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8821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礼记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礼记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礼记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礼记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记大学》.docx

《《礼记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大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记大学》.docx

《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

卷六十大学第四十二

陆曰:

“郑云: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

  [疏]正义曰:

案郑《目录》云:

“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此於《别录》属《通论》。

”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於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

止,犹自处也。

得,谓得事之宜也。

○大,旧音泰,刘直带反。

近,附近之近。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

○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

致知在格物。

格,来也。

物,犹事也。

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

○格,古百反。

好,呼报反。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壹是,专行是也。

一音匪,文章貌。

磋,七何反。

琢,丁角反。

摩,本亦作磨,末何反。

《尔雅》云: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僴,下板反,又胡板反。

赫,许百反。

喧,本亦作咺,况晚反。

諠,许袁反,《诗》作谖,或作暄,音同。

恂,依注音峻,思俊反,一音思旬反。

栗,利悉反。

澳,於六反。

隈,乌回反。

《诗》云:

“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圣人既有亲贤之德,其政又有乐利於民。

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

○於音乌,下“於缉熙”同。

戏,好胡反,徐范音义。

乐其乐,并音岳,又音洛,注同。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皆自明明德也。

克,能也。

顾,念也。

諟,犹正也。

《帝典》,《尧典》,亦《尚书》篇名也。

峻,大也。

諟,或为“题”。

○诰,古报反。

大音泰。

顾諟,上音故,本又作顾,同,下音是。

峻,徐音俊,又弘俊反。

题,徐徒兮反。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

“作新民。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盘铭,刻戒於盘也。

极,犹尽也。

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馀也。

○盘,步干反。

铭,徐音冥,亡丁反。

《诗》云: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

“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於止,於鸟之所止也。

就而观之,知其所止,知鸟择岑蔚安閒而止处之耳。

言人亦当择礼义乐土而自止处也。

《论语》曰: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畿音祈,又作几,音同。

缗蛮,音绵,一音亡取反,《毛诗》作“緜,传云:

“緜蛮,小鸟貌。

”《诗》云: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缉熙,光明也。

此美文王之德光明,敬其所以自止处。

○缉,七入反。

熙,许其反。

  [疏]“大学”至“道矣”。

○正义曰:

此经大学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亲民,在止於至善。

积德而行,则近於道也。

○“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於章明己之光明之德。

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此其一也。

○“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於亲爱於民,是其二也。

○“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此其三也。

言大学之道,在於此三事矣。

○“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於至善”之事。

既知“止於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

○“定而后能静”者,心定无欲改,能静不躁求也。

“静而后能安”者,以静故情性安和也。

○“安而后能虑”者,情既安和,能思虑於事也。

○“虑而后能得”者,既能思虑,然后於事得安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者,若於事得宜,而天下万物有本有末,经营百事有终有始也。

○“知所先后”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万物,皆识知其先后也。

○“则近道矣”者,若能行此诸事,则附近於大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前章言大学之道在明德、亲民、止善,覆说止善之事既毕,故此经明明德之理。

○“先治其国”者,此以积学能为明德盛极之事,以渐到。

今本其初,故言欲章明己之明德,使遍於天下者,先须能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也。

“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言若欲齐家,先须脩身也。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言若欲脩身,必先正其心也。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者,总包万虑谓之为心,情所意念谓之意。

若欲正其心使无倾邪,必须先至诚,在於忆念也。

若能诚实其意,则心不倾邪也。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者,言欲精诚其己意,先须招致其所知之事,言初始必须学习,然后乃能有所知晓其成败,故云“先致其知”也。

○“致知在格物”,此经明初以致知,积渐而大至明德。

前经从盛以本初,此经从初以至盛,上下相结也。

“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

格,来也。

己有所知,则能在於来物。

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

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

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

○“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

善事来,则知其至於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於恶。

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知至而后意诚”,既能知至,则意念精诚也。

○“意诚而后心正”者,意能精诚,故能心正也。

○“国治而后天下平”者,则上“明明德於天下”,是以自天子至庶人皆然也。

○“壹是皆以脩身为本”者,言上从天子,下至庶人,贵贱虽异,所行此者专一,以脩身为本。

上言诚意、正心、齐家、治国,今此独云“脩身为本”者,细别虽异,其大略皆是脩身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乱,谓身不脩也。

