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风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7014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门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门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门风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门风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门风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门风俗.docx

《三门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门风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门风俗.docx

三门风俗

立夏恰逢“牛生日”

台州小吃“滚烫烫”

食饼筒乌饭麻糍老好卖

立夏又被台州人称为“醉夏”,这一天有吃蛋、青梅、桂圆、麦饼筒等传统习俗。

今年立夏恰逢“牛生日”,我市的传统小吃茶叶蛋、食饼筒和乌饭麻糍等这几天格外走俏,销量比平日翻了一番。

食品一:

茶叶蛋

立夏吃蛋在我市的椒江、临海、三门一带尤为盛行。

当日,记者在临海的一家菜市场看到,许多市民手里拎着一袋袋鸡蛋从菜市场出来。

在一些摊点,由于生意太好了摊主应接不暇,一些消费者反串起”摊主“,自买自称。

一位姓高的女士买了40多个蛋,准备拿回家煮茶叶蛋。

她说,本来家里人就比较多,加上碰到五一黄金周来了客人,所以多买点。

旺盛的需求带动了销量的增长,一位姓徐的摊主告诉记者,立夏这一天,他卖了好几箱鲜鸡蛋,最少也有三四十公斤。

五一黄金周当然以休闲为主,部分市民贪省力,干脆买现成的茶叶蛋,街头巷尾支起了不少卖茶叶蛋的摊点。

在椒江华联超市,商家在靠近门口的柜台上放置了两个特大电饭煲,专门煲制茶叶蛋。

一位正在买茶叶蛋的王女士说:

“差一点忘了今天是立夏,是茶叶蛋的香味勾起自己的记忆。

”而用鹌鹑蛋代替茶叶蛋的市民也不在少数,据一位老大爷介绍,鹌鹑收紧有治疾病,还有健脑的作用,对老年人有好处。

食品二:

食饼筒

台州有句俗话:

“醉夏无麦饼,白碌做世人”。

在黄岩、温岭一带,立夏吃的是一种叫食饼筒的食品。

在一些小巷口和菜市场边上,小贩们一边摊着食饼筒的皮,一边张罗着生意,忙得不亦乐乎。

在黄岩青年路孔园附近,不足百米的路段,竟设有三个卖食饼筒的摊点,生意都相当不错。

一位摊主告诉记者,她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摊食饼筒,忙到现在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至于卖了多少,嘿嘿,现在还不好说。

等候在一旁的陈女士说,这个摊制作的食饼筒在黄岩是小有名气的,她特意跑到这里买,已经等了一个小时还没轮到。

食品三:

乌饭麻糍

今年的立夏恰好是农历四月八,因为这一天是“牛生日”,所以台州农家有耕牛息耕的说法。

在这一天里,农家里采乌桐叶捣成汁水擦洗牛,叫“浴牛”。

用乌桐嫩叶捣汁煮饭,或捣成麻糍,呈片状,色泽青亮,有清香,叫“乌饭”或“乌饭麻糍”也称“乌饭馍粢”。

今年两节碰在一起,自然是“热”上加“热”。

黄岩的柔桥菜市场门口,一位有点福态的摊主说:

“今日,卖乌饭麻糍的摊点特别多,但生意还算可以,许多人买去当早点吃,早上手都卖酸了。

”一位带着小孩的年轻妈妈说:

“其实,自己不是喜欢吃这类食品,买麻糍主要给小孩吃,让她知道这个古老的习俗。

4礼仪习俗婚嫁

说亲:

通过媒妁往来介绍男女双方及家境情况,两家访得门当户对,则初步议定联姻。

合八字:

男方喜欢,女方允诺,女家把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交媒人送给男家。

男家将“八字”压在灶司爷前,预卜吉祥。

3天中平安无事,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属相合,无冲克,则定亲。

定婚:

俗称“递恳贴”。

男方将“恳贴”和已议定聘金、首饰(如戒指、项圈、手镯、耳环)、衣料、果品等,交媒人送至女家。

女家回“允贴”,并回赠喜果(红蛋、红花生、红银杏、红栗)等,意示结缘。

送聘:

俗称“送日子“,男家由星相家择定婚期,用红书帖写好迎娶日期,连同“日子钱”、衣料、庆篮担(内放鲜鱼、猪腿、鱼胶、鸭蛋、垂面、糯米)送至女家求娶。

女家视“日子钱”多少决定妆奁厚薄。

迎娶:

男家盛备筵席货物,女家置办妆奁,届时男女两家办喜事。

男家堂前张灯结彩,门窗、房柱皆贴喜联。

先发“送庚”,再鸣炮发“轿”。

待来迎娶的到来,女家孩童在台门用竹杠横档拒之,带轿人要拿出准备好的红包,请求开门,才得入内。

谓之“开门包”。

嫁妆启程,鸣炮升轿,唢呐齐鸣。

新娘和母亲都要哭泣,表示不愿离开。

姐妹及亲姻送至村外。

男家请当地有名望之人前来迎接,称“接轿”。

新娘花轿,一路上行人都得礼让,官轿亦不免。

迎至男家,伴姑扶新娘下轿,由小孩先接,俗名“取取轿”,然后由伴姑扶新娘踏着传递的红口袋入新房。

男家先送桂圆茶、汤垂面,新娘吃几口,转给新郎吃,取和合之意。

敬茶:

第二天,新娘下厨烧茶,请长辈吃茶,行跪拜礼,长辈要给“见面钱”。

望三日:

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的兄弟必用庆篮担和红口袋担,内放海味名茶、麻糍、状元糕等食品,来看望姐妹,请亲戚入席,称“望三日”。

新娘家亦办丰盛的筵宴送行,谓“请新舅”。

喜庆 

祝寿:

民间一般年至60至(59岁),在涎辰日开始做寿,乡村谓“做生日”,由女儿送长寿面之类表示心意。

生育:

孩子出生后,生母坐房一个月,称“坐月里”,娘家送去白鲞、豆腐皮等,婴儿出生满一月,要剃除胎发,后脑久留一撮头发,称“长命发”,婴儿出生满一年,俗称“对周”,一般人家人家做对周馒头、对周粽分送三亲六眷。

以后婴儿去外婆家,背上背着“铜钱剑”,腰系隔年皇历,额上涂一点锅底煤,俗称“望外婆”

5节庆

一.除夕和春节

除夕和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回家欢度佳节。

县人过节,大都是从腊月廿四就开始准备。

掸扫房内外浮尘垃圾,洗涤衣被、家具、炊具,谓之“掸尘”。

故有“廿四掸灰尘,廿五送长工”的俗谚。

接着屠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打糖,家家主妇忙个不停。

6

二.元宵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台州向例十四日为元宵,相传始于元未农民义元宵节,据守台州,惧朱元璋乘节袭击,故提前一天过节。

县人过元宵节,中午均吃“麦焦”,入夜组织迎灯。

7

三.清明节

清明,为民间扫墓祭祖之节。

家家具青麻糍、青团上坟扫墓,加土插幡,焚化千张,奠祭鸣炮。

四.端午

家家门挂菖蒲剑以镇邪,四壁喷雄黄酒以驱五毒(蛇、蝎、蜈蚣、蚊、蝇)。

姑娘们在端午前几天赶制香袋。

用彩绸绣上丝线,赠给新邻儿童佩戴消灾,以及相互比美。

五.夏至

乡间习俗包羹(扁食)吃。

旧时种植中稻,插秧结束,也要包羹,称“了田羹”。

六.六月六

六月六日,古称天贶节,曝衣晒书,防止虫蛀,故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谚,这天,县人家家户户做馒头过节,牵狗洗浴,可除垢灭蚤。

俗谚“六月六,狗洗浴”

七.中元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名叫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乡民历来有烧“麦焦”祭祖的习俗。

