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反对.docx
《圣诞节反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圣诞节反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圣诞节反对
圣诞节反对
篇一:
对圣诞节的看法
圣诞节是指12月25日,平安夜是指12月24日是圣诞前夕,称为圣诞夜,也称为平安夜。
届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
圣诞之夜必不可少的节目是Party或聚会。
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
圣诞之夜,父母们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统袜里。
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与改革开放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在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进了许多洋节日,但这些洋节日在我国多数是消费节日,年轻人过洋节也只为同朋友小聚、放松而已,大部分中国人并不了解这些洋节的真正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很热于过平安夜与圣诞节,每年圣诞节前后都会有人提出抵制洋节日并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
另一部分人则反对抵制洋节日,认为过洋节不过图个热闹,不代表摒弃了传统文化。
今年的平安夜,西北大学对学生提出了禁止过圣诞节的要求,并播放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片要求学生们观看,无独有偶,温州市教育部门也禁止了各级学校的圣诞活动。
对于学校强制禁止学生过圣诞节的做法,不少人表示支持,但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作为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中国人,我认为,一方面,对圣诞节一味抵制是没有用的,反而更加引起人们对圣诞节的关注,而圣诞节作为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火起来也说明了圣诞节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从世界范围内说,随着“圣诞节”演变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消费主义“狂欢节”,“圣诞节”已失去了其真正的宗教意义。
而且,现在的“圣诞节”即使在西方也都已逐渐远离宗教意义了,至于中国人过的“圣诞节”则更是离之十万八千里。
就像北京的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说的那样:
“我们并不真正关心圣诞节在其他方面意味着什么。
我们喜欢圣诞节因为他给了我们一个与朋友联络、放松的机会。
”而从历史上看,几千年来外来文化一直在不断地进入中国,就连满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也未能抵挡得住西方文化的传播。
从胡服骑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汉代佛教传入、唐代西域文化传入、敦煌曲子词、元代阿拉伯科学技术的传入、明代天主教文明的传入、明代北京天文台仪器的制造、大明历法的编造以及胡萝卜、胡琴、胡辣汤、胡饼、烧酒、胡桃、葡萄、番薯、马铃薯、辣椒等作物的传入,都说明了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几乎方方面面都受“西洋文化”的影响。
对于洋文化,去其糟泊,取其精华,利用洋文化来促进和丰富本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带来福音,才是对待洋文化、洋节日的正确态度,一刀切的方法和态度不可取。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难免有脱节的地方,建设新文化,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才是发扬中华文化的根本。
新文化的创立必须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前提,节日的形式可以有变更,但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定要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另外,无论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定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任何一种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时必然要随着各地的本土文化土壤的不同而变异,从而产生本地的新文化。
就像古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土就变成了中国佛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毛泽东思想一样。
一种新的中国化的西方文化已经在中国萌生而且还将
不断茁壮成长,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应该拥有一颗博大的胸怀。
几千年来我们民族正是凭借着博大的胸怀容纳了无数的外来文明成果,我们接纳她消化她,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海纳百川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文中所言: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我赞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并将他推广到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和享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我们也不应该自绝于世界文明之大流,不应该盲目抵制世界优秀文明遗产。
篇二:
圣诞又上位,传统文化堪忧(评论)
西方的圣诞节又来了,我们周围不少超市的营业员又戴上了圣诞帽。
大大小小的营业点又在门口放了几棵圣诞树,并且挂了各式各样的彩灯。
把城市面貌装饰一新,还放着圣诞歌。
而另外一些年轻人,到处嚷嚷着过什么平安夜!
这样的狂热,竟然发生在一群中国人、一群非基督徒身上,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关于中国人沉迷于圣诞节,我早已发表过不少感慨。
在我以前的文章如《民族节日》中我就非常反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过于沉迷于西方的所有节日。
我向来认为,这种怪象体现了一些年轻人对基督教的无知,反映了一种盲目崇洋的浮躁心态,这完全说明了信仰问题的空壳化、娱乐化。
我向来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我们中国人,然而现在中国人的种种做法使我不能不说了。
目前在中国年轻一代的心目中,传统文化的日趋淡化是个很令人忧心的问题。
我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问了一群正嚷着吃苹果过平安夜的身边同学。
他们都已读高中了,居然不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中秋节又是哪一天,清明节又是哪一天。
甚至,连元旦与春节都分不清楚。
大多都认为元旦就是春节,春节就是元旦。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知道圣诞节是哪一天,情人节(当然是西方的)是哪一天,愚人节又是哪一天。
现在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爱看美国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电视剧。
为此很多人还又开始迷恋上了吃泡菜。
中国的电影与电视剧,他们几乎不看,就是看了,也说太差了,无法满足他们心目中的欲望。
目前广电总局下发新规定,决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我想这又为韩剧迷提供了一个看韩剧的好机会,看得更过瘾了。
我们当然知道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发生碰撞,必然有交流的过程。
我们也不是完全的排斥一切外来文化,不与其他的国家交往。
但过于沉迷外来文化而淡忘,甚至全盘西化,这就又旧病重发了。
文化交流也必然是对等的,而不是一种文化一味的处于弱势,而作为弱势的一方,如果没有半点的危机意识,那是可悲和危险的!
特别是现在西方的少数国家还在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与文化霸权主义,把它们的文化慢慢渗透到中国,使它们的价值观念侵蚀到我们中国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中。
使我们当代年轻人慢慢淡忘中国的传统文化,慢慢地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与法律观,使中国文化慢慢消亡!
曾有一位文化巨匠说过: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完全灭亡了!
