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8593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案设计.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设计

12* 清贫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名作,为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著,选自《可爱的中国》。

经手款项有数百万之巨的共产党“大官”身上却“一个铜板都没有”,表现了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美德,“清贫”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它超越了这篇文章本身。

本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固守清贫,艰苦奋斗,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教育学生要牢记清贫的本色。

为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品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制定学习活动卡。

学生准备:

搜集方志敏的资料;预习课文,完成学生活动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

因为它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在无形中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清贫》,从中你们会认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方志敏,感受到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操守。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结合课前预习,简单介绍一下方志敏同志: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人。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建立了江西的中共党、团、军组织和革命根据地,领导革命运动。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

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文章。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当时才36岁。

3.过渡:

《清贫》是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成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从文字中感受他的伟大人格。

设计意图:

课始,揭示文学的魅力,从作者方志敏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相机学习生字和多音字“吓”。

筹集 矜持 被俘 金镯 威吓 裤裆 企望 彼此 汗褂裤 山坞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奢侈:

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

矜持不苟:

矜持,庄重,严肃;不苟,不随便,不马虎。

慎重不随便。

发洋财:

指得到意外的财物,本课指意外之财。

舍己为公:

牺牲自己,一心为公。

威吓(hè):

以威势来吓唬。

款项:

为某种用途而储存或支出的钱。

注目:

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3.过渡: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两个国方兵士,方志敏。

4.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

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

两个国方兵士:

抓到共产党的大官,自以为会发洋财却热望破灭。

方志敏:

被国方兵士搜身却“一个铜板都没有”。

设计意图:

五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读文章的收获,引导学生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

三、交流汇报

可分“动作、心理、神态、语言”四个主题进行汇报,每个组汇报一个主题。

1.你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文中语句或关键词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味人物形象时,相机渗透作者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动作

(1)作者描写国方兵士时,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①第2自然段中:

摸、捏、拿、拉、盯、吼。

②第6自然段中:

捏。

③第8自然段中:

搜、塞、抢、望、说、命令。

交流明确:

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方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板书:

贪婪 卑鄙)

(2)经过这么仔细的搜索,国方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

面对他们搜索到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怎样的协议?

这些又说明了什么?

交流明确:

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最后他们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印证了方志敏的清廉,也展现了两个兵士的贪婪。

(3)“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这样的搜索结果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明确:

说明方志敏仅有的财物也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方志敏忠于革命的高尚品德。

(板书:

忠于革命)

心理

国方兵士在搜找钱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1)第2自然段中:

热望、激怒。

(2)第6自然段中:

企望。

(3)第8自然段中:

失望。

交流明确:

这种情绪变化表明了国方兵士贪婪的本性。

同时也暗含一种对比,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是因为他们认为共产党“大官”和国民党高官一样,都很有钱。

而事实上,共产党员都是清贫守节的。

(板书:

清贫守节 对比)

神态

你找到了哪些描写神态的词语?

(1)第2自然段中:

凶恶。

(2)第8自然段中:

怀疑、惊异。

交流明确:

这些神态的变化反映出国方兵士贪婪的本性,他们不相信方志敏会没有钱,衬托出方志敏的清贫。

语言

先读一读国方兵士的语言。

(1)“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凶恶的眼光、威吓)

(2)“你骗谁!

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坚决不相信)

交流明确:

这几句话说明国方兵士认为共产党当大官的应该和国民党当大官的一样有钱,而事实上则不然,这更加突出了共产党的清廉。

(板书:

凶恶 虚伪)

(3)另一个兵士: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弓着背、衣角裤裆过细地捏)

交流明确:

这句话突出国方兵士不肯死心,一定要搜出钱来。

(4)方志敏:

“哼!

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微笑着,淡淡地说)

交流明确:

“哼”表明了方志敏的无所畏惧。

“微笑着,淡淡地说”表现了方志敏的从容、无畏。

(板书:

从容 无畏)

2.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方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

交流明确:

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板书:

侧面描写)

3.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持怎样的态度呢?

交流明确:

作者很乐观地看待这件事,将其称为“趣事”。

(板书:

乐观)

4.课文主要讲了方志敏被俘后被国方兵士搜身而令其失望的故事。

那课文第9自然段写了什么?

能不能去掉呢?

预设:

方志敏戏说自己的家产。

不能去掉。

再次强调方志敏清廉的品质。

5.小结:

作者将主要事件和补充事件相结合,对比和侧面烘托相结合,使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设计意图:

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交流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交换思想,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小结升华

1.你能谈谈对题目“清贫”的理解吗?

