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638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

《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docx

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某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江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联系县域实情编制的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凝聚人心、引领发展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实施“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江山”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7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880元,分别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38.5%和135.3%,年均分别递增13.0%和15.2%,实现翻番目标;财政总收入2.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亿元,年均分别递增

  21.6%和22.8%,提前两年实现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年均递增17%;实际利用外资3775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8578万美元,年均分别递增6.1%、57.7%;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37.95:

29.97:

32.08调整为2010年的24.8:

37.0:

38.2。

2006年,全县二产比重超过一、三产居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格局由“一三二”向“二三一”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县域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经济发展开始步入“黄金期”。

  2、工业主导地位凸显。

工业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23%上升到2010年的33.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1%。

2010年,新型复合材料、精密模具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的96%、96%;理顺了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初步构建了产业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集聚作用显著增强。

  3、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南河、灵潭、梅岭和仙人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梅岭、营里陂、平富灌区建成投入运行,实施了东山镇、社溪、梅水等土地整理和开发项目,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茶叶、油茶等主导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犹石嶂、五指峰、园村、营前、梅岭等五大茶叶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石坑、社陈、合溪、高基坪、陶朱等六个万亩油茶基地建设进展顺利,茶叶总面积达5.2万亩,油茶总面积27万亩,荣获“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全国产茶重点县”等称号;品牌建设和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申请注册了“江山绿茶”和“江山油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梅岭”剑绿、“犹江绿月”剑绿和毛尖入选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名优产品展。

打造了一批功能完善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龙头企业带动一方发展的园村运作模式成为赣南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典范。

“1+3+5”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在省市推广。

  4、基础设施更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7亿元,年均递增32%。

先后实施了滨江至江西坳、蓝田至紫阳、平富至分水坳、梅水至油石等干线公路改造。

五年硬化路面305.2公里,改建县乡公路144.2公里,全县通车总里程达1065公里,130个行政村实现通公路;启动了双溪风打坳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实施了农村电网、县城电网改造和“户户通电”工程,移动3G网络正式开通。

启动了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四湖两岸”(注释1)环湖生态保护专项规划编制。

先后完成了仙人湖大桥、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自来水取水口搬迁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了厦蓉高速江山段、迎宾大道及江山大桥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城区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相继建成了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

加快了“一江两岸”景观带建设步伐,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荣获“江西省园林县城”、“赣州市第一届文明城市”称号。

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38.05%,比200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5、现代服务业日趋繁荣。

修通了县城至梅水一级公路、梅水至陡水湖旅游公路,希桥酒店、京明度假村等相继建成开业,完成了东山公园、黑塔公园等项目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迅速,陡水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江西省“百佳景点”,客家门匾习俗、“九狮拜象”分别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2009中国赣州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等主体活动。

先后荣获中国最具魅力、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石艺之乡等称号。

五年来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1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8%、12.6%。

金融服务、信息传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6、体制机制活力增强。

建立和完善了就业再就业培训中心,新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创新政府投资管理,工作经验在省、市作重点推介,被列为支农资金整合省级财政绩效考评奖励资格县;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组建了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整合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在全市率先成立招投标中心,规范运作产权交易体系,工作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得到巩固。

县医药公司、水泥厂及交通、商业系统等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

  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77.14万人次享受了城乡低保,发放低保金5311万元,建设经济适用房280套,建设廉租房894套,改造农村危房1054户,完成深山区库区移民5330人。

2010年,城镇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9万人、1.4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5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23.93万人,参合率达94.04%。

新建了二中、二小、职校实训楼、档案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乡镇计生服务站,改造了4所农村初中,完成了人民医院综合楼、中医院门诊大楼,寺下、安和、紫阳等6个乡镇卫生院、12所“五室分开”卫生所以及东山镇、社溪敬老院等项目建设,加快了营前、寺下敬老院建设。

生态江山建设加快,启动并实施了“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12.96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5.18万亩,成功争取列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省级生态县列入全省重点范围;和谐江山日益凸显,全县公众安全感指数多年保持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在全省率先出台大学生参军、复员安置工作政策,征兵工作获省政府表彰。

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被评为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与此同时,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外侨、人防、对台、气象、统计、档案、地方志、应急管理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二)发展环境

  1、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是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机遇。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江山具备融入对接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得天独厚的优势,面临着抢抓中部崛起的难得机遇;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

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相继实施,这给具有生态优势的江山在争取政策、资金和重点项目布局支持上赢得了先机;三是区位优势迎来产业发展的机遇。

江山紧邻赣粤高速、京九铁路、赣州新机场,伴随厦蓉高速等一批重大路网项目的建成,江山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这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消费者,拉动本地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四是城镇化和县域经济成长的机遇。

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正在成为经济增长和内需扩张的主要动力;五是赣州市构建特大城市带来的机遇。

我县毗邻赣州中心城区,处于半小时经济圈范围,已纳入赣州都市区规划,依托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与中心城区紧密相连,面临着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建设面向赣州中心城区“第二居所”型住宅,构建赣州都市区后花园与休闲养生体验基地,繁荣第三产业的良好机遇;六是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淀等后发优势的机遇。

