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986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docx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复习精要

法学概论重点章节复习精要

浩翔教育

第一章

一、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2.奴隶制的出现。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1.法律与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分开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三、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L

1.本质:

①法律的阶级性(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

②法律的社会性

③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③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④法律是规定权力义务的规范。

⑤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四、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1.法律的渊源:

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就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2.法律渊源的种类:

制定法

判例法

习惯法

引证法

宗教法

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3.法律的分类:

①按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②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

根本法和普通法

③根据法的内容分为:

实体法和程序法

④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

一般法和特别法

⑤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

国际法和国内法

⑥以法律运用的目的:

公法和私法

⑦法系

五、法律与其他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1.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①经济基础决定法律

②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法律和政治

①政策是法律的指导

②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具体化、条文化。

3.法律和道德

①联系:

a法律积极保护统治阶级道德,在必要时把某些道德规范提升为法律规范加以推行。

b统治阶级道德又积极替法律辩护,影响社会舆论,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②区别:

a存在时间不同

b调整的范围不同

c实施方法不同

d表现形式不同

e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本质、制定和实施)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

1.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②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产生的一般规律:

彻底废除旧法律,批判继承

3.产生的特点:

在彻底废除国民党旧法律的基础上,由新民主主义法律转变来的,是新民主主义法律的继承和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表现

2.重要特点:

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3.另一重要特点:

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也是区别于剥削阶级法律的另一重要特点)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L

1. 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 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

3. 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区别如下:

①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即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②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③党的政策更多的带有一般的号召性和原则的指导性;法律的规定则明确、具体、详尽

④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法律具国家强制性

⑤党的政策的内容极为广泛,不是所有的党的政策都有必要通过国家制定为法律。

四、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 相同点:

基本内容、阶级本质、根本任务一致

2. 区别:

调整的范围和实施的手段不同

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

1.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概念:

S

社会主义法律制定或社会主义立法,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①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

②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③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止过时的法律。

④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①遵循宪法的原则

②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③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

④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

⑤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派生原则: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的立改废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和纲领性相结合原则

 

六、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权限

1.含义:

法律制定的权限即立法权限,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有关国家机关分别能够制定什么级别和种类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范围。

2.制定权限:

①法律的制定权限:

a.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b.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②行政法规的制定权限:

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③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权限:

a.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代会及其常委会

b.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报省、自治区的人代会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c.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代会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④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权限: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制定(应依法报上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⑤部门规章的制定权限: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⑥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权限: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3.授权立法:

主要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把本属于自己的立法权,部分地授予行政机关(总统或内阁等);但有时也指对地方国家机关授权。

七、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

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过程或步骤。

L

1. 法律案的提出

2. 对法律案的审议(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

3. 法律案的表决

4. 法律案的公布

八、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L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九、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 概念:

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所有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部门:

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保护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军事法、诉讼法等。

十、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1. 概念:

是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S

2. 方式:

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

3. 法律的适用:

①概念:

即通常所说的执法,是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S

②法律适用的要求:

正确、合法、及时

③法律适用必须遵循的原则: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Y

b.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Y

c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Y

十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S

是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包括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 空间效力:

是指在什么地域范围内有约束力。

2. 时间效力:

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生效以及是否具有溯及力

3. 对人的效力:

是指法律对哪些人有约束力

 

 

十二、社会主义法律的解释S

1. 概念:

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2. 分类:

①从解释的主体上分:

a正式解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b非正式解释:

学理解释、任意解释

②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

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字面解释

③从解释的方法上分:

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

十三、违法S

1. 违法的概念:

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2. 违法的构成要件:

①违法的客体②违法的客观要件③违法的主体④违法的主观要件

十四、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S

1. 法律责任:

是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

2. 法律制裁:

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十五、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构成:

Y

1. 主体:

即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①公民②作为整体的国家

③各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④一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2. 客体: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标的

①物②智力成果③行为(作为和不作为)④人体

3. 内容: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十六、法律事实:

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

包括两类:

事件和行为。

第三章

一、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SL

1.法制的概念:

①法制是国家所确立的法律和制度

②法制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的实施

③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

④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必不可少的法律秩序

2.法制的基本要求:

①有法可依——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②有法必依——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③执法必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④违法必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1. 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

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S

2.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Y

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a从产生来看,社会主义法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主权的产生而产生。

b从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

c从健全和发展方向来看,社会主义法制同样离不开民主。

②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a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

宪法和法律是确认民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

b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c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

 

 

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社会主义法制

1. 概念:

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

S

2.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Y

①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

②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③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四、法治与法制的联系和区别:

L

1.联系:

①法制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条件

②法治本身反过来又要求有详备的、反映社会正义的、良好的法律和制度。

2.区别:

①固有的属性不同

②在治国中的地位不同

③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

④经济条件的不同

五、依法治国

1. 概念: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S

2.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Y

①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②~~~~~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3.实现法治的必备的条件:

L

①维护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