末治,谓国家治也。

言己身既不脩,而望家国治者否矣。

否,不也。

言不有此事也。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者,此覆说“本乱而末治否矣”之事也。

譬若与人交接,应须敦厚以加於人。

今所厚之处,乃以轻薄,谓以轻薄待彼人也。

“其所薄者厚”,谓己既与彼轻薄,欲望所薄之处以厚重报己,未有此事也。

言己以厚施人,人亦厚以报己也。

若己轻薄施人,人亦轻薄报己,言事厚之与薄皆以身为本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者,本,谓身也。

既以身为本,若能自知其身,是“知本”也,是知之至极也。

○“所谓诚其意”者,自此以下,至“此谓知本”,广明诚意之事。

此一节明诚意之本,先须慎其独也。

○“毋自欺也”,言欲精诚其意,无自欺诳於身,言於身必须诚实也。

○“如恶恶臭”者,谓臭秽之气,谓见此恶事人嫌恶之,如人嫌臭秽之气,心实嫌之,口不可道矣。

○“如好好色”者,谓见此善事而爱好之,如以人好色,心实好之,口不可道矣。

言诚其意者,见彼好事、恶事,当须实好、恶之,不言而自见,不可外貌诈作好、恶,而内心实不好、恶也。

皆须诚实矣。

○“此之谓自谦”者,谦,读如慊,慊然安静之貌。

心虽好、恶而口不言,应自然安静也。

“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者,谓小人独居,无所不为,见君子而后乃厌然闭藏其不善之事,宣著所行善事也。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者,言小人为恶,外人视之,昭然明察矣,如见肺肝然。

“则何益矣”者,言小人为恶,外人视之,昭然明察矣,如见肺肝,虽錾时揜藏,言何益矣。

○“此谓诚於中形於外”者,言此小人既怀诚实恶事於中心,必形见於外,不可揜藏。

○注“谦读为慊”。

○正义曰:

以经义之理,言作谦退之字。

既无谦退之事,故读为慊,慊,不满之貌,故又读为厌,厌,自安静也。

云“厌读为黡”,黡为黑色,如为闭藏貌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者,此经明君子脩身,外人所视,不可不诚其意。

作《记》之人,引曾子之言以证之。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者,言所指、视者众也。

十目,谓十人之目,十手,谓十人之手也。

○“其严乎”者,既视者及指者皆众,其所畏敬,可严惮乎。

○“富润屋,德润身”者,此言二句为喻也。

言家若富,则能润其屋,有金玉又华饰见於外也。

○“德润身”者,谓德能霑润其身,使身有光荣见於外也。

○“心广体胖”者,言内心宽广,则外体胖大,言为之於中,必形见於外也。

“故君子必诚其意”者,以有内见於外,必须精诚其意,在内心不可虚也。

○“《诗》云:

瞻彼淇澳”者,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故引《诗》言学问自新、颜色威仪之事,以证诚意之道也。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者,此《诗·卫风·淇澳》之篇,卫人美武公之德也。

澳,隈也。

菉,王刍也。

竹,萹竹也。

视彼淇水之隈曲之内,生此菉之与竹,猗猗然而茂盛,以淇水浸润故也。

言视彼卫朝之内,上有武公之身,道德茂盛,亦蒙康叔之馀烈故也。

引之者,证诚意之道。

○“有斐君子”者,有斐然文章之君子,学问之益矣。

○“如切如磋”者,如骨之切,如象之磋,又能自脩也。

○“如琢如磨”者,如玉之琢,如石之磨也。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又瑟兮颜色矜庄,僴然性行宽大,赫然颜色盛美,喧然威仪宣美,斐然文章之君子,民皆爱念之,终久不可忘也。

諠,忘也。

自此以上,《诗》之本文也。

自此以下,记者引《尔雅》而释之。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者,论道其学矣。

○“如琢如磨者,自脩也”者,谓自脩饰矣,言初习谓之学,重习谓之脩,亦谓《诗》本文互而相通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者,恂,读为“峻”,言颜色严峻战栗也。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谓善称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论道武王盛德至极美善,人之爱念不能忘也。

○注“此心”至“著也”。

○正义曰:

“諠,忘也”,《释训》文也。

云“道犹言也”,谓经中“道”盛德至善,恐为道德之“道”,故云“道犹言也”。

云“恂,字或作峻,读如严峻之峻”者,以经之“恂”字,他本或作“峻”字,故读为严峻之“峻”。

《诗》笺云:

“还为恂也。

”此《记》为“赫兮喧兮”,《诗经》云“赫兮喧兮”,本不同也。

云“以其意诚而德著也”,以武公用意精诚德著於人,人不忘也。

以经广明诚意之事,故郑云“意诚而德著也”。

“《诗》云:

