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电子教案.docx
《世界经济概论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概论电子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概论电子教案
世界经济概论
绪论
A:
教学课时1课时
B: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世界经济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C:
本章的教学内容:
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世界经济是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商品国际化时期
2.资本国际化时期
3.生产国际化时期
二.现代世界经济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1.世界经济结构
现代世界经济结构是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组成。
2.冷战后世界经济新发展和特征
(1).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成为争夺的焦点;
(2).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3).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4).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5).南北经济关系发展中的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世界经济领域竞争趋于激化。
三.世界经济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世界经济全球化;
2、国际商品交换关系;
3、国际资本关系;
4、国际货币关系;
5、国际经济一体化。
(二)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
1、历史学的方法(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分析方法);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地、辩证地研究世界经济的各种问题,避免片面性和形而上学;
3、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第一篇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与历程
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A:
教学课时2课时
B: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C:
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一、国际分工
1、决定因素:
2、性质:
3、作用:
4、分类
二、世界市场
1含义
2基本特征
3基本运行机制
4内容
5结构
第二节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的形成是跟工业社会与近代机器大工业联系在一起的,是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结果。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它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和资本输出的增长密切相关。
一、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
萌芽期:
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中后期
初步形成期: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世界市场的形成特点
1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
2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
3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内容不断丰富。
最终形成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
科技革命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
交通运输和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一、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的商品市场运行,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国际贸易增长极慢甚至出现停滞,大大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关税战、贸易战不断升级。
三、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陷于崩溃。
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各国先后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度的全线崩溃,宣告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最终瓦解。
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使国际金融领域逐渐分裂为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
四、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
2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第四节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一、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第二章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A:
教学课时2课时
B: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清晰的认识,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意义。
C:
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
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邓宁(JohnH.dunning)所说:
“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
”
(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1.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
2.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
二、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1.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2.货币流通的全球化
3.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三、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1.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2.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3.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四、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1.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2.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全球工业化的展开
五、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出逐步形成
1、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类型
2、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
(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三、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A:
教学课时2课时
B: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特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及信息经济有清晰的认识。
C:
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
第三节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一、1、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就自然科学而言共有三次:
一是细胞的发现;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
2、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有两次:
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战后科技革命
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1全面性和世界性
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第二节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
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
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
第三节产业结构的变化
1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
2工业结构的变化
3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4农业全盘机械化
5农业化学化
6良种化
7农业工业化
第四节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一、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1.高技术化趋势
2.服务化趋势
3.融合化趋势
4.国际化趋势
二、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1、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可以渗入一切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中,增加各生产要素的知识或技术含量,可以使各生产要素实现现代化配置和组合,从而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2)信息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并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
(3)信息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
三、信息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1.信息经济是“智力驱动型”经济
2.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信息经济是“无疆界”的全球经济
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A:
教学课时2课时
vB: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国(地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禀赋情况,明确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
C:
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与人口
1、人力资源仅指人口中那些已经成年并且具有和保持着正常劳动能力的人。
2、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以人的形式存在的特殊的经济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作为人力资源实体的劳动者是具有思想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人;
其二,劳动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其三,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可塑性。
3、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及其结构变化
二、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
1.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2.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及其影响
3.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及影响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四、世界人口的素质
第二节世界土地与农业资源
一、世界土地资源及其总体结构
1.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方式
2、世界耕地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1)耕地面积在各洲及各种类型国家的分布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拥有耕地约占世界耕地的52.9%;发达国家拥有耕地约占世界耕地的47.1%。
(2)各地区、各种类型国家的耕地面积占该地区(国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耕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9.5%;发达国家的耕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11.7%,比例较高,说明该地区农业较为发达。
3、世界耕地面积的增长情况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进行估算,在1966~1995年间,世界耕地面积扩大了8,157.5万公顷,年均增长0.22%。
但是,耕地面积的增减情况在时间和地区上是不均衡的。
随着时间变化,耕地面积的增长幅度在缩小。
达国家的耕地面积在1986~1995年间呈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的耕地面积增幅在逐渐减缓;从各洲的增长情况来看,非洲和南美洲的增幅在减少,亚洲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在加大。
北美和中美洲出现负增长。
欧洲在1986~1995年间耕地面积增长较快。
二、世界粮食生产与分布
1、世界粮食产量的变动情况
全球谷物产量总的来看呈上升趋势。
2、世界粮食生产分布状况
三.世界林、牧、副、渔业生产与分布
1.世界森林资源的生产与分布
2.世界畜牧业生产分布与贸易
3.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和贸易
4.世界渔业的发展与分布
第三节世界能源资源
