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2213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

《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docx

物流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第一章配送中心设施选址3

应用精确重心法对配送中心设施进行选址规划3

该配送中心在地图上的标注结果4

第二章组织结构设计5

该物流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图5

按职责划分的岗位组织结构5

定义各部门职能5

按职责划分的岗位设置及其职能5

第三章作业流程设计6

配送中心各作业区流程图7

第四章总体布局规划9

依据SLP分析方法,定义本中心的对应关系的逻辑条件9

SLP的简介9

SLP的设计程序模式图9

配送本中心职能部门和区域的对应关系的逻辑条件10

确定各职能部门和区域的关系,并进行作业对关系分析10

平面布置图10

配送中心物流量从至表10

物流强度等级划分11

配送中心单位物流原始相关表13

物流作业相关表14

接近程度排序表15

配送中心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15

综合分析17

配送中心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20

配送中心作业单位平面布置图21

参考文献........................................................................................................................................22

 

第一章配送中心设施地址

一、应用精准重心法对配送中心设施进行选址规划

区域资料:

某配送中心拟向内10个零售商提供配送服务

表1.1各零售商的空间位置及需求调查分析图

客户

X

Y

每2小时需求量(吨)

A

3

1

1.5

B

9

2

0.8

C

15

3

1.2

D

13.5

6

0.9

E

15

10

1.4

F

12

11

1.5

G

6

10

2.0

H

1.5

8

1.8

I

4.5

4

1.2

J

9

7

1.5

已知各零售商需求量为wj(j=1,2,3,4,5,6,7,8,9,10),零售商各自的坐标为(xi,yj)j(j=1,2,3,4,5,6,7,8,9,10),配送中心到各零售商的运费率是aj(j=1,2,3,4,5,6,7,8,9,10),在此处运费率均相等。

公式

所以,配送中心的坐标为(8.29,6.69)

 

使用数值法对重心法所求得的坐标进行优化

公式

令其偏倒数使

成立的

即为所求的物流中心的最佳位置

其中

计算得到:

总运费

,又因为

,继续迭代得到:

总运费

,又因为

,继续迭代得到:

总运费

,又因为

,继续迭代得到:

总运费

,又因为

,继续迭代得到:

总运费

,又因为

,继续迭代得到:

总运费

,这是

则说明

是最优解,即为配送中心的坐标。

二、改配送中心在地图上的标注结果

经过相关计算可得其选址在坐标(8.95,7.07),在地图上表示出来:

图1-1配送中心的市交通井字型道路地图显示结果

12

10

8

6

4

2

369121518

图1.1城市交通井字型道路

ABCDEFGHIJ

配送中心

 

第二章组织结构设计

一、该物流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图

由所给资料,依据配送中心的职能和目标,绘制了组织结构图2.1

(一)按职责划分的岗位组织结构

配送中心主任

安全部经理

安全员

订单处理部经理

配送部经理

仓管人员

搬运人员

运送人员

 

图2.1配送中心组织结构图

二、定义各部门职能

(一)按职责划分的岗位设置及其职能

1、配送中心主任:

负责统筹管理配送中心内外事宜

2、安全部经理:

负责进出配送中心货物安全检查以及货物在配送中心内的安全;负责检查进出配送中心人员,排除不安全隐患;配送中心防护、防盗等安全工作的负责。

3、配送部经理:

接到订单后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在货物出仓

4、订单处理部经理:

拣货,安排出货进货的订单,并发给配送部经理,对货物进行流水记录,并对货物的进出进行监督。

5、仓管人员:

在入仓时按订单清点实物,进行货物验收,负责指导、监督装卸人员按标准进行堆放。

6、搬运人员:

负责按要求进行产品搬运装卸

7、运送人员:

负责对货物进行运送。

第三章作业流程设计

一、配送中心各作业区流程图

配送中心一般作业流

进货

储存

拣货

加工包装

发货

搬运

搬运

搬运

搬运

送货

订单处理

补货

入库检验

 

1、进货区:

供应商

送达货物

卸货检验

是否合格

装车

入库

卸货

合格

不合格

 

图3-1进货区作业流

2、储存区:

入库

入库单据

财务部门

条码录入

货物上架

 

图3-2储存区工作流程

 

3、包装加工区:

出货

出货检查

拣货

分类

包装

按要求进行加工

要求3

要求2

要求1

 

出货检查

发货清单

审核订单

4、发货区:

 

7、配送中心内部区域结构

(1)入库暂存检验区、出库暂存区

主要负责商品的进货核单、验收、商品的保存、托盘的整理、组盘及托盘的打包等作业;

