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0104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8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

《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docx

历届专升本试题心理学

历届专考本试题(心理学)

1989年

一、填空(每小题2分,共16分)

、。

、、、。

4.注意分配的条件是、。

5.复习中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效果较好,其原因

是、。

、、、。

、、

、、、。

二、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3分,共15分)

 

三、回答问题(共19分)

1.举例说明再造想象及其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6分)

2.什么是能力?

它和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

(6分

3.教学中怎样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1990年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6分)

1.挨过棍棒打的狗,一见到人们举起棍棒便逃之夭夭,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2.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板书,还要观察学生的反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

3.清晨起床后,识记英语单词一般效果较好,这是因为没有抑制。

4.读过《红楼梦》后,在头脑中形成林黛玉形象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作。

5.有人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及时作出并执行决定,这种心理品质是。

6.有人勤奋、慷慨、谦逊;而有人则懒惰、吝啬、骄狂,这在心理学上属于。

一、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2分)

 

二、问答(每小题4分,共12分)

1.知觉的基本特征。

2.艾滨浩斯的遗忘规律。

3.能力的培养。

四、例案分析(20分)

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杀了建文帝夺得皇位后,把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带到北京关起来,从2岁一直到57岁。

其间除供给饮食外,不许任何人与他接触,等放出来时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白痴。

试用心理学的理论说明造成此恶果的原因。

1991年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5分)

1、人的个性心理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吃糖以后立刻吃橘子,会觉得橘子很酸,这种心理现象叫做。

3、纺织工人同时照管好几台织布机,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一边记笔记,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作。

4、识记一篇课文,往往开头部分记得比较牢,这是因为没有。

5、正直、诚实、勤劳、节俭、谨慎、自信等,属于个性心理中的。

二、解释名词(每小题3分,共15分)

1、感受性

2、有意后注意

3、应激

4、能力

5、性格

三、简答(每小题5分,共20分)

1、怎样科学地组织复习?

2、动机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3、正确对待挫折的意义。

4、了解气质类型特征的意义

三、论述题(10分)

举例说明怎样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

1992年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8分)

1、“望梅止渴”是一种无条件反射。

()

2、“潜移默化”是无意识的作用。

()

3、“时势造英雄”说明人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条件。

()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情绪状态称为激情。

()

5、定势指对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只能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适应现象。

()

7、看小说时,头脑中会构成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这种心理过程叫创造想象。

()

8、下雨时,我们把落下的一个雨点看成是一条线,这是一种错觉。

()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12分)

1、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

2、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3、表情的种类有、、。

4、知觉的基本特征是、、和。

5、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

6、表象的特征是、。

三、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9分)

1、道德感

2、智商

3、思维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2.试说明遗忘的原因。

3.什么是气质?

研究气质有何意义

1994年

一、单项选择题(8分)

1、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做感觉的()。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

2、知觉时把对象从背景只分离出来,这是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

C理解性D恒常性

3、有的学生听课时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A转移B分配

C分心D起伏

4、“见花落泪,见月伤心”,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应激

C热情D心境

5、勤奋与懒惰属于()

A气质特征B能力特征

C性格特征D意志特征

6、某人动作缓慢、平和、执着、内心思想状况不易外露。

他的气质属于()

A粘液质B抑郁质

C胆汁质D多血质

7、人的第二生长发育高峰发生在()

A青年期B少年期

C幼儿期D婴儿期

8、某学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6个月,实际年龄为10岁,他的智商属于()

A超常B正常

C偏高D低常

二、判断(8分)

1、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形式。

()

2、记忆的研究表明,遗忘进程先快后慢,遗忘速度是均匀的。

()

3、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其能力就越高。

()

4、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

()

5、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先于评价他人的能力。

()

6、动机越高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

7、“一目十行”、“一览无余”等都说明人的注意的范围很大。

()

8.“望梅止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

三、简答题(8分)

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2、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名词解释(8分)

1、知觉

2、性格

3、想象

4、意义记忆

五、填空(8分)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兴奋和

抑制的和。

2、晚上睡前的记忆效果往往较好,因为没有抑制。

3、读了《红楼梦》后,你会在脑中勾画出许多的形象。

这属于想象。

4、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

5、思维的基本的过程是和。

6、意志行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1995年

一、解释概念(8分)

 

二、填空题(8分)

1、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和。

3、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

4.猛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体验叫。

5、清晨起来记忆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没有抑制。

和。

三、判断正误(8分)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

2、一个人专心时往往对周围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现象是负诱导。

()

3、一个人的动机越强烈,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越高。

()

4、“一目十行”“一览无余”等说明人的注意力的范围很大。

()

5、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

()

6、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能力就越高。

()

7、记忆表象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

()

8、稳定的直接兴趣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

四、单项选择(8分)

1、一个人“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指()。

A少年期B童年期

C幼儿期D青年初期

2、某人动作平和、执着,注意力稳定,内心思想不轻易外露,他的气质属于()。

A粘液质B抑郁质

C胆汁质D多血质

3、一年级小学生算数时往往板着手指头数,这种思维是()。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