八.中秋节

我县皆在八月十六日过节,吃月饼。

县人还习惯选中秋节定亲送聘,取团圆之意。

此俗现在仍盛行,城镇居民大都备酒设肴,欢聚赏月,亲戚好友以月饼为节礼相赠送。

九.九月九

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又称重九。

旧时有登高饮菊花酒之举。

县人习惯做麻糍过节,乡村妇女、儿童去野外采摘菊花,晒干装入枕头,称“菊花枕”,谓可清凉解毒。

十.冬至

冬至日,家家备办酒菜,做“冬至圆”过节,冬至圆有甜、咸两种。

甜的多裹无赤豆沙,取团圆之意,有“冬至甜圆”之说。

并有祭祖的习俗。

15拜师学艺

旧时向工匠(铁、木、泥水、石、竹)学艺,通常央人引荐,送礼拜师。

当徒3年,学艺期内一般只给洗理费或零用钱,期满出师,办一桌丰盛的酒席送至匠师家,称为“谢师”,匠师请同业老辈亲朋戚友宴饮。

16帮工互助

旧时农家婚丧喜事,奠基造屋,所需杂工,村人都是互帮互助,只供酒饭,不付工资。

如造屋的奠地基、扛树、抬石块,砌墙、竖屋做忙工等,都请村人互助。

不管助工多少,竖屋时请吃酒即可,此种互助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17三门特产民谣

旗门青蟹健跳鱼

平岩泥螺蛇蟠蛏

东郭青苔铁场蛎

亭旁豆面横渡芋

晏站虾虮鲜又细

猫头黄鱼黄又肥

里浦毛潮笑眯眯

从岙对虾没腥味

洞港海鲜好风味

18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

“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

“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19崔溥足迹始于沿赤

516年前的农历正月十六、十七日,朝鲜进士崔溥因遭风暴漂流到浙江三门获救登陆。

今年2月6日、7日即农历正月十六、十七日,韩国的3名记者和一名翻译以崔溥的《漂海录》为“导游图”来到三门,寻访崔溥足迹。

经中方考证、韩方认定,崔溥“登陆点”始在浙江省三门县沿赤牛头门。

  崔溥(1454年~1504年)字渊渊,号锦南,明朝朝鲜全罗道罗州(即今韩国务安郡)人,24岁中进士第三名,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员),奉王命赴济州岛执行公务。

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初,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丧,与同船的从吏、护军、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风暴袭击。

崔溥等在海上漂流14天,依靠“或细嚼干米,掬其溲溺以饮”维持一线生命,最后漂至“大唐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1940年三门建县前分别属于临海、宁海两县)。

  崔溥一行登陆之初被疑为倭寇,后送“桃渚所”经审查排除嫌疑,即受到中国官员和老百姓的礼遇和护送,自台州走陆路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故国(见右上图)。

崔溥在中国经留4个半月,行程4000余公里。

回国后用流畅的汉文,以日记体叙写这一南北经历《漂海录》,为朝鲜国王提供“内参报告”,全书约5.4万余字,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韩友谊关系及中国明朝海防、政制、司法、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历史文献,被称:

“摹写中原之巨笔”。

  由于崔溥《漂海录》集中反映了生与死、忠与孝、公与私、情与义、利他与利己、人格与国格等人生重大问题,引起历代读者思考与共鸣,在朝鲜朝一代曾先后于1571年、1573年、1676年、1724年、1896年多次重版再印。

1769年日本清田君锦把《漂海录》译成日文,改名《唐土行程记》。

1965年美国JohnMeskill将《漂海录》译成英文《锦南漂海录译注》。

1979年,崔溥后裔崔基泓将汉文《漂海录》译成本国文字。

由于《漂海录》批评了当时宦官制度、嘲讽皇帝祭孔的虚伪,被明皇朝视为“异化”而难以进入中国,导致这本以汉文撰写的《漂海录》在中国长期鲜为人知。

1992年经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比勘点注,崔溥《漂海录》点评本才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崔溥《漂海录》成为传递中韩友谊的历史媒介。

1993年11月20日,韩国全罗南道与浙江省建立友好关系。

1994年6月韩国务安郡议长奇老玉一行13人访问三门。

2002年7月,崔溥后裔108名代表来三门湾寻找祖迹。

2002年9月务安郡与台州市缔结友好关系。

2003年12月韩国驻沪总领事朴相起访问台州三门,接受三门县县长谢再兴赠送的象征着中韩友谊的水晶“漂流船”。

  此次,韩国记者一行在边防快艇护送下,从“牛头外洋”沿着当年崔溥《漂海录》的航线,亲历了“西望连叠嶂,撑天包海”景观,眺望远山列峙的塌荒的烽火台,登陆查问书中所记载的“狮子寨”,惊喜发现形如“狮子”的山前,有个以山名命的“金狮口育苗厂”。

