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0835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docx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共25页

高考复习指导---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

一、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

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的生动地表现了……特点(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4.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解答思维流程】

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

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体会其哲理内涵。

通常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或动静等角度分析理解。

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

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以上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

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示例1】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洲等地。

②欢:

指酒。

《易林》: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

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

第二句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觉悲凉寂寞,“霜”在此蕴含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辛酸!

“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

[参考答案]第二句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答题示例2】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从诗的第一、三句,可以看出“我”性格豪爽、洒脱,不拘礼节;从第四句可以看出“我”有高雅的情趣;从题目可以看出,“我”向往隐居山林、超离俗世的生活。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分)

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2007年高考北京卷)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

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

得到。

④掇:

摘取、拾取。

⑤捋:

成把地握取。

⑥袺:

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

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

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答:

【附录:

译文】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诗经选》)

【解析】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周南》。

朱熹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诗经》“国风”中的诗篇,主要是劳动者的口头创作,其内容有:

(1)描写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

如《伐檀》《硕鼠》等。

(2)反映恋爱婚姻生活。

如《静女》《氓》《柏舟》等。

(3)讽刺统治着的荒淫无耻。

如《新台》《株林》等。

(4)反映劳动生活。

如《芣苢》《采蘩》等。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古人认为它的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

闻一多先生对本诗作了充分考证,认为这是表达原始女性求子欲望的抒情歌谣。

当时的种族社会十分看中子孙的繁衍生息,如果一个女子缺乏繁衍生育后代的能力,就会受到贱视。

每当芣苢结子的时候,妇女们便跑上山去,采摘芣苢的种子,一边采,一边唱着《芣苢》这首歌。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更换了六个动词,就写出了采集车前子所得由少而多的过程:

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

诗的旋律也十分简单,语言质朴,却能使读者感受到劳动的欢快气氛。

重章叠句的复沓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在反复歌唱中,递进地加深内容,增强感情,造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清人方玉润说: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诗经原始》)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复沓章法特有的艺术效果。

《诗经》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诗的“六义”。

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言之,“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譬喻,即比喻和比拟。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

本诗铺陈叙述了妇女们采“芣苢”的欢快的劳动过程,即属于“赋”的手法。

其他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兰芝“严装”的过程和场景也是“赋”的手法的运用范例。

今年的北京卷,独树一帜,在诗歌鉴赏中考查《诗经》的阅读鉴赏,开拓了诗歌考查的范围,值得注意。

【参考答案】

①(1分)赋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

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要点不全者酌减1-2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二、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某物(景物)的哪些特点?

使用了什么手法?

2.两首诗均写了某物,但又有所不同,请具体加以说明。

3.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参照“鉴赏人物形象”。

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

景物形象:

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7年高考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

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参考答案】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感怀刘基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1)结合全诗,说说颔联表达的情感。

答: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颈联有何特点?

起何种作用?

答:

(3)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特征?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参考答案]1.

(1)颔联描写了故国高阔、山川空茫的景象(暗示了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和政治的昏昧不明),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深思考。

(2)动静结合的手法。

用鸟飞的动与乔木的静相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登高所见(暗示群臣各奔前程不得不舍弃故国的苍凉)。

(3)登高远望,满目苍凉,怀古伤今,不禁悲从心来,怆然兴叹。

诗人通过高阔的天地、渺茫的山川、高飞的小鸟、苍凉的乔木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塑造了一个在动荡社会中壮志不能实现、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整首诗表现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流露出诗人的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

2.阅读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词的上片写景,其中“明河共影”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笔下洞庭夜景的突出特色是什么?

“妙处难与君说”之“妙处”在词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

(2)词的下片抒情。

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心迹、情怀?

答:

[参考答案]

(1)“明河共影”的意思是:

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

“夜景”的特色是澄澈。

“妙处”是指此时此刻此景中作者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

(2)作者用比喻手法表白自己在岭南这段时间,其心如冰雪一般纯洁。

借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自己坦荡、旷达、豪迈的情怀。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语言炼字类题目

这类题目考查较多,是常考题型,要多加注意。

这类题目通常有四个考查方向:

品味关键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诗句的含义、色彩、情味和效果;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设问方式】

1.对诗歌中的某句某字,诗人说“X”而不说“X”,有什么表达效果?