我想,假如没有长辈的不断提醒与操作,放任现在的年轻一代去过日子,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可能消失!
一年到头除了国庆、五一,就只剩下情人节、愚人节和圣诞节这几个西洋节日了。
这!
决不是危言耸听!
国家在这方面也有所责任与缺失。
如在近几年才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
篇三:
中国人为什么过圣诞节的反思4篇
“中式圣诞”背后的娱乐表达与文化困境
作者:
王传涛
“中国式”圣诞节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中国矛盾:
圣诞节在中国已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节日,相关的生意非常红火,但中国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
圣诞节传统在中国还很年轻,但是与中国数百年来吸收和改造的许多外国风俗一样,中国的圣诞节也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对于外来者来说,这些中国特色有时令人着迷,有时令人困惑。
(12月25日华盛顿邮报)
看到敲锣打鼓、发海报的圣诞老人,就如同看到在灵岩寺或故宫里的星巴克,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
面对这样不中不西的文化景象,西方人看着不舒坦,国人看着也是非常纠结。
国粹主义者更会大呼保护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软侵略,甚至会发起抵制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行动。
按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式圣诞”这个怪胎,应该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产物。
那么问题自然而来,“中式圣诞”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式圣诞”?
圣诞节,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和历史文化土壤。
但是,在我国,圣诞节只是一种狂欢。
看电影、搞促销、大酬宾、大甩卖?
?
确切来说,这是一种商业的狂欢。
但是,除了商家的刻意炒作,我国民众对于圣诞节就真得无欲无求吗?
答案当然否定的。
一份“中式圣诞,你怎么看”的网络调查显示,有39.2%的人选择了“无论中式西式,开心就好”。
也就是说,至少有1/3的国人是喜欢过圣诞节并且以此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的。
圣诞节,是一种娱乐表达。
就如同2月14日“情人节”,也如同11月11日“光棍节”,更如同20XX年1月4日这个“一生一世节”,圣诞节,或许只是国人娱乐一把的一个载体或是借口。
当下而言,国人的生活压力不小,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城市人的恒产和恒心,很多年轻人都在默默无闻地奋斗着,织造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
超快地生活节奏,需要让国人停下步伐来休息片刻,看一看路边的风景,完成几次心灵的沉淀。
西方节日的泛滥,其实证明了国人娱乐心态和休闲心态的回归。
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这反映或者说代表了国人的一种休闲诉求——当下的城市生活,需要给市民们放个大假。
单位不放假,那就自己放假。
而且,公共假期要安排的更加合理。
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放假通知,20XX年,国人共有29天的公共假期,可是,细细一算,其实总共不过放了11天假。
放假变成了“挪假”。
“挪假”或许也并非完全是错,前提是挪得要合理。
今年的元旦假期安排,就不怎么合理。
夹在五天假期中的12月31日(星期一)被划定为工作日,就有失人性化。
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都安排了假期,这似乎是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其实不然。
这些假期虽然基本都在放假,但与休闲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却都与功利的“刺激消费”有关。
至于传统习俗,政府部门更是不买账——假日里只有经济,又哪里有文化?
对于公众而言,假日里只有拥挤和伤不起的休闲观,又哪能对传统节日感兴趣?
西方文化,或许并非太过强势。
传统文化未必也太过脆弱。
东西文化的整合与传统文化的固守,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心理作为基础。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建成所谓的“休闲社会”,假期体制不能还公众一个正常的娱乐心态,生活压力居高不下,物价、房价层层攀升,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建立健全,则公众就会以娱乐为借口,给自己多找几个娱乐假期。
中国人为什么过圣诞节
作者:
王飞
每年的12月底,一个名词就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口中:
圣诞节。
12月25号前后,大街上布满了圣诞节的庆祝标语,年轻的人们早早的开始盘算着如何度过平安夜,盘算着选购圣诞礼物。
在这样一个没有假期的节日里,消费的上涨不亚于国家法定节假日。
当然,中国的基督教徒和外国人士庆祝圣诞节是我们欢迎的,但那些在平安夜狂欢的中国年轻人甚至小学生中,有多少人是基督教徒?
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圣诞节的含义?
也许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只是西方人在圣诞节那天也要狂欢,因为对于西方来说,圣诞是个重大的节日。
可他们或许不了解,西方国家
中不信奉基督教的人群对于圣诞节并不是很热衷,更不用说一些非基督教国家了。
他们或许更不了解,西方人是从来不过春节的。
试问那些在平安夜狂欢的中国人,有什么理由过圣诞节?
你们在庆祝什么?
也许这许多年来,圣诞节就像西餐厅、酒吧、美式快餐一样,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被中国人所接受,可这种文化,在中国的立足点是什么?
是信仰?
是崇拜?
亦或是盲目的追随?
那些不信奉基督的中国人,有什么理由过圣诞节呢?
商人只知道在圣诞节间,利润会成倍上涨;情人只知道,在圣诞节间要互送浪漫的礼物;年轻人只知道,在圣诞节间要进行盛大的狂欢。
不可否认,圣诞节已经成为中国人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尽管过节的大多是年轻人,但这些未来中国的主力军,其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样说是小题大做,在圣诞节大家都是凑凑热闹。
可是,“凑热闹”不能成为一个节日在中国“盛行”的理由。
谁也不能否认,圣诞节的兴起已然成为中国年轻人逐步加入“洋潮流”的一个代表。
在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今天,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也许远比经济制度来的猛烈!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精神的体现,我们既然能够抢着西方人的传统节日过,自己的传统节日有什么理由去抛弃呢?
前不久,韩国人抢先申请“端午节”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