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6819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

《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节完形疗法doc.docx

第七节完形疗法doc

第七节完形疗法

一、完形疗法简介

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perls)首创的完形心理疗法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心理疗法。

所谓“完形(Gestalt)”,德文原意强调将事物当作完整的整体看待。

而完形心理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

二、心理障碍的原因

这一学派的治疗者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从而妥当地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功能得到正常运转。

相反,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不但不能敏锐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而且会压抑它们。

他们往往将那些不希望看到的心理活动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长期的压抑不仅使这些感觉、情绪和需要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满足,使人变得麻木和僵化,更会引起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症状。

而且,这些感觉、情绪和需要长期与意识分离,会使患者越来越丧失与周围环境积极沟通和保持建设性联系的能力。

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患者难以自拔。

完形疗法把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归为:

1以假定的“必须如此”的思想对待生活。

②以固执、僵化的思维代替行动。

③拒绝现时的实际,回味过去,憧憬未来。

④怨天尤人,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应如此,而不承认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

⑤对自己的决策缺乏责任感。

而治疗的目标为:

能勇于接受本身应负的责任,要生活在此刻中且直接地体验,而非仅抽象地谈论,同时帮助当事人面对逃避、僵局及未完成事件。

三、完形疗法的主要概念

1.人性观

完形治疗法的人性观系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

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

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

“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份,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

而藉由察觉,一个人可以作决断,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完形治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

人们经常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临的特定问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碍。

对此,完形治疗法提供了必要的处理方式与面对挑战的技巧,它帮助当事人朝着整合、坦诚,以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完形理论对於导致改变所做的假定是,我们越不想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越会保持不变。

根据贝瑟(Beisser,l970)对於导致改变的理论指出,当我们察觉到我们是怎样的人(相对於努力想成为我们并「不是」的那种人)时,我们就会改变。

对当事人而言,重要的是,尽可能完全地认清自己当时的处境身份,不要自己不是「哪种」人而拚命想成为「那种」人。

2.此时此刻

完形治疗的基本前提是:

生命的一切发生在当下。

当我们沉浸在过去或幻想着未来时,我们就不算全然地活着。

活在当下让我们能够为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选择和所采取的行为负上责任。

全然地活在此时此地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激励、能量和勇气,让我们去直接面对生活,无惧地将生命力展现。

依培尔斯之见,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东西是存在的。

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完形治疗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

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与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波尔斯特(Polster,1973)曾根据「存在与现在」(nowethos)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命题:

「力量存在於现在」(Powerisinthepresent)。

他认为,对许多人而言,「现在」这股力量几已丧失。

他们不知把握此时此刻,却把精力虚掷於悲叹过去所犯的错误,苦思冥想该如何变化生活,抑或浪掷精力於未来无止尽的抉择与计划中。

当他们把精力投向追忆过去或冥想未来时,「现在」的力量便消失无踪。

但波尔斯特(1987a)也指出:

若把治疗焦点过度集中於此时此地,也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他认为应适度地让当事人说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可能包括了对其过去、现在及未来同时进行治疗。

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完形治疗者常会问「是什麽」和「如何」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麽」的问题。

为了增进当事人对现时的察觉,治疗者鼓励以现在式对谈。

治疗者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

「现在发生了什麽事?

」、「现在进行什麽事?

」、「当你坐在这里试图表达时,你体验到什麽?

」、「此刻你察觉到什麽?

」、「你如何体验你的恐惧?

」、「你如何试图从此刻中退却?

