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旨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41465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旨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红楼梦旨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红楼梦旨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红楼梦旨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红楼梦旨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旨意.docx

《红楼梦旨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旨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旨意.docx

红楼梦旨意

《红楼梦》旨义再探

周戊丁

自从《红楼梦》闻世至今二百四十余年,世人对这部小说究竟要告诉人什么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家世说、市民说、政治说、自传说、悲剧说、人情说、阶级说、危机说、人性说、爱情说、叛逆说等各种红楼旨义不一而足,把个红学界闹腾得沸沸扬扬,至今尚无一说能让大家一齐信服。

究其原由,无非是曹雪芹含旷世才华,具绝代慧眼;《红楼梦》一书深奥无比,博大无穷。

后世对《红楼梦》旨义探索每每都是冰山一解,管窥之见。

许多学者甚至皓首穷经,毕其一生也未求得“红楼”真旨,雪芹本意。

除了《红楼梦》本身是一个文化热点、文学谜团和人生宝典外,更多是人们对《红楼梦》旨义的探求都不可避免的受个人主观意向的左右,以个人的喜好和意趣来解说,以致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万人解红各不同”的文学奇观。

笔者读红三年,遍阅诸多红学大师、名士学者对《红楼梦》旨义的归纳,初看很是新鲜,再读总生疑虑,就象舒芜先生在《红楼说梦》中对越剧《红楼梦》电影的观后感一样:

“当场我和几百个男女老少观众流了不少泪,散场以后却又觉得很不满足,因为电影的容量有限的很,看过原著的人总觉得电影太单薄,有骨架没有肉„„”。

(舒芜《红楼说梦》第11页)似乎每一种旨义都有道理和依据,却每一种旨义都难以让人满意。

这就是我写作此文的目的和动机。

另外在本文的标题上我没有使用《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而是《红楼梦旨义再探》,原因在于《红楼梦》成书时的中国,经、史、子集垄断文坛,小说尚属野史。

在传统文艺中,一直未登大雅文堂,还没1有主题这个概念,而“旨义”一词是宗旨、要义的意思,加上“旨义”一词出现在甲戌本的首页“凡例”中,所以我采用“旨义”一词作为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原始称谓,是寓探求《红楼梦》原本真味于其中的。

前清与民国期间《红楼梦》旨义

由于《红楼梦》开篇有一段引言式的道白,即“作者自云„„”一段,加上早期抄本中有大量的脂批,是以在《红楼梦》闻世初期就出现了诸如情案说、情恨说、奇文奇情说、情痴说、情教说和圣情说等多种旨义说。

梅新林在《红楼梦的哲学精神》一书中,将脂评中的诸说归为情书说,同时将以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人姚燮等评点派的梦幻说、色空说、禅机说、迷情说归结为悟书说,这些《红楼梦》旨义的探索都有一定的理由和根据,随之而起的索隐派对《红楼梦》的猜测就开始离谱了。

最早开始索隐《红楼梦》隐去真事的是乾隆五十九年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一文中提出来的。

文中不仅把张候家与《红楼梦》的有关人物一一对应起来,而且融入作者的阅读经验和理解过程,由“不敢臆断”发展到坚信无疑,用拆字法比附,首开索隐派红学牵强附会的先河。

随之辗转相传而成为很多人所接受的明珠家事说。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里引述徐柳泉的话:

“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

”《飞松轩随笔》的作者张维屏说:

“容若,原名成德,大学士明珠之子,世所谓《红楼梦》贾宝玉,盖即其人也。

《红楼梦》所云,乃其髻龄时事。

”赵烈文在《能静居随笔》中记载了乾隆帝对《红楼梦》的看法:

“曹雪芹《红楼梦》,高2

庙末年,和坤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

此盖为明珠家事也。

”可见明珠家事说影响之大。

1916年上海书局印行了王梦阮和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第一次对索隐中的家事说加以系统论述,不仅指明了什么是《红楼梦》所依据的本事,而且列举了支持自己论点的尽可能详尽的理由,并逐回进行索隐,使书中所有人物和情节都有着落,形成一部自成体系的红学专著。

书中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清世祖与董小宛恋爱的故事,以宝玉况情僧,以黛玉况董妃,成为索隐的又一大派系。

1917年蔡元培发表了《石头记索隐》,在清末民初的三大索隐派中,蔡元培的影响最大,书中开篇即云: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

