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8221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

《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巴舍拉《空间诗学》.docx

巴舍拉《空间诗学》

巴舍拉《空间诗学》读书会

聚会时间:

星期六早上9:

00~11:

00phone:

#5606

台东大学知本校区人文学院H301-1王万象老师研究室

日期

主题

导读人

备注

11/17(Sat.)

*GastonBachelard《空间诗学》导论

王万象

11/24(Sat.)

※期中考周(nomeeting)

12/01(Sat.)

*第一章:

家屋?

从地窖到阁楼?

茅屋的意义

共同

12/08(Sat.)

※华语文学术研讨会(nomeeting)

12/15(Sat.)

*第二章:

家屋和天地

*第叁章:

抽屉?

箱匣与衣橱

萧智帆

吴裕中

12/22(Sat.)

*第四章:

窝巢

*第五章:

介壳

蔡宜芳

陈威睿

12/29(Sat.)

※因调整放假,取消聚会(nometting)

1/05(Sat.)

*第六章:

角落

*第七章:

微型

*第八章:

私密的浩瀚感

*第九章:

内与外的辨证

陈怡廷

吕瑾瑛

方冠中

黄靖宇

5

1/12(Sat.)

*第十章:

圆的现象学

程佩瑄

6

1/19(Sat.)

*总结

王万象

7

1/26(Sat.)

*缴交读书会心得报告至通识中心

(nomeeting)

蔡宜芳

※读书会聚会的日期时间暂定如上,我们於11/17首次碰面时,可再商议修改,以大多数同学的方便为主。

地点不变,如人数过多,则换到华文系的语文教室。

如有任何疑问请与我联络,电话:

333057&01

参考书目:

《空间诗学》GastonBachelard,张老师文化

《梦想的诗学》GastonBachelard,生活读书新知叁联书店

《水与梦-论物质想像》GastonBachelard,岳麓书社

《文学空间》莫里斯?

布朗肖,商务印书馆

《诗学与时间》刘光耀,上海叁联书店

《唐诗论文集及其他》方瑜,台北里仁书局

<<空间诗学>>

第二章 家屋和天地

华语二 萧智帆

书写的部份,我想透过心得的方式呈现,而且是摘取书中的片段书写自己的感想,那是作者与自己的共鸣,透过文字传达思想与情感,所以在深论的部份自己便不那麽注重,以自我心得为主体。

一、

一栋家屋在寒冷的围困之下,其私密感有增无减。

()

这栋粉白的农舍,座落在小山谷的深处,被相当高耸的山头所包围,看起来像被灌木从所包围着。

()

我认为同这种感觉。

在第二章<家屋与天地>的部份,作者不断以相同主题环绕。

那是一种映衬,我觉得,就像在一百零八页所提到的:

我们感到温暖,因为外面的寒冷。

这让我想到对季节的喜好。

我是喜欢夏天,夏天的简单很单纯,很多单纯的生活都出现在夏天。

夏天与冬天对我的不同大概在生活。

或许和大多数人不同,夏天对我是懒洋洋的,冬天才是我的活跃期,怕热,夏天的我大多待在冷气房里享受别人的冬天-是懒洋洋没错!

夏天也让我成了夜行性动物,我喜欢骑着车在夏夜的街道里游荡,脱掉鞋袜,单穿夹脚拖和球裤,脚和腿的颜色是真有那麽点反差,但,不在乎,所以我的夏天过得悠闲,却也急迫。

但对我这种喜欢冬天的人而言,寒冷里的温暖是我最享受的。

胖子永远不怕冷,特别是像我这种胖子,「胖子怕热」这句话真在我身上找到实证了。

我不怕冷,因为冬天的我总能把自己包装得对寒冬「不屈不挠」,我喜欢冬天,因为温暖,还有吃火锅!

这其实都是一种映衬,就像作者强调的「小山谷」、「高耸的山头」、「包围着」,在后面的段落我们都能一而再,再而叁的看到。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经由外在去引发自己的感觉,如果没有冬天夏天,有谁感觉得到凉爽与温暖呢

二、

我们最私人的回忆能够在这里得到安顿。

()

一个回忆中的冬天加强了我们的居住之乐。

在想像力的全盘支配之下,回忆中的冬天增加了家屋的居住价值。

()

冬天是四季当中最古老的季节。

它在我们的记忆之上,增添了岁月。

把我们带回遥远的过去。

冬天的古老对我来说有一个特别的疑问:

冬天为什麽古老冬天的古老是因为冬天把所有当下的记忆都结冻、储存,等待下一个冬天再次出现、回想

冬天的古老,对我而言,冬天的古老是因为冬天的时间,冬天特别长!

