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5429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

《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

通信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正文目录

一.通信设备行业的数据4

1.1我国通信行业的表现4

1.2我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数据7

二.迎接万物互联的大时代9

2.1物联网概况9

2.2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现状10

2.3物联网的市场规模12

三.光通信行业的投资机会14

3.1光纤光缆行业维持高景气度14

3.2我国的宽带接入市场17

3.3流量经营市场20

3.45G产业链的机会22

3.55G全球部署提速25

四.行业表现及估值26

五.主要公司分析28

 

图目录

图1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出现反弹4

图2移动数据和互联网接入业务成为电信业务增长点单位:

%5

图32017年1-4月电信业务收入结构占比情况单位:

%6

图4移动数据业务高速增长单位:

亿元6

图5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增值服务单位:

亿元7

图6我国4G移动电话用户7

图7我国2010-2016年各制式移动电话用户发展情况8

图8我国2017年1-4月份3G/4G用户发展情况8

图9我国电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9

图10我国物联网产业链整体发展状况11

图112011-2025年物联网各应用市场发展及预测12

图122013-2018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及预测12

图132013-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预测13

图14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及其增速预测14

图152010-2016年光缆线路长度及增速15

图162010-2016年各种光缆线路长度对比情况15

图17我国长途光缆线路长度16

图18中国移动2016年度普通光缆集采的份额17

图192010-2016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发展情况18

图202010-2016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按技术类型占比情况18

图21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9

图2210月份中国移动宽带用户首次超过中国联通20

图232010-2016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发展情况21

图24近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的人均流量暴增21

图252016-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和户均流量比较22

图262010-2016年移动电话基站发展情况22

图27移动网络的演进23

图285G移动网络的应用场景24

图295G移动网络的进度时间表25

图30年初至今SW通信行业涨幅4.05%26

图31目前行业市盈率(TTM,整体法)比较28

一.通信设备行业的数据

1.1我国通信行业的表现

2010年以来,我国电信业务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收入达到顶峰11,689亿元,同比增长8.61%。

2014年、2015年电信业务收入出现小幅度的下滑,2014年电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27%,2015年同比下降了2.51%,2016年收入同比出现反弹,同比增长5.6%,收入增速有所加快。

2017年2月份电信业务收入1032.30亿元,同比增长5.61%,3月份电信业务收入1056.90亿元,同比增长4.13%,份电信业务收入1109.10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80%。

电信业务收入出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图1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出现反弹

数据显示,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移动数据和互联网接入业务收入保持着快速的增长,2015年移动数据和互联网接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58%,2016年1-9月收入同比增长33.23%,收入增速在加快。

移动数据和互联网接入业务在电信业务中的占比不断上升,2013年在收入中的占比为16.96%,在2016年收入占比达到36.4%。

移动数据和互联网接入业务成为电信业务收入中的增长点。

移动宽带(3G/4G)用户占比大幅提高,光纤接入成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的主流。

移动宽带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71.2%,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8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91.0%,光纤接入(FTTH)用户占宽带用户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三。

融合业务发展渐成规模,截至12月末,IPTV用户达8673万户。

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占比小幅提高。

1-4月,三家电信运营商实现移动通信业务收入3066亿元,同比增长4.5%,占电信业务收入的72.3%,较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

实现固定通信业务收入1175亿元,同比增长8.8%,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27.7%,较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话音业务收入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19.6%,比上年同期回落8个百分点。

图2移动数据和互联网接入业务成为电信业务增长点单位:

%

2016年固定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完成1800亿元,同比增长7.0%,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完成4333亿元,同比增长37.9%,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达到36.4%,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0.6个百分点。

1-4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实现651亿元,同比增长10.9%,占电信业务收入的15.3%。

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实现1788亿元,同比增长31.2%,占电信业务收入的42.2%,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0.6个百分点。

图32017年1-4月电信业务收入结构占比情况单位:

%

图4移动数据业务高速增长单位:

亿元

在电信增值业务中,互联网信息服务及信息服务业务是增值业务中的主要业务,两者在收入中占比近80%。

图5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增值服务单位:

亿元

1.2我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数据

2016年1-9月我国的4G用户达到68,589.00万户,在移动用户的占比到52.11%,4G用户已经成为用户主流。

图6我国4G移动电话用户

2016年4G用户数呈快速增长,总数达到7.7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58.2%。

2G移动电话用户减少1.84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由去年的44.5%下降至28.8%。

