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4142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4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

《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docx

印帕谭佳里瑜伽经详解版

《瑜伽经》梵文详解版

本文译自网站:

该网站的《瑜伽经》解释是众多翻译版本中比较详尽、较便于理解的一种。

因此,我作为修行和翻译的业余爱好者,尝试将经文及注释译出。

自己学习的同时,也便于同修参考。

译文并非100%逐句对译,在保证信息量的基础上略有精简(保证90%的内容已经翻译)。

修行与英文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之处。

英文好的同修可以直接学习原网站内容。

第1章三摩地品/专注(SamadhiPada)

什么是瑜伽?

(1.1-1.4)

【准备好就开始】:

真正开始认识自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步。

《瑜伽经》的第一个字是atha,意思是“现在”(1.1)。

该词表明一个人投身“自我认知/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瑜伽最高目标——之时,已经准备好。

【瑜伽的定义】:

前四句经文定义了“瑜伽”,而随后的其它经文又扩展了该定义。

通过系统的冥想进程,你的注意力逐步转向内在,通过、掌控你所有的存在层面(1.2)。

最终归于自性(超越所有层面)(1.3)。

这一行为以及对核心觉知的认识,就是瑜伽。

【移除障碍以后,所剩何物】:

在《瑜伽经》中,有一条非常简明的中心线串连整个瑜伽之道。

而这条主线,在阅读众多经文及注释时,可能会显得异常复杂。

其核心主题是移除、超越障碍、遮蔽或虚假认同。

经文的诸多建议均是这一主题的细化或精炼。

注意这一简明主线,有助于在瑜伽之道上的系统进步。

一旦障碍暂时移除,自性之光即可透出(1.3)。

而其它时候,我们陷于虚假认同,无法觉察(1.4)。

这是为何说人们在梦中,需要觉醒。

这一觉醒即瑜伽。

【自我认知与电子芯片】芯片有几部分,对应于人类存在:

1、材料组成——人体组成的基本材质(prakriti),未显化的“原”物质。

2、表现(软件程序和内存)——基本材质的外在显化。

包括个体性(individuality)、理智、感觉、地水火风,以及这些东西的排列组合。

3、觉知(电)——纯粹、未沾染的、永恒的觉知(purusha),流经一切行为、言语和思想,像流经芯片的电流。

而自我认知,就是认识自己是“电流”,而不是外在虚假的认同。

1.1Now,afterhavingdonepriorpreparationthroughlifeandotherpractices,thestudyandpracticeofYogabegins.

(athayogaanushasanam)

现在,由生活及其它练习获得前期准备之后,开始瑜伽的学习与练习。

【纪律与学习】:

练习瑜伽需要培养一种纪律,并遵循系统的学习方法(anushasanam)。

这更多指的是练习的质量(信念),而不是数量。

该点在经文1.21和1.22中有详述。

【头脑的五种状态】:

了解头脑的五种状态,有助于认清自己(当下,或日常)所处的状态。

虽然瑜伽冥想的一些部分适于每个人,但也需要留心最合适自己头脑状态的。

1.混乱(Kshipta/disturbed):

混乱、不安、焦虑、恍惚。

最不希望有的状态,可能是严重、中度或轻微。

它不仅是散乱(Vikshipta),而是附带有更强烈、负面和情绪化特征。

2.昏沉(Mudha/dull):

昏沉、迟钝、沉闷、健忘。

此状态下没有多少思维过程。

是迟钝或昏睡,就像抑郁,虽然这里并非指临床上的抑郁症。

是头脑想滑入一种沉重模式,什么也不想干,只想没精打采地窝着。

昏沉只比混乱(Kshipta)好一点,那些纷乱平息了。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练习。

3.散乱(Vikshipta/distracted):

散乱是注意力不集中,只偶尔稳定聚焦。

是冥想新手在清醒、警觉时常遇的状态。

其注意力容易因或迷恋或排斥的事物跑神,然后恢复平静,接着再次跑神。

散乱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专注于一些事物,虽然偶尔走神,或被外物引开。

散乱是开始瑜伽练习的一种状态。

4.专一(Ekagra/one-pointed):

专一、聚焦、全神贯注、专注(1.32)。

一旦达到专一,瑜伽冥想的练习就真正开始了。

能够专注的人,其它内外活动都不再使其分心。

5.掌控(Nirodhah/mastered):

