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0729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淝水之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淝水之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淝水之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淝水之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淝水之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淝水之战.docx

《淝水之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淝水之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淝水之战.docx

淝水之战

    坐断东南护薪火——遥忆淝水之战

  

  这是是晋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冬十一月的一天,没有太阳,天气阴沉,寒冷,潮湿。

  纹楸制成的棋枰,安放在石桌上,上有纵横十九道,整齐平稳,井然有序,一点也看不出来,它本是对战阵的模拟;黑白两色的棋子,静卧在红枣木的棋罐里,温润亮泽,晶莹柔和,丝毫也无厮杀的气息。

  细看台面,黑棋已将两块白棋分断,白棋陷入顾此失彼境地,再有闪失,将全盘崩溃。

好不容易将两块白棋做活,但此刻,左上角,又都成了黑棋的天下,那真是黑云压城啊!

  手执白子的老者,是东晋宰相谢安。

  他头发全白,但目光如炬,煞有精神。

他平心静气地望着棋局,望着那左上角,确切地说是西北方,陷入了长考。

  所有观棋者,都惴惴不安,默默无语,因为棋局结束之际,正是淮南信使到来之时——将带来决定东晋命运的信息,带来东晋与前秦决战的战报——吉凶祸福,人人心中没有底。

  

  谢安,今年63岁了,而这63年,他都是在江南度过的。

  他魂牵梦绕的故乡,远在陈郡阳夏,至今仍在异族的铁蹄下。

  七十多年前,高鼻多须深目的石勒,率领擅长屠城的羯族军队,进袭阳夏,那里也变成了群雄逐鹿、尸横遍野的战场。

走死逃亡,身不由己,国运至此,个体的生命就贱如蝼蚁。

  身在洛阳的祖父、国子祭酒谢衡,毅然带领着伯父谢鲲、父亲谢裒等,汇聚阳夏的全族丁口,经谯郡、广陵到建康,跟随播越东南的大晋皇室,避地江南,来到会稽,完成了一次胜利大逃亡——那时候,还没有谢安;那时候,人们还憧憬着不久后会打回老家去的美景。

  谁知,六纪时光过去了,中原没有恢复,父祖两代先人,却含恨长眠于侨郡的窀穸里。

  如今,前秦百万大军正昼夜趱行,大兵压境。

此前,还传闻敌酋发出了忘乎所以的诏令:

“其以司马昌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为(前秦)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

  司马晋朝又命悬一线,不绝如缕。

局势危如累卵,这让身为宰辅的谢安怎能不心急如焚呢?

  

  按说司马家族的命运,本该如此——这是报应。

  其先人司马懿,曾历汉魏两朝。

据说,他早有“狼顾”之相,“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饰忠于已诈之心,报德以篡逆之举,诛戮异己,福己祸人,无所不用其极,可谓残忍虚伪阴险之极,也为子孙后代王朝的杌陧之象埋下伏笔。

  司马懿卑劣的性格基因,传之一代又一代,终于扭曲了自己后代的人格,也扭曲了天下人人格,酿成殃及子孙和天下的萧墙大祸。

  杀嵇康,斩吕安,高压统治,遍地鹰犬,满目腥云,使人噤若寒蝉;立名教,倡孝道,虚伪可憎,颠覆了真善美,张扬了假恶丑,使人厌烦绝望无奈。

如此的背景下,魏晋两代的名士们,挥麈尾,耍酒疯,任荒诞,装放达,醉生梦死,,清谈误国,完全放弃了士大夫应尽的义务,丧失了榜样示范的作用。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一派末世景象——名士难辞其咎。

桓温曾慨叹:

“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司马家族的内讧酿成了灾难,其家族的灾难最后又化成了全民族的灾难。

  古希腊史学家修西底德说过,内讧不仅导致了政治的崩溃,还是对社会、宗教和道德的颠覆,甚至使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司马懿的后人大搞分封诸侯,倒行逆施。

削州郡兵,益藩王军,朝廷的实力顿衰,割据势力增强。

王侯百千,人人觊觎九五之尊,欲身怀利器,问鼎天下。

八王之乱,骨肉相残,哪个王爷不是继承了这位老祖宗的好品性的?

