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3598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

《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百证赋》全篇.docx

第二章《百证赋》全篇

第二章《百证赋》(全篇)

第一节《百证赋》的针灸学术思想

本赋首载于明•高武的《针灸聚英》。

书中高氏的按语说:

“右《肘后》、《百证》二赋,不知谁氏所作,辞颇不及于《旨微》、《标幽》。

曰百证者,宜其曲尽百般病证针刺也。

而病名至多,亦有所遗焉。

”本赋流传较广,尤其受到针灸临床医生的欢迎,它是针灸歌赋中比较重要的一篇。

《百证赋》作为一篇全面、系统介绍了针灸治病取穴经验的歌赋,它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百证治疗可用针灸

文中所治病证虽不及百,但所涉及的病证也非常多,据统计,有96个之多。

在这些针灸治疗的病证中,头面五官有28证,咽喉颈项有6证,肩背腰腿有6证,女科有7证、儿科有1证、诸风伤寒有5证,其他有43证。

所治的这些病证,有难有易,有外感,有内伤。

由此可充分体现出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

二、用穴少而精

本赋中记载的针灸治疗的近百种病证中,共用穴164穴次,每一证的取穴均为一穴或二穴,其取穴不可谓不精。

应该说,从这些病证的取穴中可以看出,有些是对前人著述的总结,有些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三、取、配穴有法可循

在本赋治疗的近百种疾病中,不管是妇科病证,还是内科杂证,每证的用穴虽少,但也是有法可循。

如“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是典型的循经局部取穴;“目眩兮,支正、飞扬”、“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则是循经远端取穴。

而“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脱肛百会、尾翠之所”是局部和远端配合取穴。

除此外,取、配穴方法还有表里经配合取穴、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这些方法也是今天针灸临床取、配穴常用的方法。

四、明病源方可治病

如前所述,赋中记录了近百种病证的针灸取穴,而且这些取穴均有一定的法则可循。

究其源,之所有这些取、配穴方法,关键在于了解疾病之源,在了解了疾病之源的基础上,可根据相关经脉的循行、经脉与脏腑及相关组织器官的关系,进而确定正确的取、配穴。

故作者在最后总结说“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

鉴于此,文中所述取穴、配穴,要根据具体疾病性质不同进行取舍。

第二节《百证赋》文选

【原文】

百證俞穴,再三用心。

顖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鍼①。

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②;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③。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④;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⑤。

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⑥;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

目眩兮,支正、飛揚⑦;目黃兮,陽綱、胆俞⑧。

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⑨,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⑩。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⑾;目覺,急取養老、天柱⑿。

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⒀;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⒁。

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⒂;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⒃。

耳門、絲竹空,住牙疼於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喎於片時。

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⒄;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⒅。

陽谷、俠谿,頷腫口噤並治⒆;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⒇。

通天去鼻内無聞之苦21,復溜祛舌乾口燥之悲22。

瘂門、關衝,舌缓不語而要緊23;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24。

太衝瀉唇喎以速愈25,承浆瀉牙疼而即移26。

【提要】

阐述头面五官疾病的针灸辨证取穴配方。

【注释】

①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囟会,督脉腧穴,在前头部。

玉枕,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后头部。

督脉与膀胱经均入络脑,故二穴前后配合,有祛风、通络、止头痛的作用。

头风,即外感或内伤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证的疾病。

②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

悬颅、颔厌二穴皆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在侧头部。

二穴相配可以宣泄局部风热邪气,起到通经止痛的作用。

偏头痛多为肝胆风热等邪客少阳所致。

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丰隆乃足阳明胃经络穴,与头部督脉的强间穴相配有健脾除湿化痰,通经镇痛的功效,二穴配合为远道与局部配穴法。

④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

面肿虚浮,指颜面及眼睑浮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水沟、前顶穴属督脉,有宣通阳气发汗解表的作用。

《针灸聚英》论前顶穴时有“主头风目眩,面赤肿,水肿,小儿惊痫,……”之论。

⑤听会、翳风:

二穴均在耳的周围,能疏通耳部经脉,为治疗耳聋、耳鸣的效穴。

⑥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面部皮肤似有虫爬行的感觉,多是血躁风动所致。

迎香是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刺迎香能清热凉血,润燥祛风止痒。

⑦支正、飞扬:

分别为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络穴。

手足太阳经在目内眦交接,心经连目系;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与肾经相表里。

《灵枢•大惑论》:

“骨之精为瞳子。

”可见以上二穴与眼的关系很密切。

⑧目黄兮,阳纲、胆俞:

目黄是黄疸病特有的症状。

肝胆湿热或脾胃寒湿是常见原因。

阳纲、胆俞均属膀胱经穴,胆俞乃胆之背俞穴,能疏通胆道,清热化湿;阳纲泄热。

故二穴有退黄的作用。

⑨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

攀睛,即目翳攀睛。

少泽,小肠经井穴,小肠经经脉分布于眼内外眦;肝俞为肝的背俞穴,肝开窍于目;二穴相配有清火明目去翳的作用。

⑩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头临泣,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胆、膀胱、阳维三脉之会;头维,足阳明胃经穴,能泄热,又为胃经与胆经的交会穴,二穴皆居于前额,故能治目疾、泪出。

⑾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漠漠,密布貌。

目中漠漠,指视物纷乱不清。

多为外感风热或郁热内生所致。

攒竹、三间二穴局远相配,能清热明目去翳。

⑿目觉,急取养老、天柱:

目觉,指视物不清。

养老,手太阳小肠经穴;天柱,足太阳膀胱经穴。

《灵枢•口问》:

“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

⒀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雀目,为夜间视物不清。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不能上荣于目,故在暗处不能视物。

睛明属足太阳膀胱经穴,是手足太阳、阳明、阴蹻、阳蹻脉之会;行间,足厥阴肝经荥穴,为上病下取,与眼之附近睛明穴相配滋肝明目。

⒁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项强伤寒,指由外感寒邪引起的项背强痛。

头项强痛,脉浮而恶寒属太阳经病。

温溜,手阳明大肠经郄穴,能疏通卫阳,解表退热,常用于外感病早期。

期门,足厥阴肝经募穴。

伤寒刺期门有宣泄邪气,使不再传经的作用。

⒂廉泉、中冲,舌下肿痛堪取:

舌为心之苗,舌下肿痛,多为心火炽盛。

廉泉,居于下颌,是任脉与阴维脉的会穴,可清局部之热以清热止痛。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井穴,故泻中冲能清心泻火。

⒃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天府,手太阴肺经穴,肺开窍于鼻。

《灵枢•寒热病》: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合谷,手阳明大肠原穴。

大肠经上挟鼻孔,与肺相表里。

二穴表里相配,有疏风清热止血的作用。

⒄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

咽喉为肺胃门户,喉痛有寒、热、虚、实之分,此处指肺胃热炽之实证。

液门,三焦经的荥穴。

鱼际,肺经荥穴。

《难经·六十八难》:

“荥主身热。

”泻液门、鱼际,有疏风清热、利咽喉的作用。

⒅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

金门,膀胱经的郄穴,阳维脉发之处。

《灵枢·经脉》云膀胱经的循行“下合腘中,以下贯内”,故金门穴能缓解小腿转筋。

丘墟,胆之原穴,胆与肝相表里,肝主筋,故刺丘墟能舒筋活络。

⒆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

颔肿口噤,多由外感风热,湿毒侵袭所致。

阳谷,小肠经经穴,属火。

小肠经的支脉循颈上颊至目外眦。

侠溪,足少阳胆经荥灾。

《灵枢·经脉》云胆经“下耳后,循颈”,“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泻此二穴,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能治疗颔肿口噤。

⒇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血虚口渴,指温热病,血虚生热,化燥伤津,口干渴饮的症状。

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能泻肺热;曲泽,手厥阴心包经合穴,能清心火,二穴配合,有清热泻火、生津解渴的功效。

21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

鼻内无闻,指鼻不闻香臭或鼻塞不通。

通天,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治疗鼻疾常用腧穴。

22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舌干口噪,多因阴虚火旺。

复溜,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属金。

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肾经属水,复溜属金,肾阴不足,补复溜,是虚则补其母的取穴法。