高度的主宰、控制、调节、节制(1.2)。

从字面很难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只有通过实际的冥想练习才能理解这一状态。

当译为掌控、控制或抑制,很容易误解为压抑思想或情感。

压抑并不健康,亦不是此处的意思。

相反,它指的是头脑专一以后,随着冥想的深入,一个逐渐宁静的自然过程。

它不是说思想模式不在了,或被压抑,而是说注意力转向内在,或超越内在意识流。

在那种深静当中,有一种对头脑过程的掌控。

【后两种状态是希望达到的】:

以上五种状态,后两种是深入的瑜伽冥想最需要的。

对大部分人来说,头脑都在前三种状态。

先对治混乱和昏沉,达到散乱,然后才容易到达专一状态,并进入掌控。

(在精神病当中,前两种状态可能会很显著。

1.2Yogaisthecontrol(nirodhah,regulation,channeling,mastery,integration,coordination,stilling,quieting,settingaside)ofthemodifications(grossandsubtlethoughtpatterns)ofthemindfield.

(yogashchittavrittinirodhah)

瑜伽是对头脑波动(或粗或细的思想模式/念头)的控制(nirodhah,抑制、疏导、掌控、整合、协调、停止、平静、旁置)。

【Nirodhah是自我训练self-training】:

这句经文是瑜伽(或自我认知)最简洁的定义。

关键词nirodhah难以翻译,容易误解为压抑,而这绝对不是瑜伽的做法。

相反,它类似一个协调、旁置那些不重要或非我(2.5)事物的过程。

它是指找到被头脑其它活动所遮蔽的珍宝。

这涉及到对关系、感觉、身体、呼吸和头脑的自我训练。

最终,nirodhah及瑜伽的意义在练习经验中自然显现。

1.3ThentheSeerabidesinItself,restinginitsownTrueNature,whichiscalledSelf-realization.

(tadadrashtuhsvarupeavasthanam)

然后见者(drashtuh)驻于自身,归于其自性(TrueNature,即自我认知)。

【然后自性(Self)独存】:

(译注:

self与ego不同,self在本文中更多指见者seer、纯粹觉知、自性。

达到1.2所述的nirodhah之后,自性单独存在,不被诸多虚假认同(1.4)所障碍。

之所以使用“自我实现/自我认知”(Self-realization),而不使用“自我达成”(attainment),因为不是获得某个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是去除浮云,看到原已存在的光。

【觉知永存】:

在深度冥想中,思想变幻不定,像大海表面的波涛,而觉知本身永远不变。

这一真相在冥想中被一再认知,揭开一层又一层的意识过程,像海洋更深处的波浪。

不变的觉知会越来越清晰,直到最终只有觉知单独存在,虽然他也存在于每一层中。

【见者seer】:

drashtuh是见者或觉察。

该词并未从字面上定义“你是谁”。

这是瑜伽经最美的品质之一。

在“见者”一词中,没有任何要相信或不信的。

经文说见者会超越思想模式,归于自性。

它不说自性是什么,而是让人们最终自己去体验结果。

见者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见者——理智——感官感觉——客观事物

当一层层向内移动:

1、感官从客观事物撤回

2、理智(头脑)从感官撤回

3、见者(个体性)从理智撤回。

终化入纯粹的觉知,于是见性。

【Purusha和Prakriti】:

瑜伽之道即发现纯粹觉知(purusha)独立于诸多虚假认同(原物质prakriti的演变)。

这一明辨过程贯穿整个瑜伽经。

(上图中,黑箭头是原物质演化线路,蓝箭头是从各演化物退回纯觉知的过程,即瑜伽之道。

1.4Atothertimes,whenoneisnotinSelf-realization,theSeerappearstotakeontheformofthemodificationsofthemindfield,takingontheidentityofthosethoughtpatterns.

(vrittisarupyamitaratra)

其它时候,当一个人未认识自己,见者表现为头脑的波动,认同于思想模式。

【当不觉知自性时】:

在超越所有层次的头脑活动时(1.2),我们体验到纯粹的觉知(1.3)。

但其余时间,头脑涉入许多感觉体验、记忆和幻想的意识流。

问题并非外部世界和记忆的存在,而是觉知认同了这些思想。

这样,我们误以为“我”便等于这些思想。

办法是分离见者与所见(2.17),体验者与被体验物,这就是瑜伽的主旨。

【觉知包裹意识对象】:

要造一个雕塑,雕塑者可能会先作一个石膏塑像,然后用粘土包住塑像。

然后,粘土变成了模具,可以将熔化的金属倒进去。

粘土采用原先石膏雕塑形状的过程,就是见者(self自性)认同于头脑中思想模式的过程。

觉知将自己充满任何遇到的意识对象,它便表现为那个对象。

其结果就是错误的认同。

【黄金与粘土】:

将黄金融化、重塑成不同的首饰,它仍是黄金。

粘土也被塑成各种器具,而它仍是粘土。

虽然觉知将它自己塑成许多头脑对象,觉知仍是纯粹的、独在的。

觉知本身因为是无形的,所以经常描述为存在、觉知、极乐。

【总是意识对象(思想模式)】:

觉知包裹的对象总是内在的、精神的对象,虽然也会有一个外在对象被感觉(indriyas)到。

如果你看到闻到最喜欢的食物(或最讨厌的东西),触发的是那一体验的记忆,即意识对象。

哪怕你从来没有经验过这一对象,它也是通过眼睛鼻子(和其它感官)呈现到头脑当中,就像屏幕上的电影,让见者观看。

经验本身处于内在觉知和呈现对象之间,而所呈现的对象可能来自于感官感觉或记忆(或更精微的领域,内在觉察innerawareness)。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处理与意识对象相关的内在觉察。

也即,要训练我们的头脑和感官感觉。

给思想去染色(1.5-1.11)

【淡化遮蔽】:

深入冥想的乐趣来自于给遮挡真我的障碍“去染色uncolor”。

经文1.1-1.4定义了瑜伽,而体验瑜伽“自我实现/认知”的目的,从此节开始。

【五种干扰思想】:

有五种干扰印象(1.4)障碍真我的认知(1.3):

1)正确的认知(knowingcorrectly),2)错误的认知,3)想象,4)深睡眠,5)记忆(1.5,1.6)。

瑜伽行者学习不执著地觉察这五种思想(1.15-1.16),明辨它们的区别,并培养第一种思想,即正确认知(1.7)。

1.5Thosegrossandsubtlethoughtpatterns(vrittis)fallintofivevarieties,ofwhichsomearecolored(klishta)andothersareuncolored(aklishta).

(vrittayahpancatayahklishtaaklishta)

这些或粗或细的思想模式(vrittis)有五种,它们或染色(klishta),或未染色(aklishta)。

【染色或未染色】:

这些思想模式或染色(klishta),或未染色(aklishta)(1.5)。

染色即不觉知(无知/无明),自我(我执),迷恋(执著),排斥和恐惧(2.3)。

未染色是中性。

观察思想模式是否染色是净化、平衡、稳定或平息头脑极有用的一步。

它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练习,清除乌云密布的头脑,而在静坐冥想当中,这一练习可更加深入。

学习探索并觉察这五种思想,并通过不同的瑜伽冥想使其褪色(1.16),遮蔽自性(真我)的面纱终将淡去(1.2),最终体验到真我(1.3)。

这一去染色过程极其重要,并在后续章节(2.1-2.9,2.10-2.11)有更深入讨论。

如果不理解它的话,基本不可能进行瑜伽练习。

【思想(念头)或粗或细】:

这些思想并非只是我们日常体验的那些;思想模式(vrittis)的概念不但指粗的,也包括极精微的(思想)。

在练习中其意义会逐渐清晰。

(subtle通常译为“细”,亦有时译为“精微”,以便上下文通顺。

【怎样觉察染色】:

当一个想法及其情绪升起,你就说“这是染色的”或“这是未染色的”。

与此相似,注意一些决定或行为是否有益,会有助于控制头脑习惯。

就是简单地观照,对自己说“这是有用的”或“这没有用”。

【去染色过程】:

瑜伽建立在两块基石之上,Abhyasa和Vairagya(练习与无欲[不执著],经文1.12-1.16)。

此处,介绍了对治这些迷恋(执著)的更精微的方法,即观照五种思想模式是否染色。

而给更深层的印象(impression习惯/印迹/习气)去染色的过程会逐步展开。

1.6Thefivevarietiesofthoughtpatternstowitnessare:

1)knowingcorrectly(pramana),2)incorrectknowing(viparyaya),3)fantasyorimagination(vikalpa),4)theobjectofvoid-nessthatisdeepsleep(nidra),and5)recollectionormemory(smriti).

