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1099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docx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2

英文摘要关键词…………………………………………………………3

引言………………………………………………………………………… 4

第一章、真理篇——虚幻,无常…………………………………6

第二章、现实篇——苦海无边……………………………………15

第三章、潜意识篇——心识之根末那识…………………………19

第四章、修行篇——苦之因,苦之果……………………………23

第五章、艺术篇——离苦之道……………………………………27

结束语………………………………………………………………28

参考书目……………………………………………………………29

 

摘要

陶瓷艺术是本系的核心,而生活的艺术是人生的核心。

或许我们在美术学院的教学大纲里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反过头来思考我们的出发点,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本文将会先重提所谓真理,从物理化学等科学角度描绘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然后回归生活、回归人性、回归人心。

了解真实世界,只是为了明白我们的资源;回归生活,回归人性是为了优化整合资源,从而获得实际的意义。

这个过程就是本人所声称的“艺术”。

关键词

真理艺术道德经潜意识

 

Abstract

CeramicArtisthecoreofthedepartment,theartoflivingisatthecoreoflife.PerhapswewenttoofarinthesyllabusoftheAcademyofFineArts,andhadforgottentothinkourstartingpoint,allthisisexactlywhatisthepurpose. 

Thisarticlewillfirstrevisittheso-calledtruth,depictingthetruefaceoftheworldfromascientificpointofviewofphysicalandchemical,andthenreturntolife,backtohumanity,andreturntothepeople. Understandingtherealworld,onlyforunderstandingourresources;andoptimizingtheintegrationofresources,sothatwecouldreturntolife,thengetthepracticalmeaning. Thisprocessisthe"art"Iclaim.

 KeyWords

TruthArtTaoTeChingSubconscious

 

引言

自从走上了学习美术的道路,老师就不断述说着“艺术”这个词语。

我与我的同学们也不断地思考着这个词汇的含义。

“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到底有什么价值?

随着不断的深入学习进步,思考与反思,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对艺术这个词语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释。

但是我希望有更直接、更精简、更透彻的陈述可以更正确、更彻底地描绘它。

当我懵懂的时候,我认为“艺术”是“美术”,当我了解前沿艺术的时候,我认为“艺术”是“表达”,是“沟通”。

而现在的我彻底地变了,艺术对于我来说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有价值、最深远、最透彻的一次探索,然而结论或许看似有些悲观,但是正是这次探索,我发现了真谛,接触了真理,感受了真理,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

我直言不讳,原本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赚大钱娶美女,风风光光地让家人幸福生活。

当明白陶艺不可能满足我的需求的时候,我不断地看书。

开始的时候看了很多相关经济学的书籍,因为我觉得这些应该能更直接的对我实现我的目标有所帮助,我看着看着了解到了所谓的成功学,那些成功人士所总结的经验。

然后我又发现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比成功学更加透彻和纯粹,当然之后我还有幸了解了催眠术。

这些都让我颇为自满,觉得我已经对这个社会的运行有了一定程度和独特角度的理解,踏上社会我也不再会有何惧怕。

现在看来这些只是一些笑话,虽然这是我的必经之路。

我其实忘了我的根本初衷——幸福快乐。

然而幸福是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让我喜欢的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就可以实现的吗?

有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真的就会幸福快乐吗?

什么才是导致幸福的原因?

如果艺术不能让我的生活幸福,那为什么我要去搞所谓的艺术,如果陶艺不能给我幸福,那为什么我还要浪费我短暂的生命去搞所谓的陶艺?

我最终的答案是——“生活的艺术”、“生命的艺术”,这才是导致我们生活幸福快乐,人生充满价值的直接原因。

 

 

第一章

真理篇

我接触真理,是从《老子道德经》开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开篇就作了明确的说明,“道”可以说道出来,但是并非是正常的说道。

名字可以给他命名叫作“道”,但并非是正常的命名。

因为“道”可以说是看不到、听不懂、闻不到、摸不到、尝不到、想不到的,虽然它无处不在。

意思无非是告诉大家,如果大家执着于推敲文字语言和名称名相,是得不到真谛真理的。

这同样也是我开篇所要提醒大家的。

但是既然如此,我们如何了解道是什么,老子说的真理又是什么?