补复溜能滋阴降火,生津解渴,故治舌干口燥之证。

23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

哑门,督脉腧穴。

《针灸甲乙经》:

“瘖门,……入系舌本”(瘖门即哑门),“舌缓,瘖不能言,刺哑门”。

关冲,三焦经井穴。

《灵枢·经筋》谓三焦经筋“其支者,当曲颊,系舌本”,“其病当所过者,即转筋舌卷”,故哑门、关冲能治舌缓不语。

24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天鼎,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在颈部为局部取穴。

间使,手厥阴心包经穴。

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受邪。

心开窍于舌,与发声有密切关系。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故二穴配合,可治失音嗫嚅,语言蹇涩,想说又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25太冲泻唇喎以速愈:

太冲,肝之原穴。

肝主筋,主风。

《灵枢·经脉》指出,肝经支脉是“下颊里,环唇内”唇喎,属于肝阳上逆,肝风内动,风中经络者,泻太冲,有平肝熄风的作用,可治疗唇喎。

26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承浆,为任脉经穴,任脉、足阳明之会。

任脉上颐环唇,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故承浆治风火或阳明郁热的牙痛,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作用。

【讨论】

本段了20多种头面五官病证的主治处方。

取穴原则为五官邻近取穴,循经远道取穴,背俞取穴3类。

其中以五官邻近取穴最多,循经远道取穴次之,背俞取穴又次之,这与脏腑病证多以俞募取穴之法不同。

在五官邻近取穴,有疏泄局部邪气,宣通局部经气,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是治疗五官病证的重要取穴方法。

循经远道取穴和背部取穴多用于慢性病证,可起到互相配合的作用。

【原文】

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①;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②。

【提要】

阐述外感病的取穴配方。

【注释】

①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

项强恶风,是伤寒太阳病的症状。

束骨、天柱都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束骨又是输穴。

天柱,在颈项局部,有疏散头部风邪,缓解颈项强痛的疗效。

②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此当肺气不足,无以鼓汗外出。

大都,足太阴脾经荥穴。

经渠,手太阴肺经的经穴,肺主皮毛。

经渠能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二穴配合有益气生津,发汗解表,退热的作用。

【按语】

提出治疗外感风寒以太阳经穴为主,治外感风热以肺经穴为主,虚者佐以脾经腧穴,对外感疾病的针灸配穴有一定启示。

【原文】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三里;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①。

建里、内關,掃盡胸中之苦悶②;聽宮、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③。

久知脇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④;腹内腸鳴,下脘、陷谷能平⑤。

胸脇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⑥。

膈疼飲蓄難禁,亶中、巨阙便鍼⑦。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徴。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⑧。

【提要】

阐述四肢、胸胁疾病的取穴配方。

【注释】

①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阳陵泉,为胆经合穴,筋之会穴。

胆经与肝经相表里,肝藏血、主筋。

阳陵泉有通经活络,舒筋壮骨的作用,可治疗四肢筋骨不利。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

故阳陵泉与曲池相配,可治疗半身不遂偏枯瘫痪。

②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建里,任脉经穴。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

二穴配合,有宽胸利膈、降逆止呕的作用,可治疗胸部疾患。

③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听宫,手太阳小肠经穴,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的会穴。

小肠与心相表里,心藏神。

脾俞,脾的背俞穴,有健脾生血作用。

二穴配合,可消除因心气虚祛出现悲哀、消极、忧愁、不安的症状。

④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

气户,阳明胃经腧穴;华盖,任脉腧穴。

二穴皆在胸中,有宣通胸胁局部经络,行气止痛的作用。

⑤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下脘,任脉经穴,是任脉与足太阴脾经的会穴。

陷谷,足阳明胃经的输穴,经脉内连脾胃。

二穴均有化湿行湿、调理脾胃的作用,故可治胃肠疾病。

⑥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

章门,肝经腧穴,肝胆经之会穴,脾的募穴,脏之会穴,在胁肋部,有疏肝解郁,宽胸止痛作用。

不容穴,足阳明胃经穴,穴近胸膈。

与章门穴配合,故可治肝郁或食滞之胸胁胀痛。

⑦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膻中,是任、脾、肾、三焦、小肠诸脉之会,气之会穴,心包的募穴,有清肃肺气,加强气机运化水液作用。