预设:

清寒贫苦,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

贫困而有节操。

题目反映和揭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清贫观,这种清贫观既有物质上的贫困,更有精神上的淡泊。

2.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

(用文中语言回答)

预设: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3.小结:

“清贫”是共产党员自觉的生活态度,是根植于革命者心底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现如今,我们在革命先烈的庇护下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吃得好,穿得好,你们觉得还需要“清贫”精神吗?

4.学生结合学习活动单上的拓展小资料及生活谈感受。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操。

五、作业超市(二选一)

1.阅读文章《可爱的中国》,写读后感。

2.观看电影《可爱的中国》,写影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趁热打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清贫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提倡讨论式教学。

”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指导学生前置性学习。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搜集方志敏同志的相关资料。

为课堂学习节省时间,也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引发学生对“清贫”的思考。

2.指导写作方法。

课堂上,学生汇报学习,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揣摩人物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在写人的文章中常用的写法。

另外,适当地运用补叙的方法,突出人物品质,在这篇文章中也有明显体现。

这些描写人物的写法的运用,我们在讲课中有必要详细指导,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逐渐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并在学完后适当运用,这也是读写结合的完美体现。

 

9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边塞诗《从军行》、爱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课标理念,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来进行。

教学设计中,注重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通过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自学古诗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相关课件,收集、整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1.收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2.收集自己喜欢的边塞诗、爱国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方法,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

学习古诗,你有哪些好方法呢?

谁愿意和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

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借助书中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等。

3.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走进本课,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看看你是不是会有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在了解学情的同时,也是在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

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更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逐层引领,点拨方法

(一)初读古诗。

1.过渡: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从军行》。

怎样理解“从军行”呢?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的生活。

2.小结:

借助书中注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

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指名朗读古诗。

其他同学听听读得是否既正确又通顺。

5.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老师读时的停顿及感情基调。

(二)想象画面。

1.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

一边读诗的前两句,一边动手圈一圈,借助书中注释理解,看看这些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3.学生汇报,教师梳理诗中出现的景物。

(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

4.介绍出现的地名(课件出示):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个是吐蕃,另一个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具有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

5.小结: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诗。

6.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指导学生再读一读这两句诗,结合课文插图来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将想象画面与理解古诗联系起来。

7.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一个“暗”字,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做了有力铺垫。

这两句诗,点出了凄凉艰苦的边塞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8.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

(三)感悟诗情

1.环境这样恶劣,将士们的生活如此凄凉,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2.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黄沙早已磨穿了身经百战的将士的坚硬铠甲,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不回家。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教师要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会战士的豪情。

5.引读:

将士们面对困难,非但没有消磨报国壮志,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强。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生: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

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战争的伤痛,我们发誓——

生: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生:

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揣摩写法。

1.《从军行》中第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关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理解古诗时,我们注意环境描写中包含的情感。

2.配乐朗读,背诵。

(五)小结方法。

1.这节课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学习《从军行》?

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梳理。

3.小结:

在学习古诗时,我们可以联系历史背景来理解,关注环境描写,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包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

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意境,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迁移运用做准备。

三、迁移运用,自主品悟

1.过渡:

在《从军行》中,我们体会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

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我们就可以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了。

2.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

(2)译——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边读边想象诗人当时的“狂态”。

(4)悟情——仔细品读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依照学习提示展开学习。

4.展示古诗朗读、理解情况。

(1)小组派代表读,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代表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2)读后评议,生生评议,教师评价。

(3)教师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强调“蓟、涕、裳、襄”这几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学写生字“涕、巫”。

(4)小组合作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①依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以下词语的意思。

剑外: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却看:

回头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青春:

指春天。

②指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补充。

5.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过渡:

孩子们,我们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啊,我们还得从文字当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诗中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非常高兴,这个字是?

(板书:

狂)

(2)默读古诗,找出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到诗人的“喜欲狂”?

①“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

品析“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说明喜讯来得太突然,并且出乎意料,才有了“初闻”,即乍一听这天大的喜讯,导致诗人“涕泪满衣裳”,即喜极而泣。

②“漫卷”的狂喜。

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体会作者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的喜悦。

③“放歌”与“纵酒”的癫狂。

诗人早已过了“放歌”的年龄,而“纵酒”更是对老人健康不利。

但“收河南河北”这一天大的喜讯让诗人“喜欲狂”,才有了“放歌”和“纵酒”的兴致和失态。

(3)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4)配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

诗人此时年岁已高,一个老年人还如此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安史之乱被平定。

设计意图:

迁移运用上一环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借助课文插图,通过想象来感受古诗所描述的画面,结合相关资料和文学常识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此环节中,为学生提供运用习得的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机会,从而让其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练习背诵,总结方法

1.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同桌互背,男女生轮流背,借助课文插图背,老师说诗意学生对诗句。

2.说一说本节课你又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

(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3.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两首古诗,能够默写《从军行》。

设计意图:

总结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作业的布置落到实处,巩固对古诗的掌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了解作者

1.复习: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你能说一说自己习得的好方法吗?

