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0929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1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与基本形式

1.孟子:

《孟子•尽心上》最早出现教育一词: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许慎:

《说文解字》最早的解释了教育: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3.荀子:

“以善先人者为之教”

4.夸美纽斯:

“教育在于发现健全的个性”,“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5.裴斯泰洛齐:

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6.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教育是为了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而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包括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

广义教育:

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活动,更狭义的则特指德育

教育的基本形式:

横向上: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教育(生活、生产中口授身传一些经验)

纵向上:

有落后的原始教育现象,也有以四大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是育人,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这种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实践活动(人类靠教育传递经验,而动物靠信息遗传。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2.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

3.教育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和社会个体化(把社会的现念、制度贯彻到个体身上)的实践活动(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具有社会性目的性主体性,教育者≠教师)

2.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媒介的依据,教育活动的主体)

3.教育媒介:

也称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中所依靠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媒介的最主要部分)与教育材料、教育方法与手段和组织形式等,统称为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起沟通作用)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产生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中最基本、决定性的矛盾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1)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即必要性

(2)是人类身心特征决定的,即可能性

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包括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层面。

柏拉图最早提出该思想。

我国的孔子也有主张“有教无类”。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并逐步形成“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要求”的理念

教育公平的内涵:

1.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2.人人平等的享有公共教育资源

3.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4.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

五.教育的功能分类

1.按功能作用对象:

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功能作用方向:

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美国的莫顿提出)

3.按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

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教育的非预期功能)古代教育偏重政治功能,近代教育重视个体功能,而现代教育重心在改造社会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最古老观点,错误)

2.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正式提出来的教育起源学说,认为教育来自动物本能,是生物现象及种族发展的需要(错误,因为未能区分动物教育与人类教,育忽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代表人物是法国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3.心理起源说:

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不科学,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也称社会起源说(对生物、心理起源说进行批判,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形成的,凯洛夫、米丁斯基)

5.交往活动起源说:

教育产生于交往活动,在交往中产生思想意识、认识情感的影响,教育是一种特殊交往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过程概述)

(一)原始教育

生产力水平低,教育渗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简单粗糙,特点:

1.原始性(水平低)2.非独立性(在生产生活中)3.平等性和普及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般认为,最早的学校教育出现在埃及(或两河流域)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道统性(天、神、人道、封建伦理道德)具体为:

1.产生学校教育,并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去有专门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者(教师)2.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鲜明3.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4.学校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发展(物质基础)出现剩余产品2.体脑分工出现3.统治阶级需要4.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产生

【1】古代中国教育

1.夏代:

出现了“序”和“校”

2.商代:

有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划分不同教育阶段:

“学”(大学、小学)“瞽宗”、“庠”、“序”

3.西周:

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合一”教育被奴隶主阶级垄断,出现六艺:

礼、乐、术、御、书、术,乐是核心

4.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影响最大,养士之风盛行(例: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固齐的官办高等学府)

5.西汉: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6.东汉:

设立鸿都门学,专研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郡国学或郡县学,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7.魏晋南北朝:

建立郡国学校制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开设四馆:

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选士采用九品中正制

8.隋唐:

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与生产劳动隔离

9.宋代:

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

《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书院盛行,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10.明清: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八股文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考试走向衰落,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2】古代欧洲教育

1.欧洲奴隶社会:

古希腊形成了斯巴达军事教育(军事体育训练,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强悍军人)和雅典和谐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罗马以家庭教育为主,出现希腊语和拉丁语学校,学习拉丁修辞培,养雄辩家

2.欧洲封建社会:

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

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下棋、吟诗、打猎、击剑、投枪

3.文艺复兴时期:

形成了人文主义教育,即教育以“人”为中心,反对神学和经院之风,具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特征(意大利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莫、法国拉伯雷和蒙田

4.古代印度的教育:

开设了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僧侣是教师,记诵《吠陀》经)和佛教教育(背诵经典、钻研经义、弃绝享乐、追求来世)

5.古代埃及的教育:

先有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只有贵族和官员子弟入学)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三)近代教育

16-19世纪末,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具有:

1.教育国家化(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教育义务化(德国「普鲁士」是普及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1763年3.教育的世俗化(与宗教分离)

(四)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二十世纪后教育新特点:

1.教育终身化(由法国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2.教育全民化(1990年泰国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民主化(教育普及、机会均等并法制化)3.教育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多元化)与教育技术现代化(技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核心)4.教育信息化和科学性

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强化普及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明显,国际交流和信息化加速,科学性增强

第三节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萌芽阶段

(1)中国

孔子

《论语》以仁、礼为核心,德育居首于要地位,教育内容是“文行忠信”,但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教学原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温故知新、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解释为: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学思行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

孟子

“性善论”:

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荀子

“性恶论”:

教育目的在于“化性起伪”,培养大儒,要通过教育改变本性,将人才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个等级,学习过程:

