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9625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

《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docx

83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

(一)”“表内除法

(一)”“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二)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厘米和米”和“观察物体”。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期末复习”单元。

“表内乘法”单元是在一年级不相同加数连加的基础上,以相同加数连加为生长点先为认识乘法做准备,再进而学习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在乘法算式中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相乘的两个数都称乘数,一道求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可以列两个乘法算式,这两个乘法算式里的乘数交换了位置。

乘法算式不再有两种读法,乘号读作“乘”。

学习认识乘法更重要的意义是拓宽了学生计算的领域。

“表内乘法”从现实情境入手,在几个相同数相加的过程中,逐步将所列的乘法算式有序地整理成1至6的乘法口诀,然后再用学到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单元教学的总线索。

其中2和3的乘法口诀,依托情境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逐步得出,4至6的乘法口诀则在解决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中得出。

通过学习1至6的乘法口诀不仅为学习7至9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还进一步促进了对乘法含义的认识。

“认识图形”从摸长方形、正方形地砖的边,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边,来初步认识多边形。

又从搭、折、剪、分多边形等操作活动,来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体验边的存在到初步认识多边围成的图形,从感知图形间的联系到领悟多边形的变换,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引入初步理解;从简单判断引入综合变化。

 “表内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平均分作为除法的物化形式,在整个单元中都显得十分重要。

从这一点出发,教材让学生在分和比较的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将解决平均问题的数学方法加以提炼,形成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的含义,初步认识除法。

“表内除法”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教材从小朋友打乒乓球分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又利于学生操作、理解、学习有关数学知识。

通过本单元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有些除法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而且还可以在想乘法口诀算除法的过程中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

“厘米和米”通过实际操作,突出线段的特点;通过对比不同测量方法,体会“用尺来量更好些”;通过参照物,形成1厘米、1米有多长的表象。

完成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

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二)”考虑到学生已有2至6的乘法口诀基础,教学7、8、9的乘法口诀时,留给学生大量自主学习的空间,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索编出口诀,并要求学生编出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填写口诀表。

同时教材还以乘除法竖式计算、乘法口诀总表的整理以及连乘和连除,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观察物体”以观察为基础,通过提供的场景照片,判断拍摄者的位置;通过提供的视图画面,判断观察者的方位;通过提供的实物模型,判断观察结果的可能性。

感受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情形,获得不同的图形。

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想象判断和推测判断,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除了在各单元中注意加强实践活动和综合运用知识外,还单独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

“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上的“尺””。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另一方面能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同时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材重点、难点: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之一。

教材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杂技等内容为素材,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利用儿歌的形式来学习乘法口诀,形式新颖有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先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记住乘法口诀,为以后的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混合运算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强调:

在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在熟练的基础上正确计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知道简单的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带括号),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乘、除法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应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经历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经历和教师、同伴一起克服困难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经验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

2、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多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问题,逐步引导理性思维的养成。

3、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

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4、少一些呆板的练习,适当布置有趣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5、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

6、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认真书写作业等。

四、班级情况分析:

(1)班18人,在经过了两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五、课时安排: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6课时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三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四表内除法

(一)9课时

五厘米和米4课时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二)14课时

七观察物体2课时

八期末复习4课时

 

序  号:

001

课  题:

连加连减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教学光盘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复习

 

1、竖式计算。

47+1780—59

2、口算下面各题。

(用卡片出示)

2+4+3=30+40+20=2+30+5=

70—30—20=17—7—5=14—9—2=

提问:

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4、揭示课题:

连加、连减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复习与新课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回顾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有利于促进他们自觉实现知识迁移,为下一环节学生主动探索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笔算打好基础。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挂图,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船,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9+27+26。

启发:

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

你能列式计算出结果吗?

讲解:

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算式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边板书边介绍)

提问:

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提问:

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谈话:

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

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教师巡视。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交流:

(1)指计算错误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指计算正确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完成教科书第一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

 

 

 

 

 

 

 

 

 

 

 

 

 学生尝试计算

在小组里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例题的教学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分两步列出竖式,再把两步竖式连起来写,并通过比较发现两种写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将两个竖式连写比较简便。

“试一试”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启发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探索用竖式计算连减式题的方法,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再次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

这样,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同时,特别关注计算方便的比较、总结与提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反馈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计算的过程,同时纠正其他同学中出现的错误。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场景图和第

(1)题,

(2)出示第

(2)题,提问:

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

追问:

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呢?

