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6885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docx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暑期实践报告

 

 

专业: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

姓名:

XXXXXX XXXXXX                  

项目类别:

“强国之路,青春使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实践活动

2009年7月26日

目录

摘要1

第一章基本情况2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2

第二节历史背景情况2

第三节现今发展概况3

第二章旅游业发展情况3

第一节主要旅游景点3

第二节砀山酥梨发展概况5

第三节管理体制6

第四节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7

第三章新农村建设情况8

第一节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8

第二节示范村镇建设基本情况8

第三节示范村建设的特点9

第四章主要做法与经验10

第一节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10

第二节以游客为中心,创和谐旅游10

第三节积极整合资源,加快村庄建设11

第四节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推进示范村镇建设11

第五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12

第一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2

第二节下步工作重点13

第六章综述突出“群众办节”宗旨,加快“生态旅游’进程强力促进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13

第一节加快党政主导力度,推进旅游快速发展13

第二节发挥果林资源优势,打造梨都品牌14

第三节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生态旅游发展15

 

摘要

本报告介绍了安徽省砀山县境内黄河故道旅游业及砀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况,调查了当地的旅游项目、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投资等情况,阐述了发展旅游业结合当地需要道德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效益,探讨了他们的一些做法与经验,如:

“依托资源优势,推动生态旅游”、“以游客为中心,创和谐旅游”、“加快旅游方案的编制进度”、“开展旅游规划专题调研”、“加大资金投资扶持力度,推进示范村镇建设”等,并且也对发展旅游业及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

“黄河故道景区保护难度大”、“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滞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弱”做了讨论,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最后,提出了突出“群众办节”的宗旨,加快“生态旅游’进程,强力促进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应以资源为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党政主导力度,推进旅游快速发展”、“发挥果林资源优势,打造梨都品牌”、“围绕管理民主,做好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等各项解决措施,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东连本省萧县,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接壤;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毗邻。

县境地处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38′。

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京九、京沪铁路,105、206国道擦肩而过。

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

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徐州市84公里,西接古都商丘市72公里,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

第二节历史背景情况

这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这是一处充满神奇又令人赞叹的地方,这还是一个因一山一水孕育出砀山和砀山酥梨而名扬全国的地区。

   这就是砀山,仅仅从地图上看去她是那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地处中原腹地的砀山历史悠久,如果追溯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特别是一代封建帝王秦始皇以他纳百川并华夏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气魄,把当时的秦朝划分为三十六郡,以芒砀二山为中心的地区设为砀郡,汉高祖刘邦引兵据砀,曾任砀郡长。

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砀山县并沿袭至今,砀山因山得名这一说法为训古学家所公认,汉朝应劭、唐朝颜师古都有记载:

“因有砀山,固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名县。

   唐宋以来,黄河流经砀山,砀山县从此进入了黄水和战火交替肆虐的时代,面对咆哮的黄水和雄雄战火,砀山城池饱经苍桑,几陷几焚,城址几易其地,历史文化古迹涤荡殆尽。

如今的砀城,在中原地区算不上历史文化名城,但是我们慢慢打开历史的尘封,在古砀境内,依然可以领略一些弥足珍贵、屈指可数的历史古迹。

   在明万历26年,知县熊应祥在今址上筑土为城,以天园地方的理念,修造的古砀城及环城河,古城旧貌已不复存在,只有环城河还在静静地流淌,现在它就象一只玉手镯,妆扮着砀城美丽的肌肤。

   曾于天宝三年携杜甫、高适同游砀山,留下了“明宰试舟楫,张灯宴华池,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

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秋夜与刘砀山泛舟燕喜亭池》的不朽诗篇。

李白赋诗其下的燕喜亭仍秀座于砀城河畔,宋代碑刻:

“宴嬉台”立于亭侧,至今仍是文人雅士吟咏怀古之所。

   汉高祖刘邦斩蛇处,小明王韩林儿故里礼河集,明朝开国大将永国公薛显墓等多处名胜古迹像一个个珍珠散落于砀山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留下了无尽传说。

