体微生物区系、免疫功能有影响的特殊寡糖。

2、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

◎供能和贮能;

◎参与动物机体的构成和调控体内代谢组织;

◎作为前体物质(合成NEAA、脂肪等);

◎形成产品:

奶(乳糖、乳脂)、蛋(糖蛋白、粘蛋白)、肉等产品;

◎某些低聚糖(寡糖)有特殊功能:

选择性地促进消化道有益菌的增殖,阻止病原菌在肠道的定植,促进其随粪排出。

还可刺激免疫反应,作为外源性抗原佐剂(提高血清IG——即免疫球蛋白水平)。

三、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其特点。

单胃动物:

◎消化道前段的消化吸收(营养性CHO):

1、唾液与饲料在口腔中的接触是CHO进入消化道进行化学消化的开始,但不是所有动物的唾液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都有化学消化作用。

2、主要部位在小肠,在胰淀粉酶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和少量葡糖的混合物。

3、肠腔内的双糖不会进一步水解,从淀粉分解来的麦芽糖以及日粮中的双糖如蔗糖、乳糖也不会在小肠腔内进一步水解。

双糖由位于微绒毛刷状缘外层的双糖酶催化水解。

4、哺乳期幼龄动物乳糖酶活性高,断奶后下降,蔗糖酶在幼龄很低,麦芽糖酶断奶时上升。

◎消化道后段的消化(结构性CHO):

未消化吸收的CHO(主要是结构性碳水化合CHO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进入后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fattyacids,VFA)、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

部分VFA通过肠壁扩散进入体内,而气体则主要由肛门逸出体外。

◎吸收:

口腔、胃不能有效吸收,

小肠、大肠是主要吸收部位,其中又以十二指肠为主,以单糖形式(葡萄糖、少量果糖和半乳糖)形式,主动转运吸收。

空肠、回肠吸收很少。

单糖吸收进入血液后,进入肝细胞、肌肉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等都存在通过细胞膜转运。

葡萄糖通过肌肉、脂肪组织细胞是不耗能的载体转运,胰岛素刺激葡萄糖通过细胞膜。

大肠对单糖吸收很少,主要吸收VFA,被动吸收方式扩散进入体内。

对非反刍草食动物马、兔等有重要意义,淀粉、双糖、单糖和大量的粗纤维在大肠被微生物分泌的酶分解,生成大量的VFA,由大肠吸收,参与体内代谢。

猪对苜蓿干草中粗纤维的消化率仅为18%,而马却高达39%。

CHO在猪禽后肠发酵分解受年龄和饲粮结构影响较大,低纤维饲粮发酵产生的乳酸量相对较大。

正常情况下,乳酸,包括来自回肠的乳酸都很快转变成丙酸。

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乙醇等物质也能被迅速吸收。

反刍动物:

◎前胃的消化(瘤胃)

反刍动物消化C·H2O与单胃动物不同,表现在消化方式、消化部位和消化产物的不同。

(1)饲料C·H2O→葡糖→丙酮酸→VFA,单糖很少;

(2)瘤胃是消化C·H2O的主要场所,消化量占总C·H2O进食量的50-55%。

C·H2O降解为VFA有二个阶段:

(1)C·H2O(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在微生物分泌的细胞外酶水解为寡聚糖,主要是双糖(纤维二糖、麦芽糖和木二糖)和单糖;

(2)双糖与单糖对瘤胃微生物不稳定,被微生物摄取吸收后迅速地被细胞内酶降解为VFA。

◎真胃和肠道的消化

饲料中未被前胃降解的C·H2O(淀粉、可溶性糖)和细菌的C·H2O占采食C·H2O总量的10-20%,这部分CHO进入真胃(影响很少)、小肠,由淀粉酶消化,其过程类似单胃动物。

真胃、小肠未消化部分CHO(纤维素等)进入大肠发酵,产生VFA和气体,大肠未降解的部分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前胃未降解的淀粉称为过瘤胃淀粉,其在小肠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但实际过瘤胃淀粉很少,提供的葡萄糖有限。

3、前胃碳水化合物发酵的利弊。

利:

为动物供能,微生物发酵产生的VFA65~85%是由CHO产生;植物细胞壁纤维、细胞内容物得到充分利用。

弊:

发酵过程中碳水化合物损失,甲烷产生量大;

