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57869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

败红残绿野萧萧。

(1)   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

(1)危;饶

(2)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分析】

(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

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

这里面,“危”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

故第一个空填“危”,第二个空填“饶”。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

⑴危 饶

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船户

高翥

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

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①会沙头。

老翁晓起占②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

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③付浮悠。

【注释】①知识:

相识的人。

②占:

预测。

③生理:

生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老翁一家以船为家起笔,通过简练的笔墨,概述船户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

B. 诗人既介绍了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的和睦,也表现了船家人缘好、熟人多的欢洽。

C. 诗中写到了老翁和少妇的动作,晓起看天气,照水梳晓鬓,各具情态,宁静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与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相比,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1)D

(2)示例:

①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解析】【分析】

(1)D项,“老翁的自嘲”和“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依据尾联,作者是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和感慨,并非老翁的自嘲,也不是表现船家生活的艰辛,而是表达诗人对船家自在浮游生活的羡慕。

“笑”和“爱”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

D项曲解诗意。

故选D。

(2)《渔翁》写一个“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的渔翁独来独往,自食其力而又洒脱飘逸的形象,寄托着作者自己于“山水绿”“岩上无心云相逐”的美丽幽静环境中过自然自由的生活的志向,是浪漫主义的风格。

《船户》这些作者看到的“三世儿孙居”“尽将家具载轻舟”“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的船户生活,简朴却其乐融融,来往自由,赞美了一种宁静朴实、洒脱自然的生,是写实主义的风格。

故答案为:

⑴D;

⑵示例:

①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创作风格的能力。

“风格”指文学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

它受作家主观因素及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基本风格,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指对自然或现实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

本题中两首诗歌即分别涉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诗歌分析这两种风格的体现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答案】

(1)D

(2)【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解析】【分析】

(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

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

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故答案为:

⑴D;

⑵【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一般包括: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③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

本题中,将“野老”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①终了:

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

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

(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

(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分析】

(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借事抒情。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故答案为:

⑴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⑵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点评】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②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

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乌衣巷;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2)①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

②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

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解析】【分析】

(1)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2)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故答案为:

⑴乌衣巷 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⑵①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

②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

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考查典故,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首联极写南京地势形胜,是得天独厚的帝王兴业之都,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凋残破败气象,物去人非,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反差,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表达了了对明朝灭亡的感慨以及明亡原因的思考,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以及亡国之悲。

②“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揭示了作者的观点:

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观点新颖。

 

6.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杨素

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山斋独坐静观,先总后分,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B.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十分丰富,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景中寓情。

C. 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勃发、百鸟歌唱的时刻,但眼前却是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景象。

D. 起句点出居所四周都是高山,末句忽又挽回到日暮远山,使全诗浑成一体,圆满无缺。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作赏析。

【答案】

(1)C

(2)①诗歌前十句写了诗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的悠闲之情。

②后四句,面对境之幽,人之独,诗人希望有人共赏,希望有知己相对,酒满却无人对饮,从而流露出孤寂之情。

总体看来诗人在全诗中的情感应该是闲适中流露出孤寂之情。

【解析】【分析】

(1)诗歌中,选择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优美的画面,而选项C,却说“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景象”,与整体画面不谐。

故选C。

(2)前十句着重写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情景的结合处理得比较好。

“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起势空灵飘远,极富意境,让人眼前有高山环绕、云雨流离之感。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本句刻画了环境的静、深、幽,进一步为后面的愁绪造势,正在渐渐地深入之中。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复发、百鸟歌唱、心情舒畅的时刻,作者却逆意而行,对“寂”作进一步的渲染,那淡淡的愁丝几乎已经洋溢出字面。

再而写到居室,“幽气”“虚白”“落花”“细草”都围绕着居室来写,刻画其幽静、寂寞、凄清的感觉,一切的感觉都是清冷,没有人气。

居室的四句,看来仍然是景物描写,无一字提“愁”,无一字提“思”,但是寂寞惆怅之感已经伸手可及,全然浸满读者的心灵。

一切的愁绪,后四句给出了原因:

故人不在,复又思念故人。

美酒盈樽,对面无人,更形伤感。

“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最后突又摇开,复现空灵幽远之感,成一摇曳的大波澜。

“日暮”暗中呼应“日出”,机心巧运,告诉读者,这思念,又在这日升日落之中独自消受了一天:

朝夕之风云,也正对着了这朝夕之愁肠。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诗歌前十句写了诗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的悠闲之情。

②后四句,面对境之幽,人之独,诗人希望有人共赏,希望有知己相对,酒满却无人对饮,从而流露出孤寂之情。

总体看来诗人在全诗中的情感应该是闲适中流露出孤寂之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7.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

张惠言

   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

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

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

从容。

(1)   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答案】

(1)孤寂;体验或领会

(2)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解析】【分析】

(1)从“琼楼寂历”中的“寂”可知,是“孤寂”之情;结合“省”的占义可知,是“体验或领会”。

(2)题干已经表明本词的下阕,词人情感是有变化的,答案需要表现这种变化。

抓住关键词“愁深梦浅”“雪昏云醒”“看风帆稳”作答即可。

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

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

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

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

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

故答案为:

⑴孤寂;体验或领会

⑵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

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①鲍照南北朝诗人。

②蹀躞:

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 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 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1)B

(2)①相同点:

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②不同点:

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解析】【分析】

(1)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

故选B。

(2)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从情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

相同点:

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不同点:

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相同点:

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②不同点:

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