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docx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三)、表示承接关系。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七上)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3、卒辇而致之。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范晔《强项令》(七下)
5、宣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
”——范晔《强项令》(七下)
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毕沅《岳飞》(七下)
7、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毕沅《岳飞》(七下)
8、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善鼓琴》(七下)
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伯牙善鼓琴》(七下)
10、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
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八上)
14、成礼而去。
——《细柳营》(八下)
15、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细柳营》(八下)
1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八下)
17、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祖逖北伐》(八下)
18、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八下)
19、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墨子》(八下)
20、邻有糠糟而欲窃之——《墨子》(八下)
2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墨子》(八下)
22、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
2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5、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6、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7、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8、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9、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3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3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3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八下)
33、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九上)
34、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九上)
3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九上)
3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7、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8、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9、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40、余闻而愈悲。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4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九上)
4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十则(九上)
43、咏而归——《论语》十则(九上)
4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4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九上)
46、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知》(九下)
47、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私心》(九下)
48、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49、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50、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51、谓吾忍舍汝而死,——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2、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3、无宁汝先我而死。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4、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5、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6、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之死》(九下)
5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58、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59、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60、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61、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6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四)、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七上)
2、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六则(七上)
3、久而不去。
——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4、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5、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七下)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七下)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七下)
9、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
——范晔《强项令》(七下)
10、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郢人》(七下)
1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13、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4、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八下)
1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八下)
17、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墨子》(八下)
1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墨子》(八下)
19、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墨子》(八下)
2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八下)
21、公输盘诎,而曰:
——《墨子》(八下)
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3、而不知人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九上)
26、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27、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28、视其缶,而吾蛇尚存——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29、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十则(九上)
30、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则(九上)
3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32、乡为身死而不受,——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3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3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九上)
3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九上)
36、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私心》(九下)
37、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私心》(九下)
38、足肤皲裂而不知。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39、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40、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1、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2、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3、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4、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5、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6、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7、臣亮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48、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五)、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偏正结构,连接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相当于“着”、“地”等,也可不译。
1、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2、妇拍而呜之。
——《口技》(七下)
3、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
4、隶而从者——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
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八上)
7、叩而与语——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歌毕,盘旋而起——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众诺而退。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道士笑而允之。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1、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2、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3、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4、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5、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细柳营》(八下)
16、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17、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18、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19、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20、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北伐》(八下)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
22、朝而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3、暮而归——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4、往来而不绝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5、杂然而前陈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6、临溪而渔——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28、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九上)
29、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庄子·秋水》(九上)
30、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九上)
3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九上)
32、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3、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4、哗然而骇者——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5、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6、则弛然而卧。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7、其余则熙熙而乐——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38、呼尔而与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39、蹴尔而与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40、执策而临之——韩愈《马说》(九上)
41、密愧而出。
——《四知》(九下)
42、十日而问:
“鸡已乎?
”曰:
——《呆若木鸡》(九下)
4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44、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六)、表示假设关系。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假如”、“假使”。
1、富而可求也——《论语》十则(九上)
(七)、表示因果关系。
1、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
2、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祖逖北伐》(八下)
3、汝幸而偶我——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4、吾幸而得汝——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5、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九上)
6、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八)、表示目的关系。
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表目的】——《墨子》(八下)
2、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九上)
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2、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三、助词
(一)、置于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合成一个词,表示时间短,通常翻译为“不久,一会儿”。
1、既而儿醒,大啼——《口技》(七下)
2、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七下)
3、已而歌曰:
“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4、已而之细柳军——《细柳营》(八下)
5、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二)、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思,一般不译。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十则(九上)
四、固定词组
【而已】“而已”是用于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词,当是由连词“而”和动词“已”凝固而成,相当于"罢了"。
1、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七下)
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七下)
3、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4、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5、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八下)
6、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8、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而或】可译为“有时候”。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