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1582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

《《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docx

《孟子》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

  a;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孟子读书心得1500字范文1: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

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

  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

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

但从《孟子?

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

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

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

  “保民”。

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

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21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

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

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

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

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

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

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

  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

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

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

”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

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那么,清朝呢?

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

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

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

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读书心得1500字范文2: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

”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

  “不会。

”孟子说:

  “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

  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

  《荀子﹒王制》: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

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

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

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

”保民”。

  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

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21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

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

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

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

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

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

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

  孟子读书心得1500字范文3: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

  “王道”,主张德治。

其“仁者无敌”、“仁

  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

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

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

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

  ““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地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适当地采用“不屑于教”的方法,可以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不失为一剂“良方”。

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

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迥异,兴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

要想把他们培养为一代英才,就要心怀所有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

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