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
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
时间:
70---20万年
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
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
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
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
1929年
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
20—70万年
体貌特征:
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
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
(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
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
为什么?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
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多媒体展示问题:
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
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
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
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为什么?
附: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
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
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
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含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
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二、黄帝----“人文初祖”
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设问:
“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
奴隶社会
夏朝
原始社会终结
禹时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4—9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2、都城:
阳城3、建立人:
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附:
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都城:
阳城建立人:
禹
2、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3、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5、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教法和学法]:
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3教学小结: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课堂验收:
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
”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
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
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
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
(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
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
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
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
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二、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
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
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
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附:
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著名的霸主有: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
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
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
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三、讨论问题:
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4、变法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附:
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教学目标]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相关多媒体、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
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六、总结认识:
(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
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
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
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教学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
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
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
战国时期的诸百家: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板书)
1)、思想:
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他有何学说?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
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
(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三、小结:
组织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
附:
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
“温故知新”C:
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
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
战国时期:
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
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
实行法制;B: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
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0—17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秦汉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2、秦始皇对内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方法]:
巧用史料,创设激情导学法、联想法等。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统一六国(多媒体显示):
“秦灭六国示意图”
阅读探究:
秦国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多媒体显示):
教师用书94页图示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师生互动学习,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生阅读后,(多媒体显示):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上:
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
思想上:
接受李斯建议,焚书坑儒。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师生互动学习,掌握有关历史知识。
1、秦始皇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
(1)命蒙恬反击匈奴
(2)移民恳田戍边
(3)让蒙恬负责修筑长城
长城的象征意义:
雄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2、拓展边疆,开发南疆
(1)秦始皇派兵统一东南,岭南等地区
(2)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3、秦朝的疆域示意图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为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3、为巩固统一,秦朝在经济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4、为巩固边疆,拓展疆域,一方面,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北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并移民垦田戍边。
另一方面,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5、秦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