韩国记者根据书中“北有山,曰:

此山有泉”记载,在泉水边抬头南望,中午太阳正隔山照耀,他们为《漂海录》如此精确方位记载而惊讶。

在实地踏勘中,他们发现“西里堂”“仙岩”“浦峰”“山场”等地名至今三门仍在延用,书中提到的“晓,过穿岩里。

里西有山,戴石壁屹立,穹隆有大窦洞,望如虹门,”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穿岩山上(见左下图)。

  2月8日,韩国记者们来到《漂海录》中的“大唐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领略现在已被称为“江南长城”的台州府古城风貌。

他们说:

如果握着《漂海录》这本“导游图”,不仅在三门、台州,而且在宁波、绍兴、杭州、嘉兴、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一路寻访下去,会追溯到那些封尘已久的历史见证。

  “与马可•波罗的懚郊怕紥相比,韩国人用汉字写成的《漂海录》更加丰富而出色地介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去年12月1日在台州“与世界握手”论坛上,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韩国驻上海总领事朴相起讲述崔溥故事时,这样评论《漂海录》。

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曾评论:

“立身行事无不依从儒家思想的崔溥,对中国历史文化不仅饱学而且精通。

这是马可•波罗等人所难望其项背的。

  韩国翻译金炯均说:

“崔溥可能是惟一一位走完京杭大运河并留下记录的韩国人。

”正如韩国记者柳晰基所说:

“500年前的崔溥不仅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我们中韩两国播下友谊的种子!

20石羊溪拾遗之一大尉庙

“忠在国,孝在家,一门忠孝。

继父志,报君恩,五代英贤。

”这是先贤一山老爷撰的大尉庙庙联。

大尉庙位于石羊溪门前潭,相传建于五代十国时的后唐,后经历代扩建重修,现存大殿、后宫、戏台、厢房等,为我县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寺庙建筑。

每年二月二十七为大尉庙庙会,请剧团演社戏,经日不歇,热闹非凡。

据《章氏宗谱》记载:

有蒋姓“乾公者,在梁(后梁907-923年)为殿下指挥加封招讨使,及(后)唐灭(后)梁,有使劝降者,不屈自刎,其子五人毅然相诫曰:

父死于忠,否则有何面目见先人於地下,皆溺于塘。

唐庄宗(后唐886-926)甚嘉悯之,追封五太尉,敕赐就地建庙祀像。

”蒋氏世居海游蒋家义弄,就是今大尉巷,为大尉庙所在地。

蒋氏自唐灭梁后,分支移居海游之南蒋家。

看来历史上确有蒋氏五大尉其人,“溺于塘”是不是今天的庙前潭,只是古籍也语之不详,蒋姓五太尉具体生卒也无从查考,蒋氏迁居海游的历史算来要比章氏宋时(1132年)从福建迁居海游至少要早几百年了。

21石羊溪拾遗之二盐廒道地

盐廒道地位于石羊溪南岸,青萍桥畔,盐廒顾名思义是屯盐的地方。

清末民国初年在此设“六邑官盐总廒”,直属两浙盐运使,总揽台州六县的官盐销售。

后改为“维新盐廒”,并在亭旁、沙柳、桑洲等地设立六个分廒,全年销食盐一万多吨。

解放后才改为民居。

盐廒道地为四合院建筑,占地好几亩,道地中原有一口大水井,源自石羊溪,现已圮。

院中以鹅卵石铺地,镶嵌成各种图案,因盐仓为防洪水浸入而建于高高的土墩之上,有长长的石阶通往四周的盐仓,车门门板足足有十几公分厚,墙体以块石垒成,想盐商都是富甲一方之人物,充分考虑了防盗的功能。

后翻建新房降墩挖土时土中夹有许多历代各朝铜钱。

历史上三门湾畔沿海盛产盐,盐业历史悠久,盐廒百步外昔日为海游码头,海运便捷,盐廒便成了沿海一带食盐的中转站,当时交通落后,全凭肩挑,从这里挑往宁海、天台、临海、仙居等到地食盐络绎不绝,每天有几百人。

