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7985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 二 非 攻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六单元二非攻Word版含答案

非__攻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园圃(pǔ)  2.攘人(rǎnɡ)  3.犬豕(shǐ)

4.栏厩(jiù)5.扡衣(tuō)6.衣裘(qiú)

二、通假字

1.其不仁兹甚通滋,更加

2.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同拖,强夺

3.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通辨,分别

三、古今异义

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古义:

从,跟从;而,并且   今义:

顺承关系的连词

四、一词多义

1.则

2.遗

3.苟

4.以

5.国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从而誉之誉:

赞美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以亏人自利也亏:

使……亏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也”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栏厩取人马牛(“甚”后省略介词“于”)

(三)宾语前置句

以亏人自利也(“自”作“利”的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评析] 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却不知其错误,反而跟着去赞美它,称之为义。

这可以算是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墨子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称赞战争、支持战争、参与战争的错误做法,反映了他强烈反对一切战争的观点。

其“非攻”的基本观念也正是对当时社会和平的一种愿望。

2.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评析]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

墨子以类比的方式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混淆是非,尤其是混淆义与不义,把战争当作正义之举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从而逐层深入地提出自己反对战争的主张。

[问题1] 第1段,文章从何处入手进行分析的?

[明确] 从“窃人桃李”人人皆“以亏人自利”而大加指责、责罚入手进行分析。

[问题2] 第1段中,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

[明确] 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不义,再说到窃人马牛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之人并抢夺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

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颂大的不义,可以说是荒谬之至。

这些不是多余的话,是为了对比,来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征,使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楚。

[问题3] 第2段,文章用什么方法证明“不辨义”与“不义”的?

[明确] 用天下之君子只知非小不义(杀一人等)而誉大不义(攻国)的自相矛盾的行为来证明的。

[问题4] 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的战争吗?

为什么?

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

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

墨子将战争分为“诛”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讨灭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非正义战争。

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对攻战反对。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闻则非之         (责怪,反对)

B.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超过)

C.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得到)

D.以亏人自利也(损害)

解析:

得:

捕获,抓住。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B.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C.若以此说往

D.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解析:

A项,“兹”通“滋”,更加。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B.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C.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D.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解析:

A项,“爱人”,关爱别人;B项,“少见”,看见很少的;C项,“从而”,跟从,并且;D项,“后世”,后代,与现代汉语同。

答案:

D

4.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以亏人自利也

A.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B.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C.此则天下之害也

D.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解析:

A项为省略句,B项为正常句式,C项为判断句,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

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偷盗)

B.从而誉之(称赞)

C.情不知其不义也(内心)

D.罪益厚(深重)

解析:

C项“情”意为“确实,的确”。

答案: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表顺承,就;表转折,却。

B项,均为代词,他。

C项,以,根据;因为。

D项,其,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

答案:

B

7.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以偷盗和杀人比喻掠夺战争,说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B.墨子认为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C.“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这句话是说黑白之间是辩证的,黑色可以转化为白色,白色也可以转化为黑色。

D.墨子认为偷盗、杀人乃至战争都是不正义的行为,因为这三者都是“亏人自利”的,而且损人越甚就越不义,罪越大。

解析:

C项中这句话是为进一步批评“大为不义”,不但没有按常理受到谴责,反而被当作义记载下来。

答案:

C

8.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凡是损害别人的都是不义,不义战争对人的损害最严重,罪过最大。

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宣示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曰:

“殷其乱矣!

”武王曰:

“其乱焉至?

”对曰:

“谗慝胜良。

”武王曰:

“尚未也。

”又复往,反报曰:

“其乱加矣!

”武王曰:

“焉至?

”对曰:

“贤者出走矣。

”武王曰:

“尚未也。

”又往,反报曰:

“其乱甚矣!

”武王曰:

“焉至?

”对曰:

“百姓不敢诽怨矣。

”武王曰:

“嘻!

”遽告太公,太公对曰:

“谗慝胜良,命曰戮②;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

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

”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

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

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

胶鬲曰:

“西伯将何之?