图7我国2010-2016年各制式移动电话用户发展情况

移动宽带用户数超10亿,占移动电话用户的74.5%。

4月末,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5亿户,其中1-4月累计净增2749万户。

移动宽带用户(即3G和4G用户)总数达到10.05亿户,其中1-4月累计净增6471万户。

2G和3G用户继续向4G用户转换,4G用户保持稳步增长,总数达到8.49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62.9%,较上月提高近0.8个百分点,其中1-4月累计净增7943万户。

图8我国2017年1-4月份3G/4G用户发展情况

从电信行业的资本开支看,我国的电信行业的资本开支仍然维持稳步增长的状况。

2015年我国电信行业的资本开支为4539.10亿元,同比增长为13.70%,增长速度较2014年的6.30%,增速有较大的提升。

2016年我国电信行业的资本开支为4350亿元,投资同比下降4.17%,投资有所下滑,但是整体通信的资本开支维持在高位。

图9我国电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

二.迎接万物互联的大时代

2.1物联网概况

物联网主要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传感器,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及其状况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主要有两个特征规模性和实时性。

一是规模性,具备规模才能使物品智能发挥作用。

二是实时性,通过嵌入或附着在物品上的感知器件,都可以实时的反映物品状态,包括静止或运动状况、安全或危险、良好或腐烂,都可以实时反馈,如机场周界、文物监护、桥梁监控、环境监测、食品溯源等。

按市场发展划分,物联网可以分为概念、研发、实验和应用四个阶段。

按应用发展划分,物联网发展则可以划分为孤岛、封闭、有限物联和无限物联。

在孤岛阶段,物联网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部小范围应用,尚未形成行业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封闭阶段,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的物联网应用,已形成行业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有限物联阶段,跨有限几个行业或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采用跨行业的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无限物联阶段,囊括大部分行业或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物联网在架构上分为三层,即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与采集信息,为后续信息处理和相应决策行为提供海量、精准的数据信息支撑。

传输层是物联网实现无缝连接、全方位覆盖的重要保障性网络集群,担负着将感知层识别与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率、低损耗、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应用层的艰巨使命,同时能够良好地抗击外部干扰和非法入侵。

应用层实现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结合,最终形成涉及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物联网应用集合。

2.2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在感知层上,传感器领域的企业众多且分散,我国自主传感器核心技术不足,高端传感器芯片以进口为主,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主要应用有RFID标签和读写器、各类传感器、摄像头、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等。

目前感知层传感器的主要发展趋势:

(1)微型化。

信息时代信息量激增,要求传感器能捕捉处理海量的信息的能力日益加强。

(2)智能化。

要求不但能够执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而且还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结论判断。

(3)多功能化。

将多种敏感元件组装在材料或单独—块芯片上的。

(4)无线网络化。

要求传感器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

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

在传输层上,传输主要以移动通信网和局域网为网络载体,仍较少使用互联网。

产业发展较为完备,企业以传统通信企业为主。

传输层的主要设备有光纤光缆、光器件、光接入设备、光传输设备等光传输设备以及3G/4G/5G、NFC、ZigBee、蓝牙、Wifi/WAPI等通讯和网络设备。

图10我国物联网产业链整体发展状况

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将感知层识别与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率、低损耗、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平台层。

当前标准化程度较高,产业化能力较强、较成熟,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较为激烈的领域。

LPWA大规模部署后将促进物联网连接数迅猛增长,以NB-IoT为代表的技术解决了移动物联网普及障碍。

未来5G将满足物联网高级应用多样化需求,实现终极万物互联。

应用层以软件和现代服务企业为主,基础软件技术主要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传统IT企业逐渐介入物联网业务,随着各地物联网示范性应用陆续增多,企业数量将明显增加。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物联网应用覆盖范围遍布个人、家庭和企业,增长空间巨大。

智能家居领域由于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发展较快的应用领域。

智能交通中以及智能医疗领域的需求空间广阔、产品附加值高。

其中,车联网悄然成为物联网发展先锋。

图112011-2025年物联网各应用市场发展及预测

2.3物联网的市场规模

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联网设备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超过千亿美元,联网设备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1%以上。

图122013-2018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132013-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预测

我国就物联网发展也做出了多项国家政策及规划,推进物联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物联网发展的十个专项行动计划》,以及近期颁发的《中国制造2025》等多项政策不断出台,并指出“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物联网发展热潮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虽然增长率近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3%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超过7500亿元。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呈加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5000亿元。

图14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及其增速预测

三.光通信行业的投资机会

3.1光纤光缆行业维持高景气度

2015年我国的光缆线路的长度达到24,873,432.30公里,同比增长21.57%,我国的光纤光缆处于稳步增长状况。

2016年全国新建光缆线路554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3041万公里,同比增长22.3%,整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光纤光缆行业的需求稳步增长,行业的景气度较好。