反刍动物动物体内需要的葡萄糖大部分由发酵产品糖源异生而来,这使CHO供给葡萄糖的效率显著低于单胃动物。

一般来说,对粗饲料粗纤维,利>弊,对淀粉、葡萄糖则不利。

(过瘤胃淀粉技术的研究-加热、制粒、包被等)

4、粗纤维或NSP的正面营养作用和负面营养作用。

对反刍动物:

◎正面作用:

(一)为反刍动物提供能源

饲粮纤维类物质(NSP--非淀粉多糖)在瘤胃中发酵所产生的VFA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VFA能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需要的70-80%。

(二)维持反刍动物正常的生产性能

饲粮中NSP水平过低,瘤胃液VFA中乙酸减少,导致乳脂肪合成减少,所以将饲粮纤维控制在适宜的水平上,可维持动物较高的乳脂率和产乳量。

(3)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动物的健康

淀粉和NDF是瘤胃内产生VFA的主要底物。

淀粉发酵比NDF更快,更剧烈。

若饲粮中纤维水平过低,淀粉迅速发酵,大量产酸,降低瘤胃液pH,会抑制纤维分解菌活性,严重时可导致酸中毒。

饲粮纤维能结合H+,是一种缓冲剂,粗饲料的缓冲能力比籽实高2-4倍。

此外,饲粮纤维可刺激咀嚼和反刍,促进唾液分泌,从而间接提高了瘤胃缓冲能力。

适宜的饲粮纤维水平对于消除由于大量进食精料所引起的采食量下降,防止酸中毒、瘤胃粘膜溃疡和蹄病是绝对不可缺乏的。

◎负面作用

(1)对营养物质吸收方面的负效应:

NSP物质对反刍动物瘤网胃后营养物质吸收的负面效应(相对较小。

(2)降低能值的负效应:

饲料NSP物质过多时,使饲料消化率降低,不能提供较多的能量。

(3)增加内源物质损失的负效应。

对非反刍动物:

(对禽等因其消化道短而效果效果更加明显)

◎负面效应:

(1)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方面的负效应

NSP物质对单胃动物营养物质吸收方面的负效应要比反刍动物明显得多。

如生长猪饲料中加入果胶则降低回肠氨基酸的消化率。

(2)降低能值的负效应

猪的试验表明NSP每增加1%,饲料消化能浓度下降0.5~0.8MJ/kg。

(3)增加内源物质损失方面

猪的试验表明,饲料NSP可通过加速肠粘膜脱落和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量,增加了内源氮的分泌。

◎正面效应:

※单胃动物饲料含一定量CF(容积大吸水力强),起填充消化道的作用,产生饱腹感。

(还可提高采食量)

※刺激胃肠道发育,促进胃肠运动,减少疾病。

※提供能量,单胃动物CF在大肠(盲肠)消化,可满足正常维持需要的10-30%。

※改善胴体品质,CF可调控养分摄入量,肥育猪后增加饲粮CF,可降低脂肪沉积能提高瘦肉率。

提高母猪乳脂率。

降低饲料成本。

※纤维类物质可增加胆汁排泄,有降低胆结石的可能性;

※解毒作用:

吸附饲料和消化道有害物质,后肠发酵产酸,抑制大肠杆菌等,防止仔猪腹泻、仔猪水肿,猪胃溃疡。

※另外有报道指出NSP物质可降低禽类肝中脂肪含量,避免脂肪肝。

第6章脂类的营养

一、基本概念

真脂肪:

又称甘油三酯,在动物体内含量很高,是被有机体储藏起来的热量源。

类脂:

类脂主要是指在结构或性质上与油脂相似的天然化合物。

主要包括蜡、磷脂、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

酸价:

是指中和1克溶液中氢离子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碘价:

就是在油脂上加成的卤素的质量(以碘计)又作碘值,即每100g油脂所能吸收碘的质量(以克计)。

氢化作用:

在催化剂或酶的存在下,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可以得到氢而变成饱和脂肪酸,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储存,但也损失必需脂肪酸。

(主要是瘤胃中氢化作用)。

脂肪的酸败:

脂肪与空气接触,自发氧化或在微生物酶和植物本身氧化酶催化下,生成过氧化物,再分解成醛、酮、酸,产生不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