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7728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

《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x

安徽省淮南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

2019届高一下学期第

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壁画,下图是其中的一幅。

这反映了当时

A.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B.西北在魏晋时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革新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

2.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单位:

件)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3.《汜胜之书》

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是

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D.优选种子

4.有气候学者研究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的关系,指出明代大多时间气候温暖潮湿,适合农耕民族发展。

崇祯年间则是大降温,大顺、顺治这类年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渴望.这一研究表明

A.气候变迁是朝代兴衰的根源B.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应对天灾能力脆弱

C.研究结果充满迷信荒诞不经D.作者用生态史观准确还原了当时历史

5.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个体农耕B.奴隶制经济C.集体劳作D.自然经济

6.唐末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的诏令中明文规定,“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作坊所生产的纸张、雕版印刷品(如日历等)也成为民间市场上的比较常见的商品,这种情况在唐代及其以前是很少见于记载。

这反映了

A.官府赋税来源多样化B.民营手工业趋于衰落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7.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

C.耕种D.冶铁

8.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

9.“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

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D.外部竞争

10.“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1.《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12.清《景德镇陶录》载:

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说明当时

A.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B.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

C.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D.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13.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历代税赋构成

A.工商税是主要财源B.农业完全停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14.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

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不够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15.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

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

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

据材料可知

A.中国最早的商标命名受传统思想影响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工商业者重视产品质量和信用的宣传D.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6.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

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

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17.“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

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

材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

A.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沟通

B.商贸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促使商人改变了初衷

C.商贸活动承载了风俗习惯,所以推动文化相互融合

D.商贸活动加快民族融合,到元朝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18.商鞅说: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

”“三官贫,必削。

”这表明商鞅认为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

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19.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

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20.史载:

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

这一现象体现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21.“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2.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23.迪亚士说,他们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

材料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的主要含义是

A.传播基督教教义B.传播近代自然科学

C.传播人文主义D.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24.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

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

学者认为:

“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与这条航线开通有关键联系的航海家是

A.达·伽马B.迪亚士C.哥伦布D.麦哲伦

25.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

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D.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

26.“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

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这里的“竞争技巧”主要

A.积极开展黑奴贸易B.造船技术和航运业

C.组建大型商业公司D.进行“海盗式劫掠”

27.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D.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28.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

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29.“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

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

”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30.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

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

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

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

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

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

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

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简明宋史》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

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

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

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

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

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材料二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

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资”的一方。

……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明代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决不允许突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三角首先被徽商冲破。

……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

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

材料三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

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

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点。

(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

”这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00字以内)。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隋唐前期的城市布局是严格按照坊市分开,坊有坊墙,严禁居民随便出入,朝开晚闭,商业网点很少,而且大部分供奉上层人士。

到唐中期,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增多,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口也大增,“市”的扩大势在必行,沿街设铺,商业所在地便形成城市的“闹市”区。

……到宋代,城市更是彻底打破市坊限制,完全开放,市场高度繁荣。

《清明上河图》即集中反映了城市商业繁荣的景象——民坊、店铺交错杂处。

——摘自叶玲《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商贾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一直被视为“贱业”而为人们所鄙弃。

然而,受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宋人首先冲破了“农本工商末”价值观念的束缚,“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人们不再以经商为耻,社会各阶层纷纷经营商业,出现了“全民经商”的态势。

宋代的经商群体已“不再指单一的专职商人,而且,‘全民经商’中的‘民’不再是狭义上的下层民众或被统治阶级,而是包含了相当的上层社会的人群或说统治集团的成员”。

——摘自郭学信、张素英《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到唐宋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4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描写日本时说:

“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

材料三

15世纪的船只葡萄牙亨利王子

材料四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和劳

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

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可能扩大,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4分)

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C

B

C

C

D

D

B

B

B

D

D

A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C

B

D

C

A

D

C

C

C

B

B

D

31、【答案】

(1)秦汉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丝绸生产中心,并且植桑、丝织技术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叶以后,南方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江浙和四川成为丝绸业中心。

(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开垦过度;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

32、【答案】

(1)特点:

经营地域范围广,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等大宗商品交易为主。

(2)

9分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等

(开篇明确提出):

应客观看待这一观点。

既要看到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其推动作用有限。

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任答3点)

①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型劳资关系);②社会观念的变化(重农抑商、追求财富);③社会秩序的冲击(违礼越制);④社会风气的改变(崇尚消费、助学济贫)。

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有限:

(任答3点)

①政治风气败坏(封建专制制度下,官商勾结,腐败盛行);②社会风气,出现奢靡之风;③经济,大量财富投向非生产领域,如官场消费、科举消费、买田置地、公益消费(建祠、助学、济贫等),没有将大量商业利润用来扩大再生产。

两个方面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

论据不够充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

三等

观点片面;

论据欠缺,与论点不匹配

要点式列举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

没有论据

要点式列举

33、【答案】

(1)由坊市分开到坊市混杂;由对商业贸易的时间限制到完全开放;由较少的商业网点到沿街设铺的众多“闹市”区;商品由满足上层人士需要到平民大众化。

(2)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国家抑商政策的松

动;传统“农本工商末”价值观念的冲破;商人群体的扩大;经济利益的驱动。

34、【答案】

(1)社会上:

寻金热;经济上: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上:

奥斯曼土耳其对传统商路的控制;精神上:

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天主教传教的热情。

(任意2点都可)

(2)生产力的发展;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王室的支持;地理知识的进步。

(3)(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其他任意3点即可)

对世界:

①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③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

④西方史学界把地理大发现作为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

对欧洲:

①引发了商业革命: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多、经营方式的变化、商业贸易中心转移、商业强国的崛起(意大利衰落,西、葡、荷、法、英等国兴起)、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②引发了价格革命:

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封建地主衰落,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③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民地:

①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开始,导致亚非拉等地区的贫困与落后。

②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

进步。

对国际关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其他任意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