图152010-2016年光缆线路长度及增速

全国新建光缆中,接入网光缆、本地网中继光缆和长途光缆线路所占比重分别为62.4%、34.3%和3.3%。

其中长途光缆保持小幅扩容,同比增长3.5%,新建长途光缆长度达3.32万公里。

图162010-2016年各种光缆线路长度对比情况

2015年我国长途光缆线路长度965,283公里,同比增长3.97%,我国的长途光缆线路也处于稳步增长中,但是增速有所下滑。

图17我国长途光缆线路长度

总体上从这几年的光纤光缆的市场数据看,我国的宽带市场还处于稳步增长的状况,相关光纤光缆产业的需求还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中。

在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光纤光缆产业的利润状况主要依赖于集采价格的变动。

中国移动2016年度普通光缆产品集中采购项目的中标,此次招标数量为6114万芯公里,为2016年11月至的半年用量。

共十五家供应商中标,与此前相比,此次高中标份额厂商数量显著提升,传统优势厂商的中标集中度进一步增强,长飞、富通、通鼎、中天、烽火和亨通系六家拿下了79.65%的份额。

光缆价格上涨、出现量价齐升的良好状况。

此次招标执行的成缆价格,各厂家对应在115~125元/芯公里区间,各自按份额执行各自的中标价。

2015年招标的成缆价格,各厂家对应在95~105元/芯公里区间。

平均而言,光缆价格涨幅在20%左右。

图18中国移动2016年度普通光缆集采的份额

3.2我国的宽带接入市场

2016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6.9亿个,比上年净增1.14亿个,同比增长19.8%。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光进铜退”趋势更加明显,xDSL端口比上年减少6259万个,总数降至3733万个,占互联网接入端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7.3%下降至5.4%。

光纤接入端口比上年净增1.81亿个,达到5.22亿个,占互联网接入端口的比重由上年的59.3%提升至75.6%。

图192010-2016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发展情况

图202010-2016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按技术类型占比情况

总体上我国的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处于稳步增长的情况。

2015年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47,425.50万,同比增长18.25%,增长速度较2014年11.49%的增速,有一定的加快,整体上宽带接入市场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

图21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

根据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最新发布10月运营数据,中国移动固网宽带用户首次超过中国联通。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底,中国移动有线宽带业务用户数为7551万,当月净增126.9万,今年净增2048.1万。

同样截至10月底,中国联通的有线宽带业务用户数为7547.2万,以区区3.8万之差落在了中国移动后边。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联通固网宽带的发展已经处于增长乏力的状态,10月用户数仅增加42.2万,今年总共也只增加了314.2万,而中国移动曾经在6月一个月就增加了318.9万。

中国电信仍然以超过1.2亿的宽带用户数位于三大运营商首位,今年累计增加766万。

图2210月份中国移动宽带用户首次超过中国联通

3月6日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工信部将深入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相关工作。

一方面,要深挖降费潜力,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加快在三个重点领域降低资费。

一是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

二是大幅度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

三是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

3.3流量经营市场

在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将在10月1日之前提前执行取消长途漫游费。

取消长途漫游计费,语音业务加速向流量业务转型,3G\4G的统一计费,统一流量模式。

2016年在4G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增长、移动互联网应用加快普及的带动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93.6亿G,同比增长123.7%,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

全年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772M,同比增长98.3%。

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84.2亿G,同比增长124.1%,在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90.0%。

固定互联网使用量同期保持较快增长,固定宽带接入时长达57.5万亿分钟,同比增长15.0%。

图232010-2016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发展情况

从我国移动手机的流量消费发展看,从2013-2014年,我国的手机上网流量占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的比值在20%-30%,人均消费的手机流量在200M以下,2015年开始,手机移动流量的消费处于暴增阶段。

2015年12月份移动互联网月均流量557.10M,其中手机消费流量的比例为89.80%。

到2016年9月底移动互联网月均流量835.10M,我国手机用户的月均消费的流量呈现暴增的趋势。

图24近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的人均流量暴增

图252016-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和户均流量比较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流量消费成为未来通信的主流,相关的个人的流量的消费呈现出爆发增长的趋势。

我们重点看好流量经营的相关公司梦网荣信、大汉三通、创意信息。

3.45G产业链的机会

2016年基础电信企业加快了移动网络建设,新增移动通信基站92.6万个,总数达559万个。

其中4G基站新增86.1万个,总数达到263万个,移动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继续提升。