你方唱罢我登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内忧未解,外患又至,分居于河南河北、关内关外的戎狄们,却聚合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巨大的破坏能量。

五胡乱华,司马后代所受灾殃,远甚于曹魏宗室。

宁平一役,宗室四十八王,尽遭歼戮,身首异处;此后怀帝受辱,青衣行酒,旧臣唏嘘;中原生灵涂炭,饿殍遍野,悲逾黍离——天作孽犹可逭,人作孽不可活,追根溯源,一切咎由司马。

  

  然而,司马虽然有罪,华夏却是无辜的。

我族文明,发端于炎黄,接续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又历秦皇汉高魏武诸朝,薪火相传,历三千年而不衰,蔚为大观,形成了数千万人共有的想象共同体,维系着社稷江山,创造着共同的福祉——如今,文明的火种暂避东晋,托身江南,而胡人的铁骑却欲紧随渡江,蹂躏荆扬吴越,让传承千年的文明传统遭逢灭顶危厄。

  当此之时,东晋之地不比中原大,江南之人不如北方多,荆扬之兵不似胡兵悍,综合国力不及前秦强,屡次交锋中,东晋也总处下风。

  国难当头,泰山压顶,该有人,挺身而出,支撑朝纲,稳定民心,坐断东南,抵御顽敌,挽狂澜于既倒,保国族以干戈。

  陈郡谢氏站了出来,谢安当仁不让,坐镇建康,运筹帷幄,全权指挥抗秦战争。

他的弟弟榭石此时任尚书仆射、征讨大都督,战役总司令,侄子谢玄任前锋都督,儿子谢琰任辅国将军,都冲在最前线,担负着拯救社稷苍生的重任。

  谯国桓氏站了出来,桓冲、桓伊,披挂上阵,共赴国难,东西两条战线上大显身手。

  高平郗氏站了出来,郗超本与谢玄素不相能,大敌当前,他不计前嫌,支持后者报效国家:

“是必济事!

  琅琊王氏,“江东管夷吾”王导的后人挺身而出,要力挽狂澜。

  北来的士族,本土的士族,捐弃前嫌,携手抗敌。

  北府兵站了出来,这支年轻的部队,精兵良将,要一展身手!

  东晋的群臣百姓都站了出来,万民所望,是年轻有为的皇帝。

他是举国抗战的精神领袖,是华夏文明的当世化身——捍卫他,就是捍卫华夏,就是保家卫国!

  看!

举国上下,君臣辑睦,戮力同心,共御外寇。

虽历王敦、苏峻、桓温之乱,江南满目疮痍,民生凋敝,但多难兴邦,越是强敌压境,越使人斗志弥坚,决意坐断东南战不休,誓死捍卫华夏正朔!

  本次全民动员的程度和效果,远远地优于前此的东吴,后此的南宋,轰轰烈烈,鼓舞人心。

  江雨霏霏,衰草离披,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季节里,每一个人的心都是温暖的,火热的。

  

  谢安的劲敌,是执黑棋的苻坚。

  这是位英武的氐族君王,他崛起于西陲,扬名于中土。

他的前秦军队,兵多将广,人多势众,号称百万,他要借此“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从而一统天下,据中华正朔为己有,立不世之伟业。

  苻坚,今年45岁。

史书上说他“姿貌瑰伟,质性过人”,“臂垂过膝,目有紫光”,看来,不凡之人,自有不凡之相。

与同族前辈不同,他从小就一心向学,其祖父苻洪惊叹道:

“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

”从此后,他博学多艺,有经济天下之志,早就有人说他“此儿有霸王之相”,预感他要建立不世之业。

  苻坚服膺孔学,仰慕先圣的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热心于振兴儒学,对华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意识。

他从不以夷狄自视,其志向是“陛下追踪唐虞,怀远以德”“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确实很能笼络志在修齐治平的中原衣冠——銮舆南迁后,他们曾一度失去了精神的依托。

