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论述简答题.docx
《教师招聘考试论述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论述简答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论述简答题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
论述题、简答题
论述题
1、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2、试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答: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而专门学校对这些才能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学校教育提高了人们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首先,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所以能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
其次,学校教育使个性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发展。
再次,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会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3、论述班主任应如何培养班集体。
答: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于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要为教师提供比较明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
5、试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答:
加强学习;躬身实践;树立榜样;学会反思;努力做到慎独。
6、试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答:
有效的说服。
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应强调内部奖励。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7、结合相关理论,联系新课程教学实际,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学习简介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与简介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应该将直接经验与简介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8、结合实际,试述成败归因论及其应用。
答:
成败归因理论的观点: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影响。
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
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
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成败归因理论的应用: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9、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
三、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设具体的创造性课程,教授具体的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五、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六、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10、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
复习时机要得当: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方法要合理: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
复习次数要适宜,要掌握复习的量:
复习内容的量要适当;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
1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问题解决的过程。
答: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定势与功能固着。
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
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务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的作用十分明显。
已有知识经验。
经验水平或时间知识影响问题解决。
情绪与动机。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2、试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答:
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13、试述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答: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努力的过程。
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
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14、如何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答: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
第一,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育。
一体化,首先指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其次指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最后指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
第二,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
包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理论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强化实践性课程;整合课程内容。
制定法律法规。
我国于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1995年国家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
提供经济保障。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
作为教师,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恒于研究。
通过科研,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勤于反思。
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
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言语、行动,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思想。
勇于实践。
首先要有实践的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机会,将自己及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其次要讲实践的方法,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
总之,要实现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和群体专业化需要教师个体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高自主反思意识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并通过参加各种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
同时,国家和政府应该为教师群体专业化创设一定的外部环境保障。
简答题
简述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
(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3)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提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5)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培养。
简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没计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目然;
(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答: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简述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班集体的管理者;(4)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6)教学的研究者。
1.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1)选择性
(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2.教师如何备好课?
教师备好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作出准确的预见。
(3)设计教法。
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
说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5.人的思维分哪些种类?
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动作(或行动)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可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过程指向性与答题目标不同分集中(求同)思维与发散(求异)思维。
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试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3)教师的能力素养;
(4)职业心理健康。
7.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
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对教师专业化形成系统的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另一方面,教师个人需要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出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3)勤于反思;
(4)勇于实践。
试述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首先教师方面应该做到: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方面应该做到: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最后,其他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试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试述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试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试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1)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①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②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③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④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⑤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⑥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试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7.试述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