无欺我也!

”武王曰:

“不子欺,将之殷也。

”胶鬲曰:

“曷至?

”武王曰:

“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

”胶鬲行。

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

军师皆谏曰:

“卒病,请休之。

”武王曰:

“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

至殷,因战,大克之。

此武王之义也。

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

殷长者对曰:

“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

”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

武王怪之,周公曰:

“吾已知之矣。

此君子也。

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

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

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

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贵因》)

[注] ①候:

侦查,刺探。

②戮:

暴乱。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敢诽怨矣    (指出过失)

B.天雨,日夜不休(雨水)

C.武王疾行不辍(快,急速)

D.夫审天者(观测)

解析:

雨:

下雨。

答案:

B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B.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C.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D.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解析:

“吾已令胶鬲”句意不完整,不能断开,排除B、D;“是”前应断开,排除C。

答案:

A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情况,但每次都没贸然出兵,直到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决定对殷商用兵。

B.在殷商邪恶当权、贤德出逃、行军计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准备的情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商纣,根本原因在于善于顺应人心。

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

周公旦巧妙的猜度解释,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国土广大、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打败。

解析:

并非不战而胜。

原文有“至殷,因战,大克之”之句,虽然也有“适令武王不耕而获”的句子,但只是作者评论的话。

答案:

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

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样看来,武王本来就知道纣王是无法与自己为敌。

善于运用敌方的力量,还有什么敌手呢?

(2)他人(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纣王)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处呢?

(3)至于约定了日期却不如期赴约,说了话却不守信用,这是殷商灭亡的原因。

参考译文:

周武王派人刺探殷商的动静,那人回到岐周禀报说:

“殷商大概要出现混乱了。

”武王说:

“它的混乱达到什么程度?

”那人回答说:

“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

”武王说:

“混乱还没有达到极点。

”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

“它的混乱程度加重了。

”武王说:

“达到什么程度?

”那人回答说:

“贤德的人都出逃了。

”武王说:

“混乱还没有达到极点。

”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

“它的混乱很厉害了!

”武王说:

“达到什么程度?

”那人回答说:

“老百姓都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了。

”武王说:

“啊!

”于是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说:

“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叫作暴乱;贤德的人出逃,叫作崩溃;老百姓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叫作刑法太苛刻。

它的混乱达到极点了,已经无以复加了。

”因此挑选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名,朝会诸侯时以甲子日为期兵至牧野,而纣王被擒获了。

这样看来,武王本来就知道纣王是无法与自己为敌。

善于运用敌方的力量,还有什么敌手呢?

武王伐纣到了鲔水,殷商派胶鬲刺探周国军队的情况,武王会见了他。

胶鬲说:

“您将要到哪里去?

不要欺骗我。

”武王说:

“不欺骗你,我将要到殷去。

”胶鬲说:

“哪一天到达?

”武王说:

“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拿这话去禀报吧!

”胶鬲走了。

天下起雨来,日夜不停。

武王加速行军,不停止前进。

军官们都劝谏说:

“士兵们很疲惫,请让他们休息休息。

”武王说:

“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禀报给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达,这就是让胶鬲没有信用。

胶鬲没有信用,他的君主一定会杀死他。

我加速行军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

”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的郊外,殷商已经先摆好阵势了。

武王到达以后,就开始交战,结果把殷商打得大败。

这就是武王的仁义。

他人(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纣王)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处呢?

正好让武王不战而获胜。

武王进入殷都,听说殷有个德高望重的人,武王就去拜见他,问他殷商灭亡的原因。

那个德高望重的人回答说:

“您如果想要知道,那就请定于明天日中之时。

”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提前去了,却没有见到那个人。

武王感到很奇怪,周公说:

“我已经知道他的意思了。

这是个君子啊。

他本来就采取不亲近自己君主的态度,现在又要把自己君主的坏处告诉您,他不忍心这样做。

至于约定了日期却不如期赴约,说了话却不守信用,这是殷商灭亡的原因。

他已经用这种方式把殷商灭亡的原因告诉您了。

观测天象的人,观察众星运行的情况就能知道四季,是因为有所凭借;推算历法的人,观看月亮运行的情况就能知道晦日、朔日,是因为有所凭借;禹到裸体国去,裸体进去,出来以后再穿衣服,是为了顺应那里的习俗;墨子见楚王,穿上华丽的衣服,吹起笙,是为了迎合楚王的爱好;孔子通过弥子瑕去见厘夫人,是为了借此实行自己的主张;汤、武王遇上混乱的世道,面对贫苦的人民,发扬自己的道义,成就了自己的功业,是因为顺应、依凭外物的缘故。

所以善于顺应、依凭外物,就能成功,专凭个人的力量,就会失败。

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所向无敌。

(在这样的人面前,)国土即使广大,人民即使众多,又有什么益处?

三、语言表达

13.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请以一位作家为例,续写下面这个句子。

悲观和乐观,都起源于个人的感觉,而且常是偏重主观的感觉。

悲观主义者不管外界的处境如何,总能从中找到一些让自己沮丧败兴的生活因子。

譬如柳宗元,登山游玩,他想到的是仕途坎坷;雪中垂钓,他体验的是孤独凄清。

譬如卡夫卡,优裕的家境,会让他觉得无比压抑;严谨的制度,会让他觉得无比苦闷。

而乐观主义者不管外界的处境如何,总能找到使自己快乐起来的生活因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譬如海明威,战壕写稿,他恣意着人生的快意恩仇;远海捕鲸,他饕餮着自然的慷慨伟岸。

答案:

(示例一)譬如苏轼,贬谪黄州,他能尽享夜游赤壁之乐;贬谪惠州,他能体验日啖荔枝之乐

(示例二)譬如杰克·伦敦,沙漠淘金,他挥洒着冒险的拓荒豪情;孤身远航,他汲取着磨难的艺术灵感

14.作为一名成年人,如果遇到下面这样的家庭对话,你该如何在父母意见不一时化解分歧?

请写一段话化解父母的争执,不超过100字。

爸爸:

“连续工作学习好长时间了,这个周末我们去东钱湖边玩吧。

妈妈:

“天这么冷,东钱湖有什么好玩的?

我看中了几件衣服,周末一起去逛商场!

爸爸:

“你只知道逛商场买衣服!

妈妈:

“你只知道游山玩水!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妈妈,我听同学说东钱湖边上新开了一家大型商场,这几天正在搞特价活动呢。

我们可以先到东钱湖边上散散心,舒解学习工作的压力,再去商场买衣服,好不好?

墨子的哲学方法(节选)

胡 适

孟子说的“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存心是行为的动机。

《大学》说的诚意,也是动机。

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

推到了极端,便成董仲舒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只说这事应该如此做,不问为什么应该如此做。

墨子的方法,恰与此相反。

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

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

知道了“为什么”,方才可知道“怎样做”。

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方才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始能避风雨寒暑,始能分别男女内外。

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

如今人讲教育,上官下属都说应该兴教育,于是大家都去开学堂,招学生。

大家都以为兴教育就是办学堂,办学堂就是兴教育,从不去问为什么该兴教育。

因为不研究教育是为什么的,所以办学和视学的人也无从考究教育的优劣,更无从考究改良教育的方法。

我去年回到内地,有人来说,我们村里,该开一个学堂。

我问他为什么我们村里该办学堂呢?

他说:

某村某村都有学堂了,所以我们这里也该开一个。

这就是墨子说的“是犹曰:

‘何故为室?

’曰:

‘室以为室也’”的理论。

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

换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个用处。

知道那事物的用处,方才可以知道他的是非善恶。

为什么呢?

因为事事物物既是为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应该改良了。

例如墨子讲“兼爱”,便说:

“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

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兼爱下》)这是说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能应“用”的。

譬如我说这笔“好”,为什么“好”呢?

因为能中写,所以“好”。

又如我说这会场“好”,为什么“好”呢?

因为它能最合开会讲演的用,所以“好”。

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

知识链接: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

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