(或对诗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2.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或哪两个)?

并作简要分析。

3.此诗某句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思维流程】古人作诗,讲究一字传神,这类题目要求品味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因此,不能就字论字,而应回到原诗中,结合诗歌的意境、题旨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分析。

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语言特点: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

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答题思路]①肯定哪个好或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语言特色类题目,可以这样操作:

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示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注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参考答案]“阔”字更好。

(第一步)“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第二步),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三步),“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第四步)

【答题示例2】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说明:

答题时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取舍,不宜胶柱鼓瑟。

但开始答题时进行规范化训练,十分必要。

[实战演练]1.阅读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槛①遣心二首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

①水槛:

指成都草堂水亭之槛。

②赊:

远。

(1)这首诗的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深受后人称颂的名句。

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

其中哪两个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

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

[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61年。

此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舒畅,写出了一些歌咏日常生活,显得很有情趣的诗,此诗即其中之一,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

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

第二联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出句写远景,对句写近景。

颈联描写生动细腻,历来为人称赏。

尾联以城中住户之多和江边人家之少来对比,更显出郊居生活的清旷。

鉴赏时,要抓住“出”和“斜”二字在两句诗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来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颈联)中的“出”和“斜”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

“出”字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着水面为泡之时,上浮水面欢快跳跃的欢欣之状,极其真切自然;“斜”字写出了燕子在微风中轻捷地掠过天空的轻盈之态,逼肖生动。

诗人细腻地描绘出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

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

真可谓“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悠游闲适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指西汉严遵,字君平。

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此诗开头从蜀道之难写起,与诗人另一首《蜀道难》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这一联中哪两词用得好?

试简要分析。

尾联用君平典,有何用意?

答:

[解析]这是一首以描写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

为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描述。

开篇即亲切丁咛友人:

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感情真挚而恳切。

它和《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法(抒情风格)不同。

前者语调平静自然,后者感情强烈。

颔联中的“起”“生”二字生动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

鉴赏这一联,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描写的意境,更易把握。

尾联使用君平(严遵)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李白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含蓄蕴藉。

【参考答案】

(1)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难: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这是对即将入蜀的友人的亲切叮嘱。

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情感真挚恳切。

“见说”二字的运用,使意思的表达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这对入蜀的友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鼓舞。

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描述蜀道层峦叠嶂,迂回盘绕,人行栈道,峭壁山崖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气缭绕,傍着马头升起翻腾的情状。

“起”“生”两个动词运用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作者借用君平的典故,意在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4.阅读王实甫[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回答问题。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的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关于别情,在历来的诗词歌赋中多有吟咏,而王实甫这支曲子把传统的题材写得别有情趣。

在结构上作者采用带过曲的形式,犹如词的上下阙,前曲写景,景中含情;后曲写情,情景交融。

试分析前曲写景的特点。

答:

(2)两支曲子在语言运用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前曲开篇便点出“别情”,然后写隐隐遥山,粼粼远水,暗示丈夫相去千山万水,相见遥遥无期,怎不叫人惆怅伤感?

接下来的四句“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通过对暮春特有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抒情主人公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

杨柳堆烟,飞絮滚滚,桃花盛开,醉脸醺醺,意象的选取,可谓颇具匠心。

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故见杨柳便能引起无限离情;而桃花又使人产生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

“内阁”“重门”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傍晚见绵绵春雨,更增添了愁苦和惆怅;带着花香的春风透入“内阁”,又让人难以忘掉屋外丧魂断肠的暮春景物。

一系列的景物,无不浸润着抒情主人公的相思、离愁。

(2)在语言运用上,两支曲子各有特点:

前曲每句最后两字皆用叠词,景中含情;后曲前四句采用连环句,情中带景。

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了王实甫婉丽清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解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

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

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

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

“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

“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

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

“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注家评曰:

“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

”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参考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

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