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汇编6篇.docx
《推荐说课稿汇编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说课稿汇编6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说课稿汇编6篇
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螃蟹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以动物为主题的单元,是将所学习过的有关动物的音乐作品进行复习和总结的一个单元。
通过***、欣赏和歌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三课,为***课。
这是一首流传于四川地区的民歌,歌曲四二拍,降E调,由上下乐句构成。
整首歌曲旋律诙谐,活泼轻快,充满趣味性。
表现了在河边玩耍的孩子们观察到的螃蟹和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课标指出:
二年级音乐课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培养乐观态度和友爱精神。
能聆听不同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课标还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根据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会并背***曲《螃蟹歌》自己创编动作并表演
三、教学重点、难点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有感情地背***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学会运用四川方言演***曲并自己创编动作表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教学方法、教具小学二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较强,因此我打算采用兴趣引入、教授、谈话等多种教学方式与钢琴、录音机、螃蟹图片等教具相结合,将我的课堂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四、教学过程首先是组织教学,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好所以我认为组织教学是小学音乐课中比较重要的一项。
第二部分是新课导入,我运用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出示螃蟹图片,并且会提出两个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2、那它有哪些特点呢?
当学生回答后,我将进行简单的补充,并由此引出本课要学的歌曲内容。
第三部分是新课教授,也是本课的重点环节。
首先,我将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歌曲与其他歌曲的不同之处和其旋律特点,然后我又会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
同学们听了歌曲后能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吗?
在学生们的依次回答后,我将会对这首歌的部分歌词进行简单的
讲解,然后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们再次感受歌曲的风格。
听了两遍歌曲录音后,学生对歌曲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熟悉了
歌曲的旋律,那下面就是学唱环节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为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
重点、难点。
第一步,朗读歌词。
首先由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歌词,然后我再用
四川方言按歌词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使学生生动有趣地理解、初步掌握节奏并记住歌曲内容。
最后,由学生按歌曲节奏加入四川方言再次一起朗读歌词,体验用不同语言朗读歌词的感觉,进一步熟悉歌曲的节奏。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准备的掌握节奏、学会歌曲,第二步是师范唱环节,我先有表情的范唱一遍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情绪,之后强调歌曲在演唱时的情绪。
接下来就是教唱环节,首先是我一句一句的教同学们唱,在教唱的过程中再次强调演唱的正确姿势和歌曲的情绪。
教唱两遍以后,就采用分组演唱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熟悉,比如:
男生唱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第三段男女一起唱,等到学生基本上会唱歌曲之后,我采用拍手、跟唱、同桌练习唱等方式,让学生完整的学会歌曲,掌握节奏。
因为是二年级小朋友为了巩固歌曲使学生加深歌曲的印象,我利用小学生能够在***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的特点,让他们根据歌词内容自己创编简易的动作。
将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到本堂课的最高点,在这一步骤中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分任务完成,在经过三分钟的思考之后将分组表演,我适当作出指导和点拨。
最后抽出三名具有代表的同学上讲台合着琴声一起表演,而座位上的同学可以一边打拍子,一边合着音乐演唱。
这样,在欢乐的音乐、歌舞声中本堂音乐课就轻松地完成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章与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数的知识来学习的,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四则运算,这一章的内容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则运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进行学习的。
它既可看着是分式有关知识在解方程中的应用;也可看着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础。
同时学习了分式方程后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路子,打破了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代数式必须是整式这一限制。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
“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基本方法是:
“去分母”。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识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
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熟练地解分式方程。
体会解分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分式方程的解法。
重中之重是去分母实现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与验根。
由于学生去分母时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整式运算、分式运算等知识,学生容易出错,而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去分母,即实现了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解整式方程是学生早已熟悉的知识。
因此确定正确去分母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关键。
由于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学生第一次遇到,所以分式方程的验根也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学生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尽量让学生自己寻找、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新课教学:
1、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提问:
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母里含有未知数吗?
前面学习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
下列方程中哪些是整式方程?
哪些是分式方程?
注意:
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先学习分式方程的定义,再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紧接着利用几道识别题训练学生正确地区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及分式的区别,这部分教学要求达到“了解”层次即可。
)
2、解方程:
回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中的第一步?
如何去掉分母?
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这是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去分母才能实现我们的转化,而这个步骤由于涉及的知识多,学生容易出错。
这里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解这个整式方程。
。
把解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
必须强调原方程,因为有学生往往代入去了分母的整式方程中。
应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得出未知数的值是否使方程两边相等,确定方程的解的正确性,得出原分式方程的解的结论。
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解分式方程,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练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的查缺补漏,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练习中形成解题的能力。
拓展题:
小明说:
x=2是方程2/-1=5/的增根?
你是否赞成他的说法?
对这堂课的增根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说明增根是在解方程后,让公分母为零的未知数的值才叫方程的增根。
课堂小结:
1、分式方程的定义。
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3、解分式方程应注意:
正确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
通过小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体系、网络。
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小结也应由学生试着完成,教师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体现。
、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52页
10.5
1、2、3题。
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应精选,应适量。
1、观察以下两个题目:
计算:
2/-1解方程:
2/-1=0这两个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做什么?
解题的第一步有什么不同?