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老子用他的智慧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理或者说真实本体、真实面貌。

但是毕竟当时科学相对当今还非常落后,更别说知识的普及。

人们不能理解他的核心精髓,误以为是玄学等等很是正常。

但是当今世界科学已经走出了长远的发展,科学家们对真理的探索也是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发现。

为了方便理解和串联所有的真理线索。

在此将先举例几个国际上有定论的实验和原理,来辅助说明何为道。

 

1.——德布罗意方程:

  1924年,路易·德布罗意构造了德布罗意假说,声称所有的物质都有类波的属性。

他将这个波长λ和动量p联系为:

λ=h/p。

这是对爱因斯坦等式的一般化,因为光子的动量为p=E/c(c为真空中的光速),而λ=c/ ν。

德布罗意的方程三年后通过两个独立的电子散射实验被证实于电子身上。

阿伯丁大学的乔治·佩吉特·汤姆孙也将一束电子穿过薄金属片,并且观察到了预期中的干涉样式。

贝尔实验室的克林顿·戴维森和雷斯特·革末将他们的实验电子束穿过一个晶体。

德布罗意在1929年因为这个假设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7年,克林顿·戴维森与雷斯特·革末在贝尔实验室将电子射向镍结晶,发现它的绕射图谱和布拉格定律预测的一样。

在德布罗意假说被接受之前,科学界认为绕射是只会发生在“波”的性质。

这是量子力学的重要结果。

  

1922年,康普顿证明了光具粒子的性质,而以上实验就证明了所谓物质的粒子有波的性质,肯定了波粒二象性的学说。

之后的物理学家可以使用德布罗意波长,并用波动方程来解释物质的现象。

后来基本粒子也被证实有波的性质。

      

 

2.——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

本身为傅立叶变换导出的基本关系:

若复函数f(x)与F(k)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且已由其幅度的平方归一化(即f*(x)f(x)相当于x的概率密度;F*(k)F(k)/2π相当于k的概率密度,*表示复共轭),则无论f(x)的形式如何,x与k标准差的乘积ΔxΔk不会小于某个常数(该常数的具体形式与f(x)的形式有关)。

简单的说就是在同一个时间你永远无法准确测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因为万物都不是纯波或者纯物质,都是介于两者之间,所以不可能同时知道速度和位置这两个数据。

 

3.——双缝干涉:

图1左边的屏后面发出一连串的光波(光波为图1横线,光波同样是图2的波峰)碰到了屏,大部分被阻挡住了,但是有两个孔可以过,然后这两个孔变成了相当于是新的点光源,然后这两个孔变成了相当于是新的点光源,之所以变成了弧形,是因为光向四面八方传播速度一样,所以直线方向跑得比斜着的远一些。

把波峰连起来就变成弧线了后,最关键的就是打到右边那个屏幕之后形成了明暗明暗明暗交错的纹理,那是因为有两个孔,每个孔发出的光波发生了干涉,在右边屏幕某一个点上。

假如两个波都是波峰正好触及,那就是增强,就是明;如果是一个波峰一个波谷,那就是抵消,变成了暗。

这就证明了光具有波的性质。

但是可怕的是如果图1左面发射的不是光波是粒子,试验表明不管发射中子也好,质子也好;不管你发射中子也好,质子也好;明暗纹理照样显现。

意思就是说他们也是波,也具有波的性质。

      图1                            图2

 

4.——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2  (根据这一方程制作了原子弹)

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公式,大致意思就是说,质量本身也是一种能量。

这一切的一切放出来的能量就这么多,只是不断转换成各种形式。

也就是佛在《不增不减经》说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一切只不过是在变化之中。

 

根据科学界对这个世界的解释,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都只是一场能量的波动罢了,光是波动,声是波动,我们所谓的物质也是波动,甚至于心念也只是一场能量的波动。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区别仅仅在于波动的频率不同。

就像红黄蓝绿不同的颜色只是不同的频率;大声小声,低音高音,也只是频率不同。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起《十定律》、《秘密  Thesecret》、《吸引力法则》里说的心念召唤实事、实物的无数案例。

用一切皆为能量来理解的话,这些都很容易被理解。

然而我们的一切认知无非是来自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接触到的、想到的。

判断这一切资讯的是我们的大脑,我想这一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科学真理了,可是我们的大脑里并没有声、光、味道、我们接触的物质,我们打大脑里是一片漆黑什么其他东西都没有的。

我们对一切的感知只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接受到了信息,转换成为信号传输到我们的大脑里,我们的大脑再对传输来的信号进行处理罢了,这就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作一个最简单的假设,把脑袋打开,取出活着的大脑泡在营养液里,在相应的信号接收区域插上信号传输线,用电脑对大脑发出各种正确的信号,那么是否我们的大脑里就会呈现出各种声、光、味道、我们接触的物质甚至心念?