他优待俘虏,体恤民情,也使他较之其他夷狄之君,在北方各族民众尤其是汉人中赢得了最大的支持。

  这也难怪,因为他曾拥有中原最优秀的王佐之才王猛,苻坚“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

  王猛大刀阔斧,整顿吏治,严明赏罚,黜替尸位,简拔英俊。

他谨庠序之教,传道授业,奖掖后生。

他怀来附远,羁縻各族,缓和胡汉、胡胡关系。

他经营关中,耕植中原,发展农桑,稳定经济,从而带来一派崭新气象,让饱受战乱和饥禳之苦的百姓安土重迁,乐天知命。

  苻坚可谓垂拱而治,坐享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的安乐清平。

于是,他也有了飘飘然的感觉和急切的冲动——那是王猛死后的事情了。

  二十多年来,平燕国,取仇池,战蜀汉,拔凉州,擒代王,讨西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人到中年,虽然已“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可他还是壮志未酬,胸怀万丈雄心,要灭东晋以一统天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苻坚深知,身为夷狄,要做中国的天子,不仅需要战胜五胡中的其他对手,占据嵩洛、长安等中原腹地,把持传国玉玺,更需要在文化上夺取正统的地位。

而此时的对手,正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朝廷。

不降服东晋,自己在天下的合法性就得不到证明,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制服胡、羯、羌和鲜卑,实现胡人汉化,胡汉一体。

而要实现这一宏大的蓝图,就需要饮马长江,斩将搴旗,直捣黄龙。

  在缺少周密的研究和论证的情况下,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地悍然发动了对东晋的大战。

  历史早已证明,苻坚在太极殿上做出的这一草率决策是错误的,是致命的,是无法挽回的。

  因为他忘了王猛遗言: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图晋,则两败俱伤——前秦若胜,亦是败;前秦若败,则是亡。

本该清醒地看到,目前两国不战不和的形势,正提供给苻坚休养生息、整合家业、磨合民族关系的时机。

  因为他忘了王猛的提醒:

“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反倒轻信鲜卑慕容垂、西羌姚苌的鼓动,并为他们以重任,姑息养奸——这两人后来的反叛和抱负,置苻秦于绝地。

  因为他不听胞弟苻融逆耳忠言:

“吴之不可伐昭然,虚劳大举,必无功而反。

”却愿意听信佞臣朱肜的“若一举百万,必有征无战。

晋主自当衔璧舆榇,启颡军门”,亲痛仇快,幡然醒悟时,已悔之晚矣。

  《孙子兵法》曰: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专制的君主,朕即社稷,那还要什么神机妙算,集思广益啊,他用自己独断的意志决定了王朝的命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一个良辰吉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凌霄花绽放了,酸石榴红了,世上的生命又展示了盎然的生机。

  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征尘滚滚,苻坚意气风发登上他的云母车,一声号令,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迤逦出关——大部分兵卒是此次强行征发的。

  方向,东南!

目标,建康!

  苻坚在车上,那心肯定是早飞到江南了:

秋风初起,该是张季鹰置办鲈鱼脍菰菜羹的时候了吧?

对,应快马加鞭,拿下江南!

  你可以想像那场面,真是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较当年曹孟德南下赤壁的气势,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安的百姓用诧异的目光看着他们的王师,心中狐疑,国主倾巢出动,还管不管我们了?

而城中的胡羯鲜卑之人却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秦人后方空虚,或许可趁虚而入,兴风作浪。

  苻坚的执黑先行了,他眼里最有分量的棋子,当然是胞弟、征南大元帅、阳平公苻融。

后者智勇双全,一如既往地忠心耿耿。

  然而,苻融纵有再多的指挥才能和人格魅力,已无法改变王兄战略决策失误将带来的后果。

  白棋开始应对了,谢玄无疑是谢安手中最重要的棋子。

  谢玄,今年刚40岁。

他风姿俊雅,风华正茂,不愧为“谢家之宝树”。

  他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

早在太元二年(377年),他就招募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等骁勇之士,建立了一支职业军队,人称“北府兵”。

六年时光过去了,这支8万人的队伍百战百胜,令胡人闻风丧胆。

  今天,谢玄又要杀奔前线,纵马淮上,迎击强敌,不辱使命。

  谢玄敬畏叔父谢安的胆识与气度。

谢安早年高谢人间,浮泛江海,啸咏山林,一副潇洒自如的出世做派。

然而,他恪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准则,”既能与天下同乐,也能同忧,君王有命,即东山再起,力挽危局。

  行前拜见叔父,谢玄本想探问他的口风,没想到,他老人家下围棋,游山水,从容不迫,优哉游哉,如此沉着冷静——明眼人知道,谢安石胸有成竹了。

  看着老人一向的做派,谢玄像是吃了定心丸。

  而此时此刻,他心里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叔父做基石,自己要当顶梁柱。

要面对的数倍于自己的敌军,要保卫代表华夏正朔的大晋江山。

  他有预感,敌人马上就要到了。

  

  苻坚的战略设想,一如晋武帝司马炎灭吴。

  他与苻融率领25万骑兵为先锋,杀奔建康。

这条线路,取的是当年司马佃和王浑两军的中间地带。

  分兵3万给慕容垂,向荆州方向进军,让他扮演当年杜预的角色。

  苻坚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军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要重演“王浚楼船下益州,金了陵王气黯然收”那一幕。

  当年的西晋远征军,只有区区的二十几万人,现如今,苻坚大军“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东西万里,水陆齐进”,有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3万,共90万人,真是今非昔比啊!