於戏前王不忘”者,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

此《周颂·烈文》之篇也,美武王之诗。

於戏,犹言呜呼矣。

以文王、武王意诚於天下,故诗人叹美之云:

此前世之王,其德不可忘也。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者,言后世贵重之,言君子皆美此前王能贤其贤人而亲其族亲也。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者,言后世卑贱小人,美此前王能爱乐其所乐,谓民之所乐者,前王亦爱乐之。

“利其利”者,能利益其人之所利,民为利者,前王亦利益之。

言前王施为政教,下顺人情,不夺人之所乐、利之事故云“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也。

○“此以没世不忘也”,由前王意能精诚,垂於后世,故君子小人皆所美念。

以此之故,终没於世,其德不忘也。

○“《康诰》曰:

克明德”者,此一经广明意诚则能明己之德。

周公封康叔而作《康诰》,戒康叔能明用有德。

此《记》之意,言周公戒康叔以自明其德,与《尚书》异也。

“《大甲》曰:

顾諟天之明命”者,顾,念也。

諟,正也。

伊尹戒大甲云:

尔为君,当顾念奉正天之显明之命,不邪僻也。

○“《帝典》曰:

克明峻德”者,《帝典》,谓《尧典》之篇。

峻,大也。

《尚书》之意,言尧能明用贤峻之德,此《记》之意,言尧能自明大德也。

“皆自明也”,此经所云《康诰》、《大甲》、《帝典》等之文,皆是人君自明其德也,故云“皆自明也”。

○注“皆自明明德也”。

○正义曰:

明明德必先诚其意,此经诚意之章,由初诚意也,故人先能明己之明德也。

○“汤之《盘铭》”,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

“汤之《盘铭》”者,汤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

必於沐浴之者,戒之甚也。

○“苟日新”者,此《盘铭》辞也。

非唯洗沐自新。

苟,诚也。

诚使道德日益新也。

○“日日新”者,言非唯一日之新,当使日日益新。

○“又日新”者,言非唯日日益新,又须常恒日新,皆是丁宁之辞也。

此谓精诚其意,脩德无已也。

○“《康诰》曰:

作新民”者,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馀民封康叔,《诰》言殷人化纣恶俗,使之变改为新人。

此《记》之意,自念其德为新民也。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此《大雅·文王》之篇。

其诗之本意,言周虽旧是诸侯之邦,其受天之命,唯为天子而更新也。

此《记》之意,其所施教命,唯能念德而自新也。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者,极,尽也。

言君子欲日新其德,无处不用其心尽力也。

言自新之道,唯在尽其心力,更无馀行也。

○“《诗》云: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言诚意在於所止,故上云:

“《大学》之道在於至善。

”此《商颂·玄鸟》之篇,言殷之邦畿方千里,为人所居止。

此《记》断章,喻其民人而择所止,言人君贤则来也。

○“《诗》云: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者,此《诗·小雅·缗蛮》之篇,剌幽王之诗。

言缗蛮然微小之黄鸟,止在於岑蔚丘隅之处,得其所止,以言微小之臣依讬大臣,亦得其所也。

○“子曰:

於止,知其所止”者,孔子见其《诗》文而论之,云是观於鸟之所止,则人亦知其所止。

鸟之知在岑蔚安閒之处,则知人亦择礼义乐土之处而居止也。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者,岂可以人不择止处,不如鸟乎?

言不可不如鸟也。

故《论语》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也。

○“《诗》云: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者,此《大雅·文王》之篇,美文王之诗。

缉熙,谓光明也。

止,辞也。

《诗》之本意,云文王见此光明之人,则恭敬之。

此《记》之意,“於缉熙”,言呜呼文王之德缉熙光明,又能敬其所止,以自居处也。

○注“鸟择”至“止处”。

○正义曰:

岑,谓岩险。

蔚,谓草木蓊蔚。

言鸟之所止,必择静密之处也。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情,犹实也。

无实者多虚诞之辞。

圣人之听讼,与人同耳。

必使民无实者不敢尽其辞,大畏其心志,使诚其意不敢讼。

○吾听讼,似用反。

“犹人也”,《论语》作“听讼吾犹人也”。

毋讼音无。

诞音但。

此谓知本。

本,谓“诚其意”也。

所谓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脩身在正其心。

懥,怒貌也,或作懫,或为疐。

○忿,弗粉反。

懥,敕值反,范音稚,徐丁四反,又音勚。

恐,丘勇反。

好,呼报反,下“故好而知”同。

乐,徐五孝反,一音岳。

疐音致,又得计反。

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脩,不可以齐其家。

之,適也。

譬,犹喻也。

言適彼而以心度之,曰:

吾何以亲爱此人,非以其有德美与?