是否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有一切的一切,如同我们当下真实的生活?

是否你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你现在眼前的这篇论文?

这一切是否全都是虚假的,如同电脑输入信号一样出现在每一个人的大脑里呢?

其实谁都不可能可以证明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只能接受信号,而不是直接感受真实存在。

虽然这个世界的一切只是一场各种各样波动,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接受到了这些波动之后,转换成的信号才是最终导致我们认识到-现在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电影《黑客帝国》构架的世界并不是任何幻想而就是我们的事实罢了。

 

本篇的结论即——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那个真实的世界,世界只在我们自己的脑海里,而非真正的外在世界的实相。

真实的世界只是能量的波动。

如同佛陀在禅定后也同样发现自己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堆飞速生生灭灭的波动波动而已。

并在《法句经》第一:

双品的开头就很明确地说道“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非常直接的就告诉了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个世界只不过是我们心的产物。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阐述的同样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有为法就是指的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回过头来看《道德经》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说“道”是这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那我们现在就可以非常快的了解到“道”其实就是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这一切波动能量的综合的称呼。

所谓《道德经》其实就是老子揭示出了“道”之“德”,或者说这个至高的存在的自然法则,或者说这个“神”所展示出的“神性”。

当人人都有这个程度理解的时候再读道德经,一切都将变得简单易懂。

老子再也不必在七十章发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的感慨。

庄子也不会在《庄子·知北游》最后说“道”“在屎溺”。

你是“道”,我是“道”,陶瓷是“道”,连屎尿也是“道”的一部分,也是神性的展示,也是自然法则演化的成果。

  

老子所要教会我们的不是我们要如何向老子学习,也不是要向老子说的那么做,而是向“道”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它的法则;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因大自然的法则而诞生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体现着自然的法则,面对“道”我们如此渺小,我们又怎么可以违背自然的法则呢?

这就是《道德经》二十五章为什么要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效法大地万物的法则,大地要效法宇宙虚空的法则,宇宙虚空要效法“道”的法则,而“道”要效法自然的法则。

但是“道”是如何体现他的特征特性和法则或者说品德呢?

“道”又有哪些特征特性呢?

在此为了本文的最后结论,将简单摘取《道德经》中的一些必要章节,并加以说明。

《道德经》第十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说的是道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啊。

“道”就像母亲一样无私馈赠我们一切之所需——阳光、空气、淡水等等等等。

而且从不偏袒任何它的“孩子”;就如同另一个圣人耶稣所说的,“今天阳光照在你的脸上,同样也照在你最恨的那个人脸上”。

“道”是“一元”的,“不二”的;“真理”就是“一”;世界之上只有错误的认知才会呈现出多种的形态,而真相永远都只能是唯一的。

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商羯罗在《自我知识》中对“梵”也有相同观点的阐述,他认为,宇宙最高的是在就是“梵”,梵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最初存在的那一物;时间万物因“梵”而生,梵本身并不依赖其他任何事物;“梵”是绝对、永恒的意识,“梵”是一切。

“梵”没有差别与属性,他是超越主体和客体,超越时空和因果;相反主体和客体,超越时空及因果关系的基础是“梵”我们的世界是“梵”的造物;自由与解脱就是通过智慧(知识)亲证“梵我合一”这一个最高真理。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又说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有了对美的认知,丑恶便产生了,天下都有了对善的认知,不善与邪恶也就产生了。

但是黑与白,善于恶,美与丑这一切看似“二元对立”的事物,都是没有分界线的,谁都不可能代替“道”来划分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区分这一切。

然而“道”是“不二”的,它是公平对待一切众生的,不会因为任何人认为是真善美而多给一丝关爱,也不会因为任何人认为是假恶丑而剥夺一丝权益。

这就是为什么正统宗教的“神”或者“至高存在”都是“唯一”的。

耶稣说的“上帝”也好,默罕默德说的“真主安拉”也好,老子说的“道”也好,印度教说的“梵”也好,佛说的空也好,本质上其实都是同一个真理(此观点为个人提出,但同样也在肯-威尔伯的《一味》中得到共识),不论哪个教派在形容他们的时候都说它“不曾出生不会消亡”换科学界的话语说就是宇宙的能量守恒E=mc^2。