」等等。

培尔斯(1969a)认为:

当一个人在平息激烈情绪反应的情境下,才能思索为什麽他(她)会有如此之感觉,而「为什麽」的问题只会导引当事人去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进而离开此刻立即性的体验。

更明白的说,「为什麽」的问题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从而助长他们抗拒去体验现在。

从回答完形治疗者所问的问题与进行的练习当中,可发现当事人用来逃避现实的方法。

大多数人只能短暂的停留在现实,他们总是在找寻截断现时之流的办法,同时常彷佛与现时经验无关似地提及自己的感情,却不去体验他们此时此地的感受。

培尔斯从事完形治疗的宗旨就是在帮助人与现实活生生的接触与体验,而不仅是去谈论经验而已。

因此,假使当事人一旦谈及悲伤、痛苦或迷惘时,治疗者就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让当事人现在就去体验悲伤、痛苦或迷惘。

倘若一昧地去探讨困境人的问题,极可能会变成一场无解的讨论,或是无止境地探索问题潜藏意义的一种文字游戏。

就心理面而言,这是抗拒成长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某种型式的自我欺骗。

因为在面对问题、讨论问题时,当事人常会欺骗自己并以为自己正在解决问题,甚至认为自己已更进一步向成熟阶段成长。

为了降低这种危机,治疗者在辅导时应设法增强或夸大某些情感的表现。

例如,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治疗者可请其中一位自觉能取悦他人或符合他人期望的当事人,立即在该团体中去取悦某些成员。

综前所述,完形治疗法是否就主张忽略过去?

如果说完形治疗者对当事人的过去并不感兴趣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完形治疗者认为,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功能的重要课题有所关联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又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所表现的态度或行为有关联时,就要尽可能的把那些过去带入现在加以处理。

因此,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藉着重演过去而将之导入现在。

治疗者指导当事人「将想像带到此地」(bringthefantasyhere),试着再次体验先前所经验过的情感。

诸如:

不要当事人仅谈论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间不愉快的创痛,而要当事人在想像中变成那个受创伤的儿童,直接与父亲谈话。

透过此种想像历程,再度体验当初所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再运用潜力的发挥达成进一步的了解及解决。

3.未竟事务

完形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焦点为「未竟事务」(unfinishedbusiness),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

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

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像联结在一起。

由於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裹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

未竟事务常会一直持绩存在着,直至个人勇於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

就未竟事务的影响力而言,波尔斯特(1973)认为:

「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个人进而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被压抑之精力及许多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行为的困扰」。

由於过去未被认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断情绪,扰乱了以现在为中心的察觉。

根据培尔斯(1969a)的观察,悔恨是末竟事务中最常见、最恶劣的一种。

依照他的看法,当人们悔恨时就把自己给困住了,既不愿让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诚的沟通,除非把悔恨发泄出来。

因此,培尔斯主张把悔恨表露出来是必须的,未表露出来的悔恨经常会转变成罪恶感。

换句话说:

「无论何时,当你有罪恶感时,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并把它表达出来,简化原本纷乱的要求」,则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例如,一个从来没有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人,在他身上便可以发现未竟事务是如何困扰着他,同时显现在他的一些行为当中。

他也许会怨恨他的母亲,因为不管他如何表现以寻求母亲的赞美,但母亲却总让他觉得自己是多麽的笨拙。

因此,他把对需要母亲赞美的需求,转化为对女性的追求,用以证明他是一个有用的男人。

尽管他运用了各种策略来让女人赞美他,但总还是觉得不满足,此便是未竟事务妨碍他与女性有坦诚的亲密关系使然。

因为他的需要是儿童式的,而非成人式的。

在他能体验到真正的满足前,他必须先去完成未竟事务的体验,换言之,他需要回到原来的未竟事务上,把原不为人知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解决原存的僵局。

「困境」(impasse)或称为「胶着点」(stuckpoint),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支援自己,而必须寻求外援的一种情况。

解困常用的方法包括操纵别人,但这种方法虽能代替自我支援,却无法成为自我真正的养分来源(Yontef,1993)。

身处困境时,当事人会想藉着扮演脆弱、无助、愚蠢、或低能等角色来改变环境。

谘商员的任务在於协助他们突破困境,使成长化为可能。

谘商员可以提供情境并鼓励他们充分去体会其中胶着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接触到自己的挫折感。