在大部份的时候对於大部份的人,冬天是该乖乖待在家里,幻想着家中有个小火炉,老奶奶在摇椅上织毛衣,小猫咪则躺在老奶奶的大腿上,沉睡。

如果你小时候的西方儿童读物或绘本读太多一定会有这种幻想画面。

冬天的古老是因为冬天特别长!

怎麽说冬天的我们大多待在室内,做什麽呢大概是躲寒流。

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平常不会想做的事,除了读书、打电动,因为在这种时候的我们都想做一些特别的,特别的特别温暖的!

包括吃火锅,回忆就像那一大锅火锅一样,杂七杂八的全都乱加了进来,但对於我这种只吃几种青菜跟两叁样火锅料的人而言,这不是多好的比喻。

我们或许翻开相簿,比照现在看看以前,那些都是古老的,回忆的,是冬天带来的。

那一年或前几年的回忆在冬天慢慢发酵,或许,当你翻开相簿的时候会以为相簿是现代版的潘朵拉的盒子,是真的!

跑出了许多东西,但当你把相簿盖上,有个东西会继续留在相簿里-回忆,等着你再度翻阅。

叁、

对里尔克来说,风暴在城市当中特别具有侵略性;()

这让我想到的是台东校区与知本校区的不同。

请想像台东县市来了一个大台风,号称可以连续停课一个月的那种超级大台风(希望当时不是暑假或是寒假,最好又能幸运的遇到期中考周),整个台东市区笼罩在强台底下,时间久到连SNG车都懒得每天报到。

就像去年暑假的我在台东遇到的台风,当时的我第一次没有预警的离开图书馆,在没有雨伞或是雨衣的情况下骑着机车回家,经过路旁不忘注意这个平时是那麽热闹的台东市区被台风折腾得多麽惨烈。

我们看到平日高高在上的招牌像纸片一样轻轻飘飘的飞在大马路上,他终於享受到这种滋味了,但路人倒楣,因为每个人都避之不及,更别说面对面或是握握手。

街上的人叁叁两两散来散去的,大概只剩某些电视台的固定班底仍在风雨的演出最真实的「大台风」,台湾媒体的有趣,都不知道他们当时是报考记者还是演员试镜,大概是跑错台了。

市区是凄惨的,破破落落的好像世界末日的来临,的确有许多躲在家中躲得不耐烦的人会想问:

到底来不来

但知本校区给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我不是在耻笑知本校区有台风跟台风没什麽两样,也不是在反讽。

相对高楼大厦、招牌乱飞的市区,单纯的知本校区的确给了一种较为「强壮」的感觉。

这大概就像逃难时,一群女人跟一个女人给人的不同。

有时候单一的东西给人的会是更坚强的,「多」,反而是不好的,就像国王与难民。

四、

某些非现实的东西,悄悄的渗入回忆的现实当中,而回忆其实是处於我们个人历史和无以名状的前历史之间的灰色地带,恰恰是在这样子的一个灰色地带,跟随我们的步,童年的家屋走进了我们的生命来。

……,整个回忆的现实,变得如魅影一般。

()

特别喜欢这句「回忆其实是处於我们个人历史和无以名状的前历史之间的灰色地带」。

在这里我想谈论的倒不是我的童年回忆,而是某一段在我生命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回忆。

当时的我高叁,是这辈子的事。

不认真的小孩大概就是像我这种,住宿,若遇到考试就不回家,周休二日都赖在图书馆(现在终於知道我待图书馆的功力不是大学才培养出来的吧)。

但,在吃过饭的午后,我习惯和特定的人游荡在校园里。

是啊!

这校园还真大,一下午都逛不完。

那段回忆真的段灰色地带,又像最后一句所说的「整个回忆的现实,变得如魅影一般」,有时候的我都不清楚当时的我们究竟做了那些事,能确定的是我们都摘了花,都跟花拍了照,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有实据的,但,有些没有证明的就那麽模糊不清了,包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翘晚自习的课跑到中山公园,做了一些把中山公园当做台北228公园的事,是啊!