盐廒不知始建于何时,明清时就以初居规模了。

古时分官盐和私盐,盐廒一直是三门沿海最大的官盐收购和销售中心,50年代后,食盐实行专卖管理,由供销社统一经营,盐廒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名称却一直延续到至今。

22石羊溪拾遗之三青萍夜月

“青萍桥在水口庵前,溪水至此注入港汇海,村人筑闸建桥,以濠水势。

因其形似剑,故名”。

青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面以石板和卵石砌铺面,南上六级,北下八级,长12米,宽3。

5米,高4米,横跨石羊溪。

青萍桥具体修建年代已不可考,依其建筑风格为清代建筑,1988年重修。

“青萍夜月“为海游旧“八景”之一,乃海游一大胜景。

原青萍桥无桥栏,桥体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藤蔓,下垂于水面上,微风过处,桥下游鱼历历,两岸遍植杨柳,垂柳丝丝,记忆中石羊溪充满了童年的乐趣,捉鱼柯虾,嬉水玩耍,村人浣衣汰菜,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

特别是月上柳梢,波光粼粼,月光溶溶,站在桥上看一轮圆月与石拱桥相映成趣,而今全没了当年绿荫婆娑,流水潺潺的景致了,青萍桥有点落寞。

23石羊溪拾遗之四石羊溪名称的由来

提起石羊溪、石羊溪路,县人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的,但说起石羊溪的由来,恐怕连土生土长的海游人也鲜有人知。

石羊溪旧名澄溪,原为珠游溪故道,唐时改道。

石羊溪源自章家山,横贯海游中部,旧石羊溪长不过1公里,在清萍桥下小桥头入海,现由于围塘填海,延伸至大湖塘汇入珠游溪。

解放前,石羊溪两岸是海游最繁华的地方,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几乎海游宏大的建筑都沿溪而建。

溪畔旧有章氏老祠堂,也就是现在海游镇幼儿园现址,面溪而建,规模宏伟,祠堂前旧有一对南宋时石羊,说起这石羊的来历,可是南宋时大名鼎鼎的叶丞相叶梦鼎墓前的镇墓瑞兽,据记载:

“大宗祠前有石羊,丞相叶梦鼎造坟广润寺所遗,遂以名溪”。

这就是石羊溪名称的由来。

后墓毁后,海游各村纷纷搬走陵墓遗物,石翁仲一对旧在后洋陈殿,现存县博物馆,一些精美墓构件近年在蒋家发现,石羊也成了海游章氏祠堂前的镇祠之物了,清秀才石岩人李梦龄曾有诗“石人石羊各分离”,说的就是这事。

章氏老祠堂毁于解放后,门前的石羊也不知所终。

不知是遭受灭顶之灾了,还是被推入石羊溪中,至今是个谜。

24石羊溪拾遗之五眠牛夕照

眠牛山座落在海游西南,高不过百米,为丹峰山向北延伸的余脉。

眠牛山犹如一头酣睡千年的卧牛,龙盘虎踞,逶迤连绵,山环水绕,头向庙前潭,做饮水状,解放后拓宽道路,炸毁了牛头(现海游派出所处)。

“千古只贪酣卧足,一鞭不逐夕阳归”。

每当落日沉西,西斜的夕阳射在眠牛山上,漫山笼罩在金色的光环中,山上林木森森,鸟雀喧鸣,山水相映,水波涟漪,倒影粼粼,秀美的眠牛山在夕阳辉照下给人静谧、安详之感,实在是一处诗情画意的景色。

“眠牛夕照”是海游旧八景之一,常常被诗人拿来吟咏。

今天,碧水已无,眠牛山上建满了民居,夕照美景亦不能再现。

25石羊溪拾遗之六丹峰积翠

丹峰在海游西南,高328米,别名章家山,相传晋时葛洪(283-363)曾于此炼丹,因此得名丹峰,山上有丹井、丹灶等遗存,丹峰逶迤,绿树浓荫,70年代建电视差转台,80年代辟为风景区,“丹峰积翠”名列海游旧八景之一。

丹峰山林木苍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清幽,登高远眺,珠游溪如玉带绕城,滨海新城尽收眼底,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西面峰岭峻拔,叠嶂重峦,云雾飘渺,景色优美,风光奇佳,是登高怀古的好去处。