(pramanaviparyayavikalpanidrasmritayah)

要觉察的五种思想模式是:

1)正确的认知(pramana),2)错误的认知(viparyaya),3)幻想或想象(vikalpa),4)深睡眠(nidra)即对象为空,5)回忆或记忆(smriti)。

【五种类型】:

头脑中有无数思想印象,却只有(有限的)五种类型。

这有助于看清瑜伽之道内在的简洁性,不会在各种或粗或细的领域内迷失。

【觉察五种思想】:

通过观照思想过程,区分意识对象的这五个类型,我们会逐渐掌握,并找到一种中性、不执著(1.15,3.38)的觉察。

我们便能观照整个头脑流动,同时保持平静、不被打扰、不受影响、不涉入。

冥想因而系统地深入。

【要培养正确的认知(pramana)】:

通过坚持清晰地看,便带来冥想上的进步。

这一“清晰地看”的过程,即以事物本来的样子看待,是其中一种描述内在旅程的方式,会最终揭示永恒的真我(TrueSelf)

1.7Ofthesefive,therearethreewaysofgainingcorrectknowledge(pramana):

1)perception,2)inference,and3)testimonyorverbalcommunicationfromotherswhohaveknowledge.

(pratyakshaanumanaagamahpramanani)

有三个途径得到正确的认知(pramana):

1)感知,2)推断,及3)经典或其它知道者的话。

【三种途径得到正确认知】:

pramana,指的是真实或有效的认知,正确的知识,有效的证明,清晰的看见。

此节的三种途径,每一种都有效,都可以提供正确认知,虽然你会希望三者互相一致。

此处对正确认知的描述,既适用于平常的所知,如外在世界的事物,也适用于内在旅程的灵性领悟。

【寻求体验而非信仰】:

在口耳相传的瑜伽传统中,说你不应该相信你听到的,而应寻求直接体验。

此即第一个途径的意思。

途径二是推断,即你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所得的体验。

途径三是寻求权威或经典印证。

可以是《瑜伽经》之类的文字记载,或是有一手知识的人。

【融合三者】:

当你能融合三者,意味着体验、推断和威权印证互相一致,然后关于内在旅程的任何方面,你知道了,而且你知道你是知道的。

如此,此条经文是内在旅程上极其实用的工具。

如果未能融合怎么办?

通常,人们会有一些灵性体验,却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任何印证。

这会令人受挫和恐惧,会让人迷惑很久。

如果体验能够理解并得到印证,就可以整合,作为更上一层楼的台阶。

如果只有理性推断而无体验和印证,便会导向单纯理智化。

如果只有威权知识,没有个人理解和体验,则导致死记硬背,就像学院派或盲信者。

对于真诚的探索者,直接体验、推断和印证都会寻求,如此才会有三者的融合。

1.8Incorrectknowledgeorillusion(viparyaya)isfalseknowledgeformedbyperceivingathingasbeingotherthanwhatitreallyis.

(viparyayahmithyajnanamatadrupapratistham)

错误的知识或错觉(viparyaya)源于将事物感知为它不是的样子。

【例子】:

如在昏灯下将绳子误以为蛇。

【觉察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感知】:

既然我们未能体验自性(1.3)的原因是虚假认同(1.4)的遮蔽,我们会想要觉察到那些未能看清的方式,以便纠正错误感知。

对大部分人来说,错误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人际关系】:

回想有多少次你以为某个人是这样或那样,随后的一些信息却改变了整个想法。

就像你看到一个同事向你皱眉,或对你有其它负面态度,而那人实则因为家人或别的事生气,与你完全无关。

【错误感知会导致染色】:

问题就是这些错误感知会导致染色,kleshas(1.5,2.1-2.9)。

如果只是感知错误却没染色的话,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是想象一下前面的例子。

结果可能是增加自我、迷恋、排斥或恐惧。

因此,我们希望错误感知(viparyaya)成为正确感知(pramana,1.7)。

1.9Fantasyorimagination(vikalpa)isathoughtpatternthathasverbalexpressionandknowledge,butforwhichthereisnosuchobjectorrealityinexistence.