(2)宽通道货架区

宽通道货架区分为3个存放区,分别为家电存放区、办公用品存放区、日用化工用品存放区;中央通道为6米、巷道宽为3。

2米,货架采用横梁式货架,每层高1.5米,共六层。

1~3层为出库拣选区,4~6层为存货区,使用高位拣选车厢下补货。

(3)搬运装卸设备

搬运装卸设备为高位拣选车8台,叉车5台,托盘搬运车10台。

(4)批量商品平置区

批量商品平置区以托盘堆码垛和单品码垛的方式存放库存,家电的洗衣机、冰箱等;垛与垛之间的通道宽度为6米,装卸搬运设备为2台电动平衡叉车入出库作业。

(5)包装加工区

行业物流需要更多的流通加工任务,如贴标签、贴价签、更换包装,促销礼品包装等。

(6)阁楼存货区

阁楼存货区主要存放小件物品、采用重力货架,货架分为三层,采用电子标签系统,以利提高效率,降低拣选差错率。

 

配送中心内部结构图

 

第四章总体布局规划

一、依据SLP分析方法,定义本中心职能部门该配送本中心区域的逻辑条件

(一)SLP的简介

系统布置设计(SLP)是一种条理性很强、物流分析与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程度分析相结合、求得合理布置的技术,因此在布置设计领域获得及其广泛的运用。

传统的系统布置设置SLP法将研究设施布局问题的依据和切入点归纳为P-产品、Q-产-量、R-工艺过程、S-辅助部门、T-时间5个基本要素。

采用SLP法进行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首要工作是对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包括物流和非物流的相互关系,经过综合得到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

然后,根据相互关系表中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的远近,安排各作业单位的位置,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将各作业单位实际占地面积与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结合起来,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通过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的修正和调整,得到数个可行的布置方案,然后采用加权因素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择优,并对每个因素进行量化,以得分更多的布置方案组委最佳布置方案。

(二)SLP的设计程序模式图,如图所示:

9.评价

原始资料:

O.P.Q.R.S.T(或E.L.Q.S.T.C)

1.物流分析(物料流程分析)

2.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

3.综合相互关系图解(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图解)

4.所需面积

5.可用面积

6.地址面积、空间关系图布

7.修正因素

8.实际条件限制

方案X

方案Y

方案Z

 

(三)配送本中心职能部门和区域的对应关系的逻辑条件

一般在系统布置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规划的要求收集物流对象P、物流量Q、物流作业路线R、辅助服务部门S、物流作业技术水平T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同时要对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作业单元进行划分,得到最佳的作业单元划分方案。

在此案例中,配送中心按作业分区包括以下单元:

入库暂存检验区、出库暂存区;分拣区、加工区、理货区;批量平面存置区、宽通道存货区、阁楼货架区、冷冻存储区、冷藏存储区等;办公区;消防设施存放区;满足叉车运作的基本通道。

二、确定各职能部门和区域的关系,并进行作业对关系分析

通过上一步的分析可以知道该配送中心主要的职能部门有入库暂存检验区、出库暂存区;分拣区、理货区;批量平面存置区、宽通道存货区、阁楼货架区、冷冻存储区、冷藏存储区等;办公区;消防设施存放区;满足叉车运作的基本通道。

由配送中心的规划可以大致分为入库区、存储区、包装加工区、设备存储与办公区等极大区域。

其中入库区可以包括入库暂存检验区、分拣区、加工区、理货区;储存区有批量平面存置区、宽通道存货区、阁楼货架区、冷冻存储区、冷藏存货区等。

三、以各作业流程设计为基础,应用网格坐标法,进行布局分析和调整,绘制配送中心的平面布置图

(一)配送中心物流量从至表

物流系统分析是指从对象系统整体最优出发,在优先系统目标,确定系统准则的基础上,根据物流的目标要求,分析构成系统各级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同环境的相互影响,寻求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佳途径。

物流系统分析时要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计算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结构、环境、费用和效益等,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收集、比较、分析和处理有关数据,建立若干个拟定方案,比较和评价物流结果,寻求系统整体效益最佳和有限资源配备最佳方案,为决策者最后抉择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分析首先要对现有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包括调查现有系统的工作方法、业务流程、信息数量和频率、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对现有系统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信息的状态作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现有系统的优缺点,并了解其功能。

物流分析包括确定物料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必须的工序之间移动的最有效顺序及其移动的强度和数量。

当产品品种很多,产量很小且零件,物料数量又很大时,可以用从至表来表示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料移动方向和物流量,本配送中心物流从至表所示:

表3-2从至表

(二)物流强度等级划分

由于直接分析大量物流数据比较困难且没有必要,SLP中将物流强度转化为五个等级,分别用符号A、E、I、O、U来表示,其物流强度逐渐减小,对应着超高物流强度、特高物流强度、较大物流强度、一般物流强度和可忽略搬运五种物流强度。

作业单位对或称为物流路线的物流强度等级,应按物流路线比例或承担的物流量比例来确定。

以下是物流强度等级比例划分表。

物流强度等级比例划分表

物流强度等级

符号

物流路线比例(%)