第三节现今发展概况

如果说前人留下的这几处古迹不足以使你感慨万千的话,那么当你来到故黄河两岸,看到当代勤劳的砀山人战天斗地,用智慧的双手改造泡沙窝变成聚宝盆,创造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

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古 渡晓月时,你会被这种壮观的景象所折服,留连忘返中感悟到大自然神奇造化和砀山人的巧夺天工。

   四月的砀山,花如海、人如潮、清明时节、芒砀大地、万物复苏,故黄涨绿,黄河两岸雪堆云绕,烟笼霞飞百里故道一片花海。

万顷梨园,一夜春风万树降雪,真正感受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意境,徜徉果园,穿梭树下,鸟语花香,看到梨花如雪,桃花似霞、麦苗滴翠,油菜若金,如若乘一叶扁舟,荡漾水上,清流潺潺,恍若世外仙境,这种无车马之喧的世外桃源生活,会使你产生“结庐在人境”的遐想,顿抛城市喧嚣和世俗烦恼,真正体验到清静,纯美超脱的生活真谛。

   乌龙披雪这一景点位于砀山酥梨的发祥地--良梨镇,现属县园艺场 队,百亩老园,皆高龄老树,铁干嶙峋,虬曲如龙,肌肤苍黑,乌鳞斑驳,曲枝横斜,嵯峨逸出,花开时莽莽一身银装,雪罩粉映,似乌龙披雪,百年梨树王雄居于此,树径近两米,树高七米有余,树冠盖地三分,四月繁花朵朵,八月硕果累累,单株年产量竟达四千斤,有诗赞曰:

铁枝虬曲浑如龙,嘻戏百年慕碧空;天落天出白银铠,锁住乌鳞济苍生。

   鳌头观海,此景点位于县园艺场--黄河大堤之上,有一高丘如鳌探脑在鳌头俯视,但见漫漫黄河故道上万顷梨园,银妆素裹。

一排排、一行行、高低错落,春风拂来,如波涛汹涌,白的浪花,从脚下铺开,向天边涌动,云漫雪舞浩瀚无涯。

有诗赞曰:

“昔日黄尘今日花,雪舞云漫无际涯,立马鳌头送目遐,数尽环宇第一家。

水碧碧,天蓝蓝,堤岸桃花如脂胭的瑶池烟霞,充满诗情画意的古渡晓月、武陵胜境更是一个个佳处美景。

   一年一度的梨花观赏活动期间,具有浓郁故道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演出活动,百班锁呐闹砀城,梨苑武术表演,沙滩斗羊斗鸡比赛,古装大戏,狮子舞和五彩缤纷的焰火晚会,一波跟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节日气氛浓烈,游人目不睱接,它把整个观赏活动推向高潮,也把梨都砀山妆扮的花姿招展绚丽贻人。

   这就是梨都砀山,春天花的海洋,秋季更是果的世界。

第二章旅游业发展情况

第一节主要旅游景点

昔日之砀山,留下来的是贫穷、落后、荒凉。

“出门难睁眼,张嘴沙打牙”,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建国以来,砀山儿女几代人艰苦奋斗,变荒漠为绿州,以黄河故道为轴线的近百里果园,形成了相当壮美的自然景观——砀山果林公园。

春暖花开之际,这里雪白的梨花、鲜红的桃花、粉红的苹果花、金黄的油菜花等等,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秋高气爽之时,梨子黄了,苹果红了,累累硕果,飘香千里;夏天赤日炎炎,这里却林荫蔽日,清波鳞动,一片清凉世界;就是在万里雪飘的寒冬,也别有一番情趣。

1989年,砀山县开始利用这一自然景观,首先举办梨花观赏活动。

开辟了砀山——良梨(乡)——园艺场——果园场——砀城一日游路线,沿途已建成多处观花景点。

这些景点,生动反映了梨都的旖旎风光。

凡到砀山的海内外宾客,无不争先恐后地去寻迹欣赏;文人墨客,为之题诗作赋;丹青妙手,为之谱画着彩。

砀山酥梨种质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委员会、砀山县旅游局、中科院地理所旅游开发设计中心编制的《梨都砀山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已设计在果林公园建设宾馆、旅社、酒家、饭店和林间别墅、浴场、游乐场所等,集观光、游览、避暑、疗养、度假、野营为一体,创造出具有“故道黄河,古城梨乡,绿树人家”特色的新兴旅游胜地。