如果当事人能够认清并接受自己是怎麽的人,而不是只希望成为怎样的人,那麽他们将更可能有所改变。

完形治疗法背后所根据的理念是,个体都有自我实现与追求成长的倾向,以及如果他们接纳自己所有的各个面而不加以做价值判断的话,他们就能够开始有不同的思考、感受、与行为。

4.逃避

逃避(avoidance)是一个与末竟事务相关的概念。

它所指的是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竟事务、避免去体验未竟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使用的工具。

培尔斯(1969a)认为,大多数人都宁可逃避体验痛苦的情绪,而不愿去做必要的改变。

因此,他们会变得迟钝、无法突破僵局,从而阻碍了成长的可能性。

培尔斯也提及,灾难的预期是我们自己想像出来的,它使我们心理变得迟钝;诸如:

「如果我充分地表达我的痛苦,对方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将永远不再理会我」;如果我向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人物表达我的愤怒,他们将离弃我」;「如果我对我曾失去的表示哀悼,我便可能会深陷於沮丧当中,永远跳不出那个无底洞。

培尔斯认为,上述那些想像使我们缺乏活力,因为利用那些想像,我们逃避了生活中必要的冒险。

因此,完形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在治疗阶段,充分表达以前从未直接表达的紧张情绪。

如果当事人表示害怕触及其潜藏的怨恨及恶意,治疗者也许会鼓励他们就把自己变成怀有怨恨及恶意的人,然后去表达这些负面的情感。

藉着体验当事人原极力排斥的自己之另一面,他便开始了一个整合的历程,让自己超越并克服原阻碍其成长的僵局。

透过超越逃避,当事人就可扫除阻碍现在生活进行的未竟事务,而迈向健康与和谐。

5.觉察

完形理论建构在对此时此地的觉察上的这一原则。

这个原则很简单,可做起来却不容易。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境况导致了我们许多有选择地变聋、变哑、变瞎的方法,否认和压抑,惯性而为,生活在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去的悔恨之中。

我们活着的同时却已死去,对于这样的悲剧完形治疗是一剂良药。

因为所有的行为和决定都发生在此时此刻,完形治疗教导并强化我们对自己以及环境时时刻刻保持觉察。

那个原则就是,自发性、自由及创造力是可能的并且是值得拥有的。

完形治疗为增强对自我以及环境的觉察提供了工具:

这份增强的觉察使得我们对自己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有了接纳与运用。

对环境的觉察指的是对他人、对社会背景及自然环境的觉察;而对自我的觉察则意味着对自身、对伴随而来的情绪、需要以及防卫的觉察。

自我觉察是心理治疗的关键要素。

没有自我觉察,我们便无法改变。

倘若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便无法评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更无法知道如何改善。

即使拥有最好的地图与最快的车,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自我觉察)以及自己要去向何方(个人目标),我们也无法将自己导航至我们的目的地。

同理,我们必须增强对自我的觉察,并去弄清自己的目标同渴望。

并不稀奇的事情是,我们努力达到了一个目标,可结果却发现那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或许不像我们所想,所希望或预期那样的令人兴奋、开心或满意。

想要的东西通常是缩减的。

比如:

我们也许为金钱而辛苦,然而我们会发现自己想要的是权力;我们会去寻求权力,然而我们发现自己想要的是控制;我们会去取得控制,然而我们发现自己所要的是接受;我们会去赢得接受,结果发现自己所渴望的是得到爱。

由此我们想起了那句格言:

"留神你的渴望,也许你已经得到它了。

"当我们同自己真正想要的失去接触时,我们是击败了自己实现它们的可能性。

因此在完形治疗中,我们学习觉察,特别是对情绪的自我觉察。

对情绪的自我觉察有助于我们去知道:

我们感觉如何,

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如何表达情绪而无须解释、内疚或批评;

