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385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

《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 必修三.docx

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必修三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必修三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型]

[第

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通过对这些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冲击,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明清之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

还要考虑到儒学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明清之际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

对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可以采用分析其异同点的方式加以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思考】

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

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

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

【教学过程】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

结合相关知识分析: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

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

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本节五目教材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的内容有:

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反正统意识”。

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思想。

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

1.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2.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二、社会背景:

1.政治:

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文化:

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得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三、活跃的表现:

(一)明末: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原因:

(1)社会背景:

(略)

(2)生活经历:

青年时代生活困乏,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家庭影响:

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4)学派的影响:

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

2.李贽的代表作: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

3.思想主张。

(1)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2)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①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学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材料:

他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他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以“惑世诬民”最遭逮捕,在监狱中自杀)

(5)诗文:

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4.评价

(1)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二)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

1.共同的时代背景:

(1)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3)思想:

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2.各自主张:

A:

黄宗羲:

(1)生平:

①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述③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主张: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a: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

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

臣民平等(实质:

反君主专制)

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

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而非君主

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

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3)评价: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B.顾炎武:

(1)生平:

①明末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②参加抗清活动③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2)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如著作《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实用学问。

(3)评价:

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C.王夫之:

(1)生平:

①参加抗清②隐居著书:

收录:

《船山遗书》

(2)主张:

①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如:

批判秦朝的暴政:

横征暴敛:

人民疾苦+君主专制:

君臣之道丧失+法制之弊:

政治腐败

②哲学思想:

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D.唐甄

1.主张:

(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2)大胆抨击君主专制(帝王皆贼也),反对神化帝王

(3)抨击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评价

(1)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二)归纳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3.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三)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

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何谓“经世致用”

1.概念: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背景:

(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3.经世致用的内容

(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3)主张“工商皆本”

◆思考: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政治:

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一单元主线: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位

原因

春秋

仁、礼、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

仁政、舍利取义

不被重视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受压制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独尊

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经过改造的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强化中央集权

魏晋南北

危机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

理是万物本原、格物致知

复兴、重新确立正统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家将儒学改造为完备的思想体系,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

受批判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岳麓版必修二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我国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地区;理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通过分析17~18世纪中西方不同社会状况,提高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综合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的学习,启迪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的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社会经济全面高涨。

1.农业的发达

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等;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发达

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技术也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涉及的约#&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商业的繁荣

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

4.国力强盛

明清盛世时期的国际地位比前代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表现在:

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深化·拓展】

想一想:

明清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提示:

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农业结构;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丰富的商品;发达的手工业为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前提;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劳动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白银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基础;明清赋税制度的调整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劳动力条件等。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明朝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

3.特征

(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

(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4.地位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深化·拓展】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想一想:

(1)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手工业的丝织业部门?

(2)材料中苏州的丝织业具备了哪些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特点?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提示:

(1)丝织业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技术和资金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产品种类多、质量高。

(2)工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之分,“黎明立桥以待”说明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机户雇佣工匠“计日受值”,雇佣关系已经形成,这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特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已经孕育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但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这种倾向始终未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未能形成革命性的变化。

1.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1)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2)清朝统治者继续沿用“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和打击工商业活动,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以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形成。

2.近代前夜的危机———中西实力对比的变化

(1)西方: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导致革命性的变化。

西方主要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展了工业革命,相继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转变。

它们开始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

(2)中国:

中国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厉行文化专制,阻碍新生因素的发展而不自知,从而日益走向了衰落。

总之,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起,几百年的时间,中国迅速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实力对比发生严重逆转,这就为近代中华民族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深化·拓展】

想一想,清朝统治者为何要推行海禁政策?

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1)原因:

防范外敌侵犯和沿海人民积聚力量抗清是其具体原因。

闭关的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依赖于对外贸易。

(2)影响:

一是“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是闭关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进行经济交流的渠道,从而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拓展】

1.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2.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相传其名起于明代,清“沿明之习”,但意义不详。

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

"家。

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

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

#家洋行于!

$%&年!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

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

从此“十三行”逐步趋于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