古人在诗中赞之:

“孤标峭拔耸芙蓉,合有真人住碧峰,遗迹空存翁已往,频令驻足忆仙踪。

26石羊溪拾遗之七石城飞瀑

海游城北有禅月山,山中有古佛洞,洞右有悬崖绝壁,远眺如石城,又称石城山,据《宁海县志》记载:

“石城山,岩石横列如城垣。

”石壁陡峭,壁如刀削,上有飞瀑如白练,喷珠溅玉,声达数里,为海游一大景观,特别是雨后,气势更为壮观,巨瀑飞流直下,如同银河漏底,化作玉珠纷飞,夕阳西下,瀑水流金泻银,仿佛从天而降,烟霞升腾,弥漫山野,隔远眺望,飞瀑恰似千仞白布,挂在悬崖峭壁上,蔚为壮观。

“石城飞瀑”为海游旧八景之一。

石城山山上山下多寺宇庵观,著名的有明代古刹精秘寺和古佛洞,明代裘公活佛,在此得道成佛的传说流传甚广。

古人有诗云:

“古洞幽深气浓,此中何处觅真龙。

悬崖飞瀑夺千尺,石径盘梯一万重。

27石羊溪拾遗之八海游名称的由来

海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海国山城”之称。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宁海县时,石鼓头为宁海县治。

吉古庵(现土特产公司)遗址曾出土五代青瓷。

据清《广润寺重兴记》记载“兴宁间(363-365),有昙猷禅师少苦行习祥观,尝乘枫槎游溟渤,从南海游入正峙,西望石城山顶,瑞云凝盖……。

今海游之称,因师海游而得名焉。

”自昙猷乘枫槎海游至今,海游名称的由来有1600多年了。

来源于:

28民间习俗——请夜厨

少小时,由于肩下有弟出生,我被父母从千里冰封的北方送回南方一山村阿婆家寄养,匆匆地分手二天后我就拉肚不休[水土不服之故],山村缺医少药,善良的阿婆问我去过哪里玩,我说到村边的小坑柯过小鱼虾,阿婆似乎明白了什么,她点了点头。

傍晚时分,天渐渐地暗了下来,风一阵紧似-阵,吹得树叶飞舞,冷冷地直往人的心窝里钻,已是初冬,山区的天暗的快也冷的快,阿婆拉着我的手,提着一篮东西,盖上一块饭布巾,上压着香和蜡烛,边上挂着-个米筛,叫我另一只小手提着-盏有罩的灯,就这样我们出门了,我好生纳闷不知干什么,看阿婆-脸严肃又不敢问,只好默默地跟着。

穿过几条墙弄,直往我前几天玩过的小坑而去,一路上碰着一些人似乎也都心照不宣,不问也不打招呼。

到了坑边-空地,阿婆从篮里拿出-碗碗的菜排在米筛上,其它什么菜都不记得了,只晓得有一碗鸡蛋皮,因为我正伸手去抓来吃时,被阿婆用筷打了一记,阿婆紧接着又拿出酒倒碗里,点了香和蜡烛插地上,尔后叫我跪着,她也跪着,我见她嘴里念念有词,但不知讲些什么,只记牢最后一句:

“噼消”!

就收场了,她开始挨个碗拿掉一点点菜丢掉,倒掉酒,收拾东西回家。

不知真的我的赖肚在转天下午好了。

阿婆也笑得很灿烂,后来我从阿婆口中得知这叫“请夜厨”,说我赖肚是遭山坑闲神野鬼作法之故。

现在已过了三十多年,但这个习俗仍在持续,这也是至今我亲历的唯一一次“请夜厨”,也许这也算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29夏至

俗话说:

夏至不吃羹,手头紧绑绑。

(注:

三门下路的“羹”读为gang,书名为扁食;“紧绑绑”实质为“紧巴巴”)

端午刚过,又到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

夏至前后,日照长,气温仍然继续增高,庄稼长得快。

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达到最热的时候,而且是闷热。

在农业得以高度重视的中国,所有与农业有关的节气(三门人称为日节头)都被农民所看重,农业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