提问:

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再问:

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并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个别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并列式解答,核对答案。

 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形式多样,各有侧重。

第1题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第2题让学生独立地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第3、4题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张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1页

 

 

板书设计

19+27+26=

教学后记

 

 

 

 

 

 

 

 

 

序  号:

002

课  题:

加减混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重点: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复习

 

(一)填空。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先从个位加减。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二)竖式计算。

36+28+17=65-25-21=

 

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会折纸船吗?

课件出示例2。

出示主题图。

了解信息,说说图的意思。

强调写答写单位。

 

提问: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组织学生对两个竖式和写一个竖式进行比较。

 小组交流。

个别回答。

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

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尝试计算。

交流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第1、2、3题

 

想想做做第4题

 

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然后说说错在哪里,如何改。

 

 

(1)让学生默读题目,指名说说题目的要求。

(2)独立计算填写。

(3)全班核对计算结果。

 

 

 

学生读题,理解、分析题意。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四、课堂小结。

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2页

 

 

板书设计

38+42-33=

 

试一试

60-38+40

教学后记

 

 

 

 

 

 

 

 

 

 

序  号:

003

课  题:

练习一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P5练习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5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

笔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5练习一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完成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页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教学后记

 

 

 

 

 

 

 

 

 

序  号:

004

课  题: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例题呈现儿童做花的情境,其中小英做了11朵,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呈现出的情境学生乐意接受、能够接受。

教材鼓励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问题:

小华做了多少朵?

小平做了多少朵?

教学时应该注意到,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新课

 

出示例3课件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

芳芳和小军穿的两串彩珠相差4个,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方法”的问题

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法回顾和反思,整理思考方法。

 学生读题审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根据题中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

反馈交流三种摆法

(1)增加法

(2)减少法(3)移多补少

 

  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2、提高练习课件出示第2题。

 

提问:

(1)这一题中为什么不能把多的部分再移多补少?

引导孩子比较得出结论:

多的双数可以移多补少,单数不能。

课件出示第34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

师巡查,反馈。

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

 

 学生读题审题,根据题中每一问摆小棒,填空

反馈讨论:

多多少根,就增加多少?

减少多少?

就要把多出来的怎样移多补少

学生读题审题,根据题意填空

反馈讨论:

多多少根,就增加多少?

减少多少?

比较

(1)和

(2)

独立思考,在书上做好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四、课堂作业。

数补第4页。

 

 

板书设计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序号:

005

课  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数学书第8~10页的例4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比一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复习

 

谈话:

在黑板上摆出8个正方形和5个三角形。

(一对一摆)

提问:

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谈话:

三角形和正方形一个对一个各摆成一排,三角形摆完了,正方形还3个,我们就可以说正方形比三角形(多3个),或者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少3个)。

 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说出算式。

 

二、新课

1、出示例题课件。

引导看图,并指名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小英做了11朵花

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花

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花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选择板书:

(1)小华要摆多少个?

(2)小平摆了多少个?

2、解决第1个问题。

启发:

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指出:

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和,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解决第2个问题。

启发:

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算一算”。

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学生列出算式后,问:

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第一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指出:

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平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差,所以要用减法计算

比较两题:

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不同?

 让学生动手“排一排”,组内合作,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一对一)

反馈提问:

你知道小华摆了多少个吗?

你是怎么想的?

“算一算”。

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学生列出算式后,问: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第二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让学生动手“排一排”,组内合作,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一对一)

反馈提问:

你知道小平摆了多少个吗?

你是怎么想的?

集体交流

 求比一数多几(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操作,分解摆画片的过程,把隐藏的数量关系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确定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3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拓展练习

4、“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读题审题,师帮助学生审查出多余条

 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各自在书中画一画,填一填,列式。

指名回答,并说说这样列式的道理,集体评议。

提高练习

学生各自读题,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答案。

提问:

谁来说说解答这道题时的想法?

比较两题:

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

 由扶到放地组织学生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谁来告诉小朋友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课堂作业。

数补第5页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序号:

006

课题: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算法,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能表述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斯文能力。

3.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获得成功的乐趣;能积极参与数学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