而它最美妙的一个名字就叫作“真理”。

肯-威尔伯在《一味》的目录中(AUGUST)就说“大彻大悟意味着从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并且发现那拥抱二元对立的一味。

这就是解脱,因为我们不再浪费整个生命,企图找到没有低潮的高潮、没有外在的内在、没有邪恶的善良、没有无法避免之痛苦的快乐、这样我们才能从那痛苦而又无法成真的大梦里觉醒。

正如胡茵梦在《一味》的译者序中所说的,在传统宗教沦为神话、教条和无从真实的呓唔,而科学只能阐述物质的基本事实,去我无法提供意义、价值与伦理之际,我们要如何拉拢二者,使它们相互对话?

简而言之,这股从法界之海奔涌而出的人类识能,如何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阶序的彩虹光谱?

 

 第二章

现实篇

然而我们在知道了这么玄妙的真理之后,其实对我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也没有。

因为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城市,这个公司,这个家庭,这个亲朋好友,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没有任何改变。

我们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丝毫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还是不得不照常地起床、吃饭、工作、休息……哪怕我们的智性上多么了解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堆看似毫无意义的波动波动,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成为耶稣、老子、佛陀那样的解脱者;甚至于那些发现真理研究真理的科学家也不能。

我们还是同样执着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贪爱这个,嗔恨那个;不断为了得到一堆堆我们想要的波动而呕心沥血。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像哲学家一样深思一切的意义,也不需要像科学家一样深究一切的本源。

我们要的只是幸福快乐地生活而已。

试问又有谁不想要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每天的忙碌,吃了谁都不知道的苦,付出了谁都不知道的代价,无非就是想获得幸福快乐罢了;哪怕用更多的生命去付出,哪怕回报是如此短暂。

我们都会为之心甘情愿。

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人生的价值要如何体现?

本文到此为止,我们所得到的只是一个消极的真理罢了,而佛陀甚至告诉我们更可怕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遍在的“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没有任何一个世人逃得了这些苦难。

这一切痛苦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常言道: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我们所能得到的快乐却只是霎那间的感受,这霎那间的快乐面对我们的漫漫人生与无穷尽的痛苦,只是些许尘埃罢了;面对这宇宙的起伏幻化光阴,或者说连尘埃都不如,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佛存在的意义并非是来述说,我们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是应该去自杀的。

而是告诉了我们痛苦的来源和解决痛苦的方法。

然后让世人更加快乐地活在这个世上。

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25个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的史蒂芬·柯维在他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有一点与佛陀的观点不谋而合。

他说我们的快乐需要像锚一样驻足在某样事物之上才行;比如某人爱钱,当他赚到钱的时候他会快乐。

某人爱他的妻子,当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候会快乐。

某人爱他的事业,当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会快乐……当然在书中他列举了满满两页,包括了所有我能想到的驻足点,功名利禄、配偶家庭、社会关系等等。

然而他的结论是我们并不能把我们的快乐之锚抛在任何一项之上,而是要将我们的锚抛在原则之上。

因为这一切都是会改变的,当我们把我们快乐的锚抛在那些会被改变的事物上的时候;事物它改变了,我们的快乐就丧失了,我们就会变得痛苦。

而原则是不会改变的,社会中行为处事的原则,快乐的原则,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我们将快乐的锚抛在不变的原则之上,那么我们的快乐就永远不会丧失。

佛同样说这一切是无常的,我们的快乐之锚应当驻足于“法”。

我们把我们的快乐驻足在无常的事物之上,那我们只能收获痛苦的恶果罢了。

功名利禄也好,配偶家庭也好,社会关系也好,都是无常变化之中的,这个世界被我们感受到的一切都只是暂时被组合起来的能量波动罢了,凡是有组合起来的,就会有解体的一天。

佛陀所说的法,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快乐的法则。

《增一阿含经》中佛陀就说出了法的全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只要我们不做任何坏事,尽可能做所有的好事,自己让心清静祥和不生恶念,就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安详愉悦。

如果相反,那我们的平静安详愉悦必将不复存在。

可是要如史蒂芬·柯维或者佛陀说的那样把我们的快乐之锚驻足在原则、法则之上是何其之难。

我们根本做不到放下那些已经被我所贪爱,执着的事物,也摆脱不了我们对讨厌的事物的嗔恨。

我们如何可能放下当下的生活?