C形式逻辑思维D发散思维

4、勤奋与懒惰属于()。

A气质特征B能力特征

C性格特征D意志特征

5、某学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9个月,实际年龄为10岁,他的智商属于()

A超常B正常C偏高D低常

6、《红楼梦》中林黛玉“见花落泪,见月伤心”,她的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应激C心境D热情

7、有的学生听课时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A转移B分配C分心D起伏

8、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感觉的()。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

五、简答(8分)

1.简述气质的实践意义。

2.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996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9分)

1、创造想象

2、意志

3、性格

二、填空(8分)

、、理解性、恒常性。

2.依据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在识记时是否以理解为基础,可以把识记划分为和。

和。

4.注意的基本品质有:

注意的广度、、和

注意的转移。

5.人类最基本或最原始的情绪是:

快乐、愤怒、、。

和两个阶段。

和。

8、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三、判断(10分)

1、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所以,知觉是感觉的数量的总和。

()

2、学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材料的开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遗忘较多。

()

3、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时,运用变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

4、当注意力不集中时,人们对当前感知的事物很难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注意是很重要的认识过程。

()

5、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的感情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因此,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反映。

()

6、想象具有超现实性,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同样能产生想象。

()

7、列宁曾经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这种情感是人类道德感的表现。

()

8、个性倾向性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

9、智力测验是对人们一般能力的测验。

()

10、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虽不起决定作用,但它能影响活动的效率。

()

四、简答题(1题5分,其余4分。

共13分)

1、简要说明感知觉、记忆、思维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中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

1997年

一、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条件反射

2.知觉

3.性格

4.想象

二填空(每题1分,共8分)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和()。

2.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和()。

3.知觉的基本特征是()、()、()和()。

4.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

5.个性具有核心意义的是()。

6.早晚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没有()。

7.情绪状态主要有()、()和()。

8.注意的特征包括()和()。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

1.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

2.“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人的注意范围很大。

()

3.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越强烈,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越高。

()

4.人的知识越丰富,其能力就越高。

()

5.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对他人的评价。

()

6.小学生扳着手指算数,说明思维是形象思维。

()

7.过度学习超过150%时,记忆效果并不继续上升,这是因为超限抑制的问题。

()

8.我们把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一切特征,统称为能力。

()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1.智力的高低反映了()。

特殊能力操作能力

一般能力才能

2.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

集中思维抽象思维

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3.()直接引起无意注意。

直接兴趣学习动机

内容性质具体任务

4.情感的文饰是()的情感特点。

少年期青年初期

童年期青年中期

5.某学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10个月,实际年龄为10岁,他的智商属于()。

超长正常偏高低常

6.列宁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这种情感是()的表现。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责任感

7.某人动作平和、执著,注意力稳定,内心思想不轻易外露,其气质属于()。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8.人的第二生长发育高峰发生在()。

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8分)

1.怎样有效地组织复习?

“成人感”?

 

1998年

一、概念(10分)

1.意义识记

 

二、填空(8分)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为了研究和学习的方便一般把它们分为和两个方面。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是。

3.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和。

4.对于遗忘的原因,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学说:

、和压抑说。

5.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二是。

6.人类最基本或最原始的情绪是:

快乐、愤怒、和。

和两个阶段。

8.一般认为,气质的生理基础是。

三、单项选择(8分)

1、有机体的一切心理活动,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

A反映B反应C反馈D反射

2、能够觉察出差别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做()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

3、记忆的品质有四个,其中最重要的是()

A敏捷性B持久性C精确性D准备性

4、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

A抽象思维B直觉思维

C发散思维D集中思维

5、有的同学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A转移B分散C分配D起伏

6、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列宁说的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B美感

C理智感D义务感

7、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

A动机斗争B确立目的

C采取决定D执行决定

8、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

四、判断(8分)

1、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因此,可以说知觉是感觉数量的总和。

()

2、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出现倒摄抑制的可能性越大。

()

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意识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人们参加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

4、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时,运用变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分化概念。

()

5、当注意力集中时,人们对当前感知的事物很难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注意是非常重要的认识过程。

()

6、“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因此,情绪和情感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反映。

()

7、意志是人类所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

8、气质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特征。

()

五、简答(每小题4分,共16分)

1、简要说明感知觉与思维的区别和联系。

2、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简述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4、简述性格的心理结构。

 

1999年

一、解释概念(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以“ν”或“×”标出正误)

1、“望梅止渴”、“谈梅生津”都是条件反射。

()

2、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中间环节。

()

3、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也越大。

()

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一个人的注意范围很大。

()

5、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统称为能力。

()

6、列宁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列宁说的情感是一个人的道德感。

()

7、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明于知人,暗于知己”。

()

8、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能影响活动的效率。

()

9、能力类型的差异,并不标志能力的高低,而只表明能力的倾向。

()

10、刺激强度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讲的是社会知觉中的()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D晕轮效应