加上梨果自采园、洋水果观赏园、梨博园等,足以成为游客游览、观赏、品尝、居住、科研、农事操作,民风民俗研究体验,休憩身心,度假休闲的理想之所。

为此我不妨当一回导游,带你来到第一个景点。

    乌龙披雪  此景点位于良梨乡东南部,隶属县园艺场侯楼分场。

这是一块百亩老梨园,梨树多有百岁高龄,梨园中间,被誉为“梨树王”的一株老梨树,华诞已一百八十余岁,占地0.3亩,年产酥梨4000余斤。

满园古树,肌肤苍黑,铁干嶙峋,乌鳞斑驳,枝桠虬劲,横空逸出。

开花季节,则满树冰肌玉骨,花白如银,缠裹掩映,似乌龙披雪,洒漫天寒香。

鳌头观海  此景点位于砀山县园艺场之东,紧靠故黄大堤。

残存的故黄坝头向前凸现,如鳌头探望,西边,是无边的果园,梨花盛开季节,驻足故道大堤远眺,但见漫漫黄河故道上万顷梨园,银妆素裹。

一行行,一排排,高低错落,春风指来,如波翻浪涌。

白的浪花,从脚下铺开,向天边涌动,云嬉雪舞,横无际涯。

有诗赞曰:

“昔日黄尘今日花,雪舞云漫无际涯,立马鳌头送目遐,数尽环宇第一家。

    瑶池烟霞  从“鳌头观海”,转车西行,穿过县园艺场场部,来到故黄渡口。

但见杨柳夹岸,春意盎然,碧波荡漾,宛如银练。

而这是一条人工河,长10里左右,宽约百米,一泓故黄河水,清沏绿透,锦鳞戏浪;扁舟横渡,渔歌唱晚;近水芳草萋萋,高岸繁花竟逐。

登高观赏,四周桃花灿烂如霞,梨花氤氲似烟,古渡风光,美不胜收。

    武陵胜境  此景点在砀山县西南门镇东南门村,是驰名中外的“口门子贡梨”产地。

古有武陵人曲径通幽,《桃花源记》描写的世外桃源之美令人向往,但毕竟虚无缥纱缈,欲寻无路。

每值仲春,东南门村万株桃花如火霞,十里芬芳若桂若兰,虽是人间世界,却胜似武陵胜境。

    故黄映雪  此景点位于砀山县果园场场部南面,黄河堤桥之侧。

登上该场“黎明大厦”赏花阁,放眼远望,一桥横卧,锁住满河春光。

大桥两侧,园林层迭,梨花吐蕊,一派银光素裹。

影沉故黄波底,恰似雪映寒江;临河持竿,钓起漫开落英。

故黄波映漫天花,凝为环宇雪色。

    贡梨园  梨园称贡,果为极品,口门子为砀山酥梨发源地之一。

因果大型美、皮薄多汁、酥脆甘甜而誉满天下。

口门子系黄河决口冲击而成,数百年来梨园连村兼陌,果成珍馐。

明万历、清乾隆帝先后路过于此,品后极为赞赏,遂岁岁列为贡品。

毛泽东、胡耀邦同志先后到砀视察,亦呈现为餐后JIA果。

贡梨之名,名扬四海;梨园新貌,古韵犹存。

    古树奇观  砀山有逾百年老树六万余株。

位于唐寨镇光明村和杨庄村的古梨树群,是其代表作品。

有的近二百年寿诞。

铁干嶙峋,虬曲如龙,树形各异,观赏性极强。

强“夫妻树”:

两树并排,一高一矮,树干相差甚少,而且两树交叉,互相攀附,像情人在谈悄悄话;“兄弟树”:

两树并拢,比肩而立,像情同手足的两汉子;“玉佛手树”:

传说为乾隆亲值,此树从主干分出五个树枝,像人的手掌一样,五指舒张如“玉佛手”,占地约0.46亩,每年结果3000斤左右,树干需两人才能合抱过来。

座落于光明村的老梨树群,相传为1660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地亲植的大梨树目前仅存有8棵。

除“玉佛手”外,还有“酥梨王”,此地占地0.48亩,每年结果仍在3000斤以上,该树位于杨庄村东北角。

乾隆路过此时,亲封此树为“大将军”,此树占地半亩左右,结果每年在3500斤以上。

刚刚封过“大将军”树,离此不远,乾隆又见一棵大梨树非常高兴,变幽默地说,只有委曲你作为“二将军”了。

后来此地就有“大将军不大,二将军不小”的传说。

“二将军”树占地半亩左右,年产亦在3000斤以上。

    高寨河胜景  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砀山县东北高寨蟠龙集决口,水峰高达两丈,水势汹涌触目惊心。

自此冲出个面积达四五千亩的湖泊。

这里为砀山最东北部,与丰县接壤。

地理相对偏僻,有大面积水面,是鸟类栖息的天然之所。

目前,该河面大部分种植莲藕。

与众不同的是,其荷多开红花。

盛夏时节,“映日荷花别样红”,颇为壮观。

第二节砀山酥梨发展概况

素有“梨都”美誉的砀山,耕地面积5万公顷,总人口93万,物产富饶,交通发达,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地区。

   多年来,该县利用黄河故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经济果林,特别是该县的拳头产品--砀山酥梨的种植面积发展迅猛,产量逐年提高,现在砀山酥梨的种植面积已达三万公顷,产量七亿公斤。

   如何利用地域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打造水果产业的航空母舰,不断战胜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风浪的侵袭呢?

   砀山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实施名牌战略,发展水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来抓,促使砀山酥梨以其独特的口味,优秀的品质和不断铸造的品牌优势,在全国水果市场上独树一帜。

   砀山酥梨在全国名气之大,源于它自身的天然优势。

   砀山酥梨属白梨品系,是白梨和沙梨的天然杂交品种,阳历九月上中旬成熟,果实硕大,平均单果重0.15-0.3千克,果皮呈淡黄色,果肉洁白如玉,酥脆爽口,浓甜如密,更兼皮薄多汁,弹指即破,入口即酥,落地无渣的特点,所以自古盛传“砀山梨、皮儿薄、落到地上找不着”的歌谣,砀山酥梨营养价值极高,富含人体所必需的糖、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

砀山酥梨也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梨品甚多,俱为上品,可以治病。

”并明确指出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醉。

”现代中医临床经验认为“梨生食清六腑之热,熟食滋五脏之阴。

”对肺结核、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出现的咽干喉痛、声音嘶哑、痰多便秘等均有疗效。

   如果说食用药用价值是砀山酥梨形成优秀品质内因的话,那么黄河故道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则是形成砀山酥梨优秀品质的外因。

   砀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

夏季雨量充沛,光热雨同季,利于水果的生长。

秋季光照充足,日暖夜凉,温差较大,利于水果糖份增加。

   砀山处于黄河故道上,最典型的土壤是沙土和泡沙土。

这种河水沉积的土壤、土质细腻疏松,极利于酥梨根系的生长发育,这也是砀山酥梨爽脆甘甜皮薄多汁的原因之一。

早几年流传着砀山酥梨“回娘家”的佳话,就是它“嫁”到外地“水土不服”不得不回家的最好证明。

   最使砀山酥梨眷恋这片故土的感情,当数梨都人在长期的酥梨栽培实践中,经过无数次反复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的栽培和贮藏技术,包括一整套科学的苗木繁育、修剪整形、土肥管理、节水灌溉、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尤其是人工授粉技术是砀山人民的独特发明创造。