以及如何提出请求。

完形治疗的效果来自于对情绪的觉察以及情绪的成熟,也就是自我负责,自我支持和自主性(相对于被他人的意见或认可所控制)。

6.选择

只有在我们有了自我觉察之后,我们才能选择和转变:

觉察给予我们机会去选择。

选择给予我们机会去改变。

觉察是选择的必要条件。

倘若我们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选择,我们便无从选择。

倘若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适得其反的,我们便无法选择其它行为。

倘若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哪些选择是有效果的,我们便无法复现这些选择的成功。

选择就是有意图去改变,透过选择,就可以把觉察转化为内在和人际的行为改变。

对选择和觉察的练习可使得一个有自主性的个体能够有意图地去选择而不是缺乏选择,并且使得个体能够在同他人的关系中反应得更加自然也更加真实。

7.冒险

在完形治疗中,现存的意思是去过一种富于表达情感的,有觉知的,迷人的和真实的生活。

通常新的生活方式总是伴随着冒险、兴奋与好奇的感觉。

当我们第一次学习如何走路时,走路是一种冒险。

然而在过后的生活中同直立行走相比,继续过爬行的生活才是更加的冒险。

我们越是能现存地生活,我们就越能对冒险、可能性和自己行为的后果有所觉察。

对于那些选择活在觉察中的人们来说,真正的危险是沉睡、机械与没有觉知的生活。

8.体验

在完形治疗中,觉察是在体验中获得的,而后被内化为己有。

如果我们的觉察是透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所得,那么它远比被人告知发生了什么来得更有价值,毕竟外在的猜测有可能是错的。

倘若我们被人告知去做什么或某个行为意味着什么时,我们是被掠夺了自我觉察和自我发现的机会。

而在完形治疗中,透过构建体验而展现觉察,个人可重拾原本因顺从习惯和恐惧而舍弃的想要(wants)和长处(strengths),并让它们再度发挥作用。

完形治疗师避开说明或解释,只是帮助来访者去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模式。

透过行动和体验,来访者发现自己是如何经营生活,如何做选择以及如何引出自己不想要的困境。

完形治疗不鼓励人们谈论发生了什么,而是支持人们全然地体验那个是什么。

9.表达

完形治疗经常运用在人际关系、沟通和冲突上。

藉由说出你想要的(请求或要求),藉由表达我们的感受(情绪觉察),避免讲述历史和解释,我们得以增进接触的质量并增加同他人关系的深度。

在冲突的开始表达出想要的和感觉,透过建立沟通的途径得到解决并促进关系。

言语和身体的表达有助于增加信任、理解和接触。

因为接触本身就能够促进社会裂痕的治愈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沟通是透过它的过程(相遇的活动)以及满足(说了什么)而具有治愈能力。

因此,完形治疗鼓励表达胜于沉默,负责胜于否认,沟通胜于回避。

10.固恋和防卫

有时候我们背负痛苦记忆或恐惧不放。

拒绝去完成、解决和重构,这些固恋形成了一个僵局,常称之为"被卡住"。

完形治疗的方法就是要活在此时此地,完全地经验当下,我们是谁,我们感觉如何,我们想要什么。

在每一时刻我们都有两个选择:

选择我们自己(我们是真实的)或选择做其他人(我们是虚假的)。

完形治疗这种方法适用于前者。

为了避免做决定的痛苦和承担责任,我们通常采取这些方法:

人为编造,无所知觉,类似否认的防卫(草率地遗忘),投射(责备他人),投入(草率地服从于他人)。

完形治疗并不试图粉碎或克服防卫。

反之,它是建立在对抗拒以及抗拒所带来的功能的尊重上。

当我们准备好用挑战取代安全,用自发性取代控制,用冒险取代可预测性的时候,我们就可发展自己解除防卫的能力了。

四、治疗目标

完形治疗法的目标与其它治疗的目标相同的,那就是使有机体成熟成长。

其基本目标在于达到察觉的状态,以及经由察觉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

察觉包括:

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以及能与别人会心接触。

察觉能力的提升与丰富化,本身被认为就具有疗效。

未能察觉的话,则当事人就没有工具去进行人格改变。

有了察觉之后,他们就有包容力去面对与接纳自己原先拒绝接受的部分,并能充分地去体会这一部分的主观性。

于是他们会变得逐渐统一与完整。

在当事人停留在察觉状态时,重要的未完成事件总是会浮现出来,此时就可以在治疗中加以处理。

完形治疗法是帮助当事人去注意到自己的察觉历程,使他们因而能够负责,能够有所筛选地做选择。

在当事人与咨询员真诚相会的背景下,察觉就会出现。

1.由“人助”转为“自助”以启发当事人由外在环境的支持进入自我的支持。

2.帮助当事人过更充实的生活:

Perls:

人仅发挥了百分之五~十五的潜能

Maslow:

我们有固定的生活型态,我们一再扮演相同的角色,很少去创新和突破。

潜能更进一层地发挥,可使我们生活态度日新,使我们生活更充实。

3.察识的获得:

  察识是人格改变的工具,具有治疗性,在察识过程中,未竟事务将逐一显现于治疗情境,得以加以处理。

察识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达到人格统整。

4.协助当事人达到人格统整:

  当事人由于自我印象的影响,造成的人格分裂,无法尽己之才,满足自我需求,自我实现。

完形治疗的目标是摒除自我印象的影响,提高当事人的觉察能力,协调本身内、外在中两极化的知觉,使未完成的工作不再干搅现在而达到人格统整。

健全的人格主要特质是能自我调适、自我约束。

5.帮助当事人找到自我

  Perls:

「只要你与们我同在,就不必再作适应,任何发生的事就像过眼的影像,你可以吸收,可以同化,也可以了解,不再随着世界团团转。

」EX:

"西藏生死书"中提到像天空的自性。

五、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

「促使进当事人的成熟与除去阻碍成长的绊脚石。

」从以上的目标可得知完形治疗表扮演的角色是比较主动的,面质的态度。

◎治疗者的功能

1.保持敏锐的意识形态,能够完整的体会当事人所呈现的讯息,并协助当事人认出矛盾,不一致,甚至抗拒,挫折的部分。

EX:

说一件难过的事,嘴巴却挂着微笑。

2.激发当事人察觉此时此刻自我,包括口语与非口语的部分。

谘商员注意当事人的身体语言。

Perls:

「个体想要表达的一切都在你面前,但它并不存在字里行间。

我们说的,大部分不是谎言,就是废话,但我们的声调、情绪姿势、面部表情、以及身性的语言却都表露出来无所遁形。

3.温和地面对当事人,帮助他们去察觉语言型式对他们的影响。

EX:

(1)它说:

非人化的主词,以无生命的事物取代「我」,以逃避

 「我」所面对的问题。

*以我取代「你」

(2)你说:

用「你」来远离真实经验带来的不安。

*以我取代「你」

(3)提问题:

使发问的一方掩藏起来,安全而轻易将问题抛给谘商员。

*将问句改为陈述句

(4)否定力量的言语:

藉以否定个人的力量,Perls:

「在“但是”之后所说的一切都是废话。

(5)隐喻:

可能为当事人某些事务的对话。

*将隐喻的内涵转成显明的意义,并连用在治疗过程中。

(6)揭发事情原委的潜隐性语言。

4.有关谘商专业人员的觉察:

  因扮演帮助当事人觉察自我的角色,故当事人必须同样具有觉察的能力,以便在谘商过程中,察觉自我与当事的状况。

Enright:

「谘商事业人员虽然都认为觉察业谘商专业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的意识中,仍多以个人的记忆、猜测、计划、或内在对话等在进行谘商工作很少是真正察觉自已和他人的经验。

