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631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doc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基础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

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

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

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

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

成人末梢血:

(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

(3.5~10.0)×109/L

新生儿:

(15.0~20.0)×l09/L

6个月~2岁儿童:

(5.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

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

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

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

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0%~l%)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0.03~0.08(3%~8%)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化脓性感染:

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

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10.0×10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中毒

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

(3)用药

抗肿瘤药、苯二氮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病、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有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简述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

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

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4)用药:

应用罗沙替丁、咪达普利(ACEI),或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2)用药: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皮质素、坎地沙坦西酯(ABR)、甲基多巴等。

(三)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为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G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G的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

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

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l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

(2)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见增多。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用药

见于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其临床意义如下。

1.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

(2)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3)其他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2.淋巴细胞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

等。

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其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红细胞、细胞内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外,尚可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红细胞计数(RBC)

(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

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参考范围: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儿童:

(3.9~5.3)×1012/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2)绝对性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

2.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

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

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

四、血红蛋白(Hb)

(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

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

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较之红细胞减少程度明显;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较之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明显。

参考范围:

男性:

120~160g/L

女性:

ll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二)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1.血红蛋白量增多:

(1)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

(2)创伤

大量失水、严重烧伤。

(3)用药

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

2.血红蛋白量减少:

(1)出血

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

(2)其他疾病

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由慢性和反复性出血引起,如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五、血小板计数(PLT)

(一)简述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每天产生的量相当于每升血液中增加35×109个,其寿命仅有7~14天。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

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

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l0%。

参考范围:

(100~300)×109/L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