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539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

《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

范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件www.5y

  

  [教学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重点]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

  [教学设想]

  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

然后进行拓展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词

  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问:

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

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宏伟,可以说亘古未有。

齐背《沁园春•雪》。

  二、学习《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壮美的风格体现于他的绝大多数诗词中。

他不但在《沁园春•雪》中体现了这种壮美,而且在同词牌的《沁园春•长沙》中也体现了壮美之情。

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充分感受一下这种壮美,这种气魄。

  1.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成立。

1925年秋,毛泽东自韶山到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游岳麓山。

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

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

“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

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2.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抒发,并跟录音朗读。

(三遍——听、跟、读)

  3.讲解与理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多说。

  首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字典初步阅读理解这首词,对于不明白的字词意思提问。

接下来进行理解提问:

  

(1)问:

作者在词中都写到了什么?

(总体感知)(让学生说,说不完整不要紧)

  ——上阕: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

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深入分析:

  上阕:

  问:

上阕写了什么?

  ——描绘湘江秋景。

  

(2)开头三句解说:

  寒秋:

深秋。

深秋天凉,所以叫“寒秋”。

  湘江:

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

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橘子洲:

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古时洲上多产美橘,因此得名。

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水陆洲”。

  问:

这三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

寒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滔滔北去。

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

  ——突出诗人爱秋而不惧严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

一人在这里独自游览,能更好地赏景并回忆从前在这里的革命活动。

置“独立”于句首,加以强调,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3)问:

词中哪几句是描绘秋景的?

这秋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从“看万山……竞自由”。

  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感觉。

  问:

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看”字。

一个“看”字领起以下七句,这些景色都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

  (4)问:

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词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万:

言山之多。

万山:

群山。

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

万,言多,非确数。

诗词中凡言“万”“千”“百”,义多同此。

  遍:

言红之广。

红遍:

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层:

言林之厚。

层林:

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

  尽:

言染之深。

全、都之意。

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染: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也写出了秋色之深。

  以上四句,让我们想起了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色彩之浓烈令人心中充满热情。

  漫:

言江水满溢之状。

  碧透:

言江水碧绿透明至极。

  百舸:

泛指众多的船只。

汉•扬雄《方言》卷九:

“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

破流争相行驶。

三国魏•嵇康《琴赋》:

“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争:

言千帆竞发之势。

  鹰击:

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

“季秋霜始降,鹰隼击。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

“故立秋而鹰隼击。

”皆谓鹰搏杀凡鸟。

这里借用“矫健有力”之意。

  长空:

广阔的天空。

  翔:

言鱼游得轻快自如。

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万类:

万物,指一切生物。

  霜天:

深秋季节。

深秋霜降,故称。

  竞:

竞争,竞赛。

此句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在这幅绚丽的秋景图里,诗人的目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5)问:

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问:

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由眼前的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

于是提出谁主宰大地的问题。

这里,主要就是指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7)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

  以上三句意谓:

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

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

  下阕:

  解说:

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

学生朗读下阕。

  (8)峥嵘:

(7)“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

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

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

携手而来。

  百侣:

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

“岁峥嵘而愁暮。

”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

“岁月惊峥嵘。

”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9)问:

诗人都回忆了什么?

从哪里到哪里?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说明:

1915年,毛泽东组织长沙第一师范进步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张干被迫离校;

  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

在它的宣言中曾说:

“什么不要怕?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

]

  (10)问: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

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

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4.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

上阕:

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下阕:

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5.齐背《沁园春•长沙》

  三、拓展、比较阅读

  目的:

充分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

  

(一)《咏蛙》

  咏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解说:

毛泽东这种阔大的胸怀并非是参加革命后才有。

早在……(背景)

  写作背景:

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

凡是来东山高小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

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

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毛泽东则写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

校长李元甫高兴地说:

“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这首诗体现出一种王者之气,一种霸气。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流露出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二)《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的诗词为什么有如此宏大的气魄,如此壮阔的境界?

  ——这与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不开,与他伟大的胸襟,英雄的胆略和气概分不开。

  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心胸的人那里,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重阳登高,杜甫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一种激愤与悲愁。

而毛泽东,则写下

  采桑子

  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作背景:

红四军内部意见不一(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不同意实质上是军事冒险的中央的指示意见),毛泽东暂时离开了领导岗位(被调离),做地方政府工作。

当时他身体有病,便带病深入基层到地方搞土地革命斗争。

10月,在乘担架赴上杭的途中,时值秋天,面对闽西绚丽夺目的秋色,毛泽东顿发诗兴,创作了这首词。

  (古代抒写人生的诗词,尤其是借秋抒写人生的诗词,许多都有感伤的色彩。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从这首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乐观豪迈的情绪——词中的秋色比春光还要美好,战地上的野菊简直令人陶醉,强劲的秋风使人无比爽快。

词中充满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超的审美情趣。

  ※蕴含深邃的哲理——充满辨证思想:

  1、人生有限(“人生易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宇宙无限(“天难老”,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并不慨叹人生短暂,而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地告诉人们:

新陈代谢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每个革命者都应该正确对待生命的价值,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提起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流血牺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等,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

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

而正义战争,革命战争,目的是推翻腐朽的统治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给更多的人带来和平,带来幸福。

所以,毛泽东在词中才盛赞“战地黄花分外香”。

  (三)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与陆游比较)

  目的:

通过比较,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解说:

中国历来不缺乏爱国者。

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陆游、辛弃疾,他们的许多诗篇都抒写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陆游)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

  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

  

  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

  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注解:

1、在毛泽东《咏梅》词题目之下,有一说明: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2、烂漫:

色彩绚丽夺目,兼有盛开的意思。

  3、驿:

驿站,古代官办的交通站。

  4、无主:

没有主人,即无人欣赏的意思。

  5、著:

同“着”,遭受到。

  6、无意:

不想,没有心思。

  7、苦争:

力争,苦苦地争。

  8、一任:

完全听凭。

  9、群芳:

百花。

喻在朝廷里的投降派。

  10、妒:

妒忌。

实际上就是说排挤、打击。

  11、零落成泥碾作尘:

梅花飘零落地,与泥土混在一起,又被驿站外过往的车马压碎变作了灰尘。

  12、香如故:

香气还和过去一样。

喻政治上操守不变。

  写作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去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作准备。

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

又联系到国内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对中国大肆攻击,苏联也因与中国共产党有原则上的分歧而对中国施加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更是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咏梅词。

  陆游写作这首词是在48(49)岁,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比较:

  环境:

陆游词:

萧索、凄苦、寂寞;

  毛泽东词:

险恶。

  对环境的态度:

陆游词:

“愁”,对凄苦环境的无奈;

  毛泽东词:

“俏”,写出梅不畏严寒,不畏险恶的精神。

  行为:

陆游词:

遭受嫉妒、打击,遭受摧残,但保持高洁的品质;

  毛泽东词:

不为己,只为人;不居功,不自傲;乐观。

  写作心态:

毛泽东的这首词在内部传阅时,曾有几句话:

“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此作此词。

”而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却与陆游相反。

  陆游用梅花自喻,把自己不得志而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寄托在梅花身上,造成了幽独冷落之感。

  主题:

毛泽东咏梅词:

突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中傲然开放,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展示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陆游咏梅词:

上阕写梅的艰难处境,下阕托梅言志。

通过描写在黄昏凄雨苦风中孤苦、冷寞的梅花形象,表现梅花与群芳对立,孤芳自赏,自傲的品质,慨叹自己空有报国志,终无施展时的落寞。

  形象:

毛泽东咏梅词:

塑造了战斗的,乐观的,胜利者的形象。

  陆游咏梅词:

封建时代一个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坚决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者形象。

  (四)延伸阅读——课外自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可与苏轼的《江城子》(悼念妻子王弗)进行比较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骄杨:

矫健、坚强的杨开慧。

杨开慧(1901——1930年),毛泽东妻子。

因叛徒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2.柳:

柳直荀烈士(1898——1932年),毛泽东战友,李淑一丈夫,被敌人杀害。

  3.轻飏:

轻轻飘扬。

  4.重霄九:

即九重霄,指天的最高处。

古代以为天有九重。

  5.问讯:

试问,借问。

  6.吴刚:

汉朝西河人。

传说他学仙,犯了错误,罚他到月宫砍桂树。

  7.何所有:

有什么。

意思是如何款待忠魂。

  8.舒广袖:

舒展宽而长的袖子,指舞蹈的姿态。

  9.且:

姑且。

  10.忠魂:

忠诚的英灵,指杨、柳二烈士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英灵。

  11.曾:

已经。

  12.伏虎:

降伏恶虎。

指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3.顿作:

一下子变成,顿时变成。

  背景情况:

李淑一是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同窗好友。

其夫柳直荀参加革命活动被杀害。

她1957年2月写信给毛泽东,并附上她1933年因怀念丈夫而填的一首《菩萨蛮》。

5月11日,毛泽东复信并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苏轼的《江城子》写于他40岁时,当时他正在密州任太守,距离家乡有千里之遥。

苏轼19岁与16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恩爱。

但王弗活到27岁就去世了。

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在这十年中,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到压制。

到密州后,又逢凶年,生活也十分困苦。

  比较:

  主题:

苏轼:

借悼念爱妻王弗,抒发他十年中,虽怀“奋励有当世志”,但却宦海沉浮,仕途失意,坎坷不得自由,生活颠沛艰辛和无限郁闷悲观之情。

  毛泽东:

借奉和李淑一词,怀念爱妻杨开慧,战友柳直荀两位革命战士,颂扬革命,颂扬先烈为革命生死以之的献身精神,以激励还活着的人们。

  意境:

苏轼:

悲凉。

格调抑郁、愁苦。

  毛泽东:

境界寥廓而高远,静穆而庄严。

格调高昂,是革命浪漫主义。

是一种赞美与激情。

  件www.5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