五、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
将黑板分成四个部分。
课题、引例
1、引例2。
例1。
例2。
小结与作业布置。
2、教学时间安排:
复习引入约3分钟;新课教学约30分钟;课堂练习约5分钟;小结约2分钟;作业布置约1分钟。
3、整堂课要体现的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选择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大纲的要求。
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试着总结、让学生试着做一做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参与,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
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得知识。
在讨论增根问题时,通过具体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产生增根,然后归纳出验根的方法。
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第五课第一节第二框,由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两目组成。
本课是全书的教学重点之一,因为它是对前四课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总结,是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所在,是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判断社会进步于否的标准等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
坚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性、正确性;坚信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历史必然性。
并树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信念。
3、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是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的理论依据,判断社会进步于否的标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有较深的理论难度,且与现实中人们总是以发达于否作为进步的判断标准有很大的反差。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为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我采用如下教法:
1、目标导学法: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
2、直观与引导发现法:
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打比方等理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阅读、分析、思维能力。
3、问题教学法:
给时间、给机会让每位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4、谈话法、讲授法:
它们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发现法:
学生通过预习,课堂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了自学能力。
2、归纳法:
结合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概括获取知识。
3、联系实际法,结合教材联系同学的举措和介绍,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圈点批注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顾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并说说奴隶社会
的建立是怎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
由两个学生在讲台上走几步。
再让他们交换鞋子,走几步,并让他们各自说一说换鞋前后走动时脚的感受。
通过这一举措创设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作准备,有利于活跃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2、研讨新课板书本课知识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落实其学习主人的地位。
老师设疑:
根据学生的提问修改课前准备,提出下列问题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a、什么叫生产力,它由哪些要素构成?
举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特点加以说明。
b、什么叫生产关系,它由哪些方面构成,请说一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有何特点?
c、用脚与鞋的关系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打一个比方,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说明课本的哪一观点请划出。
d、鞋与脚什么决定你是否会走路?
这说明课本中哪一观点,请划出。
e、你有一双健康的脚也有一双漂亮的鞋你就能走得快吗?
为什
么?
这能说明课本哪一观点,请划出。
f、你用什么来判断脚上的鞋子是好还是坏呢?
这一判断方法能
说明课文哪一观点?
请划出。
3、巩固新课阅读左图纵坐标、横坐标、象限总结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
4、作业: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
段?
说课稿篇4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一年级下册的第9课《两只鸟蛋》。
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只鸟蛋》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之作,是一首清新流畅的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故事。
在这首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本课及本单元的学习,能让我们感受肩负的环保责任,让环保意识逐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发芽。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在反复诵读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逐渐熟识诗歌,热爱诗歌。
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
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语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3、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识字教学。
4、教学难点:
“焦急、仿佛”词语的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这句话的理解,培养学生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5、整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读中感悟,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拓展延伸,背诵课文,指导书写。
6、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音乐、大树贴图、鸟蛋实物、小鸟破壳的图片、鸟妈妈头饰、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学生。
1、知识背景: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之前,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两个课时的单元集中识字教学,因此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比较轻松。
而且,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课前预习时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对照“我会认”圈出生字、认识自然段的能力。
初步掌握了用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2、情感背景:
一年级的孩子都具有“真、善、美”的美德,知道保护鸟类是好事。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懂得养鸟、爱鸟。
鸟是宠物,观赏物,靠人来喂养。
但也免不了吃鸟蛋。
对大自然的“鸟捉虫--虫迫害庄稼--从而鸟保护庄稼”的知识链不甚了解。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为具体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原则,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富活力,让儿童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注重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生通过半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通过“摘果子”、“开火车”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记忆生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同时遵循新课标的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采取了“识字与读文整合的方法”。
2、注重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了演示法、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发展性创造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以读为本、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情感。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学会表达;在评价中激活思维。
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
1、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比较法、探究法、表演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2、特别重视朗读感悟法。
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合作读、赏读、表演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
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在课堂开始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播放《百鸟朝凤》片段,学生欣赏各种模拟的鸟叫声,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说说听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什么?
进行说话训练。
2、欣赏图片,创设情景。
播放课件,教师同时用语言描述: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
教师趁机提问:
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
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新课。
3、出示实物,激发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1、欣赏课件,激发朗读的兴趣。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4、同桌互读,互相检查,互相正音,互帮互学。
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增强语感。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安排学生分段细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情感。
1、学习第一段:
本段描述的是事情的起因,男孩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爱不释手。
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对鸟蛋的喜爱之情,才能感受后来他送还鸟蛋的爱鸟之心。
所以,在教学本段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实物,观察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鸟蛋的喜爱,随后进行感情朗读。
同时,在教学中学习词组的比较,促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2、学习第二段:
爱因斯坦说过: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本段中男孩在妈妈的启发下,懂得了珍视生命。
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却让学生有些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第二段时,我及时地引发学生想像:
“鸟妈妈的鸟蛋被拿走了会怎样?
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
鸟妈妈会怎么说?
”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然后进行表演,自然水到渠成。
3、学习第三段: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
表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在教学第三段时,我引导学生表演读,在表演中,紧扣三个动作:
“小心地捧”、“连忙走”、“轻轻地送还”,体会男孩的爱鸟之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4、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几段的学习,学生的心灵已经萌发出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层层追问:
“鸟蛋又回来了,鸟妈妈会想什么?
过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样?
到时候会怎样?
”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
”从而为学生留出拓展的空间。
最后,教师以优美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激励。
借助想象,升华感情。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此时进行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并且打破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整个地球、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多种方法,趣味识字。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是重新确定了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要求语文识字课要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本学期我在教学识字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在每个单元学习课文之前,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
而在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反复地、不同形式的朗读,识字与读文相整合,生字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了很多次了。
因此,在学完课文后,再次进行的识字教学,是以巩固为目的。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游戏:
“摘果子”、“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开火车”、“找朋友”。
在游戏中,学生学会了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