青春的疯狂表现在年轻的驱体上,但风雨过后(那晚还真下了雨),留下的会是什麽是一片短暂的回忆,若嫌不足,便是用夜梦来补足,以致两人的交谈常常需要许多证明,难以两人都做了同样的梦,所以「梦」也就模糊了起来,馍糊到两人都模糊的认同。

然后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隔离起来的是那一座最高耸的山脉,但做梦是不会止住的,眼泪也是,想念也是。

所以那是一片灰色地带。

有时候回忆会让人掉进深邃的无底洞,就像他的眼睛,只有不断的挣扎、挣扎、再挣扎,但时间还是会告诉你一个确切的事实-那是没有用的。

五、

未来的家屋跟所有过去的家屋比较起来,可能盖得更结实、更明亮、更宽敞。

……。

它必须同时满足我们的自大和理性,但这两个词其实是互不相容的。

()

我们的自大和理性是不相容的!

我们的自大和理性是不相容的我很努力的阅读阅读、创作创作、得奖得奖,为了是夺得一座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自大还是理性是……

人因梦想而伟大,大部份的人对未来都有一定的憧憬,我也是如此。

在家屋的部份,一切的前提是我有花不完的钱或是有钱花不完,但依照我的消费能力,这种前提大概连中一百期乐透都无法实现。

我要的房子是两层楼的大房子,当然,前提是我有花不完的钱!

基本条件是要前院得是个大花园,后院也得是个大花园,后花园在大书房的窗外,养了两只狗和一只兔子,一只叫黄金猎犬,一只叫米格鲁,米格鲁常常骚扰黄金猎犬,但黄金猎犬温驯的个性还是不为所动,因为我会受不了两只爱犬都是疯子,小兔子只有一只,但不会吃我的花花草草。

前后花园种满花花草草,特别是我最爱的文竹和桂花,至於我的太太和小孩,我只希望他们健康,外貌如何只要不丑到让我发起家庭革命,一切都好!

最大的空间在一楼叫书房,次大的空间叫琴房,最小的空间叫客厅。

二楼的主卧室得另辟出一间书房,大小都可。

事实上,如果真能如此,现在的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

但就因为现在的我希望为来的我是那样的我,所以现在的我在做现在的我得未未来的我做的我得做的事。

我们都希望未来能比现在好,所以有梦想。

那些梦想或许让我们的心灵变得自大,但在劳累的理性中生活,在他人看不到的理想里增添一些幻想,生活,就不是那麽辛苦的事了。

六、

我们终於意识到一栋家屋是由女性所建造的。

男性只知道怎麽样从外部去建造一栋家屋。

而他们很少了解怎麽为文明上光上蜡。

倒不论大多数的人是在什麽样的环境下成长,这段话对我而言是有点太过果断的。

「男主外,女主内」已经不是这个社会的标准了,我觉得重要的是彼此知道自己的位置而「各司其职」,那才是最重要的。

 

《空间诗学》概要心得

抽屉?

箱匣与衣橱

华语二吴裕中

意象?

隐喻

意向所指,乃作为传喻一种表示印象或心境感觉,象徵语言的具体形象。

当柏格森谈到「抽屉」这个语词的时候,是多麽轻慢!

这个词好像变成了一个用来论战的隐喻。

哲学家下指令、做判断,他总是用同样的方式下判断,且向来不怎麽喜欢关於抽屉的论证。

在柏格森的着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隐喻,分析到最后会发现,其运用之意象非常有限。

想像力完全做为隐喻之用,而隐喻则用来给予难以表达的事物一个具体的表现,总是和与之有异的心理存有密切相关。

然后,当更深入地比较意象与隐喻的差异时,我们会明白,隐喻无法以现象学进行研究,也不值得花费精力去做,因为它根本不具现象学的价值。

与隐喻相较之下,我们应该更专注於阅读一个意象,因为,它是存有的赐予者,是事实上存有的现象,亦是言说存有者的特有现象之一。

概念

抽屉隐喻以及其他如「成衣」的同类隐喻,都告诉我们概念先行的哲学有多不足。

概念即为抽屉,用来为知识分门别类;概念也是成衣,抹消了所有经过体验的知识所具备的独特样态。

由於概念即为已经分类的思想,依其本身的定义,在此成了僵化的思想。

记忆,不是把回忆分装在档案抽屉里的分类机,也不是把它们写在分类卡上的登录机。

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登录本或抽屉本。

在面对任何一个新事物时,理性每每问道:

「这个新玩意儿属於哪一个古老的范畴该放在哪个准备好的抽屉里或者该买哪一件已剪裁好的外套,披在它身上」当然,不管是哪一件,对贫困的理性主义者来说,只要是成衣就可以遮起一切。

知性

隐喻是虚假的意象,因其不具有表达中创造性意象的真正本质。

人的知性不是分类的档案抽屉格柜,而是档案抽屉格柜本身具有一种知性。

当我们凝望着、触碰着时,感觉到它的比例完美,恰如其分,每一个枝微末节都经过实用性的脑袋精密设计与丈量,那是一个多麽妙不可言的用物!