  然而,苻坚大概忽略了这一点:

东晋不是东吴,司马曜不是孙皓,前者亲政后,重用贤臣,励精图治,东晋的国力日益强盛,政治稳定,增强了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后者狂妄恣肆,残暴奢淫,东吴已走到穷途末路,他已彻底失掉民心。

  苻坚准确计算了自己的兵力,估算了天时和地利,但低估或忽略了东晋人和的力量,又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黑棋强硬地打向了白棋的中腹。

  战争初期的进程,没有超出苻坚的预料。

  苻坚没有听从的劝告,坐镇洛阳,指挥各路大军,而是亲自率兵,前进。

  九月,他的大军攻取了项城,在这里建了他的行营。

  苻融的先锋部队,到达了淮水北岸的颖口,接着,又向淝水西岸的寿阳发动攻势。

  看来,一切都在苻坚的掌控中,每次军事行动都势如破竹。

  

  白棋好像只有招架之功,其实不然。

  东晋一方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

  克劳塞维茨说:

“防御这种作战方式,绝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以防御开始而以进攻结束,是战争的自然过程。

  谢家叔侄就是这样做的。

  此前,桓冲率众十万攻秦襄阳,前秦苻睿、慕容垂不得不率兵救援襄阳秦军。

桓冲此举大大减轻了建康方面的压力,使苻坚大军分心分力,疲于奔命。

  为策应车骑将军桓冲在襄阳一线的行动,谢玄派遣何谦游军淮泗,胡彬的5千水军兵发寿阳,刘牢之领卒2千做后援,东晋水陆两军,要决战淮上。

  

  十月,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已进入了冬季。

  北风萧萧,万物萧索凄迷。

  苻坚的精锐部队,向寿阳发动了一波又一波凌厉的攻势,寿阳终于陷落了。

  闻知此讯,半途中的胡彬,忙退兵硖石,等候援军。

  苻融得势不饶人,包围硖石,派梁成以5万大军攻取洛涧。

意图是集中优势兵力,围城打援,各个击破。

  苻坚闻知战报,快马到了寿阳,要毕其功于一役,活捉谢石,一举灭晋——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也打不起!

  

  有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做前提,做保障,苻坚兄弟俩要玩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用他们在中原与戎狄屡试不爽的办法,招降纳叛,封官许愿,策反东晋的将领。

  可惜,他们兄弟过于自信了。

  可惜,他们兄弟想错了办法。

  可惜,他们兄弟派错了人选。

  使者是前东晋梁州刺史朱序。

五年前,由于叛徒出卖,襄阳陷落,刺史朱序被俘,做了前秦的伪官,可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民族气节,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报效故国!

  可以说,朱序改变了历史,至少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面对秦方的压倒优势,谢石本来想固守滞敌,等待时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哪有时机啊?

这策略未免有点消极。

出乎谢石、谢玄意料的是,劝降使者朱序却向他们献计献策——速战速决:

“若秦百万之众皆至,则莫可敌也。

及其众军未集,宜在速战。

若挫其前锋,可以得志。

  朱序提供了极宝贵的战略情报!

  朱序带来了极宝贵的信心!

  

  白棋在左上角做活了。

  东晋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消灭梁成的氐族铁骑,为硖石解围,摧毁敌人的锐气,鼓舞本方的士气。

  派谁去?

  当然是鹰扬将军刘牢之!