巨阙,任脉腧穴,心的募穴,有治心胸满痛,咳逆痰饮的作用。

⑧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腰背痛多为风寒湿、湿热等邪侵袭,或肾气不足,跌仆损伤所致。

白环,即白环俞,在腰骶部。

委中,在腘窝横纹中点。

均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委中又是膀胱的下合穴。

本经循行于腰背,下腘中。

《灵枢·经脉》:

“是主筋所生病……项背腰尻腘脚皆痛。

”二穴同用,属局部与循经远道取穴配穴法,为治疗腰腿病常用配方。

【按语】

胸为心肺所在,十二经脉除了膀胱经外,其他经脉都循行于胸胁部,或起于胸中,故引起胸胁疾病的原因较复杂。

本文按胸胁病证的病位、症状、病因、病机,提出辨证取穴方法。

如属气机不舒作痛者,以局部取穴与循经远道取穴、宣通气机为主。

如因痰饮或瘀血内停者,以局部取穴或用募穴以利气散结,消除局部病邪,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原文】

脊強兮水道、筋縮①,目眩兮顴髎、大迎②。

痙病非顱息而不愈③,臍風須然谷而易醒④。

委陽、天池,腋腫鍼而速散⑤;後谿、環跳,腿疼刺而即輕⑥。

【提要】

阐述痉挛抽搐病证的针灸取穴配方

【注释】

①脊强兮水道、筋缩:

筋缩,对筋脉挛缩所致的脊柱强直有较好疗效。

水道,足阳明胃经腧穴。

《素问·骨空论》: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二穴前后配合,是治疗脊强直的有效配方。

②目眩兮颧髎、大迎:

眩,《针灸大成》引本赋作“瞤”,亦通。

颧髎,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是手太阳、手少阳之会。

大迎,足阳明胃经腧穴,手足阳明之会。

胃经起于鼻,从眼眶下循鼻外侧下行。

因二穴均有经脉与眼睑连系,故能治目眩或眼睑瞤动。

③痉病非颅息而不愈:

痉病,多由高热伤津,筋脉失养,以致出现痉挛抽搐,或角弓反张的症状。

颅息,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耳后的腧穴。

在颅息泻出血,有清热泻火、镇痉和止吐的作用。

④脐风须然谷而易醒:

脐风,即婴儿破伤风。

然谷,足少阴肾经的荥穴。

《灵枢·经脉》云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其支者,复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难经·六十八难》:

“荥主身热。

”然谷一穴并通心、肝、肺、肾诸经。

泻然谷,有清热泻火、益阴潜阳、熄风镇痉的作用,可治疗脐风。

⑤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

天池,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灵枢·经脉》云心包经“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是动则病,……腋肿……”。

委阳,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三焦腑的下合穴。

三焦与心包相表里,在心包经脉所过之处,发生肿痛,二穴上下相应,俾能宣通经络、加速腋肿的消散。

⑥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后,贯脊属肾”。

后溪通于督脉,与膀胱经连接,故治下肢疼痛而有效,是下病上取法。

环跳,足少阳胆经在髀枢部的腧穴,亦是足少阳与足太阳之会穴。

足太阳膀胱经是动病,“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

胆经所生病,“胸、胁、肋、髀、膝外至外踝前、胫绝骨及诸节皆痛”。

故环跳穴是针灸治疗下肢疾病的重要经穴。

【按语】

本段列举各种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抽风证候的取穴配方。

使用的穴位包括督脉、手足太阳、足阳明、手足少阳等阳经以及足少阴经腧穴,均有清热泻火、镇痉熄风、滋水涵木的作用。

但抽搐一证病情复杂,临证时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原文】

夢魘不寧,厲兑相諧於隱白①;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②。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谿勿悮③;反張悲哭,仗天衝、大橫須精。

