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5821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4、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

“相”又是指谁?

“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赢占了上风。

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

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

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板书设计:

将——→和←——相

↙↘

廉颇蔺相如

↙↘

知错就改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19草船借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理清文章的脉络。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初步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理清文章的脉络。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

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

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

(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

(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

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

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

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

好吗?

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

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1、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

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人心:

周瑜妒(将计就计)鲁肃仁(借船求箭)

曹操疑(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识天象四更大雾

晓地理顺风顺水

20景阳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相关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形象。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

(板书:

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

认识武松吗?

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

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

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而“躲”却显得很被动。

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

(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

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

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

难道不付你钱!

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

我怕什么!

”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

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

‘哪儿有什么大虫!

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

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

豪爽、倔强、勇敢、神威、酒量惊人、武艺高强、胆量过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项原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

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二、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

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并板书

豪爽、倔强、勇敢、

酒量惊人、胆量过人。

3、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

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

难道不付你钱!

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

我怕什么!

”。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5)胆量过人。

“武松笑道:

‘……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

“武松看了看笑道:

‘……我怕什么!

’”

“细想了一回,说道: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

“武松自言自语道:

‘……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

4、小结通过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三、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1、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

(动作)

2、引导板书

力量超人机敏胜人

(1)力量超人。

“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

“……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

“……揪……按……提……打……”

(2)机敏胜人。

引导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写作方法指导。

在写作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会使你笔下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文章也会更具感染力。

四、打虎后速下冈,抓心理见特点

1、反复读文,理解作者写这段的用意提问:

假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虎“制服”?

2、引导学生读书,寻找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说理由

五、课外讨论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

有的同学说:

“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语言)

上冈(心理)豪放、倔强

打虎(动作)机智、勇敢

下冈

21猴王出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3、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懂、读通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

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提示: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

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入洞的情景:

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2、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懂、读通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