承担的物流量比例(%)

超高物流强度

A

10

40

特高物流强度

E

20

30

较大物流强度

I

30

20

一般物流强度

O

40

10

可忽略

U

依据物流从至表及物流强度划分等级标准表可得:

序号

作业单位对

物流强度

累计路线

路线累计比例

物流强度比例

强度等级

2468101214161820

1

1-2

20

1

14.2%

39%

A

2

8-9

15

2

A

3

9-10

15

3

21.4%

36%

E

4

4-8

10

4

E

5

3-4

8

5

E

6

2-3

5

6

28.6%

17%

I

7

5-8

5

7

I

8

8-4

3

8

I

9

3-5

2

9

I

10

6-8

2

10

 

35.8%

 

8%

O

11

7-8

2

11

O

12

11-10

1

12

O

13

8-10

1

13

O

14

3-2

1

14

O

总计

90

没有物流关系的路径其搬运可忽视,且均定义为U级。

(三)配送中心单位物流原始相关表

在行与列的相互方格中填入行作业单位与列作业单位间的物流强度等级,得出物流原始相关表:

表4-4

(四)物流作业相关表

通过物流原始相关表,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出该配送中心的各个部门物流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清楚地理解各个作业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而对配送中心进行规划布置。

进而得出SLP中著名的物流相关表:

表4-5物流相关表

(五)接近程度排序表

根据物流原始相关表计算各单位物流强度分值TCR,根据各作业单位∑TCR大小对作业单位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绘制接近程度排序表,如表4-6所示:

表4-6

物流等级分值:

A=5,E=4,I=3,O=2,U=1

(六)配送中心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

在设施布置中,各设施间除了通过物流联系外,还有人际、工作事务、行政事务等活动,尤其是在行政、服务、事业等各种单位中,都存在人和工作的联系。

这些联系都可以表示为各种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非物流关系。

通过单位之间活动的频繁程度可以说明单位之间关系是密切或者疏远。

这种对单位之间密切程度的分析称为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

根据单位之间关系密切程度来布置设施和设备,是除去用物流外决定设施布置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缪斯首先提出了这一方法及其工具,采用一种“密切程度”代码来反映不同单位之间的不同关系,“密切程度”代码如表4-7所示。

此外还要用一种理由代码来说明达到此种密切程度的理由,如表4-8所示。

密切程度代码

关系密切程度

作业单位配对比例

A

绝对必要靠近

1%-3%

E

特别重要靠近

2%-5%

I

重要

3%-8%

O

一般

5%-15%

U

不重要

20%-85%

X

不希望靠近

0%-10%

表4-7“密切程度”代码

理由代码

理由

理由代码

理由

1

连续性

5

共用设施设备

2

运输距离

6

联系

3

搬运

7

零件流动

4

管理方便

8

清洁

表4-8“密切程度”理由代码

通过对该配送中心得作业单位及其相应之间的联系,结合影响因素最终得出配送中心的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其中入库检验区为1,理货区为2,补货区为3,常温区为4,低温区为5,阁楼区为6,批量区为7,拣货区为8,加工区为9,出库检验区为10,退货检验区为11,入库区12,冷藏区为13,运输工具存放区为14,消防设备存放区为15,办公区为16)如表4-9所示:

各作业单位之间非物流相互关系表

(七)综合分析

几乎所有的配送中心,各作业单位之间既有物流联系,也有非物流联系,综合考虑物流和非物流关系,根据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取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的加权比值M:

N=2:

1。

根据作业单位物流强度相关图和非物流作业单位相关图可以得出作业单位之间的综合相互关系计算表,此处加权值为:

A=5E=4I=3O=2U=1X=0

画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如表4-13.并总结出综合接近程度排序表4-14。

表4-13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

综合接近程度排序表

(八)配送中心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根据配送中心综合接近程度排序表找到中心放置“拣货区”,然后依次按照等级关系A、E、I、O、U、X(最后重点调整X级作业单位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尽量远离)进行布置。

最终得出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如图4-2

图4-2

(九)配送中心作业单位平面布置图

根据配送中心的单位位置相关图画出该配送中心的面积相关图

 

参考文献:

 

 [1]吴清一.陈梅君.现代物流概论[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吴清一.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陆庄.毛华扬.erp原理与应用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赵涛.物流经营管理[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胡思继.综合运输工程学[m]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2006

  [6]方仲民.现代物流规划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郑彬.物流客户服务学习指导与练习[l]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赵一萍.物流客户服务[l]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9]李雅芬.物流客户服务业务管理模板与岗位操作流程[m中国经济出版.2007

  [10]华中生.物流服务运作管理[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冯耕中.物流信息系统[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2]宋伯慧.现代物流必读[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3]杨长春.第三方物流[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