我们的亲人、朋友、事业、社会关系、我们的这个、我们的那个……或许说这个世界痛苦的怪圈就是这么牢牢地套住了我们,让我们根本一丝一毫都不能动弹。

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放下这些才是等同于放弃快乐,走向一个未知的人生道路。

或许到这里,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消极与绝望。

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事实,我们只有在看清了事实之后,客观平等的接受它;我们才能保持我们的理解,不会去犯不必要的错误,才不会去走更多的弯路。

然而大道又在何方呢?

其实就在我们的脚下,只是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罢了。

其实我们可以摆脱一切烦恼痛苦,只是我们陷入了“无明”(无明可简单理解为:

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执取和贪嗔的根源)的怪圈,暂时不能挣脱罢了。

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如何打破这个让我们沉沦之中的痛苦恶性循环,作我们自己心的主人。

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想要痛苦,成为自己心主人的人,是不会让任何痛苦烦恼伤害自己一丝一毫的。

当然主人不仅仅意味着绝对的主权,也意味着绝对的责任——对自己负责。

 

第三章

潜意识篇

    为了方便理解下一篇本论文的核心章节,在此补充一篇相关潜意识的论述。

    在我学习了一些相关心理学的著作之后,机缘巧合下我接触到了一个更加吸引我的领域——催眠。

英国医学会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高度专注的意识变动状态,它既非睡眠状态,也不是正常的清醒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对象可以自然地、或由言语及其它的刺激产生多种不同的现象,如意识和记忆的改变、暗示性的增高,并出现一些非同寻常的反应和观念。

大家对催眠误解最多的,莫过于把催眠当成睡觉来解释。

催眠本身并非睡眠状态,它和睡眠是截然不同的。

催眠是有意识的,处于容易接受建议的状态。

 

  催眠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是一种注意力集中的自我觉知状态。

我们每个人在一天之中都会进出许多次。

例如你开车等红绿灯时,你发呆出神了,而忘记启动引擎上路,结果后面等侯的车群一直猛按喇叭;你上课上到一半魂飘到窗外神游,老师的声音都听到了,却又陶醉在自己的白日梦中,幻想着这个周末的约会情景,下课铃声一响,才发觉几乎整堂课都没有听到;你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你妈叫你吃饭却没听到;你全神贯注地欣赏一部电影,邻座的观众打呼的声音却一点也不会干扰你。

这些都是在一种自然的催眠状态,又被称为“浅度自发性催眠”。

就如同冥想、恍惚和刚好要进入睡眠之前的半睡半醒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下,你是由潜意识心智在主导。

 

  潜意识心智是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要指挥官,在潜意识层面,储存了大多数人类基础的行为模式,潜意识的作用就像是计算机程序,键入某些线索或是刺激,结果就会产生某种行为或是反应。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催眠,正是运用此机制打开低层潜意识的黑盒子,提取细胞记忆,登上高层潜意识,开发高等情感与潜能,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催眠治疗的目的之一和冥想一样,可以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不受逻辑、时间、空间所限,能回忆任何时空发生的事情。

在意识觉察到的灵光一闪间,我们可体验到刹那的直觉、智慧、创造力与透彻绵密的转化过程。

所以催眠不仅可开发人的潜能与强化人格优质,更能启发内在自我康复系统。

能有效运用潜意识的力量,就能开发潜能,创造美好丰足的生命。

当然当代对催眠效应的定义更加广泛,催眠效应其实无时不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凡是对他人潜意识造成影响的语言和行为,都可以定义为催眠术。

本章节的用意在于让大家了解催眠的力量,将引用被公认为20世纪催眠术领域领军人物的奥蒙德·麦吉尔在他的著作《催眠术圣经》中对催眠深度的分类。

他将催眠的深度分为了30个级别。

催眠深度

评分级别

表现

轻微催眠

0

 

 

1

放松

 

2

眼皮颤动

 

3

合眼

 

4

身体完全放松

低级深度催眠

5

眼球僵硬

 

6

肢体僵硬

 

7

全身僵硬

 

8,9,10

手套式麻痹

中级深度催眠

11,12

部分催眠性健忘

 

13,14

催眠性健忘

 

15,16

性格改变

 

17,18,19

肌肉运动错乱

高级深度催眠

20

暗示可导致完全失意

 

21,22

睁眼不会打断催眠状态,可收到暗示延迟影响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