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0486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

《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docx

压痛点推拿法操作者的自我保护

如能做到下面几点,则手指受伤是完全

 

可以避免的。

  

  

(1)指型正确——在拇指持续按压和滑动按压法中,拇指指端是唯一的诊疗接触部位。

用屈曲

 

的食指桡侧面抵住拇指的螺纹面,拇指指端仅仅露出一点点。

拇指指骨间关节过伸(所谓“甘手”指

 

型)的人,要特别注意控制拇指不要向背侧弯曲而形成指腹着力。

  

  

(2)关节锁定——拇指的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是绝对锁定不动的,腕关节和肘关节也基本上

 

不动,用的多的是肩关节。

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好各个关节,而预防损伤。

  

  (3)发力合理——宣蛰人先生主张压痛点推拿要肩部发力,他在教授滑动按压法时常常让弟子

 

去摸他的肩部。

实际发力部位根据不同的操作需要可能还用到了腰部和下肢。

  

  (4)借力操作——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借助身体的重心用力。

比如在推坐骨大切迹时,

 

往往需要肘关节大致伸直,上身前倾操作。

二、借助受术部位的相对用力。

比如右手在推拿枕部时,

 

左手将病人的头向后推,则右手不需要特别用力,就会产生很强的刺激。

推肩胛骨时,需一手扶住肩

 

前部,也是这个道理。

  

  (5)不用蛮力——这是指不要盲目用力,不要滥用暴力。

刺激的强弱与用力的大小并不完全相

 

等。

有的初学者误以为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法就一定要拼命用力才对,这是完全错误的。

  

  (6)多指配合——除了拇指以外,还可适当运用其他手指。

比如在推拿颈前部的胸锁乳突肌、

 

前斜角肌附着点时,可以用到单手示指或中指滑动式按压。

  

  (7)左右共利——指能根据诊治部位和体位的需要,而轮流使用左右手。

这样可以避免长期单

 

手用力造成劳损。

这一点对于初学者尤为重要。

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习惯使用的那只手称

 

为“利手”,通常以右利手(右撇子)为多。

而能灵活的运用双手的称为“左右共利”(左右开

 

弓)。

初学者练习滑动按压法时,最好双手训练,特别要加强对非利手的训练,以增强其力量、协调

 

性、敏感性等。

Ⅰ、手法要领:

 

  准备:

剪除并磨平双拇指指甲,要求指甲平或低于甲床且要光滑。

 

  操作:

术者自然站立位。

拇指末节放于示指第一指指关节上,微屈拇指末节指指关节,伸直或微

 

屈腕、肘关节,利用肩关节运动,使拇指尖在患者压痛点上作按压或活动按压。

 

  要点:

 

  1、微屈拇指,是为防止拇指指屈肌腱过度伸展而形成慢性损害。

 

  2、推拿仅利用肩关节运动,而腕、肘关节均应一起制动。

因为肩关节周围肌肉比腕、肘关

 

节肌肉多而发达,不易引起软组织劳损。

 

   3、利用拇指尖推拿,是因为接触面越小,压痛点按压越精确,力量越大。

 

  Ⅱ、治疗要领:

 

  1、要有整体概念,先治疗原发的病变软组织,再治疗继发的病变软组织。

 

  2、治疗以推拿肌肉起始点为主,肌腹为辅或不治疗。

 

  3、若患者的压痛点高度敏感,应用拇指尖按压,力量由小到大;若压痛点中度或中度以下敏感,

 

可用拇指尖作活动按压。

 

  4、治疗要求:

以松为度。

 

  5、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间隔3—4天。

 

  Ⅲ、简要介绍一些常用部位推拿的操作要领:

(以患者右侧为例)

 

  一、枕项部

 

  体位:

患者端坐位。

 

  操作:

术者左手在患者头顶制动,右拇指指腹向上,拇指尖嵌入颅底,从枕骨粗隆下向外至乳突

 

作力量向上的滑动按压。

 

  二、颈部

 

  体位:

患者端坐位。

 

  操作:

术者右拇指尖从椎板、关节突、横突由胸1向上至颅底依次作力量向前内方向的滑动按压。

 

可单侧或双侧一起操作。

注意不要忽略棘突外侧缘的软组织。

 

  三、肩部

 

  1、冈下肌:

 

  方法一:

 

  体位:

患者俯卧位,上肢放松。

 

  操作:

①、肩胛冈下缘:

术者右拇指指腹向上,嵌入肩胛冈下缘,由脊柱缘向外至关节盂作力量

 

向前上方向的按压或滑动按压。

②、冈下肌肌腹:

按一定规律,从内向外,从上向下依次作力量垂

 

直骨面的按压或滑动按压。

有时能引出向右上肢的放射痛。

注意不要忽略肩胛骨关节盂下结节及

 

内、外侧缘的软组织。

 

  方法二:

 

  体位:

患者端坐位。

 

  操作:

患者右上臂放于术者右肩,术者右手抓住患者右肩或颈部。

术者左拇指尖操作同上。

 

  2、冈上肌:

 

  体位和操作同冈下肌。

注意不要忽略肩胛提肌止点及肩胛切迹处的软组织。

 

  四、腰背部

 

  体位:

患者俯卧位。

 

  操作:

术者右拇指尖从椎板、关节突、横突由髂嵴向上至胸1依次作力量垂直骨面向下的滑动按

 

压。

注意不要忽略髂肋肌的止点及棘突外侧缘的软组织。

 

  五、臀部

 

  1、阔筋膜张肌:

 

  体位:

患者侧卧位。

 

  操作:

患侧膝关节放于术者右肩部,屈膝,使患侧臀腿肌肉放松,患者臀部紧贴术者腹部。

术者左

 

手中指放于患侧髂前上棘,拇指放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示指定位于两指连线的中点,改拇指尖向

 

髋关节方向按压。

有时能引出向下肢外侧的放射痛。

 

  2、髂后上棘内上缘:

 

  体位:

患者俯卧位,伸直双下肢。

 

  操作:

术者左拇指指腹向上,拇指尖嵌入髂后上棘前缘,力量向前下方向的按压或活动按压。

 

  3、髂嵴:

 

  体位:

同上。

 

  操作:

术者左拇指指腹向上,拇指尖嵌入髂嵴前缘作从髂后上棘向外至髂前上棘,力量向前下方

 

向的滑动按压。

 

   4、骶髂关节内侧缘:

 

  体位:

同上。

 

  操作:

术者右拇指指腹向上,拇指尖嵌入骶骨前缘作从尾部向上至髂后上棘,力量向内下方向的

 

滑动按压。

 

  5、坐骨大切迹:

 

  体位:

同上。

 

  操作:

术者右拇指指腹向上嵌入坐骨大切迹前缘,贴骨面作由内向外,力量向前下方向的滑动按

 

压。

 

  6、臀三肌交界处:

 

  体位:

同上。

 

  操作:

术者拇指尖垂直髂骨面,作从髂嵴向下至坐骨结节的滑动按压。

 

  六、大腿根部

 

  1、耻骨联合:

 

  体位:

患者平卧位,伸直双下肢。

 

  操作:

术者左手中指置于患者耻骨联合处的耻骨上缘,示指置于耻骨联合处的耻骨下缘,拇指尖

 

定位于两指中间,作垂直骨面按压,并向四周移动。

有时能引出向下肢内侧的放射痛。

 

  2、股内侧大收肌:

 

  体位:

患者平卧位。

 

  操作:

患侧小腿放于术者左肩部,屈膝。

术者右手拇、示二指从患者膝内侧沿股内侧大收肌下行

 

至坐骨结节,右拇指尖在此骨面上作垂直按压。

 

  压痛点强刺激拿疗法易学易用,但我们发现有些学员学后不能很好地运用。

分析其原因:

首先,

 

怕患者疼痛,怕失去病源。

其实,只要先与患者很好地沟通,掌握好力的轻重,完全能被患者接

 

受。

其次,学员运用不熟练,缺乏整体观念。

因此,我们建议学员系统学习完宣蛰人软组织压痛点

 

