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564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与运用

分析与创造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社会的组成,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出现大致时期和特征;

新、旧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距今时间、生活方式、所处地区、原始农业。

比较与归纳总结新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问题探究

(史地结合);

通过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与考古遗存知道并归纳各时期文化内涵。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部落到国家

黄帝和炎帝联合形成炎黄部落联盟,夏朝建立时间与过程;

启继位的不同说法;

夏国家机构与国家管理结构。

结合P6学习聚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争论”;

从启的继位过程,了解世袭制到禅让制的发展。

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与原因。

通过历史传说与历史史实进行初步比较,作出分析判断和解释。

能够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商和西周

商建立过程及时间、势力范围、都城;商代表性文化、国家机构;

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时间及灭亡;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夏商时期农业工具,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

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结合史料思考商灭亡原因;

理解井田制的内涵。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与作用;

井田制的作用与意义;

史料结合

认识到民心对早期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直观图表演示法

(2)对话式谈话法

(3)集体讨论

(4)课后探究

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重点: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内涵,夏商周的建立与政治、经济、文化内涵

2.难点:

禅让制到世袭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井田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阅读、资料的查询,对所学内容有大致框架上的了解。

(二)课前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想下,我们最早开始使用工具是什么时候?

最早的制造工具是什么?

(三)新课教授

1.旧石器时代

① 概念: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的时代。

② 结合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讲解旧石器时代分化内涵:

时间代表性遗址文化内涵

(距今约200万年)重庆巫山人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

用火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北京人

2.新时期时代

① 概念:

距今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时期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的石器。

② 发展方向:

对比新旧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方向。

③ 原始农业:

④ 代表(结合遗址分布图):

分析:

原始社会组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百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

当人完全形成后,就产生了人类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社会(旧晚):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因生产力低下,每位成员除从集体中获取艰难生活的必需品外,没有什么剩余,私有观念尚未出现。

父系氏族社会(新晚):

贫富现象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

中国迈入文明的门槛。

(四)课后小结

(本节知识点梳理)

第2课时夏商周

(一)课前导入

我们都知道,夏朝由禹建立,禹因治水有功而接受舜的禅让,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即禅让制。

尧舜禹三代皆为禅让制,让位于贤。

那么禹死后由谁继位?

是继续实行禅让制吗?

(二)新课教授

1.夏

①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

② 启继位: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

但是,不管怎么说,此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王位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③ 国家机构:

(夏朝机构图)

1)后:

《礼记·明堂位》说:

“夏后氏官百”。

其中“后”指夏朝最高统治者,夏王。

2)中央官制

行政:

《史记·夏本纪》云:

“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

胤往征之,作胤征。

”集解引孔安国曰:

“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

”郑玄曰:

“胤,臣名也。

”也就是说夏王会临时委任臣属执行专门的使命,如后世之钦差大臣。

军事:

《尚书·甘誓》说:

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六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

“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也。

”。

这里所谓的“六卿”即即军队将士名称。

司法:

《竹书纪年》说:

“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芬是启以后的第七个夏王,当时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夏王芬便建筑圜土来囚禁反抗者。

圜土是圆形的土牢,把罪犯圈围在其中,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监狱,同时这也表示夏有司法的官员。

宗教:

《尚书·胤征》、《左传·昭公十七年》都记载了夏代发生日食的时候,出现“瞽gǔ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的情形。

这里的瞽是乐官。

对啬夫的职掌,后人解释不一,有的说是主管祭祀所用布币的官,有的说是主管耕作奴隶的官。

古代文献对夏朝官制缺少详细记载,但通过这些文献记载,我们发现夏朝的中央已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尽管夏朝的职官设置十分简略,但其官僚机构毕竟已具雏形。

④ 国家管理结构:

夏后氏生活地区直接统治。

其他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⑤ 夏文化遗存: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⑥ 建立意义:

夏王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2.商

引:

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尚书》《诗经》《史记·夏本纪》,但至今尚未发现可印证的甲骨文或金文记载。

但史书中有关商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商朝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①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② 定都:

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③ 势力范围:

材料: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④ 管理:

(1)中央与地方(国家管理结构):

内外服制

其中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2)官制:

商代实行世官制度,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

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

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

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⑤ 文化:

(1)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2)青铜文化:

夏商周三代也称“青铜时代”,殷墟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云雷纹、兽面纹等)。

(图片展示不同的造型与纹饰)

⑥ 商亡: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

3.周

① 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为周朝取代,史称西周

② 都城:

定都镐京

③ 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如何进行分封、分封的过程、分封的对象、分封的作用)

材料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问题

1.被封侯的是哪几类人?

2.周王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结论

受封的是先王之后、功臣、前朝贵族(宋)和王族子弟(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结合地图,从封国的位置看出周王分封的主要目的是拱卫王畿、经略边疆,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影响:

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西周各封国与王室间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3)后期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诸侯国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2)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形成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制度。

解释:

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故,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4.商周时期的经济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以下井田制。

① 井田制

(1)内容:

(字意为因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故称“井田制”)

私田

私田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私田

私田

公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的是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体现了土地国有观念。

但是其中的公田,实际为贵族占有。

(2)特点:

(材料一)

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私田实际为贵族占有。

② 农业

在前面,我们知道商周已经出现了青铜器,但是在当时比较珍贵,主要做礼器用。

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③ 手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5.课后小结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时代,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在什么时候?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