经过多年的努力,江山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已经打牢,正在一个更加良性有序的轨道上运行,已经步入了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绿色崛起的新阶段。

  2、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宏观来看,国家政策调控的导向和重点将更多注重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继续增强后劲的政策实施难度加大,同时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加剧、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的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发展环境更趋复杂,这加大了我县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从县内来看,一是总体实力薄弱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工业基础薄弱,支撑性的大企业、大项目少。

2009年我县人均GDP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低2530美元、890美元和43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少2400元、2322元和1103元,城市化率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2.4个、7.58个和4.4个百分点。

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仍然是全县最首要、最紧迫的任务。

二是结构性矛盾影响县域发展的持续稳定性。

突出表现为工业支柱不强,旅游业尚处起步阶段,“小城市、大农村”的格局依然存在等。

调整产业结构与提升经济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艰巨任务。

三是要素“瓶颈”制约经济发展后劲。

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向本县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用地、劳动力供应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等各种因素也正在使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

四是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

水利设施薄弱,抗御灾害能力差;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产业园区建设滞后,企业聚集发展程度低。

五是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

  尽管如此,江山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化危为机的信心日益坚定,“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根本,以推进“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江山”发展战略,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山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二)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排位进一步前移。

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力争15%,到2015年达到65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1%,分别达到6.5亿元、4.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五年累计达到2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23亿元。

  2、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3:

48:

39。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降至13%以下,“两茶”(注释2)产业成为农业支柱产业,成为全市“两茶”第一县、全省“两茶”重点县、全国“两茶”知名县;生态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省、全市生态工业示范县;生态旅游业异军突起,创建1至2个区域性生态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和打造1个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成为全省、全市的生态旅游胜地,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景区。

每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2012年前实现“四城联创”(注释3)。

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47%以上。

  3、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和13%;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到201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6年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社会长期保持有序、安定、和谐。

  4、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全面启动和扎实推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力争列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县、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园等。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1.5%以上,流域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标准,农村饮用水问题基本解决;“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建设,特别是环南河湖建设全面启动和基本成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1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8%。

  (三)遵循原则

  1、坚持赶超发展,促进绿色崛起。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提升产业层次,做大经济总量。

坚持经济和生态的有机统一,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

  2、坚持错位发展,促进地位提升。

以参与地域分工与协作为切入点,以培育地域文化、塑造良好区域形象为基础,积极融入赣州半小时经济圈建设,并与赣州城区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功能分工,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提升江山在周边地区的地位,增强吸引力和向心力。

  3、坚持民生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以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保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相统一,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相统一,以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为始终,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4、坚持生态为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节能减排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发展定位

  根据赣州市打造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的发展定位,结合“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江山”发展战略,我县未来五年的发展定位:

  ——赣州市“后花园”。

依托江山地处赣州半小时经济圈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底蕴、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良好优势,以建设园林生态景观为内容,突出其与众不同的“山水韵律、历史民俗、绿色生态”风情,把县城打造成集城市现代风貌与历史文脉传承于一体、人与自然交融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后花园的“明珠”;面向赣州市,建设会务中心、休闲度假中心和精品住宅小区,成为赣州市举办国内和国际各类会议和展览活动的集聚地,成为赣州市半小时都市品质生活功能区,成为赣州市、江西省、珠三角和海西区旅游休闲后花园;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综合或单项特色活动,培育和打造1个具有国内或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将江山打造成为区域性多项活动中心,形成具有江山特色的主题形象,成为赣粤闽湘边际生态旅游业区域中心。

  ——赣州市绿色能源基地和生态工业基地。

依托江山丰富的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以及绿色能源利用起步早,以成功列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江山建设成为赣州市绿色能源基地;同时,以保护江山优良生态环境为宗旨,认真实施江山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以发展生态工业为重点,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体系,全面提升绿色生态工业发展水平,把江山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赣州市生态工业基地。

  (五)区域布局

  1、主体功能区布局。

江山地处赣江上游水源地,境内拥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4处国家一级景点,属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范畴。

在此大背景下,县内可细分为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

主要指境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

包括陡水湖和五指峰国家森林公园、五指峰省级自然保护区。

严格保护区域内原始森林等自然植被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禁止乱砍滥伐、垦荒放牧,高度重视辖区河流、水源涵养地的保护和森林防火。

严禁低水平、低层次开发,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开发绿色食品,打造纯自然、原生态的旅游区。

  ——限制开发区域:

主要指禁止开发区域所在乡镇。

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较高的实际,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原材料、茶叶、油茶生产基地。

  ——重点开发区域:

主要指环南河湖区域。

以南河湖自然的湖光山色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开发高档商品住宅、商务会所、休闲娱乐、生态体育公园等设施,着力打造集居住、商务度假、娱乐休闲、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适度开发区域:

主要指罗边湖沿线区域。

严格企业准入门槛,防止产业承接中的污染转移。

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或对环境影响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鼓励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园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系统建设,着力建设生态园区。