推拿以后,还应多参加见实习,再次、没有判断准确软组织病变的程度。

软组织损害分软组织痉

 

挛、挛缩、变性三个阶段。

宣蛰人压痛点推拿疗法适用于软组织损害的痉挛期,而挛缩、变性期还

 

是需要行密集型银质针疗法,甚至行软组织松解手术。

宣蛰人压痛点推拿治疗跟骨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宣蛰人软组织疼痛医学网 包寒毅

 

本文刊登于2010年1月上旬《按摩与康复医学》

 

 

摘要:

宣蛰人先生创立的软组织外科学新学说认为:

人体骨骼的退变是生理性改变,是不可逆的,退变不是病变,退变不

 

会引起疼痛,引起疼痛的真正原因是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所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

跟骨骨质增生疼痛是由髌

 

下脂肪垫损害,或者内外跟腱前脂肪和内外踝后下方脂肪以及跗骨窦损害所引起的,与所谓的跟骨骨刺无关,传统的认

 

识,纯属阴差阳错,有必要正本清源。

 

  按照传统的医学观点,跟骨是人体的负重,支撑最底的部位和最大的骨头,容易产生跟骨骨质增

 

生,骨刺,在临床上由于有影像学的印证,似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真理”,产生疼痛是理所当然

 

的,无容置疑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宣蛰人先生创立的软组织外科学新学说认为:

人体骨骼的退变是生理性改变,是不可逆的,退变

 

不是病变,退变不会引起疼痛,引起疼痛的真正原因是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所引起的无菌性炎

 

症的化学性刺激,同时将疼痛的类型分为原发痛、传导痛和继发痛,并创用了软组织压痛点推拿作

 

为临床预示性疗效的测定和治疗,最终决定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法,做到诊断明确,有的放矢,诊治

 

结合,立见功效。

跟骨痛也不例外,它的压痛点在跖筋(腱))膜跟骨附着处,传统错误诊断为“跟

 

骨骨刺痛”,临床事实证明,跖筋(腱)膜附着的跟骨骨刺不是跟骨痛的致痛原因。

 

 一、软组织外科学新学说对跟骨痛的认识

 

 1、跟骨痛实属髌下脂肪垫损害向后下方的传导痛,内外踝后下方软组织损害向下的传导痛汇集于

 

跟底部的临床表现。

 

  2、跟结节的跟腱滑囊、跟腱鞘和跟腱前脂肪垫(内外踝后脂肪垫)附着于跟结节,跟腱前方有一

 

脂肪垫,会出现踝后方痛。

 

  3、跟腱前脂肪垫损害也常与内外踝后下方软组织损害并存。

 

  4、临床常见的严重踝关节痛多属踝前方关节囊附着处损害、内外踝后下方软组织损害、跗骨窦脂

 

肪垫损害和跟腱前脂肪垫损害的组合,可分别诊断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害。

 

 二、软组织压痛点手法要领和检查操作方法

 

 1、检查压痛点之前,检查者先剪去指甲,使拇指末节微屈,将微屈示指的远侧指间关节的桡侧面

 

抵拇指末节螺面,用拇指尖垂直于骨面探压每一个压痛点(区);滑动按压时,用拇指末端在压痛

 

点上适度压紧,并作小幅度的左右或上下快速滑动。

 

  2、髌下脂肪垫和内外踝后下方压痛点推拿操作:

令助手用拇指尖按压跟骨粗隆(底)引出剧痛

 

后,保持压力不变,检查者用拇指尖按压髌尖粗面引出剧烈的髌下脂肪垫痛而使跟骨粗隆压痛立即

 

消失(图1);如无效者,检查者用双拇指间分别按压内踝沟和外踝后下方总腱鞘(胫骨后肌腱、趾

 

长屈肌腱、姆长屈肌腱、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腱)引出剧烈的踝痛,就使跟骨的压痛立即消失,

 

放松按压,跟骨的压痛就立即重显(图2)。

 

 

                              (图1髌下脂肪垫压痛点推拿)       (图2 内踝沟下方压痛点推拿)

