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7976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

《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

工程地质学复习概述

第一章  岩石和地质结构

第一节 主要造岩矿物

矿物——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物质,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单位。

(一)矿物的分类

结晶质矿物、非结晶质矿物(玻璃质矿物、胶体质矿物)

(二)矿物的形态 

单体形态:

①片状、鳞片状,如云母、绿泥石等。

②板状;③柱状;④立方体状;⑤菱面体状;⑥菱形十二面体状。

另有多面体状和针状。

集合体形态:

显晶集合体;隐晶、胶态集合体

(三)矿物的光学性质

颜色 是矿物对光线吸收和反射的物理性能。

条痕 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光泽 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透明度 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

(四)矿物的力学性质

硬度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解理 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规则破裂的性质

断口 完全不具有解理性的矿物,在锤击后沿任意方向发生不规则断裂,其断裂面称为断口。

第二节 岩石

  岩石是在地壳中按一定规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共生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根据岩石的成因类型,岩石可以分为三类: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液体,自地下深处上升,由于温度降低,结晶而成的固体。

沉积岩 由堆积和压密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当温度上升或压力增大,或二者兼有时,可由任何类型的原岩形成。

2.1 岩浆岩

一、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岩浆:

地壳下面存在着的处于高温高压下的,以硅酸盐为主的熔融状态的物质。

岩浆岩:

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降低,最终冷凝而成的岩石。

岩浆作用:

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岩浆沿着地壳中薄弱、开裂的地带向地表方向运动的作用。

侵入作用 岩浆上升未达地表,在地壳中逐渐冷凝的作用

喷出作用 岩浆上升,冲出地表而冷凝的作用

岩浆岩的基本类型

侵入岩:

深成岩(>3km) 一般具有粗粒结构;浅成岩(≤3km) 一般具有中粒结构

喷出岩:

一般为细粒结构、微晶结构或隐晶结构

二、岩浆岩的地质特性

(一)岩浆岩的结构

1.按结晶程度可分为:

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

2.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可分为:

显晶质结构(伟晶结构,粒径>10mm;粗粒结构,粒径>5mm;中粒结构,粒径2~5mm;细粒结构,粒径0.2~2mm;微粒结构,粒径<0.2mm)隐晶质结构

3.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及似斑状结构

(二)岩浆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珍珠构造、绳状构造、枕状构造

(三)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最常见的是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几种矿物。

2.2 沉积岩

一、概念:

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原岩经风化破碎、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母岩的风化破碎作用、沉积物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三、沉积岩的地质特性

(一)沉积岩的结构

碎屑结构、泥状结构、化学结构、生物化学结构

(二)沉积岩的构造

岩层:

在地质特性上与相邻层不同的沉积层。

夹层:

夹在厚层中间的薄层称为夹层。

层的尖灭与透镜体:

若岩层在横向延伸方向不大的范围内,一侧逐渐变薄而消失,称为层的尖灭;若两侧均尖灭时,则称为层的透镜体。

层面:

分隔不同性质岩层的分界面。

可以是平面,但大多是曲面。

层的厚度:

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层的厚度。

(巨厚层>1.0m厚层0.5~1.0m

中厚层0.1~0.5m薄层0.001m~0.1m微层<0.001m)

层理:

指一个岩层中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和颜色不同的层交替时显示出来的纹理。

(水平层理、单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

层面构造:

在沉积岩岩层层面上往往保留有反映沉积岩形成时的流体运动,自然条件的变化所遗留下来的痕迹,称为层面构造。

顶面构造(波痕、泥裂、鸟足迹、虫痕、雨痕、脚印)

底面构造(底冲刷、槽模)

结核:

指包裹在沉积岩体中某些矿物集合体的团块。

其成分、结构、颜色等一般与围岩不同。

化石:

指埋置在沉积岩中的各地质时期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是沉积岩独有的构造特征,是研究地史、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三)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常见矿物:

石英、长石、白云母

特有矿物:

盐类矿物、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生物组分

几乎无: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

四、沉积岩分类:

碎屑岩类(碎屑+胶结物+杂质):

角砾岩、砾岩、砂岩

粘土岩类(主要是粘土矿物组成,粘土矿物颗粒直径常小于0.005mm,含量>50%)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

2.3 变质岩

一、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变质作用——指原岩基本上在固态下,主要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使其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温度(一般在150~900℃)压力(上百GPa到上千Gpa)化学活泼性流体(发生化学交替或分解作用,形成新矿物)

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交代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二、变质岩的地质特性

(一)变质岩的结构

压碎结构:

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

变晶结构(变质程度较深,矿物重结晶较好,基本为显晶,是多数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变余结构(变质程度浅,重结晶作用不完全,原岩的结构特征,可部分残留下来)