一、能源工业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
1、能源工业的生产布局
(3)世界能源生产分布很不平衡。
其中,美国能源产量最多,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印度、加拿大、英国、伊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亚等国的能源产量也比较多。
(4)各国能源生产结构差别很大。
2、能源的消费结构
二、主要能源工业部门的生产布局与贸易
1、煤炭工业
(1)煤炭资源的分布
(2)煤炭工业布局的特点
(3)煤炭的消费与贸易
2、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1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
2石油、天然气工业布局
3石油贸易
3、火力发电
4、核能发电
第四节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球面临的资源问题
1世界自然资源的退化
2世界粮食危机加深
3生态环境恶化
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的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的优化。
联系:
经济增长会促进经济发展。
区别:
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涵义更为宽泛,它不仅是指产出的增加和增长率的提高,而且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落后状况的逐渐转变或消失、低下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逐步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加快等。
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
(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三、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1、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2、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理念就是要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2)日本在打造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走在世界前列。
(3)发展中国家也为谋求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进行了许多探讨。
(4)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影响甚至威胁环境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人类也正在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不断奋斗。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达国家制定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的思路大体是,在维持其以往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推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应模式,即在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实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维持型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1)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2)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3)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发展中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篇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协调
第五章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A:
教学课时4课时
B: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C:
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国际贸易的产生
•两个前提条件:
国际贸易在战前的发展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一、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
•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
–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战前要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快。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8¡ª1973年。
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
国际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状态。
战后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
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1)世界农业、矿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
(2)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大量新产品投入世界市场;
(3)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大量增加;
(4)科技进步;
(5)合成代用品大量出现,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
(6)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
(7)战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
(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业工业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
(9)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
(10)世界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智能化。
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1)国际贸易格局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
(2)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
(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
(4)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
(5)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3.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
(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3)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4)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1、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目的与构成
A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
•是各国和地区内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服务的。
B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1)保护本国的市场;
(2)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4)积累资本或资金;
(5)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关系。
C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1)对外贸易总政策:
–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3)国别或地区贸易政策。
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两种基本类型:
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3)本国的经济状况;
(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二、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A实施原因
•到19世纪初,¡°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确立,其产品成本低,质量好,不怕外国产品的竞争。
•英国的工业发展迫切需要国外市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廉价的原料和粮食。
B主要表现:
(1)废除了谷物法;
(2)废除了航海法;
(3)取消了特权公司;
(4)逐渐降低关税税率,减少纳税商品数目,简化税法;
(5)与外国签定体现自由贸易精神的条约。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
A原因
(1)美国的积极倡导和推行;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3)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
(4)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
(5)国际分工的广泛和深入发展;
(6)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B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2)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3)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三、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传统贸易保护阶段
1.16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2.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4.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保护贸易政策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与传统贸易保护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起源、动机和目的
2.新贸易保护主义关注的焦点、实施的手段和方式
3.新贸易保护的根源及其影响
4.新贸易保护手段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新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
第三节从GATT到WTO
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产物。
2、宗旨:
通过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便通过国际分工,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
3、内容:
文本包括4个部分,共38条
第一部分:
核心条款,规定了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和
关税减让表;
第二部分:
调整和规范缔约国贸易政策和措施的规定;
第三部分:
有关加入或退出总协定的程序,以及关税谈
判的规则等规定;
第四部分:
1965年增加的部分,用以专门处理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和发展问题。
4、GATT的谈判及其最终成果-乌拉圭回合协议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GATT共组织了八轮国际贸易谈判,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前有7轮,第八轮乌拉圭回合是涉及面最广、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最深的一轮谈判,最终达成一揽子协议-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于1995.1正式生效,乌拉圭回合作为关贸总协定发展史上最后的里程碑,在当代国际贸易体系的演变中显示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一轮:
1947年4月-10月瑞士日内瓦23国确定了包含关税减让、关税约束的两份减让表和总表
第二轮:
1949年4月-10月法国安纳西33国达成双边减税协议147项
第三轮:
1950年9月-1951年4月英国托奎39国达成双边减税协议150项
第四轮:
1956年1月-5月瑞士日内瓦28国就3000项商品达成减税协议
5、缺陷
(1)是临时性协议,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
(2)仅管辖货物贸易,并且农产品、纺织品、服装还不受GATT自由化的约束;(3)争端解决机制不完善,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才能作出决策,因此很多争端只能挂起了事。
二、世界贸易组织
1、由来:
1995年1月1日WTO成立,并且在1995年WTO和GATT共存一年后,全面担当起全球经济贸易组织的角色,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2、宗旨:
与GATT比,新增了服务贸易、保护与维护环境、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基本原则:
4、法律框架
◆由《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及其四个附件组成。
◆附件1是《货物贸易多边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
◆附件2是《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
◆附件3是《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附件4是《政府采购协议》、《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国际奶制品协议》和《国际牛肉协议》。
4、中国的“入世”
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A:
教学课时4课时
B: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的表现及原因、跨国公司大发展的原因、作用及影响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C:
本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产国际化与国际直接投资
一、资本国际化与生产国际化
1、资本国际化的原因
(1)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