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3707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docx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2011-2015)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依据

  

  一、哈尔滨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背景

  

  

(一)国家宏观发展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部署,强调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中提出,要加快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两大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将成为东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加工制造基地。

  

  

(二)哈尔滨发展的现实要求

  

  随着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以县域各类园区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哈尔滨社会经济和城乡统筹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贯彻省委建设“八大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以及哈尔滨要率先发展、率先跨越、率先突破的要求,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哈尔滨市贯彻落实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率先发展、带动全省为己任,预期到2015年,将哈尔滨基本建成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中区、对外开放前导区和“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

  

  根据哈尔滨市总体规划,到2015年,哈尔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7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500美元,在黑龙江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元,人均达到8300美元,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5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对俄贸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达65%。

使哈尔滨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城市,对俄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成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一座具有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生态环境良好和人居环境秀美的生态大都市。

因此,今后5~10年是哈尔滨迅速发展崛起的关键时期,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科学筹划发展,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哈尔滨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经济发展看,哈尔滨农业的发展应该是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从黑龙江农业整体水平看,哈尔滨农业的发展应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

因此,制定一个与哈尔滨发展远景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意义重大。

  

  二、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实践经验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1、现代农业的概念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由现代知识性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产业。

它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和领域,形成了由多部门组成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技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紧密相联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装备与支撑的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多功能、多领域的可持续产业,是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现代农业的内涵

  

  

(1)从与传统农业的比较看,现代农业实现了“四个突破”。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2)从技术层面看,现代农业具有六大特征。

一是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种养的新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层出不穷,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二是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精准农业应用,使得农业逐步成为可控性行业。

三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食品制造技术迅猛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推进。

四是设施农业技术迅速发展,使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手段不断改进。

五是可持续农业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六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3)从经营管理层面看,现代农业同样具有六大特征:

一是集约化经营。

以技术集约为主的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并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

二是专业化分工。

现代农业不再像传统农业搞“小而全”,它是生产组织高度产业化的产物,讲求生产活动的不同领域、不同过程和不同环节的高度分工和紧密合作。

三是科学化管理。

现代农业是在各个领域和环节普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和手段并不断创新的科学化农业。

四是市场化运作。

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高度商品化的农业,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

五是社会化服务。

现代农业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化服务来不断延伸产业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六是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不再像传统农业单纯追求产量、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生产者的高收入高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追求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和谐、良好的生态再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竞争力。

  

  

(二)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

  

  1、现代农业的提出

  

  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得到长足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农业在既有的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农业已经日益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和城乡居民生活福利提高的贡献点。

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美国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

从发展角度看,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

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

  

  2、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态势及经验借鉴

  

  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并根据农业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如日本东京在上世纪6O年代末提出“都市型农业”构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镶嵌模式的“绿岛农业”,构建了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

新加坡提出了建构“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创建了具有观光、旅游、出口创汇、城市生态环境多种功能的科技农业园区。

  

  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近年来,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现代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或都市农业。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

  

  北京将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

①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②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③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④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⑤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对现代农业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规划,现代农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

  

  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

环城经济圈重点培育文化功能、带动功能和农产品集散功能;综合经济带着力拓展沿海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滨海经济带积极开发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和海洋产品市场,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滨海都市型农业。

  

  此外,无锡提出现代农业由一个体系、八大片区构成,包括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市区六大现代都市农业主题片区和江阴、宜兴市现代农业综合片区。

嘉兴从空间上将现代农业分为三个功能区,即东北部都市农业区、中西部特色农业区和沿江生态农业区。

  

  三、规划的现实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4、《关于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规划的决议》;

  

  5、黑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有关文件;

  

  6、《中共哈尔滨市委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

  

  7、《哈尔滨市贯彻落实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8、《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9、《哈尔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

  

  10、《哈尔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11、《哈尔滨市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方案》;

  

  12、哈尔滨市农村工作会议有关文件。

  

  第二章哈尔滨农业发展基础分析

  

  一、哈尔滨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一)自然资源基础

  

  1、地理条件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是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欧亚大陆桥和欧亚、亚美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土地面积5.1万平方公里,辖8区10县(市),辖192个乡镇,1882个行政村。