图262010-2016年移动电话基站发展情况

随着需求和技术的推动,移动网络从1G、2G、3G以及现在的4G逐渐从简单的通话也已经转换为清晰语音、高质量图片视频传送技术发展,运营商的业务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而更高网速的5G也将诞生,移动通信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

图27移动网络的演进

5G将采用包括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全频谱接入和新型网络架构在内的一组关键技术,以满足各种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根据IMT-2020(5G)推进组发布《5G网络架构设计》白皮书,5G关键性能指标主要包括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密度、端到端时延、流量密度、移动性和用户峰值速率,其中,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密度和时延为5G最基本的三个性能指标。

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主要应用场景、业务需求及挑战出发,可归纳出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四个5G主要技术场景。

连续广域覆盖和热点高容量场景主要满足2020年及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也是传统的4G主要技术场景。

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推动人类社会信息交互方式的进一步升级,为用户提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3D)视频、移动云等更加身临其境的极致业务体验。

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未来移动流量超千倍增长,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的新一轮变革。

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人与物智能互联,使移动通信技术渗透至更加广阔的行业和领域。

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医疗、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将会推动物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数以千亿的设备将接入网络,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并缔造出规模空前的新兴产业,为移动通信带来无限生机。

同时,海量的设备连接和多样化的物联网业务也会给移动通信带来新的技术挑战。

图285G移动网络的应用场景

目前包括ITU、IEEE、3GPP国际组织积极推进5G标准落地,预计最快在2018年可以看到5G标准雏形,2020年5G标准将落地。

1)ITU于2015年启动5G国际标准制定的准备工作,首先开展5G技术性能需求和评估方法研究,明确候选技术的具体性能需求和评估指标,形成提交模板;2017年ITU-R发出征集IMT-2020技术方案的正式通知及邀请函,并启动5G候选技术征集;2018年底启动SG技术评估及标准化;计划在2020年底形成商用能力。

2)作为IEEE3G/4G准的制定机构,IEEE802标准委员会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下一代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ax)研制,并希望将其整合至5G技术体系。

3)从2015年初开始,3GPP已启动5G相关议题讨论,初步确定了5G工作时间表。

3GPP5G研究预计将包含3个版本:

R14、R15、R16。

R14主要开展5G系统框架和关键技术研究;R15作为第一个版本的5G标准,满足部分5G需求,例如5G增强移动宽带业务的标准;R16完成全部标准化工作,于2020年初向ITU提交候选方案。

图295G移动网络的进度时间表

韩国、欧盟、日本和美国都开始启动5G商用机会,韩国将于2018年年初开展5G预商用试验支持平昌冬奥会,计划到2020年年底实现5G商用;欧盟5GPPP预计在2018年启动5G技术试验;日本计划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前实现5G商用,当前NTTDoCoMo正在组织10多家主流企业验证5G关键技术,进行关键技术及频段的筛选;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针对24GHz以上频谱用于无线宽带业务宣布了新的规则和法令,美国成为全球首个宣布将这些频谱用于5G无线技术的国家:

2016年7月15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将为5G网络分配频率资源。

我国5G试验分为两步实施:

从2015年到2018年进行技术研发试验,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组织,运营企业、设备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从2018年到2020年进行产品研发试验,由国内运营企业牵头组织,设备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参与。

中国这次在5G时代的话语权有望超越以往,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在5G时代将成为引领者。

按计划中国将力争在2020年实现5G网络商用。

目前正在工信部统一领导下,依托IMT—2020(5G)推进组,开展5G技术研发试验。

3.55G全球部署提速

2016年12月Ovum发布了最新的5G用户预测报告,Ovum预测到2021年底全球的5G移动宽带用户将达到1.11亿,到2022年底全球5G移动宽带用户则将达到3.89亿,这大大高于此前的预期。

此前Ovum的预测2021年底的5G用户数仅为2500万。

2107年3月3GPP宣布加速部分5G标准的制定,从而使2019年实现标准化商用5G部署成为可能,此前的部署时间表提前了一年时间。

此外T-MobileUS宣布将会进行全国性5G网络部署,而美国将会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

5月T-MobileUS宣布计划使用其最新获得的600MHz频谱从2019年开始部署一张5G移动宽带网络,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国性覆盖。

四.行业表现及估值

4.1年初至今通信行业指数涨幅居前

通信行业年初至今板块涨幅为4.05%,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8.22%,通信行业表现弱于沪深300指数4.17百分点,在所有行业指数中居第七,落后于银行、建筑装饰、公用事业、轻工制造、家用电器和电子。

图30年初至今SW通信行业涨幅4.05%

表2通信板块重点股票表现单位:

%

可以看出,板块表现强势的主要为次新股(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