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4696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

《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docx

地理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必修2

地理2人口与城市

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

1.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四个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了解原因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①原始低增长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死亡率高

②加速增长

传统型

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快,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多子多福的观念等;

③增长减缓

下降

减慢

过渡型

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出生率下降

④低速增长

现代型

经济发达,养老福利和保险制度健全,生育观念变化,出生率低

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极不平衡

(1)从大洲看: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亚、非、拉,最高的是非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欧、北美、大洋洲,最低的是欧洲(德、法等出现负增长);

(2)从国家看:

不同国家

目前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人口问题

金字塔图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人口增长较快;青少年儿童比重大;

塔基宽

发达国家

现代型(“低低低”型)

人口增长慢,老龄化严重;

塔基窄

中国

已进入低出生率阶段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多;老龄化严重;

---------

考点二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案例分析:

类型

时间

迁移方向和特点

迁移原因

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15—19世纪

欧洲迁移到美洲;(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非洲黑人到美洲;

亚洲人大量迁出当劳工;

欧洲殖民扩张;

非洲黑人被贩卖;

二战后

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短期流动工人多;(目前世界劳工聚集地主要是北美、欧洲、西亚等)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人口迁移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的迁移;

如美国人口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新工业区由于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洁净等,吸引人口迁入。

我国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量民工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内地到东部沿海;从较贫困地区到较发达地区。

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政策、战争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考点三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含义: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资源环境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即最高人口。

(它是一个警戒值)

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

指最适宜人口数,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3.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相同之处

数值大小不同

①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

是一个理想值、虚数、估计值。

(不是精确的数值)

②研究意义:

有利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①一般来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②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左右,人口合理容量为60亿左右;

③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9亿人。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主要是土地和水);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消费水平。

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我国人口与可耕地、淡水资源矛盾已十分突出,应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考点四城市化

1.城市化主要表现: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重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目前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目前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平均40%左右)

目前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速度慢

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速度快

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原因

城区环境质量下降,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和通信现代化等;

城市经济水平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不利影响:

城市化速度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

例如:

①对土地:

耕地减少;绿地减少,水泥地面增多等;

②对生物:

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对水文:

河道淤塞,易形成洪涝灾害;减少降水对地下水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④对气温和降水:

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

⑤对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⑥对交通和居住等: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考点五城市服务功能

1.城市服务功能含义:

城市是区域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中心。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

小城市,级别较低,服务种类较少,服务范围较小,数目较多,彼此距离较近;大城市,则相反。

3.影响城市级别的主要因素:

资源和交通。

城市等级的主要划分依据:

城市的人口规模。

4.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务范围,但这个实际范围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可能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以外。

5.中心地理论中的服务范围:

(六边形服务范围规律)

理论中,同级别城市服务范围相互排斥的,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三倍。

实际生活中,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

(距离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等)

考点六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主要功能区:

(1)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功能区混杂布置,功能不清。

城市功能区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

城市之间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2)目前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是: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功能复杂的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3)功能区之间一般无明确的界限;往往以某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2.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特点: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面积

最小

最大、最基本职能、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

分布

特点

呈点状或块状分布市中心、街道两侧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分化

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背向发展

向城市外缘移动

沿交通干线分布

区位

条件

便捷的交通条件

大量的消费人口

①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地势较高、上风地带、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

②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保护城市环境;

3.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

因素

作用

举例

历史

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附近形成行政区,而不是商业区;

浦东陆家嘴和浦西外滩联结,形成上海中心商务区;

经济

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社会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收入水平差异,导致高级和低级住宅区的出现;

某个种族占优势,就形成聚居区;如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黑人区;

政策因素对城市功能区也有影响。

4.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3)地租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距交通干线越近,穿过道路越多,地租越高。

(4)各类功能区付租差异(如图):

图中A范围为商业区,因为商业活动支付地租最高。

(市中心有大量消费人群,市场最优)

图中B范围为住宅区,因为住宅区支付地租最高。

(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图中C范围为工业区,因为工业支付地租最高。

(既可降低成本,又保护环境)

以上只考虑距离市中心远近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呈同心圆模式。

5.常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如图):

模式

形成

理解各功能区位置

共同特征

同心圆模式

自单一核心向外扩展

低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内缘;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

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处;

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扇形模式

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延伸

低级住宅区靠近轻工业区;

高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多核心模式

沿不同核心发展起来

重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缘;

6.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例:

美国纽约等现代化大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历史悠久,则多古老建筑。

(2)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例:

北京皇宫位于城市中心,重要建筑物沿中轴线排列,体现皇权至上;美国首都华盛顿,象征民主与法制的国会大厦和白宫处于城市中心。

例:

杭州山水城市,体现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

地理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考点一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主导因素

案例

自然

因素

气候

我国海南适宜种植橡胶,古巴种甘蔗,东北春小麦等

地形

山地的立体农业,珠三角的基塘生产

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树

水源

我国新疆、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大城市近郊的乳肉蛋禽生产基地

交通

我国海南的蔬菜调入北方市场,山东寿光蔬菜出口到日本

政策

政府用财政补贴维持农产品价格

技术

培育良种;增施化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稻种植业

(1)主要分布区:

东亚(如图A)、南亚(如图C)和东南亚(如图B)

(或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

(2)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量大;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劳动密集型农业)

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3)发展特点:

特点(区分优点和缺点)

理解原因

①生产规模小,家庭经营为主;(小农经营)

