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1527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

《“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米”教学设计.docx

“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P64-65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

  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疑点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

  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如果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自然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米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你的哪个手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拿出尺子,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

2厘米?

3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练习本,看它有多宽。

  设计意图:

通过测量手指、尺子、练习本这些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都学会了用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测量一下讲台的长度。

  这样测量方便吗?

教师出示米尺,如果用它来测量呢?

教师示范用米尺来测量讲台。

  用哪种尺子量方便一些?

为什么?

设计意图:

比较用直尺测量与用米尺测量两种测量方法,感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体会选择的重要性。

  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时候,用直尺来量,用厘米做单位,如果我们要量讲台或者更长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种尺子——米尺。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三、新课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设计意图:

直接出示1米的实际长度,直观感受1米有多长。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长?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同桌比划1米有多长。

  ④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

从我们周边的物体中寻找1米,将数学直接运用于生活之中,这些物体大多数是估计,由此可以说一说“估计”与“实际”的区别。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米尺。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

  “1米有多少个1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数大格”的基础上,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大格,也就是有多少个1厘米。

大单位与小单位之间的进率需要联系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多多体会。

  2.试一试

  

(1)明确要求:

用米尺量。

  

(2)示范方法:

每量出1米,做好标记,再接着量,一边量一边数,有几个1米。

  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

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米尺,往往不止1米,有的小朋友会直接拿左端到右端去量,这是错误的,所以在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做标记”避免出现所量物体的不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1.第2题指派学生操作。

其他同学观察。

  点评操作过程。

  2.第3题,先估计,说明思考过程,再测量。

  说说自己估计的怎么样?

  3.第4题先测量身高,再测量1庹。

  比一比:

说说有什么发现?

  4.第

  5、6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回顾这节课与上节课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加深对1米的认知结构,从而了解1米与1厘米的区别。

  板书设计1米=100厘米“认识米”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

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

看!

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

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

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

这可怎么办好呀?

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

用尺子量。

  师:

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

有!

  【设计意图:

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

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

(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

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

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

  (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

(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

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生2:

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

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举例、课件展示:

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1厘米,形成表象。

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l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三)感知几厘米

  1、师:

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

(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

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

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

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师:

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

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

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3、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

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

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

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

  (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小朋友要牢记,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猜想、自学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再尝试测量,归纳测量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

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唱一唱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师:

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师:

小蚂蚁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它们带来了一份大大的礼物,准备要送给大家,可是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获得礼物哦!

有信心吗?

小精灵儿童网站

  

(1)第一关:

眼明手快(填一填)

  

(2)第二关:

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

为什么?

)第三关:

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学习已经开始出现疲倦,此时设计闯三关获奖品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巩固新知,一举两得。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

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

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认识米”教学设计3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

  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

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

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

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学生活动)。

  启发:

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

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

(可

  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

(很麻烦)师:

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

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

(10厘米)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

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

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

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

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课件演示)

  

(2)提问:

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

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

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

多几厘米?

(4)谈话:

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

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

再量一量。

交流。

问:

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

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

  (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方法应用。

  1、提问:

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

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

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

  步?

(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提问:

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

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

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

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

  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

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

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

  

(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

  

(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4、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曲别针长3()一张床长2()教室长10()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5、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绸带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

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

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

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

  “认识米”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

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

  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

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

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

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

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

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

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

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

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

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

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

  (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

1厘米。

  教师:

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

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学生议论。

  学生:

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

对,1米=100厘米。

  “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

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

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

  (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

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

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

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

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

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

用步测量。

  学生2:

用拃测量。

  学生3:

用尺子测量。

  学生4:

用铅笔测量。

  

(2)教师:

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

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

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

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填一填。

  1米=()厘米200厘米=()米20厘米+50厘米=()厘米1米—40厘米=()厘米30cm+50cm=()cm=()m5m+3m=()m32cm—20cm=()cm

  2、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男孩的高度米老鼠的高度杯子的高度10厘米5米1米20厘米教学反思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

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米”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

  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