人工授粉也成为酥梨花季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为了解决酥梨保鲜贮藏的问题,砀山水果专家经过五年的探索,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研究出了“半地下式自然通风窑”彻底解决了酥梨的贮藏保鲜问题,并通过了省级鉴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延长了销售时间,稳定了酥梨价格,使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砀山酥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到目前,砀山县已建有各式各样的果窑近2万座。

   俗话说“只有规模大,才能形成产业化”。

砀山酥梨种植规模的巨大,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从一九五五年开始,沿黄河故道砀山先后建成了省果园场、县园艺场、市力集园艺场、果科所等国营农场,大力繁育果苗、扩大酥梨种植面积,使酥梨生产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在承包田里掀起了种植梨树的热潮,使酥梨的种植规模空前扩大,全县十九个乡镇都栽上规模不等的梨树,这样就形成目前全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果园,砀山酥梨的产量也稳稳地座上了全国第一的交椅。

   

第三节管理体制

近年来,围绕着酥梨的生产、销售和加工,也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

纸箱厂、涂布纸厂、胶带厂、水果罐头厂、梨汁加工厂等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运输业空前繁荣,该县还沿三一O国道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酥梨批发市场。

龙头企业、销售能人带动的农户、基地、市场良性循环的产业化链条正在形成。

   生态县建设为砀山酥梨的生产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于以水果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来说,只有进行生态县建设,才能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统一,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为此,砀山果断作出了生态富民兴县的战略决策,并抓住机遇,适时申报并开展了省级生态农业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

现在,全县已建成两条横向生态经济带和三个生态经济区,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把三万公顷砀山酥梨生产纳入到了无公害生态农业的发展之中,生态示范园区内,大力推广水果套代技术应用高科技生物农药,稀土复合肥,活性菌有机肥等,使酥梨的品质大大提高,生态县建设为砀山酥梨成为无公害绿色食品从而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

   酥梨注册商标的使用和生产标准化的制定为砀山果业的腾飞,插上了两只“金翅膀”。

据了解,砀山酥梨注册证明商标是经国家工商局批准全国唯一一家酥梨注册商标,现已投入使用,这为砀山酥梨打入超级市场乃至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保护名牌、依法打假提供了法律武装。

   砀山酥梨的标准化项目也进入了实施阶段,这一项目分为苗木培育、修剪整形、疏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九大系列标准,该项目已于一九九九年底通过国家验收,这为酥梨生产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营四大场的集约经营优势是实施酥梨名牌战略的强力支撑点。

   砀山园艺场,梨园面积约七百公顷、大多是四十多年的老树,总产量达1500万公斤,广大职工都有一整套熟练的栽培管理技术,近年来,为实施名牌战略,他们创立了“砀园牌”砀山酥梨。

该场在生产管理中,坚持“五统一”,即生产资料购进使用统一;病虫测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统一;销售规格标准统一,他们生产的“砀园牌”酥梨,多次被评为省、部级优质产品,并于一九九六年被农业部评定为“绿色食品”,九八年在广东东莞获得“中华名果”称号。

   砀山果园场、三源集团也分别创出了“翡翠牌”、“三源牌”等名牌酥梨,再加上销售大户董小鱼创立的“小鱼牌”这四个名牌的生产面积将达到酥梨面积五分之一,去年这四个名牌四面出击,南北开花,使砀山酥梨名气在全国的地位更加巩固。

   为搞好今年的水果销售,砀山县委县政府提前谋划,决定实施五路并举开拓水果市场的营销战略,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拓市场,发挥县园艺场、省果园场、县果科所技术力量雄厚、水果品质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带动作用。

二是以个体销售大户为依托开拓市场。

三是以驻外办事处为依托开拓市场。

四是以农民经纪人队伍为依托开拓市场。

五是以县直机关为依托开拓市场,并建立完善了水果运销绿色通道。

   在提高酥梨品质的研究方面,砀山人没少动脑子,除继续加大推广套袋技术以外,砀山果园场科研人员经过三年多的研究试验,成功地生产出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富硒梨”,这种梨去年在广州、北京市场普遍看好,价格是普通梨的八倍多。

