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2180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x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谈《爱弥儿》对我国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作者:

苏海清

指导老师:

肖新燕

摘要:

《爱弥儿》是卢梭所著的一部经典教育小说,在书中从人生教育的角度,阐释了卢梭的儿童观、生存观和生命观。

尤其,卢梭的生命观中“自爱”给我国的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很大的启示,另外还有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爱弥儿自爱家庭教育生命教育

《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教育巨著,更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品读《爱弥儿》我们能深切体会卢梭的思想,更感叹卢梭的教育智慧。

在爱弥儿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生命教育是卢梭自始至终贯穿的教育理念。

从爱弥儿身上卢梭发现了儿童,发现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儿童生命之花绽放的集中体现。

卢梭不仅发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实践了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反对封建桎梏解放儿童的行列之中。

一、卢梭的“自爱”式的生命观

读完《爱弥儿》更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卢梭关于“自爱”的生命教育观。

这种生命教育观虽然不再是反对封建教育的一把利剑,但却是对我国的现行的教育的一种警醒。

卢梭谈到“我们的欲念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所以,所有那些想阻止欲念发生的人,和企图从根铲除欲念的人差不多是一样愚蠢的人。

”①卢梭的观点就是说我们的欲念是必须存在的。

而且接着又谈到“我们的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生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

它是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欲念的欲念,而且,从一种意义上说,一切其他的欲念只不过是它的演变。

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

由于每一个人对保存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

如果他对生命没有最大的兴趣,他怎么去关心它呢?

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我们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的东西;从这种情感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

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

”①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卢梭的这种自爱观是不同于我们所说的自私的,相反这种自爱倒是一种责任,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责任,对他人生命负责的责任。

这种自爱的生命观是我们一切欲念的根本,像卢梭所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都没有最大地兴趣,他怎么去关心爱护它,怎么去关心爱护别人的生命。

尤其是小孩子,卢梭认为“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而从这第一个情感产生出来的第二个情感就是爱那些同他亲近的人”。

①既然,作为一个人最本源的首先是爱他自己,而且,这种自爱是学习爱其他一切的基础,那么我们又何必破坏这种自然的法则?

二、生命教育概述

叶澜教授曾有言: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教育、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1]冯建军教授曾指出:

“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必须跳出工具层面,而深入到生命的本体层面,致力于生命全面统整的发展。

”[2]因此,生命教育的提出应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旨在通过教育来为人类找寻心灵的家园,培养一个身心和谐、知情意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

由此,生命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

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3](p8)

三、当前我国小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意识的淡漠和生命价值的缺失

其实,人生可以分为生活与生命二个层面,人们拥有改变生活的权利,但却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利。

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是身体的生理性生命,还包括血缘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

后三者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亲人、他人、社会密不可分,形成了一种为“生命场”的关系性存在,所以,人们有改变生活样式的权利却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利。

据报道,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而自杀人数则占世界自杀人数的1/4;或者说中国的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死亡(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达到200万人。

自杀已经成为我国全人群中第5位、巧至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

近几年,青少年自杀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龄一低再低,其中最小的孩子年仅9岁。

我国每年除了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外,大约有1.6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40多人!

“根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在全市8个区、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的最新调查显示,有5.85%的孩子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

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

调查是在五年级至高二的学生中(除初三)展开的。

数据同时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而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

”[4]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徐帕茹主任的统计是:

9个月中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有146人曾经想自杀、尝试自杀,占5%。

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相信我们都听过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放养为了挣钱,挣钱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孩子,生孩子为了放羊。

这是一个荒唐的逻辑。

那我们现在的学生呢?

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为了挣钱,挣钱为了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孩子让他上大学。

如果是这样,我们和放羊娃有什么不同呢?

可是,看现在我们的小学生何尝不是正在沿着这样的轨迹循环着。

所以,生命教育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守护好身体这个存在的物质层面,更是提升生命的价值层面,否则,生命只是个躯壳,不但没有意义,最后连躯壳都会不复存在的。

(二)传统的重群体、轻个人意识对小学生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意识中,群体的利益是远远高于个体利益的,因此个体几乎没有独立的价值,甚至一度走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

我们当今的道德教育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这个集体主义并不扼杀个性存在。

但是我们还是经常在无形中受到传统的重群体、轻个人意识影响,追求一种极端的“去我化”。

[5]这种意识在今天的中国并未彻底消失。

曾报道过这样的新闻:

某孩子在自己不会游泳的情况下,依然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最后不幸溺亡。

而我们的媒体在宣传这类事件时常沿用一个模式:

“先是要点明某少年‘自己不会游泳’,以突出其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而后,又强调他牺牲时‘年仅几岁’,以引起读者的惋惜之情;最后,则都摘录了县、地、省,甚至国家、部委做出的表彰决定,号召青少年向其学习。

[6]看到这样的新闻,难道我们要为我国有这样的见义勇为的少年儿童感到骄傲吗?

我想未必吧!

儿童自己不但没有学会自爱,而且社会风气还要宣传舍己救人的口号,要知道这个见义勇为可是不但没有救人,反而又牺牲了一个人,如果这样都值得学习的话,那我们儿童的生命保护真的是令人堪忧!