(二)变质岩的构造

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

三、变质岩分类:

动力变质岩类、接触变质岩类、区域变质岩类、交代变质岩类

第三节 地质年代

一、绝对年代法

二、相对年代法: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三、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层层序法、生物演化律法(在不同层位的岩层中包含的化石各不相同、在不同地区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属于同一时代)、地层接触关系法

第四节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就是指缓慢而长期的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产生相对位移,形变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态。

4.1 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对地球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的破坏和建造作用。

 

各种地质作用(内、外):

  一方面不断地破坏原有的物质成分(矿、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形成新的物质成分(矿、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破坏→建设→再破坏→再建设,循环反复,促使地壳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4.2 岩层及岩层的产状

一、岩层:

由同一岩性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二、岩层产状:

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

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其与水平面的关系来确定的。

三、岩层的露头形态和宽度:

决定于岩层产状、地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水平岩层的露头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的影响,在地质图上,其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直立岩层的地质界线是沿其走向作直线延伸,不受地形影响。

倾斜岩层露头分布形态则较复杂,表现出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延伸,并有一定规律,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故此规律又称为V字形法则。

若地层没有倒转,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沟谷处指向新地层,山脊处指向老地层。

V字形法则适用于岩层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露头线的分布形态。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地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式和时间上的发展状况。

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连续沉积,产状也基本相似的的接触关系。

(时代连续,没有间断;上下岩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一致;地壳相对稳定,沉积环境持续稳定)

不整合接触(存在沉积间断):

平行不整合(上下岩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一致;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这一地史时期地壳曾经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

角度不整合(上下岩层的产状不平行;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发生过显著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4.3 褶皱构造

一、褶皱构造的类型

(一)复背斜和复向斜

(二)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五、褶皱构造的辨认

(一)褶曲的野外观察法

1.通过横向、纵向的观察,找地层界线、断层线、化石等,观察岩层是否有对称重复出现的现象;

2.比较核部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比较两翼岩层的走向和倾斜;

3.研究两翼相当层的平面形态。

(二)褶皱内部构造的认识

顺层剪切褶皱、层面擦痕、牵引褶皱、虚脱现象和鞍状矿体

六、褶皱的形成时代

  介于参加褶皱的最新地层与上覆未褶皱的最老地层之间。

七、褶皱的工程意义

根据褶皱两翼对称重复的规律,在褶皱的一侧发现沉积型矿层时,可预测在另一侧也可能有相应的矿层存在;石油常储存在背斜的顶部。

除此以外,背斜核部的岩层常常较为破碎,如果水库位于此就易于漏水,工程建设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4.4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指岩层受构造运动的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岩石或岩块失去连续性而产生断裂的地质构造。

一、节理

(一)节理分类

1.按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为:

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交节理

  2.按力学性质分类:

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

长、大、平直光滑,延伸稳定,常常呈“X”型,可切穿砾石);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

短、小、粗糙不平,延伸不远,常呈豆荚状、树枝状,常绕开砾石)

 3.按节理成因分类:

原生节理、构造节理、表生节理

4.按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分类:

纵节理、斜节理、横节理

(二)节理发育程度分级

依据:

节理的组数、密度、长度、张开度及充填情况

节理不发育:

节理1~2组,规则,为构造型,间距在1m以上,多为密闭节理,岩体切割成大块状

节理较发育:

节理2~3组,呈X形,较规则,以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大于0.4m,多为密闭节理,部分为张开节理,少有充填物,岩体切割成大块状

节理发育:

节理3组以上,不规则,呈X型或米字型,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4m,大部分为张开节理,部分有充填物,岩体切割成块石状

节理很发育:

节理3组以上,杂乱,以风化和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2m,以张开节理为主,有个别宽张节理,一般均有充填物,岩体切割成碎裂状

(三)节理的工程地质研究

观测研究节理时,首先应注意节理的性质、矿化现象、先后次序、空间的相互关系和形成的时代,其次是原地岩石性质,产状和所处的构造部位。

(四)节理调查研究的内容

1.节理的成因类型、力学性质;

 2.节理的组数、密度和产状;

3.节理的张开度、长度和节理面壁的粗糙度;

 4.节理的充填物质及厚度、含水情况;

 5.节理发育程度分级。

(五)节理对工程的影响

1.是地下水的通道。

加速岩石的溶解破坏,尤其在可溶盐地区易形成溶洞,发育成为地下暗河;

 2.加速风化作用和冻胀作用;

 3.降低岩石力学强度,降低工程的稳定性;

 4.降低爆破效率;

 5.降低地基承载力。

二、断层

(一)断层的分类

1.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

正断层:

上盘相对下降或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

上盘相对上升或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辗掩断层一般规模巨大,常有时代较老的地层被推覆到时代新的地层之上,形成推覆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