(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2.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陆游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陆游,教师补充:

陆游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有“小李白”之称。

陆游生于国难深重的年代,为官期间,他始终主张抗金,却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多次被罢官,但他依然初心不改。

65岁,他罢官回到家乡山阴,却依然惦记中原的统一。

直到85岁,他含恨病逝。

设计意图:

复习上一节课理解古诗的方法,从而迁移运用到本首诗的学习之中。

了解作者,为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做好铺垫。

二、读懂古诗,了解大意

1.出示诗题,理解诗题,指导读好诗题。

(1)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指导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正确停顿。

(2)再结合预习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诗题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事件,指导学生按照这个方法来停顿。

2.介绍背景资料: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无数的中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回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3.检查读的预习情况。

(1)强调“仞”“摩”的读音。

(2)指导书写。

“仞”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

“岳”第一笔是平撇。

“摩”被包部分下边是“手”,注意整个字的平衡。

“遗”先写“贵”,再写“辶”。

4.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用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背景等方法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试着理解诗的意思,再指名说一说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2)同桌互相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检测预习的方式,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渗透联系背景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三、深入解读,品悟诗情

过渡:

这短短的28个字,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1.透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一边读前两句一边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圈画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①抓住关键词“三万里”“五千仞”。

(“三万里”与“五千仞”都是虚数,并不是实指。

)体会黄河之长和华山之高。

②通过“三万里”“五千仞”感受夸张的写作手法。

③体会“入”“摩”二字的巧妙使用。

(“入”“摩”二字,使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生威。

④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的气势。

(3)课件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借助图片,丰富情感。

(4)引读:

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请你读出黄河的奔流不息——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

看,这就是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请你读出华山雄伟巍峨的气

势——

生:

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

放眼望去,河奔腾,山高耸。

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不禁赞叹道——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5)小结:

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如同走进诗的世界,欣赏着诗人用心、用情描绘的画面。

2.透过“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要运用简洁而饱含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遗民”的苦难。

过渡:

用心读,用心想,你眼前又呈现了哪些画面?

你又是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1)关注“泪尽”。

作者联想到那眼泪流到了哪种程度?

(2)关注“望”。

遗民“望”的是什么?

仅仅是遗民在期盼吗?

(3)关注“又一年”。

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六十五年了。

(4)关注“胡尘”。

①这“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②创设情境,想象朗读(播放音乐):

金兵横行,战马扬起的灰尘四处弥漫,烧杀抢掠的铁蹄肆意践踏在原宋朝的百姓的身上。

闭上眼睛想一想:

在这四处弥漫的“胡尘”中,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出你心里的感受。

(5)引读:

师:

一年过去了——

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五年过去了——

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十年过去了——

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许多年过去了——

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小结:

抓住关键字词,联系背景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古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如联系背景资料、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画面等。

同时,注重朗读,通过多样朗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拓展组诗,感受情怀

过渡:

学习古诗,其实是在走近一位诗人,了解一段历史,体会一种情感。

陆游的爱国诗还有很多。

1.课件出示《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请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试着理解诗意。

2.圈一圈,画一画,抓住关键字词,体会作者向我们传递的情感。

3.学生结合关键字词汇报,从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1)《关山月》中的悲愤。

(引导学生抓住“岂、望、垂”,体会作者借中原战争,表达对敌人的痛恨,对投降派的悲愤,对遗民的同情。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悲壮。

(引导学生抓住“戍”“入”,体会诗人借梦中驰骋战场,表达自己虽年迈力衰,仍渴望报效祖国,但也只能是梦中实现这样的愿望,悲壮万分。

(3)《示儿》中的悲叹。

(引导学生抓住“悲”,体会诗人借无限的牵挂,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4.总结:

陆游的爱国诗词还有很多,这些爱国诗反映了陆游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

陆游是一位多产诗人,他还有反映不同内容的诗作,我们可以搜集陆游的其他诗作读一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

由一首诗引出一组诗的学习。

在对陆游爱国组诗的学习中,体会到陆游的一腔爱国之情。

同时,在爱国组诗中,练习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诗人情感,承接着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并不陌生,那么,如何在本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迁移。

在学习《从军行》时,引领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如联系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等。

掌握方法后,学生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这是令我最欣慰的地方。

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古诗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