  专业知识让我们对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似乎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这些知识往往成为阻碍我们真正察觉个人经验、情绪、想法及外在环境等的最大阻碍。

◎治疗者的角色

(1)向导和催化剂:

提供谘商气氛,让当事人在此气氛中有机会去觉察自己的需。

(2)投射镜:

让当事人从中瞧见自己,在彼此互动中,当事人体认到谘商员和自己一样都不完美。

当我们面对我们“现在”已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一味去想我们“应该”要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就会有更多改变自己的可能性。

依此精神,完形治疗法的目标并不是放在要去改变当事人。

咨询员的作用在于,通过与当事人的接触,去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察觉能力,以及体验当时他们是怎样的人。

咨询员的任务就在于邀请当事人积极投入,藉着对人生抱着实验的态度去学习认识自己,并在治疗历程中尝试新的行为,以及注意自己发生了哪些改变。

完形治疗者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去留意当事人的肢体动作。

当事人的非语言线索可提供治疗者非常丰富的资讯,因为它经常流露出当事人本身未能察觉的感觉。

皮尔斯认为,当事人的姿势、行为、手势、声音等动作,均说明了事实的一些真象。

他也提出警示,通过语言的沟通常可能形成误导。

所以,如果治疗者仅止于注意当事人口语的内容,就容易对一个人的本质形成误解。

真正的沟通其实是超越语言文字的。

因此,治疗者尤需注意当事人的语言与肢体动作间是否有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当事人无时无刻都在避免与现实作充分的接触时,治疗者就必须试着去引导当事人用语言把肢体动作说出来,而变成他们肢体动作的一部分。

此外,完形治疗者也必须注重语言形式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因当事人的语言形式常流露出情感、思想和态度。

完形治疗法强调要去注意当事人的说话习惯,用以增进其自我了解,特别是要借助请当事人注意他们的语言是否与其经验一致?

是否与其情绪背离?

以此提升当事人的自我了解程度。

另一方面,治疗者必须温和地面对当事人,帮助他们去察觉语言形式对他们的影响。

由于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当事人便能增加此刻的察觉,以及自己是如何避免与此时此刻的经验接触。

六、当事人在治疗中的经验

1.当事人的第一项责任:

在完形治疗中必须决定自己希望从治疗中获得何种帮助如何应用,治疗时间中使当事人学习为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担负更大的责任。

2.当事人在治疗中阶段的整合程序:

第一阶段:

发现当事人对自己和往事有了新的看法、领悟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当事人的反应:

讶异

第二阶段:

调适当事人察觉到自己多了许多选的机会,准备踏出扩展自己的第一步。

*当事人的责任:

随时给予当事人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实践。

第三阶段:

同化当事人学习如何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学会如何去扩大自己的机会并在环境中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当事人的任务:

明确地告知当事人,在他们的内心已发生某程度的改变,某些事情已被完成,某认知也已被修正了。

完形治疗法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使当事人学习为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治疗者常以当事人试图逃避的责任来加以质问,同时测试他们是否愿意继续接受治疗,以及想从治疗中学习什么、想如何利用治疗时间等。

至于其他的治疗重点尚包括:

治疗者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关系与当事人和其他人之间关系的相似性。

因此,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他们将要为自己的言行作合理的解释并赋予意义,同时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来增进自己的察觉能力,并澄清各种关系对自己的意义性。

七、治疗关系

人对人关系(而非专家对病患),治疗者的经验,察识与知觉构成治疗过程布景,当事人的察识与反应则为舞台上演出的戏目。

谘商员主动分享自已的知觉与经验。

  一种在你我真诚关系的基础上运作的双向投入,治疗者以诚实而直接的反应面对当事人,挑起当事人的自省,而不以「有病」的眼光相向,不时给当事人回馈。

 

完形治疗的基本焦点在于治疗者与当事人间一对一的关系。

治疗者应对咨询品质、对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