此物替代了一切,既替代了记忆,也替代了知性。

 

锁住

任何锁头都防范不了全然的暴力,所有的锁,对硬闯空门的人来说,反而是种邀请。

一个锁其实就是心理意义上的门槛,当它镶满装饰时,简直就是在挑衅那些擅闯者。

然而,与其和擅闯者抗衡,或以力量的符号吓唬他,还不如乾脆误导他。

以假秘密来喂饱好奇的胃口,这是一种处理「心理情结」的高级手工艺。

匣盒与宝石

诗意,在所有层面上比精神分析延伸得更远。

从夜梦中,往往诞生白日的幻梦。

故事的粗坯不可能满足诗意的白日梦,它不受一个早已纠葛的情结所缚。

诗人活在清醒的日梦里,这梦存活在世界中,面对着世间万物。

它将宇宙聚拢在一件客体的周围与内部,在敞开的匣盒里看见白日的幻梦,在精致的珠宝盒里凝结着宇宙的广袤。

如若匣盒里有着珠玉与宝石,那即是过去,一段久远的过去,穿越一代又一代,成为诗人的小说题材。

当然,宝石将会诉说着爱,但也诉说着力量,与命运。

我思?

我在

空间,是相对於时间而存在的。

我们生活的空间当中,其实蕴藏着无数的诗意,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在时间一直前行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细细体会,或许,会有更多的启示与感悟。

最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呢先有时间,还是先有空间就待我们从生活中去体会探寻吧。

 

我说《空间诗学》

华语二 蔡宜芳

终於是要写下心得的时候,期末,连《空间诗学》也到了尾声,这段时间总很有趣。

在假日的早上,我们不赖床,而是对话,书上也许是理性与梦想的深度书写,我们从那里清醒、连结和学习。

回家的日子在倒数。

期待中有点近乡情怯,「赋归」(retur)的记号烙印在不可胜数的日梦里,游子他乡之作在历史留下一角的总令人同感,因此人类的赋归总以最强烈的韵律发生在人类生命中,穿越久远的岁月而来,并透过幻梦,抵挡所有空白的光阴。

家,由忠诚所构筑的亲密组构,回荡在窝巢与家屋的近似意象上,不管我们离开了多久、距离多远,身后总有一段嗷嗷待补的记忆。

家中房间里的床,是真正属於我的,一个可以摆脱流浪定义的地方,不睡旅店、不借他人屋檐下、不租,而是自己所拥有并享有。

在家的日子,独睡的双人床醒来,不感寂寞而是阳光温暖,慵慵懒懒的,这般感觉如加斯东.毕艾勒(GastonPuel)这个诗人写道:

 这个清晨,我该说说这样单纯的幸福

 属於在一艘船的空处,一个伸展肢体的人所有的。

   小艇的椭圆船壳围覆着他。

   他熟睡着。

如一粒杏仁。

而船,如一张船,

   拥抱着睡眠。

也许,有些时候,意象透过所有憩息空间会有的异类同形效果,获取自身的力量致使每个聊慰人心的中空处都是一个宁静的壳。

人、动物、杏仁,都在壳里找到最大的恬静(repos)。

恬静的气息垄罩着这每一个意象。

 

这些意象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我想是温度,当抽象的东西有了温度,它便不只是抽象,而是深层的悸动,尽管曾经。

角落一章的开头诗:

关闭空间吧!

关上袋鼠的育儿袋!

那儿是温暖的。

──墨利斯.布朗夏

一个梦者能够写出一条「温暖的」弧线,是这个诗意的事实才能做到。

当空间关闭在我们所能掌控中,便存有安全感,袋鼠的育儿袋本身就保有浓厚的母爱,温暖自不在话下。

温度赋予了记忆能量,与这岁月长河拉拔。

另外,在私密的浩瀚感,我喜欢旷野测试(testdelaplaine)一部分。

文章里说道:

在测试的一端,我们应该放上里尔克简洁有力的浩然说法:

「旷野是让我们感到伟大的心情。

」这个美学人类学的定理被陈述的非常清楚,它显示了另一个相关的定理,也许可以用以下的说法来表达:

所有让我们感到伟大的心情,都规划了我们在世界里的处境。

之后,在「旷野测试」的另一端,我们应该放上从昂利.博斯科的《风信子》(Hyacinthe)摘录出来的这段文字:

在旷野中,「我总在他处,在一个漂浮、流动中的他处。

很长一段时间从自己身上脱离,无处可以容身;我的确太易於陷溺在自己难以连贯、朝向无边界空间的日梦里,这些无边无际的空间助长了日梦。

这样的经验其实大家都有过,也许近处无旷野,但当我们看日出、临海或身处如太鲁阁ㄧ景中,便由然心生了,是震撼、是不可思议,同样的我们有股开朗有壮志。

这样难的体悟会悄悄深深的蛮藏於意识里,潜移的自己浑然不觉,莱斯居尔写过:

「我栖居在绿叶的静谧里,夏季正自生长着。

」似乎很美,多麽私密可爱的想法,一片当真可以入住的宁静叶子,一瞥在双眸最幽微处突然闪现的平静眼神,都是浩瀚感的巧妙推手。

这些意象让世界生长,让夏季茂盛。

浩瀚感透过沉思冥想被扩大助长,而沉思的态度是这样一种重大的人类价值,它将浩瀚感给了一种心理学家很有理由称其为转瞬即逝与特殊个别的印象。

 

     Jormungandr所做的梦,在星期六与我    

华语二 陈怡廷

  属於星期六的早晨似乎更加明媚,知本的草地湿漉漉地,偶有叁两白鹭停滞捉虫,从叁楼望下去,黑河一般的柏油路划开视线,在过去,是被圈起的小块放牛牧地以及一片片稻子田,连绵,如远方的海。

  在这山木环抱、水花灧潋的时空中,我们讨论着加斯东?

巴舍拉的空间诗学,在导读、分享中,但求甚解,无论是一知半解,或根本无解。

  篇章主题从家屋、抽屉、窝巢、介壳、角落,到自我微观,内在与外在的辩证,这空间越缩越小,却又透过自身扩展到无限,最后一个章节,巴舍拉回归到一个宇宙万物的源点──圆。

(是了,就是北欧神话中的那条大蛇,首尾相衔,绕了整个世界的Jormungandr)

  〈角落〉这一篇章中,作者解析了沉思者所属的角落,那是一种静定感(immobilite),静谧的,安稳的,宛若仍在母体内,那黑暗却又温暖的地方,「我即是我存在的空间」[1]。

若说前头几章谈到的家屋是游人们的归宿,那麽,角落便是孤寂之人的归宿。

  接着,巴舍拉藉由一份文本、一篇小说,点出了内化的过程;我们都曾有过某种经验,依稀某日,或许晴天,或许路边,或许深夜,或许偶然一睹,我悚然发现,「我」的存在,这是一种相对性的微妙变化,有阴才有阳,有白昼才有黑夜,有你,才有我。

而我思(cogito),不代表我在,要意识到自己正「我思」,才是我在。

  现象学本就是一种投射意识的本事。

(周庆华老师语)

 

  「当我们回忆起在自己的角落所度过的时光,所记得的是一片寂静,连思虑也沉寂下来的寂静。

」[2]

  把自己缩回角落,无疑是一个人的活动,在自己家中,在夜里,萧萧地静,窗外风飕飕啸过去,门外回家的旅人的脚步声此起彼落,夜,总是能引诱出许多人的寂寞与莫名伤感,得到越多的人越是寂寞,你总是可以想到什麽,意料中的,或出乎意料的。

  而在这样的夜,或许有音乐、也有可能有瓶酒,或许抽着菸,或许手中有一本书,或许电视开着但没人在看,或许电脑你还在线,但身体与心都在角落(有可能只有心在,人在电脑前),角落里的人总是很擅长地熟练地把自己藏入橱柜墙壁床边的阴影里,把自己也消融,回归天地──自我本心,与大蛇一起,啃蚀着自己,永恒静谧。

 

《空间诗学》读后感

华语二吕瑾瑛

意识,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它是一种想法,一种观点,甚至是一种操控自我的角色。

因为它没有形体,所以我们只能在不断的探讨来发现它的存在。

《空间诗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他从家屋开始探讨着人所处的空间,再将这个空间不停的缩小,甚至连自己也不停的缩小,然后我们看到宇宙,看到生命,看到一个人基本所拥有的意识。