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④,發熱仗少衝、曲池之津⑤。

歲熱時行,陶道復求肺俞理⑥;風癎常發,神道還須心俞寧⑦。

【提要】

阐述神志疾病的针灸取穴配方

【注释】

①梦魇(yǎn演)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

魇,恶梦,或睡中惊叫。

多由痰火扰心,或思虑伤脾,或心肾不交,或气血虚弱所致。

厉兑,足阳明胃经井穴。

隐白,足太阴脾经井穴,十三鬼穴之一。

二穴配合清热泻火,健脾除痰,使心神安宁,梦魇亦随之消失。

②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难经·二十难》: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胃经病候“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故伤寒有阳明热盛发狂之证。

上脘,是任脉、手太阳、足阳明之会,有化滞除痰、安神定志作用。

神门,手少阴心经输穴,心之原穴,心藏神,故神门统治心烦、癫狂、失眠、怔忡、健忘。

二穴配合,有清热除痰、宁心安神的作用。

③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阳交,足少阳胆经腧穴,足少阳、阳维之会,阳维之郄穴。

胆主决断,胆气虚则易惊。

《难经·二十九难》: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故阳交能调摄阴阳。

解溪,足阳明胃经的经穴。

本穴属火,胃经的母穴,补火生土,能健脾。

④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胆相表里,而本神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

身柱,督脉经穴。

《难经·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二穴配合,可清热熄风,开窍醒神。

⑤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心藏神,属火。

少冲,手少阴心经井穴。

热病神昏谵语,泻少冲,能清热泻火,开窍醒神。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

阳明为两阳合明,阳气至盛,泻曲池有解表清热的作用。

二穴配合,可治疗一般热证。

⑥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

岁热时行,指季节性的温热病。

陶道、督脉经腧穴,督脉、足太阳之会。

督脉统诸阳,《针灸大成》谓“主咳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

肺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肺脏精气在背部转输之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肺俞为调理肺脏的要穴。

本方以陶道治标,肺俞治本,为标本兼治之法。

⑦风痫常发,神道还须心俞宁:

风痫,即癫痫病。

神道,督脉经腧穴,心俞,膀胱经腧穴,心的背俞穴,心脏精气在背部输注之处。

心藏神,督脉入属于脑。

故取神道、心俞能治癫痫病。

《素问·刺热论》:

“五椎下间主肝热。

”故神道又治肝热。

二穴配合,有清心开窍、镇肝熄风、止痉的作用。

【按语】

本段提出神志病证,用督、任、心、脾、足三阳等经腧穴治疗;总结了针灸治疗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癫、狂、痫等神志疾病的主要累损经脉和辨证取穴的规律。

【原文】

濕寒濕熱下髎定①,厥寒厥熱湧泉清②。

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隂郄暗③;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④。

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肾竭⑤;隂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⑥。

痨瘵傳屍,趋魄戶、膏肓之路⑦;中邪霍亂,尋隂谷、三里之程⑧。

治疸消黃,諧後谿、勞宮而看;倦言嗜臥,徃通里、大鍾而明。

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澁,兑端獨瀉太陽經⑨。

刺長強於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鍼三隂於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⑩;隂郄、後谿,治盗汗之多出。

脾虛穀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提要】

阐述常见内科杂病的针灸取穴配方

【注释】

①湿寒湿热下髎定:

下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之会,有健脾利湿、清下焦湿热的作用。

②厥寒厥热涌泉清:

指阴阳失调,厥气上逆的症状。

《素问·厥论》: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肾为人身元阴元阳所在。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病在藏者取之井。

”故涌泉可治厥证,热厥宜针泻,寒厥宜灸补。

③寒慄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

寒慄恶寒,为热病早期症状之一。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噤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二间,手阳明大肠经荥穴。