(shabdajnanaanupativastushunyahvikalpah)

幻想或想象(vikalpa)是一种思想模式,它有词语表达和知识,却没有真实对象存在。

【没有可感知的现实】:

我们的头脑总是思索和创造成串的文字、画面。

通常,这一过程便产生了没有现实(真实对象)的想法或印象。

之前经文讨论的两种思想都是基于现实的,不管是看得清楚的(1.7)还是不清楚的(1.8)。

然而,vikalpa没有对应的现实,不管看得是否清楚。

【例子】:

瑜伽行者们使用的一个经典例子是兔子的角。

兔子没有角,但却可以创造出这一概念。

我们可以想象那一形象,但没有对应现实。

【事物和人物】:

人们的头脑似乎习惯于产生各种幻想的人或事。

我会幻想拥有这个或那个东西,和一些人做什么、说什么。

例如,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我可以想象它们全属于我。

这些人或物的意识印象可能是真实的(1.7)或错误感知的(1.8),但与“我拥有”相关的印象是完全的幻想(或vikalpa)。

【生活在将来】:

我们经常讲到一种思维,即生活在将来。

其实头脑不过拿现在的想法,这样那样重新排列,幻想一些新组合,就成了未来,虽然幻想其实发生在现在。

【Vikalpa和avidya】:

思考这一幻想过程与2.5描述的四种不觉知(avidya,无明)之间的关系,是很有用的。

【创造性】:

当我们谈论如何对治思想模式(1.2)以达到自我实现(1.3)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意识过程在生活世界中并不坏。

遮蔽了真我的幻想vikalpa,同时也是在外部世界和个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头脑。

甚至是vikalpa创造了我们进行冥想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更精微的例子】:

最终,随着冥想深入,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对整个外部和内部现实的感知是vikalpa,想象的产物。

注意,想象(imagination)一词的词根是“象”(image);无数画面产生、存储、升起。

甚至于五元素(地水火风空),认知感官(indriyas),以及头脑的四种功能,都是vikalpa的产物。

这就是后面经文讨论的精细明辨的过程。

1.10Dreamlesssleep(nidra)isthesubtlethoughtpatternwhichhasasitsobjectaninertia,blankness,absence,ornegationoftheotherthoughtpatterns(vrittis).

(abhavapratyayaalambanavrittinidra)

无梦睡眠(nidra)是一种思想模式,其对象停滞、空白、不在、或是其它思想模式(vrittis)的消失。

【头脑聚焦于“睡眠”这一对象】:

睡眠就好像是一个过程,其中头脑聚集于“自身的不在”,就像那个“不存在”是它自己(聚焦)的对象。

打个比方,就像头脑聚集于一个黑背景之上的黑色模糊的对象。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头脑聚焦必然有个对象,但在这里(睡眠),这个对象却不存在。

【头脑需要支撑】:

头脑通常会依赖、或聚焦于一些对象之上。

这就是alambana的意思。

因此,nidra,或睡眠,是注意力聚焦、专注于空无本身。

【睡眠是其余四者的不在】:

当其余四种思想模式存在时,头脑通常会涉入这些。

当这四者退去,或头脑未涉入其中时,即睡眠状态。

或者,当一个人免于以上五种状态,却依然保持意识,就是三摩地。

【睡眠其实是一个对象】:

乍一看,这一点似乎并不重要,但它其实相当重要。

经文1.2-1.4节描述了我们无法体验真我,是因为意识纠缠于其它对象。

当我们看到,进入睡眠是仍聚焦于一个对象的过程,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在清醒时冥想,即学着放开所有干扰对象,包括睡眠(像黑色模糊的对象)。

在冥想中,我们有意地聚集于一个对象,以便达到一定程度时,放开所有对象,体验一种无对象的状态。

【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睡眠是一种状态,而非对象】:

当将梵语译为英文时,我们会无意引入一些混淆。

这里nidra译为sleep,睡眠。

然而,考虑到意识的层次,粗、细范围,有一更深的层次叫作prajna(即“般若”),是一个最高(pra)知识(jna)的层次。

这也认为是一种深睡眠的层次。

因此,我们用两个相异、又相容的方式使用“睡眠”一词。

如果你知道这一点,就不会有混淆。

【掌控与睡眠的虚假认同】:

将我们谈到掌控与“涉入外物”或“幻想”有关的过程时,哪怕是在一个很表面的理解层面,它也是有意义的。

有关睡眠,要注意,我们的目标是甚至不与它(就像其它几个对象一样)相认同。

然后,真我(的光芒)开始透出。

【不要将睡眠误以为三摩地】:

更高层次的三摩地是没有任何形式的对象,有时被描述为“空”。

将三摩地误以为是深睡眠(没有其它几个对象,即想象、回忆等)是个极大的错误。

这两者是极其不同的体验。

1.11Recollectionormemory(smriti)ismentalmodificationcausedbytheinnerreproducingofapreviousimpressionofanobject,butwithoutaddinganyothercharacteristicsfromothersources.

(anubhutavishayaasampramoshahsmritih)

回忆或记忆(sm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