甚至在以往的中小学教材上,随处可见“小英雄”的事迹。

英雄的事迹固然感人,但是不一定值得没有自保能力的未成年人学习和效仿。

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孩子用生命去面对危险,用死亡来体现崇高。

(三)小学生的生存自救技能存在不足

生存自救技能是人们规避危险、保护生命的一种最基本的技巧与能力,比如在火灾、雷击、溺水时懂得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在野外、在失去外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等等。

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人数高达70万人,其中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安全等事故,意外伤害已经成为了学生健康的第一“杀手”。

调查显示,有10%的青少年对医疗急救的特服电话号码“120”不知晓;91%的青少年不知道如何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技术;青少年对如何现场急救止血,如何给骨折病人固定,如何搬运脊柱外伤病人的知晓率都很低,由于缺乏起码的急救常识青少年在遭受意外时常常贻误最宝贵的抢救时机,失去了拯救生命的机会。

[7]小学生生存自救技能的不足,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及家庭对这方面教育的重视不够。

四、对我国的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2005年5月颁发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

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8]

(一)让小学生要首先学会自爱

自爱不是自私自利,自爱对于儿童来说,就是真正的爱他人,尤其是他的父母。

看似自私的爱却是无私的表现。

对于儿童来说,能够保护好自己,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更长远的来说也是对国家未来的负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们为什么要自爱,因为我很重要!

对于我们的小学生一定要让他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我很重要,对于我的父母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儿或儿子;我很重要,对于丈夫或妻子我是独一无二的爱人;我很重要,对于孩子我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血缘关系的亲人。

我很重要,对于我的知心朋友我是独一无二的知己。

我很重要,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和我一模一样的人。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深切的理解到我的重要性,他就能真正能够做到自爱,他就不会轻易的看轻自己的生命。

同样地,当理解了自己的重要性,也能体会到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性。

自爱就会这样的推己及人,爱自己,也会惠及爱他人。

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样也会尊重他人的生命。

(二)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层出不穷,引发很多的议论,有人责备学校教育的不当和失职。

可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并不仅仅是只待在学校的,而且,近几年学校的生命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不管在师资还是在课程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显然,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社会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

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学校之外,大部分时间基本都是在家,即使出去,小学生也是跟着父母的,固家庭教育在对小学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查阅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生命教育集中在学校里,而且家庭方面关注的很少,所以家庭对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生命教育。

1.父母的价值观对小学生生命观的影响。

卢梭在爱弥儿儿童期时并没有对他进行智育,而是进行感官方面的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跟孩子处在一块最久的就是父母,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当然是父母,父母的所作所为,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是直接的。

父母有什么样的生命观也会直接造成孩子的生命态度。

有的父母对生活没有希望,成天对着孩子抱怨说:

“我活着就是为了你,要不是你我早就不活了。

”就这样孩子觉着父母为自己活着就是煎熬痛苦,有的孩子就直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父母的抱怨让孩子也看不到活着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可以说不论对父母还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没有彰显的。

所以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首先父母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生命观。

首先要做到自爱,记住自己活着首先是为着自己而活,不是为着别人,孩子要自爱,父母更要自爱,父母的自爱观影响着孩子的生存观。

2.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生命观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几代人的关爱,父母更是疼爱有加,对什么事都包办,甚至娇生惯养,达到了溺爱的地步。

因此,就造成了孩子生存能力的下降,懒惰,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是难以承受的,很可能就走上极端,结束了生命。

抗挫能力的培养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美国有专门的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提高学生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培养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不仅如此,美国的父母对孩子生命教育也是重视有加。

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母亲说:

“宝贝,自己站起来!

”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9]和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我们还是相差太大,父母的教养方式还是以单纯的物质爱为主,这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网上新闻报道,几个小学生以作业过多为名竟集体服毒自杀,这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作业过多和我们的革命前辈走长征相比,不知道父母是否给孩子们讲过这种差距。

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实,父母适当的放手,给孩子以自由,就是给孩子绽放生命之花的机会。

读《爱弥儿》我们能感受到卢梭的消极教育,还儿童以自由,其实就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方式。

转变家庭的教养方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自立的空间,你会发现孩子开放一个美丽的生命之花。

3.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生命观的影响。

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积极乐观的生命观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试想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怎能让孩子有一个怜爱,善良的心,这样的孩子不仅对他人的生命熟视无睹,对自己的生命更是满不在乎。

在学校可能打架斗殴,在校外就可能杀人。

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躯壳,随时都可以失去。

所以,家庭环境的营造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充裕和舒适,也是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父母子女之间的民主平等。

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家庭中和谐,健康的氛围,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各种家庭活动之中,使得孩子处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生命的可贵,从而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五、结语

如果说教育是一棵树的话,那么家庭教育是树的根须,不断供养这教育的树干,枝叶和花果。

家庭是每个人生命当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那家庭教育更是孩子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家庭教育对生命教育的影响必须重视起来。

作为一个人不仅仅是生物的人,更是社会中的人,小学生不仅仅是只在家庭中、学校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必定要走出家庭,走出学校,所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不全面的。

那么家校合作并与社会的接轨就显得至关重要。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的家庭氛围,还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和学习中,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同时更要和社会教育接轨,保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真正做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注释】

①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288,289,290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

[2]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2)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罗昔.上海5%中小学生曾有自杀计划【J].基础教育(_上海),2004(7)

[5]庄正风1,高艳玲2,当代社会生命教育缺失成因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6]曾宪.少年精神可敬,成人道德可疑[N].中国青报,2001-06-06.

[7]庞娜,当前中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2011(5)

[8]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Z].2005-03-14.

[9]李 霞1,刘 晓2,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

[10]孙彬,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2010

[11]肖川,独立、自由与责任———对生命教育的阐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8

[12]叶怀凡,对生命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