人多地少;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劳动力丰富,多为手工劳动;

④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分布区: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为家庭经营的农场);

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为国营的农场)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大平原。

(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形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当地市场不广阔)

科技水平高;

(3)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色:

专业化和区域化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强度,会使土地持续利用,会增加农产,提高收入等。

(2)不利影响:

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或乱挖发菜等)会引起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取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在湿润的山区,破坏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

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硬;广泛使用杀虫剂,会导致土壤污染。

考点二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典型案例

主导因素

布局地区

理解原因

甘蔗或甜菜制糖厂;

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原料笨重,运费成本高;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易腐烂变质;

有色金属冶炼(炼铜、炼铝);

动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丰富地区

消耗能源较多;

(运输能源成本高)

印刷厂;石油加工(石化厂);

啤酒厂;家具厂;食品厂;

市场指向型

接近消费市场

产品运费成本高;

产品不便于运输;

普通服装、制伞制鞋;

电子装配厂;玩具制造厂;

劳动力指向型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需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大)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飞机;

电子工业;高级时装厂;

技术指向型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对技术要求高;

2.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传统工业区:

典型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德国鲁尔区

煤炭资源丰富;(靠近法国铁矿);水陆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水源充足;……

以钢铁、煤炭等传统工业为主;

生产规模大,大型企业为主;

工业分布较集中;

美国东北部

煤铁资源丰富,五大湖水运便利,市场广阔;……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便于进口原料和燃料;

(不利条件:

原料和燃料缺乏)

(2)高新技术工业区:

美国硅谷是高新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

典型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美国硅谷

①科技水平高(科研院校多);(最主要因素)

②高速交通便利;③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④创新的管理环境和文化;

⑤环境洁净;⑥气候宜人;(自然因素)

①从业人员知识水平高;

②增长速度快;

③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比例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⑤生产规模较小,中小企业为主;

德国南部

日本硅岛

印度班加罗尔

北京中关村等

①科技水平高;(最主要因素)

②高速交通便利;

③环境洁净等;

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工业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不利影响:

工业社会,资源能源矛盾突出,酸雨等环境污染严重;

例1:

传统工业区衰落时的突出问题(联系必修3)

①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②经济问题:

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

③社会问题:

失业率上升,人口大量外迁等;

例2:

高新技术工业与环境污染(以硅谷为例)

①固体废弃物污染:

废旧电子产品、航空航天产品废弃物;

②放射性污染:

光污染、电磁污染、核放射污染等;

③噪声污染:

航空航天噪声危害等。

4.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工业联系举例:

主要有三种形式

案例分析

①生产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布、钢铁的加工过程、生产流水线等;

②空间联系:

如标准化厂房内的服装厂、包带厂等,可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

如我国许多经济技术开发区;

③信息联系:

如工业区内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跨国公司可通过网络等交流信息;

(2)工业集聚的好处(意义):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②加强交流和协作;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取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的形成类型: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如钢铁城、石化工业区等;

②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是有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如经济开发区;

(4)工业城市形成:

①工业联系复杂,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易形成工业城市;如钢铁城、汽车城、石油城等;

②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很难形成工业城市,如很少有糖果城、糕点城等。

考点三地域联系

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主要方式

举例

①交通运输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

②通信

邮政通信:

主要业务有寄信、包裹、汇款、报刊发行等

电子通信:

主要业务有电话、传真、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等

③商业贸易

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2.结合案例,说明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交通的重要性:

以青藏铁路为例

交通意义

①合理布局全国铁路网;

经济意义

②加强西藏与全国联系,有利于物资输入和输出;

③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西藏经济发展。

社会意义

④加快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

⑤巩固国防、保卫祖国西南边疆;⑥增加就业机会等。

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

交通意义

①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完善更为合理的全国铁路网。

经济意义

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③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区际联系和交流;

④带动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⑤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意义

⑥增加就业机会等。

(2)电子通信的重要性:

例:

随着地域联系的发展(尤其互联网),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信息交流更快捷,改变人们交往形式,增强国际联系,促进全球化进程等。

3.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

多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

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聚落形态呈带状、星状等分布。

例:

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2)聚落形态的变化:

4.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例: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较少,商品流通不便,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于平原。

(2)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

交通便利地区有利于商品流通,易形成商业网点。

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商业中心,都具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城市内的商业网点(零售式)多布局在交通便利、消费人群多的市中心;(市场最优为原则)

大型商业网点(批发式),多建立在环城路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交通最优为原则)

地理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人地关系思想

主要观点

举例

采猎文明时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

①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②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

局限性:

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听天由命

……

农业工业时代

人类中心论

①人类盲目追求征服自然;②忽略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后果:

人地关系对立。

人定胜天

……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地伙伴论

①人类能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

②人类与环境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

天人合一

……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按表现形式:

环境污染: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种类减少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

(具体环境问题的原因,要具体分析:

如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等)

①巨大人口压力;

②资源不合理利用;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再生速度;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传统发展模式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不可取;

4.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联系必修3,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有效对策)

5.可持续发展之路:

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基本内涵: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节能减废,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6.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率较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挑战

7.判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1)个人行为例举:

少用空调随手关灯做“公交族”买环保电池控制教室噪声污染一水多用

珍惜纸张自备餐盒无污染旅游损赠多余物品少用贺年卡用无铅汽油

回收废电池拒食野生动物做环保志愿者……

(2)生产行为例举:

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