其中我认为很有趣的章节是〈微型〉。

微型和前面的〈角落〉有着些许的不同,微型是把自已缩小,变成一只昆虫,甚至是一枚细菌来观看这个世界。

这是由想像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没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或许对一些人来说这样事不合乎逻辑的,但想像本来就没有逻辑,只要你认为它是,它就是。

对某些人来说这个论点似乎非常亲切,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在想像的世界游玩过的。

对小孩来说,世界是很辽阔的,他们不知道什麽是大气层,什麽是生物圈,他们只知道宇宙,知道我们的空间是无限扩大,没有边境的。

因此他们可以任意的扩大和缩小自己,而比起我们,小孩看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这就是为什麽有人说:

「孩子目光所及之处,率皆盛大庄严。

而这样的想法当然也会触及到儿童文学的部分,作者以童话《拇指仙童普赛》为例,说明小孩的想像力是无远弗届的。

对十九岁的我而言,这些故事已经离我很远很远了,但这段文章硬是将我拉回了童年,让我看见了什麽是想像的可能性。

仙童普塞可以用自己的头颅分开一粒尘沙,也可以死於蚂蚁的一踹。

我不停的在想像他究竟有多小,我似乎真的看见了巨大的蚂蚁,惊人的大脚,努力将想像延伸,我走进了巨大的森林迷宫,找不到方向的到处乱窜……,回到现实后,原来我跑到小花圃里面。

可以让我们走进这样的想像世界里的作品其实很多,但几乎是动画和童话,偶尔会有几部小说。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观点,读着随者作者的观点,将自己放大或缩小,当把自己缩小来观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作者所说的微型。

而微型和角落差别的地方在於,微型是将自己缩小,角落是将世界缩小,前者给人的是无限大的辽阔,后者则是使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世界来使自我安心。

意识是可大可小的,经由改变,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世界。

当然,前提是必须要具有灵活的想像力。

对现象学者来说,想像比现实还真,作者在书中也说了:

「想像从来就不会是错的,它不需要客观的现实来直问意象。

」但毕竟面对西方的众多学者来说,虚无的东西就代表不存在,而无法拿出想像存在的证据,就不是真的。

因此在西方世界中,微型是非主流的论点。

而对我来说,这样说似乎有些对不起想像力了。

就像我前面说的,小孩的想像力是无限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什麽是现实,所以他们所想像的都是真的。

而每个人都是曾经有童年的,否决了这样的论点就如同忘却自己的童年,这样似乎有点可惜了。

诗人总是浪漫,可以任意穿梭时空,可以突然变小,突然变老,因为有他们,所以我们可以藉由阅读过着不一样的人生,可以突破所有限制来看这个世界。

空间诗学就是让我们突破所有的限制,在文学的世界的肆意遨游,这本书不只有趣,还让我们放大了自己的人生。

 

私密的浩瀚感

                     华语二 方冠中

  

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内心的的秘密总是在心中荡漾,在交错复杂的思维当中,隐含着多少愁思、多少冥想、多少感性、多少理性。

私密是藏在心灵深处最独白的空间,没错、那即是情思的想像力。

  在文本中,想像的能力是无边无际的。

文本亦可以说是作者表达情思的媒介,透过这种间接的方式,而表达内心最真的情感。

或许有某种方式,可以跳脱文本,直接视的探讨内心情怀,那即是私密的浩瀚感。

  刘勰於《文心雕龙》中提到作者的想像力云:

「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3]」如此浩大又精密的空间,或许可以形容作者心中的私密,在里尔克的诗中亦提到:

「世界是广大的,在我们体内,它却深如汪洋。

[4]」如此一言,即是说明了作者内心的深邃,这并非用「广大」一词可以涵盖的范围。

广大的空间一旦到了作者心中的感触之后,那即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深邃,如此即是私密的源头。

  其次,私密的浩瀚感引申到的文本传递上,即是皮耶?

阿尔被-毕侯的诗作当中有云:

「以一触笔尖轻划,我自任为/世界之主,无限之人。

[5]」这即是在座者透过内心深邃的私密所传达於文本的最好证据,作者笔下的世界,或许超脱现实,或许得空逸离,那是在文本当中独特的表现方式,不同於现实但却又存在,反观作者内心,或许那就是最明确的映证。

  在陆机的〈文赋〉中提到:

「六情底滞,志往神留。

[6]」这是在静态的想像能力中获得动态的运作。

旖文本为例,李白的〈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7]」中是融合了时间超脱的观念,而杜甫的〈月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8]」则是一种空间的超脱,这是使用了中国传统「神行」的概念。

在文本不断的超脱之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