砀山西南门镇农技专家试验成功了套瓶酥梨,这种瓶装酥梨以黄、白、酥脆、斑点稀小为特点,好看又好吃,集观赏、食用于一身,以美观大方的外观包装和优良内在品质、成为市场上俏销的无公害绿色食品,这些高科技的不断融入,为砀山酥梨的再发展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途径,使人们看到了砀山酥梨发展的光明前景。

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九大系列标准,该项目已于一九九九年底通过国家验收,这为酥梨生产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营四大场的集约经营优势是实施酥梨名牌战略的强力支撑点。

   砀山园艺场,梨园面积约七百公顷、大多是四十多年的老树,总产量达1500万公斤,广大职工都有一整套熟练的栽培管理技术,近年来,为实施名牌战略,他们创立了“砀园牌”砀山酥梨。

该场在生产管理中,坚持“五统一”,即生产资料购进使用统一;病虫测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统一;销售规格标准统一,他们生产的“砀园牌”酥梨,多次被评为省、部级优质产品,并于一九九六年被农业部评定为“绿色食品”,九八年在广东东莞获得“中华名果”称号。

   砀山果园场、三源集团也分别创出了“翡翠牌”、“三源牌”等名牌酥梨,再加上销售大户董小鱼创立的“小鱼牌”这四个名牌的生产面积将达到酥梨面积五分之一,去年这四个名牌四面出击,南北开花,使砀山酥梨名气在全国的地位更加巩固。

   为搞好今年的水果销售,砀山县委县政府提前谋划,决定实施五路并举开拓水果市场的营销战略,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拓市场,发挥县园艺场、省果园场、县果科所技术力量雄厚、水果品质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带动作用。

二是以个体销售大户为依托开拓市场。

三是以驻外办事处为依托开拓市场。

四是以农民经纪人队伍为依托开拓市场。

五是以县直机关为依托开拓市场,并建立完善了水果运销绿色通道。

   在提高酥梨品质的研究方面,砀山人没少动脑子,除继续加大推广套袋技术以外,砀山果园场科研人员经过三年多的研究试验,成功地生产出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富硒梨”,这种梨去年在广州、北京市场普遍看好,价格是普通梨的八倍多。

砀山西南门镇农技专家试验成功了套瓶酥梨,这种瓶装酥梨以黄、白、酥脆、斑点稀小为特点,好看又好吃,集观赏、食用于一身,以美观大方的外观包装和优良内在品质、成为市场上俏销的无公害绿色食品,这些高科技的不断融入,为砀山酥梨的再发展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途径,使人们看到了砀山酥梨发展的光明前景。

第四节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近年来,砀山县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积极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全县近800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砀山县是农业大县,为加快农业发展和科技推广,县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科技承包活动,先后组建21个技术综合服务组,下到乡镇和重点村指导生产,利用县乡技术学校或开设"田间课堂",对农民分层次进行技术培训。

县农委邀请农业大学专家56人次,为1123名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科技讲座,参培群众达23197人次,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6752条。

砀城全方位提供平台,积极扶持经济能人成为"领头雁",鼓励和支持种养业大户、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并制定各类优秀人才培养、推荐、选拔、任用办法,形成比较规范的工作机制,使一批有特长、有能力、愿为民办事的农村"领头雁"脱颖而出。

截至目前,全镇建起土山、于楼、曾庄3个基地示范村,扶持种植、养殖、加工、贩运等致富示范户60多个,使1036户农民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

  县委、县政府充分依靠资源优势,切实抓好70万亩果树、20万亩蔬菜等10多个特色农业种养基地建设,通过合理布局,走出一条"乡乡有品牌、村村有特产"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在全县18个乡镇70多个行政村建设了特色梨、珍稀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品基地,3个重点项目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项目,12个项目被批准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

并紧密结合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动农村能人牵头兴办种植、养殖、营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200多个,共有65000多名有农业技术职称的农民参与了协作活动,引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6项,培养发展科技示范户5800多户,有620多名乡、村干部和2700余名种养专业户参加了农函大学习,既富了脑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