 

  上述现象证明,跟骨痛纯属上述上下两处软组织损害的传导征象,并非原发性跟骨部位软组织损

 

害所致,更与跟骨骨赘无关。

 

  3、踝后脂肪垫压痛点推拿方法:

用拇指尖沿跟腱后侧直至其跟结节附着处作滑动按压。

查得跟结

 

节、跟腱滑囊、跟腱鞘的压痛点,在用拇指尖由跟腱前方指向踝后关节囊深压病变脂肪垫跟腱压痛

 

点。

       

 

 

(图3 内踝后脂肪垫压痛点推拿)       (图4 外踝后脂肪垫压痛点推拿)

 

 三、注意事项

 

 1、跗骨窦脂肪垫损害(图5),该部位在解剖上而言,总的深度(足背——足底)约6.2厘米左

 

右,病情严重者,用压痛点推拿难以彻底治愈,建议行密集型银质针针刺疗法治疗,方能彻底治愈

 

(图6)。

 

 

                        (图5跗骨窦脂肪垫损害压痛点推拿)           (图6尸体上行跗骨窦银质针针刺模拟)

 

  2、在临床实践中,有些经多次压痛点推拿有效,但疗效不够稳定或明显,病情缠绵者,无法彻底

 

根除疼痛,说明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不属于压痛点推拿治疗的范畴,建议患者行密集型银质针针刺

 

疗法治疗,以求得彻底的治愈。

 

   

        (图7行髌下脂肪垫银质针)                     (图8行外踝跟腱前脂肪和跗骨窦银质针)

 

  3、在按压过程中,笔者主张先用持续按压手法进行数遍按压后,再作滑动按压,使患者逐步提高

 

痛阈,避免突然用暴力的按压或滑动按压手法操作。

 

  4、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将一指禅推法、按揉等传统的手法作为压痛点推拿治疗的辅助手法

 

使用。

 

四、重新认识

 

  1、跟骨粗隆骨刺的形成,是病程发展的结果与形态学表现,而跟骨粗隆大小长短仅仅是反映跟骨

 

生理性退变持续时间的长短,不是跟骨痛的致病原发因素,与骨赘无关。

 

  2、跟骨痛的真正原因是髌下脂肪垫损害或者内外踝后下方软组织损害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

 

刺激向下的传导痛汇集于跟骨部的临床表现。

 

  3、跟骨内侧痛或外侧痛是内踝后下方或外踝后下方软组织损害所引起的,通过单侧治疗,可解除

 

各自的跟骨旁侧痛。

 

  4、通过压痛点推拿或密集型银质针针刺疗法的治疗,跟骨部位疼痛消失,但是,骨刺涛声依旧,

 

就此,足以证明跟骨骨刺与疼痛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传统的认识是阴差阳错,有必要正本清源,

 

还事实的本来面目,让更多的人走出认识、诊断和治疗的误区,真正提高治愈疼痛的能力。

宣氏推拿手法(以下简称宣氏手法)特点是简便、实用、有独特疗效。

兹就宣氏手法的指形、

 

力度、滑动按压、频率、均衡度、轨迹及时值,逐一讨论,与同道商榷。

 

  1、宣氏手法指形

 

  选准压痛点后,采用单手拇指与食指对捏位,要求拇指指间关节微屈0-10度,用拇指末端发力;

 

而不能采用拇指过伸位,用指腹发力。

此外,医者拇指指甲端必须去除过长突出部分,以免影响指

 

端发力,乃至伤及压痛点皮肤及皮下组织。

 

  2、宣氏手法力度

 

  2.1  手法力度的重要性  手法力度、频率与时值是构成强刺的三要素,其中力度是主要因素,

 

是能否取得有效推拿的关键。

     

  2.2  手法力度的标准   通常是“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但患者的耐受度可大可小,没

 

有具体标准;更何况在临床上患者耐受度的范围与极限常常不能确切表达,而患者又难以客观地评

 

定。

因此,“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的标准,只是在手法力度的认识上一个粗略的、模糊的、非量化

 

的概念。

笔者认为,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力度的标准是拇指端发力(以下简称指力)要达到病变的具

 

体部位,只有指力达到病变部位才能起到解痉治痛作用。

但如何确定指力是否达到病变部位呢?