吾何以敖惰此人,非以其志行薄与?

反以喻己,则身脩与否可自知也。

鲜,罕也。

人莫知其子之恶,犹爱而不察。

硕,大也。

○辟音譬,下及注同,谓譬喻也。

贱恶,乌路反,下“恶而知”同。

敖,五报反。

惰,徒卧反。

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鲜,仙善反,注同。

谚,鱼变反,俗语也。

度,徒洛反。

与音余,下“薄与”同。

行,下孟反。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

“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养子者,推心为之而中於赤子之嗜欲也。

○弟音悌。

长,丁丈反,下“长长”并注同。

中,丁仲反,注同。

嗜欲,时志反。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一家”、“一人”,谓人君也。

戾之言利也。

机,发动所由也。

偾,犹覆败也。

《春秋传》曰:

“登戾之。

”又曰:

“郑伯之车偾於济。

”戾,或为吝;偾,或为犇。

○戾,力计反。

贲,徐音奋,本又作“偾”注同。

覆,芳福反。

济,子礼反。

犇音奔。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言民化君行也。

君若好货而禁民淫於财利,不能正也。

○好,呼报反,注同。

行,下孟反,或如字。

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有於己”,谓有仁让也。

“无於己”,谓无贪戾也。

《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夭夭”、“蓁蓁”,美盛貌。

“之子”者,是子也。

○夭,於骄反。

蓁音臻。

忒,他得反。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

恤,忧也。

“民不倍”,不相倍弃也。

絜,犹结也,挈也。

矩,法也。

君子有挈法之道,谓当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

倍,或作偝。

矩,或作巨。

○弟音悌。

倍音佩,注同。

絜音结。

拒之音矩,本亦作“矩”。

偝弃音佩,本亦作“倍”,下同。

挈也,苦结反。

巨音拒,本亦作矩,其吕反。

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於人耳。

治国之要尽於此。

○恶,乌路反,下皆同。

毋音无,下同。

《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言治民之道无他,取於己而已。

○只音纸。

好好,皆呼报反。

《诗》云: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岩岩,喻师尹之高严也。

师尹,天子之大臣,为政者也。

言民皆视其所行而则之,可不慎其德乎?

邪辟失道,则有大刑。

○节,前切反,又音如字。

岩,五衔反。

辟,匹亦反,又必益反,与僻同。

戮,力竹反,与戮同,注同。

《诗》云: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师,众也。

克,能也。

峻,大也。

言殷王帝乙以上,未失其民之时,德亦有能配天者,谓天享其祭祀也。

及纣为恶,而民怨神怒,以失天下。

监视殷时之事,天之大命,得之诚不易也。

道,犹言也。

用,谓国用也。

施夺,施其劫夺之情也。

悖,犹逆也。

言君有逆命,则民有逆辞也。

上贪於利,则下人侵畔。

《老子》曰:

“多藏必厚亡。

”○丧,息浪反。

峻,恤俊反。

易,以豉反,注同。

争,争斗之争。

施如字。

悖,布内反,下同。

上,时掌反。

藏,才浪反。

《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于,於也。

天命不於常,言不专祐一家也。

○专佑音又。

《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楚书》,楚昭王时书也。

言以善人为宝。

时谓观射父、昭奚恤也。

○射父,食亦反,又食衣反。

父音甫。

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舅犯,晋文公之舅狐偃也。

亡人,谓文公也,时辟骊姬之谗,亡在翟。

而献公薨,秦穆公使子显吊,因劝之复国,舅犯为之对此辞也。

仁亲,犹言亲爱仁道也。

明不因丧规利也。

○辟音避。

骊,力宜反,本内作丽,亦作孋,同。

翟音狄。

显,许遍反。

为之,于伪反。

《秦誓》曰:

“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秦誓》,《尚书》篇名也。

秦穆公伐郑,为晋所败於殽,还誓其群臣,而作此篇也。

断断,诚一之貌也。

他技,异端之技也。

有技,才艺之技也。

“若己有之”,“不啻若自其口出”,皆乐人有善之甚也。

美士为“彦”。

黎,众也。

尚,庶几也。

媢,妒也。

违,犹戾也。

俾,使也。

佛戾贤人所为,使功不通於君也。

殆,危也。

彦,或作“盘”。

○一个,古贺反,一读作“介”,音界。

“臣”,此所引与《尚书》文小异。

断,丁乱反。

无它音他。

技,其绮反,下及注同。

休休,许虬反,《尚书传》曰:

“乐善也。

”郑注《尚书》云:

“宽容貌。

”何休注《公羊》云;“美大之貌。

”好,呼报反。

啻音试,诗豉反。

媢,莫报反,《尚书》作冒,音同,谓覆蔽也。

恶,乌路反,下“能恶人”同。

俾,本又作卑,必尔反。

败,必迈反。

殽,户交反。

乐音岳,又音洛。

妒,丁路反。

佛戾,上扶弗反,下力计反。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放去恶人媢嫉之类者,独仁人能之,如舜放四罪而天下咸服。

○迸,比孟反,又逼诤反。

诤音争斗之争。

皇云:

“逆犹屏也。

”去,丘吕反。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命,读为“慢”,声之误也。

举贤而不能使君以先己,是轻慢於举人也。

○命,依注音慢,武谏反。

远,于万反。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拂,犹佹也。

逮,及也。

○好,呼报反,下皆同。

恶,乌路反,下同。

拂,扶弗反,注同。

菑音哉,下同。

逮音代,一音大计反。

夫音扶。

佹,九委反。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道行所由。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是不务禄不肖,而勉民以农也。

○肖音笑。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发,起也。

言仁人有财,则务於施与,以起身成其令名。

不仁之人,有身贪於聚敛,以起财务成富。

○施,始豉反。

予,由汝反。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言君行仁道,则其臣必义。

以义举事无不成者。

其为诚然,如己府库之时为己有也。

孟献子曰:

“畜马乘,不察於鸡豚。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孟献子,鲁大夫仲孙蔑也。

“畜马乘”,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

“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

“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

鸡豚、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财利者也。

国家利义不利财,盗臣损财耳,聚敛之臣乃损义。

《论语》曰: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畜,许六反,下同。

乘,徐绳证反,下及注同。

蔑,莫结反。

以上,时掌反。

采,七代反,本亦作菜。

为之,于伪反。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言务聚财为己用者,必忘义,是小人所为也。

○长,丁丈反。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彼,君也。

君将欲以仁义善其政,而使小人治其国家之事,患难猥至,虽云有善,不能救之,以其恶之已著也。

○难,乃旦反。

猥,乌罪反。

捄音救,本亦作救。

著,张虑反。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疏]“子曰”至“利也”。

○正义曰:

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言圣人不惟自诚己意,亦服民使诚意也。

孔子称断狱,犹如常人无以异也,言吾与常人同也。

○“必也使无讼乎”者,必也使无理之人不敢争讼也。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者,情,犹实也。

言无实情虚诞之人,无道理者,不得尽竭其虚伪之辞也。

○“大畏民志”者,大能畏胁民人之志,言人有虚诞之志者,皆畏惧不敢讼,言民亦诚实其意也。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是夫子之辞。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是记者释夫子“无讼”之事。

然能“使无讼”,则是异於人也,而云“吾犹人”者,谓听讼之时,备两造,吾听与人无殊,故云“吾犹人也”。

但能用意精诚,求其情伪,所以“使无讼”也。

○“此谓知本”者,此从上所谓“诚意”,以下言此“大畏民志”。

以上皆是“诚意”之事,意为行本,既精诚其意,是晓知其本,故云“此谓知本”也。

○“所谓脩身”者,此覆说前脩身正心之事。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者,懥,谓怒也。

身若有所怒,“则不得其正”,言因怒而违於正也。

所以然者,若遇忿怒,则违於理,则失於正也。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者,言因恐惧而违於正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者,此言脩身之本,必在正心。

若心之不正,身亦不脩。

若心之不在,视听与食,不觉知也。

是心为身本,脩身必在於正心也。

○“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此经重明前经齐家、脩身之事。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者,之,犹適也。

此言脩身之譬也。

设我適彼人,见彼有德,则为我所亲爱,当反自譬喻於我也。

以彼有德,故为我所亲爱,则我若自脩身有德,必然亦能使众人亲爱於我也。

○“之其所贱恶而譬焉”者,又言我往之彼,而贱恶彼人者,必是彼人无德故也,亦当回以譬我。

我若无德,则人亦贱恶我也。

○“之其所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