此人“面紫赤色,须目惊人,而沈毅多计画”,手下更有5千北府精兵。

  夜深人静,阻涧列阵的梁成军卒已进入梦乡,睡得那样的酣畅,因为谁也不会料到十里外的刘牢之有足够的实力和胆量来劫营。

  天降大任于斯人,刘牢之率将士悄然渡河,猛冲上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防线,力斩主将梁成及其弟梁云等秦军将领十人,又分兵切断秦军退路。

遭受夜袭,秦军猝不及防,于是惊慌失措,落荒而逃,泅渡淮水,溺死1.5万人。

  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

于是水陆并进,径逼淝水。

  

  白棋致命的杀招,导致黑棋出现了连续的失误,给对方心理造成了抹不掉的阴影。

  苻坚兄弟登城东眺,但见晋营军旗招展,军士龙腾虎跃;只听呐喊阵阵,直干云霄。

  苻坚不由得打了个寒战,眼前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幻觉:

对面的八公山上,漫山遍野尽是敌军,到处森严壁垒。

忙问苻融:

  “此亦勍敌,何谓弱也?

  哪里有什么“勍敌”,那是满山飘摆摇荡的草木。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苻坚则为汉语贡献了一个催人联想的贬义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此时,聪慧而不算狡诈的苻坚哪里知道,跨过了淮河,就意味着跨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战区,北人所长的大兵团骑兵掩杀的战术的优势将无从发挥,甚至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洛涧获胜,并没有改变晋军战略上的劣势。

若不速决,敌人后续部队到来,谢氏叔侄恐怕凶多吉少。

  他们想起了春秋时期的宋襄公:

宋楚泓水战役中,宋襄公恪守“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的准则,拒绝胜之不武,拒绝攻击未列好阵的敌人。

结果,楚军不领情,将宋军歼灭,使宋襄公受重伤而逃。

  不过,他们是反其道而行之,换个角色,当楚军,并向苻坚提出有利于己方的游戏规则:

  “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晋人对北府兵的爆发力和冲劲有十足的信心!

  前秦众将都坚决反对,可又是刚愎自用的苻坚一锤定音:

  “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篾不胜矣!

  换个环境,这想法也许是对的,但今天它绝对是错误的,因为苻坚没有考虑到秦军的短板效,犯了饱读兵书,食古不化的毛病。

  可悲的是,这一次连苻融也深以为然。

  秦人回信谢玄,同意规则,后退军阵,择时决战——战事被导入了晋人设定的方向。

  此时,秦军还没有乱,但秦王已经心浮气躁了,他的一盘棋开始大乱了。

  

  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白棋要上演屠龙的好戏。

  早晨,淝水河面上升起一片水雾,与天上的乌云相接,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

  谢玄的8万北府兵整齐地排列在淝水的东岸,骑兵在前,步兵在后。

骑兵是一种轻装骑兵,长枪,朴刀,革盾,快马;步兵则是一种重装步兵,铠甲,投枪,弓箭,硬弩。

  看那些士卒,个个军容整齐,表情凝重,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这才是北府兵!

  再看西岸,黑压压的一大片兵马,簇拥着一辆五彩缤纷,熠熠生辉的云母车,那车上端坐着秦王苻坚。

  他撩起眼皮扫视了一番晋军的阵容,看似严肃的表情里透出了自信和轻松——敌人的兵卒那么少,敌人的战马那么矮小,我强悍的骑兵定会以绝对的优势摧垮敌军!

  征南大元帅苻融传达了圣旨,全军向后转,让出空地做战场,全歼敌军!

  苻坚兄弟犯了兵家之大忌,临敌仓促变阵。

  在宽广的平原上,骑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运动战的优势,可是几十万骑兵局促于狭窄不平的高岸上,本已拥挤不堪,一旦猝然后转,极易造成极大的混乱。

  意想不到的事情终于出现了:

  本来是马挨着马,人靠着人,如果前冲,会释放出进攻的能量;而后退,则会马踩马,人挤人,如果节奏突然加快,就有可能乱成一团,后果不堪设想。

  苻融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不听地来回穿梭,大声呼喊有秩序地后退。

可是,只有前排的官兵可以明晓长官指令,多数人密集在方阵中,四周扬起的灰尘影响视线,战马的嘶鸣扰乱了听力,只觉得乱哄哄的,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六神无主,乱了阵脚,出现了前后相挤的场面。

  就在此时,只听秦军阵后有人高喊:

“秦兵败矣!

秦兵败矣!

  好样的,原来是朱序!