《灵枢·经脉》云手阳明经“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慄不复”。

阴郄,手少阴心经郄穴,二穴配合,可治因热病而发生的寒栗恶寒病证。

热证宜针泻,虚证可灸补。

④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

幽门,足少阴肾经在腹部的腧穴,是肾经、冲脉之会。

肾经从肾上贯肝膈。

玉堂,任脉腧穴,在胸骨部。

幽门、玉堂都属于局部取穴,有宽胸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

⑤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

行间,足厥阴肝经的荥穴,属火,又为肝经子穴。

实则泻其子,泻之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属木,有清热养阴的作用。

⑥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合穴。

脾主运化。

水分,任脉腧穴。

《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壮至百壮止,禁不可针,针水尽即毙。

”二穴同用,有健运脾阳,利水消肿的作用。

⑦痨瘵传尸,趋魄户、膏肓之路:

痨察传尸,即痨瘵病。

魄户,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肺俞穴旁开一寸半,与肺俞同为治疗肺脏病的要穴。

膏肓,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魄户穴下一椎,为治疗虚痨、虚损疾患常用有效经穴。

⑧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

中邪,指突然发病。

霍乱,指胃肠绞痛,上吐下泻,主要由秽浊之气乱于胃肠,气机升降失常所致。

阴谷,足少阴肾经合穴。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三里,即足三里,足阳阴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合治内府。

”故二穴同用,有健脾胃,止吐泻的作用。

⑨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

小便色赤艰涩疼痛,多为心热移于小肠所致。

兑端,督脉经穴。

督脉统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在头项的经穴多与膀胱经相交会,故泻兑端有清利湿热的作用。

太阳经,指手太阳小肠经合穴小海穴,小肠有分清别浊的功能。

小肠与心相表里,心热移于小肠所致的小便赤痛,口舌溃烂,泻兑端、小海二穴,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的作用。

⑩且如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肓俞穴、横骨穴都是足少阴肾经腧穴,足少阴和冲脉的交会穴。

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

二穴位于小腹,属局部取穴,有清热利尿、通淋止痛的作用。

【按语】

本段阐述了针灸治疗消渴、黄疸、水肿、痨瘵、淋病、呕吐等18种病证的取穴配方,对脏腑疾病的辨证取穴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原文】

鼻痔必取齦交①,瘿氣須求浮白②。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③;五里、臂臑,生癧瘡而能治④。

至隂、屏翳,療癢疾之疼多⑤;肩髃、陽谿,消瘾風之熱極⑥。

【提要】

阐述外科方面病证取穴规律

【注释】

①鼻痔必取龈交;鼻痔,即鼻息肉。

龈交穴,是督脉在上唇内的腧穴,为督、任、胃三经之会。

督脉从额至鼻柱,胃经起于鼻,任脉至口唇而与督脉相接,三经均与鼻有密切关系,故针刺龈交能驱风湿邪气,泻除鼻内蕴热。

《针灸甲乙经》:

“鼻中瘜肉不利,鼻头额頞中痛,鼻中有蚀疮,龈交主之。

②瘿气须求浮白:

浮白,胆经与膀胱经的交会穴。

胆经起于目锐眦,循颈,下入缺盆。

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经头顶而下行于颈项。

二经均循行颈项,浮白是两经的交会穴,故可调和气血,治疗颈项肿大的瘿气疾患。

③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

大敦,足厥阴肝经井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

肝胆相表里,胆经“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与外阴小腹关系密切。

照海,足少阴肾经腧穴,阴蹻脉气所发之处。

肾经从肾上贯肝膈,足少阴的经筋,结于阴器。

照海并通肾和阴蹻,故能治疝痛。

二穴配合,可治因寒气侵袭下焦,肝肾脉气壅滞所致的少腹疼痛,阴囊肿大,偏坠作痛的疝证。

④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

疬疮,即瘰疬。

五里、臂臑都是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灵枢·经脉》云手阳明大肠经是“从缺盆,循颈上颊”,臂臑更是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

一穴而通多经到颈项,为治瘰疬有效要穴。

二穴配合,宣导阳明气血,除痰化湿,开郁散结,为治疗瘰疠常用要穴。

⑤至阴、屏翳,疗痒疾之疼多:

至阴,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肾经始发之处。

《灵枢·经脉》: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

”肾水不足,心火亢盛,热盛血躁,则皮肤痒痛。

膀胱主一身之表,至阴滋补肾阴,以水济火,凉血润燥,止皮肤之痒痛。

屏翳,会阴穴别名,任脉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会阴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