 

全凭拇指端发力时段的触压感(指感),这就是宣氏手法的真功夫所在,与银针治疗法的针感一

 

样,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

     

  2.3  手法力度自测数据量化与优化的临床意义   医者指力的上下限数据(KG),最简单的方法

 

可通过磅称自测。

笔者体会,宣氏手法力度相当于滚法的机测力度为4-10KG,在各种手法中属强刺

 

激力度。

临床上要求医者“聚”、“注”己身之功力于拇指端,实施力从指出,由轻到重而达到病

 

变部位。

对每个病例实施手法的力度范围,都要做到心中有个被量化的数据范围,可用代号记录于

 

病史中,以便复诊时参考,并从中筛选出患者既能耐受、又有显效的力度优化数据。

笔者指力自测

 

上限可达15KG,头、颈、肩、臂、背部推拿常用力度为4-5KG,属轻强刺激手法力度;腰骶部及下

 

肢常用推拿力度为6-10KG,属中强刺激手法力度;臀部常用推拿力度为11-15KG,属重强刺激手

 

法力度。

根据推拿文献介绍,通过点穴(点法)强度公式的推导,当施术者发出8KG力点击穴位

 

时,患者承受的点击力竟有32.22KG。

点穴力增长到激发力的4倍之多。

临床上手法力度的具体实

 

施,要因种族、年龄、性别、体型体质、病情病程、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加减。

     

  3、滑动按压的方向、幅度与频率

     

  压痛点滑动按压手法类似中医挤压类手法中的拇指按法与摆动类手法中的一指推法及振动类手法中

 

的拇指振法相结合,方向要求与骨骼肌肌腱或神经支走向相垂直,保持0.5-1CM的小幅度和每分钟

 

120-180次的高频率(上限略高于滚法的机测频率)。

在实施这种迅速而准确的滑动按压过程中,

 

拇指尖端需要有间歇性放松,使局部受压的软组织恢复血循,以避免发生皮肤损伤。

操作间歇期,

 

可配合适当的被动或主动运动,也可配合轻柔手法,调整患者不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同时缓解患

 

者的精神紧张度,以利于继续手法治疗。

     

  4、宣氏手法均衡度

     

  力度、频率保持相对一致性。

     

  5、宣氏手法轨迹

     

  大致上成点状伴小于1CM短线形。

     

  6、宣氏手法时值

     

  6.1  每一压痛点的推拿时值约半分钟,经验证有效,症状减轻者,则继续进行上述推拿治疗,直

 

至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各个部位的所有压痛点彻底得到治疗以及患者感觉症状明

 

显改善或消失时,才停止操作。

     

  6.2 同一压痛点上两次推拿的间隔时间为3-4天。

个别病例因为强刺激推拿后在压痛点上软组织

 

受到损伤,可出现瘀斑,有明显的浅、深层触压痛,则两次推拿的间隔时间为一周左右。

一般慢性

 

轻症病例,经3-4次推拿后,痛点可消退。

     

  7、宣氏手法警示

     

  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者及孕妇不宜采用强刺激手法。

其他注意事项是宣氏手法操作时注重医者、患

 

者相应体位,一般是采用压痛点检查时的医、患对应体位。

例如,背部岗下肌、大腿根部股内收肌

 

群、髋臀部骼翼三肌的压痛点推拿,均与上述部位压痛点检查时医、患相应体位一致。

     

  总结宣氏手法的正确运用,必须体现在原发病变区和继发病变区以及残余痛点的整体推拿全过

 

程。

这与中医“有形按摩法”的特点边诊、边治,治中有诊,诊中有治,时时核对病症与脉症,效

 

应随之产生的推拿全过程,有相似之处。

     

  探讨宣氏手法理论与实践,是弘扬宣蛰人学术思想的内容之一。

不断充实、完善宣氏手法,必须

 

借鉴中医推拿各学派之长,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