2、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

A抽象思维B直觉思维

C发散思维D集中思维

3、有的学生听课时被教室外的歌声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注意的()

A转移B起伏C分配D分散

4、“见花落泪,见月伤心”,这种情绪属于()

A热情B激情C应激D心境

5、情感的文饰性是()学生的情感特点。

A少年期B青年初期

C童年期D中年期

6、勤奋与懒惰属于()

A能力特征B气质特征

C性格特征D意志特征

7、某人动作缓慢、平稳、执着,内心思想状况不轻易外露,这种气质属于()

A抑郁质B粘液质C多血质D胆汁质

8、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特点的年龄阶段是()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

9、识记一篇较长的系列材料时,往往中间忘的多,这是由于()造成的。

A倒摄抑制B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C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D消退抑制

10、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其关键的步骤是()

A发现问题B分析问题

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

四、简要回答(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这样理解和对待少年的“成人感”?

3、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4、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如何?

5、能力的年龄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

怎样根据这种差异对学生进行教育?

2000届专科起点的本科选拔考试试卷

(心理学部分)

一、概念(每小题2分,共8分)

 

4.辐合思维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6分,以“√”或“×”标出正误)

1.气质主要是天生的,而性格受后天影响较大,因而性格比气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

2.意义记识是指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

()

3.明适应是指由于亮刺激的持续作用而使视觉感受性下降的一种现象。

()

4.注意的起伏是一种正常现象,能防止疲劳。

()

5意志能调节外部动作,不能调节人自身的心理状态。

()

6.我们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是比较稳定的,但对该对象的情绪则具有情境性。

()

三、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选出最合适的一个答案)

1.3岁前儿童主要是()思维。

A形象B抽象C动作D情绪

2.当过去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叫()。

A再认B再现C联想D回忆

3.勤奋与懒惰、慷慨与自私描述的是一个的()特征。

A能力B气质C性格D情感

4.“人云亦云,易受暗示”是意志的()相反的一种品质。

A目的性B果断性C坚持性D自制性

5.“甜甜的话语”、“轻快的乐曲”体现的是感觉的()现象。

A代偿B对比C适应D联觉

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激情D焦虑

7.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

A多样化复习B及时复习C过度学习

D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8.军事上的伪装是运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

9.“进退维谷”是一种()式动机斗争。

A双趋B双避C趋避D多重趋避

“减速慢行”的标志牌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

A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B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

四、简答(每小题4分,共16分)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2.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3.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4.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2001年普通高等教育师范类专升本试题

(心理学试题,A,共40分)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8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以“√”或“×”标出正误)

1.“望梅止渴”、“谈梅生津”都是条件反射。

()

2.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因此,知觉是感觉数量的总和。

()

3.列宁说: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列宁说的感情是一个人道德感的表现。

()

4.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能影响活动的效率。

()

5.性格由对立的两极构成,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统一。

()

“明于知人,暗于知己”。

()

7.两种学习材料完全相同时,不产生倒摄抑制,完全不同时,倒摄抑制最大。

()

8.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转移的表现。

()

三、说明题(每题1分,共8分)

下列词语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或体现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窥一斑而知全貌”。

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4.“欲速则不达”。

5.“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6.“惊慌失措,目瞪口呆”。

7.“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8.“勤能补拙”。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16分)

1.简述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特点并比较其优劣。

2.为什么说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的意义?

3.如何根据能力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4.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或冲突主要有哪些?

山东省2002年专升本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共8分,每空1分)

1.()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注意具有指向性和()两个基本特征。

3.短时记忆的容量大体上是()个单位。

4.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为()。

5.“前怕狼,后怕虎”,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6.某学生做事很有耐心,稳重、安静,自制力很强,从气质类型上看,他属于()。

7.某个年龄组的智力平均分为100分,标准差为10分,甲生得了110分,那么他的离差智商为()。

8.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失言、笔误、梦等现象属于

()的心理活动。

三、概念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1思维2情绪和情感3性格

四、论述题(共8分)

材料分析:

某市科委曾对7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总计2960名大、

中学生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调查。

分析出有心理障碍的初中生占3.67%,高中生占18.79%,大学生占25.3%。

此外,人际关系不良、自卑、紧张、自私、焦虑、嫉妒、忧郁、孤独、过分依赖、耐挫力差等心理问题在学生中出现的比率也高,在校生因心理疾患而导致休学、退学、自杀和犯罪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山东省2003年专升本(综合一)试卷

(心理学部分,50分)

一、概念(10分,每题2分)

 

二.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每题只有1项正确选择)

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什么心理现象?

A嗅觉B嗅觉对比C嗅觉适应

D嗅觉感应性

3.早晚时间被充分利用,其学习效果优于白天,这是由于受什么干扰较多?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

4.学生上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主要运用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A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发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原型B原型启发C定势D功能固着

6.“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热情B心境C激情D应激

7.百折不挠战胜困难,完成任务,是下列哪种意志品质的表现?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持性

8.智商的分布在整个人口中呈下列哪种状态?

A常态分布B偏态分布

B.U型分布D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