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3466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

《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docx

吴飞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资料

吴飞米德的《心

灵、自我与社会》导

吴飞: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

作者:

《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是其社会科学研究

的重要成果,本文我们将集中分析对于我们传播学研究非常为意义的"符号互动

论"这一重点内容并揭示他的一些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一、作者简介

乔治•赫伯特•米德(eorgeHerbertMead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

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其间

曾任哲学系主任。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思想来源

)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

概念的社会科学家。

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正如人类能

(1)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

(2)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3)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一样;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

的反应。

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self)的能力,而且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

(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这样一些物质客体一一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identity)的关键的那些客体;

(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和(3)"精神自我",说的是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这种类型学虽从未被后来的互动论者所采用,但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却成为

所有互动论者理论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

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

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作为一位心理学家,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米德显然受到过詹姆斯思想的影响,因为他时常使用詹姆斯的概念,诸如"主我

"、"自我"、"客我"等,但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詹姆斯的影响是一个不太容易搞清楚的问题,因为米德在使用这些概念时,表达的意思并不全然相同。

在詹姆斯那里,"客我"是作为意识对象的个体,而"主我"则是具有意识的个体。

詹姆斯只是划出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米德是要发现心理现象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库利对"自我"的分析

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对自我的分析,有两点重要的突破。

首先他修正了自我的概念,把它看作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

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个体间彼此互动,互相体味他人的姿态,进而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

他们想像着他人如何评价他们一一从中他们获取其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以及自我态度。

库利将之定义为镜中我(thelookingglasssei):

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其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库利还认识到,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的。

他提出了"首属群体"

(primarygroup)的概念,用以强调以某些群体为参照之镜比投入另一些群体里,对于自我概念的产生和保持更为重要一一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对于形成人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库利对自我概念的进一步修正对米德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人认为米德是一个行为主义者,但并非是机械的刺激一反应那种。

事实上,他的许多思想都不同于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如华生(JohnB.Watson)等人的思

想。

米德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基本前提一一刺激强化引导行动这一观点,但他却以一种新奇的方式运用了这一原则。

更重要的是,他反对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内在心灵动力不可研究的方法论前提假设,认为这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

詹姆期、库利等人的思想确保了米德能够用一种虑及心灵和自我之重要性的方式,去对刺激强化原理进行修正。

3)杜威的实用主义

给米德的综合理论提供张力的另一思想是通过杜威的实用主义。

杜威(JohnDewey,1859~1952同米德保持了长期的联系。

作为实用主义

(pragmatism)学派的主要代表,杜威强调人类同世界的调适过程,在这一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试图掌握环境中的各种条件。

在适应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特征。

杜威指出,人类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

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这与米德的观点是相通的。

在杜威看来,心灵意识是这样一个过程:

对环境中的客体进行定义,明了行动的潜在路线,想像每一路线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抑制不恰当的反应,随后选择一条有利于调适的行动路线。

由此可见,心灵意识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意味着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是对各种难以取舍的行动路线(在想像中)进行生动的预演……深思熟

虑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路线进行的试验,它是对各种已选定的因素进行不同组合的试验……以期了解,一旦采纳了某一行动路线,行动的结果将如何。

杜威关于心灵意识的概念,即认为它是一个调适过程,而不是一个事物或实体,对米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恰如库利对其自我概念所作的论述一样,杜威论证了心灵意识只有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延续。

应该指出米德和杜威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米德关于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的连续性的思想,与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同出一辙。

米德承认杜威是实用主

义的领导人,杜威则承认米德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特殊影响,并声称自己极大地受惠于米德的哲学。

[①]

实用主义把有机体看作是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才形成的。

结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提出了理解人类生命的新思路:

人类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那些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而最为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其社会环境的适应。

四)达尔主义

米德理论的一些观点还受到另一知识传统达尔文主义的支持。

米德认为,

人类是是不断寻求适应其生存小环境的有机体。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确实是一种进化的物种,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社会中找到了这种生存环境这一的事实。

米德对行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信念促使他将达尔文主义理论一一只有那些有利于其生存和适应的东西才能在有机体中保存下来应用于人类研究当

中。

这样,行为主义、实用主义和进化论原理融合成这样一种人类图景:

人类不断地调整与其周围的世界的关系,保存那些在利于适应周遭环境的特征,特别是心灵与自我的特征。

心灵、自我和其他人类所独有的特性是在社会环境内的生存斗争中逐渐产生的。

这些特征就是在竞争、调适、适应及争取达到最大满足或强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能力。

因此,米德的分析强调婴儿获得心灵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的过程。

但米德还进一步说明了,社会怎样依靠个体的心灵和自我的能力而获得生存的。

米德认为,心灵和自我的能力是与社会密切相关

的。

三、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理论虽然被看作是由米德创立的,但"符号互动理论"这一概念米德却从未使用过,据说这一概念是由米德理论的追随者布鲁默杜撰的,布鲁默在谈到过这个术语时曾说:

"这是我未假思索随便杜撰的一个新词……这个词后来开始流行起来了。

"[②]乔纳森H•特纳认为米德的理论似乎是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

(1)人类机体在生理上的弱点迫使他们在群体中相互合作,以求得生存;

(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③]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重新组织其他思想家的概念,以提示心灵、社会自我与社会是怎样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米德看来,人类不断地调整与其周围的世界的关系,保存那些在利于适应周遭环境的特征,特别是心灵与自我的特征。

心灵、自我和其他人类所独有的特性是为适应生存环境逐渐产生的。

这些特征就是在竞争、调适、适应及争取达到最大满足或强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能力。

因此,米德的分析强调人类获得心灵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的过程。

但米德还进一步说明了,社会怎样依靠个体的心灵和自我的能力而获得生存的。

米德认为,心灵和自我的能力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要想缠清米德的主要思想,我们必须从米德这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即心灵、自我和社会。

心灵米德的分析并没有集中于成熟有机体的心灵上,而是集中于考察个体最初是怎样形成这种能力的。

米德认为除非心灵在婴儿时期便已萌发,否则,社会与自我便不可能存在。

根据行为主义、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原理,米德强调心灵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最初的随意之态所具有的可能技能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

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法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

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法来实现,也可通过那些婴儿必须与之协作的人对他的有意识训练中达到。

通过试错法或有意识的训练这两个过程中的任意一个,婴儿的姿态便与周围其他人的姿态具有了共同的意义。

从此之后,一个姿态现在指涉同一客观事物,并在互动中对交往各方而言具有同一意思,米德把这种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姿态称作常规姿态。

它们能增强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因为它能促使人们的愿望、需求连同有意识的行动过程在更精确的层面上交流,从而提高个体彼此适应的能力。

在米德看来,人类心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

(1)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的客体的能力;

(2)悄悄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的能力;(3)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合适的公开行动的路线能力。

米德把这种悄悄地使用符号或语言的过程称作想像性预演(imaginativerehearsa),也就是说他认为心灵不是一个结构而是一个过程。

米德还指出,社会的存在与延续或组织群体的协作,都是建立在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之上的,并籍此选择那些有利于协作的行为。

运用姿态,且用相同的意义来解释姿态的能力,意味着人类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接受和理解姿态,人们现在就可以对那些为求生存必须与之合作的人的姿态进行透视(看其意向、需求、愿望和行为倾向)。

通过辨认和解释常规姿态,个体能够想像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

这就是说,通过将自身置于另一个人的位置,或如米德所言的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使行动预演的能力达一个新的高度,因为行动者可以更准确地估计行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进而增加与他人合作性互动的可能性。

米德认为,当一个有机体能

(1)懂得常规姿态的含义,

(2)通过这些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3)想像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为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具有了"心灵"。

米德写道:

"只有当社会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或者说出现在该过程所涉及的任何一个特定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心灵才在该过程中产生。

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个体就成了有自我意识的,并具有了心灵;他开始意识到他与整个过程的关系,意识到他与和他一起参与该过程的个体(包括他自己)的各种反应和相互作用而被更改。

当整个社会经验与行为过程进入该过程所包含的任何一个独立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当个体对该过程的顺应受到他对它的意识或了解的更改和限制时,心灵或智能能逐渐显现出来。

正是通过反射

(个体经验返回到他自身),整个社会过程被引入该过程所涉及的那些个体的经验之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个体能够对他自己采取他人所取的态度,能够有意识地使自己顺应那一过程,并且在任何特定社会动作中用他自己的顺应更改那一过程的结果。

因而,反射是心灵在社会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