  秦军本是乌合之众,其精锐部队氐族兵已被刘牢之歼灭一部,现在淝水西岸上的秦兵,有的是汉人,他们不愿意当炮灰去打同族之人;有的是鲜卑人胡人,他们也是亡国奴,忍气吞声了这么多年,当然也不愿意给人当替死鬼。

一闻败讯,好啊!

三十六计走为上,逃跑吧!

就听到这样的轰鸣:

  “呼啦!

哗————”

  请看,成千上万慌乱的人,你争我挤,形成了一条可怕的逆向洪流,如排山倒海,如泥石洪流。

急红了眼的苻融却想去阻挡它,正如螳臂当车。

  与此同时,谢玄与谢琰、桓伊催发8千轻骑,疾如旋风,渡过淝水,掩杀过来。

一阵箭弩齐射后,成片的敌人倒下了,接着长枪短剑,又现尸横遍野的场面——几十万秦军猝然之间溃不成军,由军容严整的战队变成了狼奔豕突的难民队伍,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甚至是起码的自卫能力——西岸成了真正的沙场,不,真正的屠场!

  可怜武似项籍,文似诸葛,气宇不凡的苻融,一世英明,却稀里糊涂地死于敌军的乱枪之下,前秦大势去矣!

  在云母车上看呆了的苻坚,猛然意识到大事不好,慌忙换乘战马,落荒而逃,渡过淮河,发现自己身中一箭,鲜血直流,再看身后,只有区区1000多骑兵。

现在,莫说南征,就是保命也成大问题,不得已他逃到了慕容垂那里——慕容的3万兵马基本完好无损。

狼狈地回到长安,一清点,足足损失了至少三分之二的兵马,更可怕的是自己的氐族精锐消耗殆尽!

  

  至此,苻坚夺天下正朔、一天下号令的梦想彻底破灭,原有的各民族暂时平稳的关系也被完全破坏,北方地区再次陷入群雄争霸、群龙无首的局面。

野心勃勃的慕容垂和姚苌等人借助苻坚提供的权力,趁虚而入,拥兵反叛,建立了后燕和后秦等新的国家。

而前秦则因淝水之战的失利,迅速走向衰败。

  两年后,前秦在敌国的夹击下被灭,苻坚也惨死在昔日的臣子姚苌的手里。

惊人巧合的是,他的对手,执白棋的谢安,也死于同年同月。

  孙子说:

“其用战也胜,久则顿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苻坚在战争创伤尚未弥合、百废待兴、各族民众均怀狐疑之心情况下,穷兵黩武,贸然发动战争,以求获取占有天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结果身死国亡,为天下人所嗤笑,教训深刻啊。

  此役,苻坚手段和目的之间出现了很大的错位和矛盾。

军事上,他借助于暂时强大的综合国力,摆出了猛虎扑食的架势,似乎要风卷残云,将敌人一扫而光;然而,在政治上,在文化上,他做的却是蛇吞象——一个历史积淀远不够雄厚的民族,在没有拥有多数民心支持的情况下,悍然向中原正朔的天然继承者发动战争,妄图取而代之,于道义上,与舆论上,都是失道寡助的。

要知道,战争是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作为一个落后民族,氐族为其政治意识的早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那是无法挽回的。

  

  谢安轻轻地落下了最后一粒白子,然后,轻轻地舒了口气。

抬眼一看,太阳露出了笑脸,墙角的腊梅也含苞欲放了。

  他不慌不忙,随手抄起了那封信函,那是谢石快马刚刚送来的战报。

侍卫随从们再也按捺不住了,急切地询问淮上的消息,谢安不紧不慢地回答:

“小儿辈大破贼。

”神态举止,一如平常。

  众人叹服安石公的神机妙算,指挥若定,殊不知,谢安何尝不是紧张不安、激动兴奋的,这不,过门槛时,他的木屐居然被折断了!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虽没有能实现恢复中原、“混一文轨”的宏愿,却有效地遏制了文化相对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使江南地区保持了近200年的和平安定,为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保留了火种,避免了历史的倒退。

  淝水之战后,中国南北出现了长久分治的状况:

南方的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吴越之地更是富甲天下;北方出现了由北魏到北周的民族融合,改变了五胡十六国纷争的乱局,终于由北周而隋,由隋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国家分裂,此次则是水到渠成的。

隋唐的国家统一,则是持久的、稳定的、全民高度认同的,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的年代。

这是中国古代较为理想的统一模式,而淝水之战则是促成它实现的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