闻、见、知、行,强调尊师

墨子

“兼爱”“非攻”提出“人性素丝说”,(人的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知识来源于“亲知”“闻知”“说知”(最重要依靠推理、明故获得知识)

道家

“愚民、绝学”,“遵循自然”教学原则有辩证法思想:

“用反”“虚静”

《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被誉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教育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

主张“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循序渐进、及时施教、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课内外结合)、豫时孙摩(及时预防不良倾向;把握教学时机;循序渐进;相互学习这四条原则)、尊师重道,学不躐等(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重视学生学习(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之庸之)

(2)西方国家

苏格拉底

主张问答法,分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谦逊自知)、定义(话难和归纳)、“产婆术”(又称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并得出结论)

柏拉图

著作《理想国》主张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以培养未来统治者作为宗旨,教育的任务是让人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过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该思想在19世纪达到高潮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哲学家,著作《政治学》,主张教育应该是公共的,但不包括奴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该思想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昆体良

古罗马人,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或《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被视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其中蕴含着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2.创立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有:

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研究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范畴体系,出现了重要的教育学家和教育著作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

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的人”提出教育普及和教育适应自然,编写了《世界图解》,最早提出和系统阐述“班级授课制”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四个时期设立对应学校,为学制做出贡献,提出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自觉性、量力性的教学原则

康德

著作《论教育》,1776年首次在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将授教育学,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始,是讲授教育学的第一人,主张“人是唯一需要接受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自我完善

卢梭

著作《爱弥尔》主张“自然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使儿童“归于自然”,持“性善论”,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中个人主义思想的开始

裴斯泰洛齐

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主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主张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体化

洛克

著作《教育漫画》,提出“白板说”和在家庭实施“绅士教育”,天赋和智力人人平等,但教育使人千差万别,主张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第一次将教育分为德智体三部分

特普拉

德国,著作《教育学研究》西方第一本直接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学著作,第一位以教育学教授身份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课程的人

赫尔巴特

著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观点:

1.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2.根据伦理学建议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方法论3.教育性教学原则,4.四段教学过程论:

“明了、连想、系统、方法“后被其学生发展为五段:

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传统教育旧三中心论是教师、知识、课堂)

3.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斯宾塞

著作《教育论》提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促进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他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提倡科学教育、白主教育、快乐和兴趣教育

杜威

克伯屈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学派代表。

主张:

1.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教育无目的论”2.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3.从做中学4.五步探究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困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梅伊曼

伊拉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主张实验教育学,强调用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教育的关系,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也是实验教育学的代表)

狄尔泰

狄尔泰的《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主张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提出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斯普朗格、利特也是文化教育学的代表)

布厄迪尔

《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主张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占主导地位),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阿普尔、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也是批判教育学的代表)

蔡元培

1912《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提出“五育并举”:

“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并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改革北大教育,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其为“万世师表”

黄炎培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并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晏阳初

主要开展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中国民众“四大病”:

贫、愚、弱、私,主张“四大教育”:

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

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梁漱溟

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主张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

陈琴鹤

提出“活教育”的思想,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

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

“活教育”即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内容为:

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化活动

方法论: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步骤:

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判研讨

凯洛夫

著作《教育学》,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学著作(此外,还有克鲁普斯卡趣《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世界上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杨贤江

著作《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当独立性,并反对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6.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4.深化阶段(当代教育理论)

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是现代教育理论三大流派

布卢姆

著作《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布鲁纳

著作《教育过程》提出“发现学习”和结构主义学说(结构教学论)(学科基本结构)等新概念

赞科夫

著作《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大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教学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都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学校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保罗·朗格朗

著作《论终身教育引论》(1970),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瓦·根舍因

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阶段,教育目的即要发展智力

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方法

1.历史法:

从事物发展过程中弄清其本质和规律,包括史料收集、鉴别、分为三个步骤

2.调查法:

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工作者运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验等方法了解教育规律,包括: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三种,或根据方法不同,分为: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验调查、成品分析调查

3.实验法:

合理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排除无关因子干扰,人为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方法,包括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三种

4.观察法: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研究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二)意义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学习意义:

(1)树立正确教育观,把握教育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5)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学科路径多样化(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由统治阶级支配)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制度有经济制度决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有政经制度决定)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作用于政经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通过舆论力量和传播思想影响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的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性作用(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专业设置

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的体制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其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能落后或者超前于生产力)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投资经营能力及其他的可以影响生产工作的能力,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卢卡斯视其为一般的技能水平,而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以此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值为33%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和能力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为技术培养人才,造成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培养国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

3.教育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完成科学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4.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5.教育出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

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和应用,第三次是:

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传递、深化与提升文化的手段,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对教育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学长培养人的规格

4.文化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的选择

5.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有利于文化的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最基本和有效手段)

2.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教育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创造

4.教育有利于文化的选择和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