  ——优化开发区域:

主要指县城城区和中心乡(镇)。

以“一江两岸”为主轴,以迎宾大道和犹江大道等为依托,开发精品住宅、城市公园、商贸集市、旅游服务等设施,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的居住区,将县城建设成为山水生态园林城市;以城镇化为目标,大力推动教科文卫体和城镇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城镇的经济产出价值,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2、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我县资源和区位优势,形成“四区一线”产业空间格局。

即以东山镇、黄埠镇为核心的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其中东山镇重点发展以体育、金融、保险、商务居住和行政管理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黄埠镇重点发展以新型复合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精密模具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等;以陡水、梅水等乡(镇)为核心的西南部旅游发展区、会务区和绿色食品主产区;以五指峰、平富、营前等乡(镇)为核心的西部探险、民俗风情旅游和茶叶、木材、毛竹主产区;以紫阳、双溪、寺下、安和、社溪等乡(镇)为核心的西北部风能发展区和林木油茶产区。

以江山江为轴线,沿罗边湖—仙人湖—南河湖—陡水湖,直至五指峰国家森林公园为旅游发展主线。

  3、城镇空间布局。

以一核(县城)、三轴(赣丰线、上江线、上太线)、三中心(营前镇、社溪镇、寺下乡)为重点,全力推动东山镇、黄埠镇发展,加快三大中心乡(镇)的城镇化发展,积极推动“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建设,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城镇发展体系。

按照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围绕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县城,构建“一江两岸”县城发展框架。

最终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省道、县乡路为经济发展轴,大乡大镇带动全县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4、生态空间布局。

根据我县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定位,构建“三屏一区”生态空间格局。

即以赣州重要水源地陡水湖为重点,构建水源地生态屏障;以五指峰、平富、双溪、紫阳为重点,构建水源涵养生态屏障;以章江上游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重点,构建赣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矿区修复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治理和自然修复。

  第三章、大力推进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水平

  进一步加大投资规模和强度,加快以交通为核心,以水利、能源、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融入主城区、服务主城区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一)加强投资引导。

引导投资向“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和黄埠、营前、社溪、寺下等重点城镇集聚。

围绕“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功能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集聚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提高“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稳步推进公共服务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引导投资向工业区集聚,加快推进新型复合材料、精密模具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等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投资进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娱乐休闲、老年公寓等领域;引导投资向交通、能源、水利、环境建设进军,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通过“大做项目、做大项目”战略的实施,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问题,用大投入带动大发展,确保“十二五”期间每年集中实施一批事关全县发展、拉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五年累计完成240亿元,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后劲。

重点要抓好2.78万亩用地指标的争取:

工业园南区1.2万亩、工业园北区1000亩,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南河湖一期工程800亩、二期5000亩,用于高档别墅群、精品住宅小区、会务中心、农家旅馆、防洪堤、水土保持等主体生态功能区项目建设;黄沙坑经双霄至黄埠公路建设用地1825亩;双溪风打坳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用地10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4000亩;东山寺等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用地1200亩;科教文卫等其他社会事业建设用地1000亩。

  

(二)完善交通运输架构。

重点构筑连接赣州主城区的便捷交通循环网,加快推进与周边县市相连的陆上通道,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

抓好“出口路”建设,争取南康唐江至江山一级公路建设,对接厦蓉高速公路高标准建成高速公路江山连接线至黄塘迎宾大道及江山大桥,争取建设S230省道江山段(双溪荷树坳至平富分水坳),规划建设与赣粤高速、京珠高速、106国道等国、省道连接线,打通出县通道,形成东接赣州主城区,南贯广东韶关,西通湖南郴州,北连井冈山的交通网络,扩大经济腹地;抓好“经济路”建设,建成县城至社溪二级公路、梅水至营前二级公路、南河湖环湖公路、县城循环公路、黄沙坑经双宵至黄埠公路、金山大桥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公路;抓好“通村路”建设,完善县内交通循环网络,有计划地实施通组(含断头)公路。

规划建设库区沿岸码头泊位,畅通水路交通。

到2015年,全县高速公路达22.5公里,一级公路达28公里,二级公路达52公里,三级公路达225.1公里,四级公路达1383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油)水泥路、80%以上自然村通公路。

  (三)强化水利安全保障。

着力构建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等四大体系。

实施县城防洪堤工程、南河湖生态经济区防洪工程,推进主要圩堤和营前石溪河、寺下河、紫阳河、中稍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五河”(注释4)流域的防洪整治工程。

实施白石坑等16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全县349座重点病险山塘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维修改造2195座山塘,切实保护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

加大灌区末级渠系和田间渠系配套建设力度,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五年内组建农民用水协会65个,全面完成梅岭、营里陂和平富灌区维修改造与续建配套建设,每年筹措建设资金400万元以上,新建“七小水利”工程150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50亩。

启动赣州市饮用水工程建设,完成乡镇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城镇供水水平,基本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增强基本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

  (四)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