2008年,全市总人口989.9万人。

  

  2、气候资源

  

  哈尔滨市历年平均气温为3.6℃,年降水量571。

4毫米,最大月降雨量在7月份,平均为154.9毫米。

年日照时数为2554.3小时。

年有效积温2300℃-2700℃。

全市共有四个积温带,年有效积温分别为2700℃以上,2500℃-2700℃、2300℃-2500℃、2300℃以下,≥10℃的积温为2649.6℃。

  

  3、土地资源

  

  哈尔滨市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全市总面积中,山地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4%;丘陵1.1万平方公里,占21%;平原2.4万平方公里,占45%。

全市土壤类型较多,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

黑钙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川地和岗平地上。

常用耕地面积164.5万公顷,其中旱田130.9万公顷,水田33.6万公顷。

  

  4、水资源

  

  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蚂蜒河、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

松花江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

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全市最大水利工程——西泉眼水库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库面面积40.86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5133.3公顷。

哈尔滨水资源特点是自产水偏少,过境水较丰,时空分布不均,表征为东富西贫。

  

  5、林业资源

  

  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等。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张广才岭西北麓,小兴安岭南坡。

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以及柞、椴、榆、杨、桦等。

其中红松以材质优良享誉国内外,水曲柳以花纹美丽驰名。

此外,还有黄太平、大秋果、苹果、葡萄等温带果木林,以及特种经济林、黑豆果等。

野生果树资源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豆淀果、悬钩子、刺玫瑰、猕猴桃、五味子、东方草莓等。

野生薇果产量较多,已成为重要出口资源。

  

  6、旅游资源

  

  已经形成了“一区、两圈、四带、六线、多点”的旅游网络。

“一区”,即哈尔滨都市中心旅游区。

“两圈”,即近郊文化旅游圈和远郊生态旅游圈。

“四带”,即观赏度假旅游带、山水森林旅游带、绿色休闲旅游带、原始生态旅游带。

“六线”,即以生态旅游、避暑休闲、冰雪运动和关东文化为特色,形成“白山黑水”、“松花银雪”、“兴安林海”等六条旅游线。

“多点”,即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风景名胜区等二十个精品景区。

  

  

(二)经济社会基础条件

  

  1、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盛产优质水稻、大豆、玉米,粮食年产量稳定在90亿公斤左右;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森林面积23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3.8%,畜产品、林产品等产量很大,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农业开发极具发展前景。

  

  2、中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

  

  形成了以机电、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被称为中国动力之乡、工具之乡、亚麻之乡和北药之都,电站设备、微型汽车及发动机、飞机、乳制品、化学原料药及中成药等产品在国内居先进地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3、综合科技实力居前

  

  哈尔滨拥有32所大专院校、400多个科研院所,4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7人,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9位。

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产业工人队伍。

  

  4、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

  

  截至2008年末,哈尔滨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0强。

哈尔滨名列中国最美丽的城市第20位、中国最安全的城市第15位和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第3位。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9012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9元,全市农村城镇化率47%。

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使哈尔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城市之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不断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与合作空间。

  

  二、哈尔滨农业发展成效与优势

  

  

(一)农业发展成效

  

  1、农村经济实现历史性腾飞

  

  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县域经济快速崛起。

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1084.7亿元,有5个县(市)进入全省10强县行列。

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9.7%。

  

  2、农村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优化

  

  2010年,农村非农产业比重达到71.2%,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4.2:

29.2:

36.6调整为29.8:

30.4:

39.8,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85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4%,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7%。

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突破3000万亩,基本实现全市农业种植业无公害化生产目标,认证产品突破2000个。

产地、产品认证连续5年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

年外销绿色大米12万吨,农产品出口208.7万吨,绿色食品出口5.3万吨,蔬菜出口5万吨。

农产品原字号销售比重下降到41%,培育了哈尔滨红肠、哈尔滨啤酒、完达山、金星、龙丹、五常大米、绿山川、绿宝石富硒米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51.8亿斤,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1%和2.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6.2万吨、34.5万吨和143.1万吨,蔬菜产量达到145.4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

  

  4、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历史性转变

  

  具体是五个转变:

粮食、畜牧、水产等品种由以自产自选自用为主,转变为全面引进应用名优特新品种,全市粮食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6%,畜牧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近100个;农业生产技术由传统精耕细作为主,转变为先进适用配套组装技术,奶牛人工冻配率达100%,肉牛冻配率提升到70—75%,生猪快速育肥技术应用率90%以上;畜牧业养殖方式由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转变为规模化、设施化、小区化生产,牧业小区发展到500个,畜产养殖专业户11万户,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60%;农业生产手段由以手工、畜力为主,转变为机械化、化学化为主,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1%;蔬菜生产由以裸地为主,转变为棚室化、标准化生产,棚室蔬菜面积发展到16万亩,比2005年增加1倍。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变化

  

  “十一五”时期,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56倍,先后完成了磨盘山、白杨木大型水库建设、五大灌区续建配套、3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大中型水利项目,新建抗旱水源井4.6万眼,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60万亩。

组建超千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93个,大中型农机发展到9.7万台套,机械收获面积达1097万亩。

累计造林1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

建设水稻智能化育苗中心12个,水稻育秧大棚达到13.5万栋,大棚育苗率达74%。

  

  6、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实现历史性飞跃

  

  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正在走向规模化、组织化、合作化。

专业村屯、户分别发展到843个、10万多户,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688个,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750万亩,占农作播种面积的62.5%,农机作业合作社达到219个。

  

  7、农村居民实现了贫困走向温饱和小康的历史性进步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20.3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2.3%,现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提高到86%,农民平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99台,洗衣机69台,电冰箱30台,电脑5台、微波炉5台、热水器4台。

十一五以来,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771个,280个贫困村、8.4万贫困户、33.8万人实现脱贫。

  

  8、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历史性改变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累计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是“十五”时期的11倍,高等级路面通乡、通村率均实现100%。

开辟、延伸农村客运线路185条,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100%。

建设村屯内道路7203公里,中心村主要街路硬化率达到60%。

建设城镇供水工程168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000余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7.6%,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14个、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66所。

改造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机构770所,建设敬老服务中心66个,维修改造敬老院30处,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活动室301个、农家书屋1162个。

改造农家店4254个。

  

  9、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面实行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农村中小学B、C级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农村D级危房改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100%全覆盖;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推进了农村敬老院整合建设,集中供养率提高到3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初步建立;改造建设农家店2594个;新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近300个。

尚志市、木兰县、阿城区、巴彦县、五常市5区县(市)被授予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双城市、延寿县、呼兰区、宾县4区县(市)被授予省级文化先进县。

  

  10、农村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末,农业人口513万人,非农业人口476.9万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是62.1:

16.7:

21.2。

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比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高1.4个百分点,非农劳动力年均增长率比乡村劳动力年均增长率高4.4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

农村分工分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个体私营民营业主、专业生产大户、产业工人、技术能手、流动农民工等不同社会阶层,涌现了一大批敢闯市场、勇立改革潮头的农民企业家。

农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市场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一代新型农民队伍正在发展壮大。

  

  

(二)农业发展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哈尔滨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境内山川秀丽,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空气清新。

由于农业开发时间较晚,森林覆盖率达4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个百分点。

碧水蓝天,土净田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条件得天独厚,是国家绿色食品主要生产区。

哈尔滨是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优质专用玉米主产区和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地处世界公认的最佳奶牛养殖带,是闻名全国的牧业大市。

山环水绕,自然秀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哈尔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资源要素。

  

  2、区位与市场优势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位置,是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我国东北部沿边开放格局的轴心和沟通南北的连接点,具有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产业资源集聚的战略地位,城市综合实力进入中国10强,城市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27位。

市场面向东北亚邻国日本、韩国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背靠东北腹地,国内外兼具的大市场,为哈尔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便捷的交通优势

  

  哈尔滨拥有东北地区第二大国际航空港、第二大铁路枢纽和最大的内河港口,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成为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交通枢纽,是沟通东北亚、欧洲和太平洋的交通枢纽。

京哈、滨绥、滨洲、滨北、拉滨五大铁路干线,京哈、黑大、同三、绥满四条高速,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我国八大内河港口之一的哈尔滨客(货)运港,为哈尔滨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