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

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急。

当时即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一节以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

蔡元培在书中明确提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具有深挚的民族主义思想。

这在红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因为《红楼梦》的思想旨义陡然间开阔起来,一扫“家事说”和“情案说”的局促管见,使《红楼梦》寓意深刻而广大。

由家事说到政治排满说,认定“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是《红楼梦》的本事同时也是全书的主题。

今天看来,在这一点上蔡元培先生出现了失误,一是将“本事”与主题思想混为一谈;二是具体索隐求之过深,未能逃脱比附的歧途。

随之19年上海民权出版社出版了邓狂言的《红楼释真》一书,成为继王、沈和蔡氏之后的又一部红学索隐专著,进而把索隐派红学推向高潮。

正当索隐派红学一人当于道,万家漫红尘的时候,胡适之先生于1921年发表的《红楼梦考证》犹如一声霹雳扑头盖来,将无稽牵强,肆意比3附的索隐派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很快走向了自己的衰竭期,让位于重于史学,以史料为依据的考证派。

《红楼梦考证》由此成为考证派的开山之作。

胡适认为: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是写自己的家世的。

一年后,俞平伯先生发表了《红楼梦辩》,在研究方法上俞平伯先生也是采取的考证学方法,但在内容和侧重点上与胡适不一样。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着重要解决的是《红楼梦》的作者和年代,属于历史考证的范畴。

俞平伯的《红楼梦辩》重点在文本本身,和文本扣得非常紧,是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的文学考证。

一个历史考证,一个文学考证,这是二位大师的不同之处。

而大集考证于一身的红学中坚却是周汝昌先生。

周先生1953年发表的《红楼梦新证》构筑了一所设备较为齐全的“红楼”住室。

考证了曹雪芹的籍贯、旗籍、亲戚、家庭盛衰、生卒年、抄家、著书等家世情况,形成系统性的红学一家言。

另外与周汝昌先生鼎足而立的考证派大师还有以搜集曹雪芹生平事迹见长的吴恩裕和以研究《红楼梦》版本和成书过程为主的吴世昌,三位大师活跃时期,成为考证派红学最兴旺的时期。

考证派红学对《红楼梦》的主旨定位于自传说即曹雪芹的家事说。

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辩》中是这样总结红楼梦的:

(1)《红楼梦》是感叹自己的身世。

(2)《红楼梦》是情场忏悔之作。

(3)《红楼梦》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

而周汝昌先生在《红楼十二层》中却是这样归纳的:

“曹雪芹借了对一大群女子命运的感叹伤怀,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问题。

”“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惟人为中心思想的书。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小说以通俗的形式向最广大的众生说法。

它有悲天悯人的心境,而无救世主的气味。

”(《红楼十二层》4

周汝昌,第8页)“字字看来皆是血”“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的《红楼梦》并非为了供人消遣解闷,也不是为了情场忏悔或解脱痛苦。

乃是作者对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一个巨大深遂的思考和观照(《红楼十二层》周汝昌第64页)鲁迅先生在《清之人情小说》中认为《红楼梦》“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

”海外学者赵冈教授认为“盛衰聚散才是主题。

”以上几位大师级学者对《红楼梦》旨义的归纳都集中在家世说,自传说的麾下,构成《红楼梦》一大流派,梅新林先生在《红楼梦的哲学精神》中将之归纳为史书说。

这一时期还有一位国学大师王国维,他于1904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引用西方哲学和美学观念来研究《红楼梦》的专门著作。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以叔本华的理论来观照《红楼梦》,认为这部小说写的是人生的痛苦以及解脱之道。

《红楼梦》的精神就是解脱精神。

《红楼梦》是中国的一大悲剧,是悲剧中的悲剧。

认为它写了人生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乃至社会的悲剧。

可以说王国维是中国第一个从哲学、艺术和美学角度对《红楼梦》一书的主题进行探索的。

他与索隐派认为的《红楼梦》隐含着“本事”,考证派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截然不同,将小说主题亦或旨义的探讨追求提到红学研究的制高点上,成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红楼梦》主题探讨的经典之作。

建国后《红楼梦》主题研究汇总

严格说,上文提到考证派时说到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应属建国后发表的作品,但周先生对《红楼梦》的考证是源于民国并成于民5国的,是以将《红楼梦新证》放到第一部分。

本部分主要是对建国后各位名家大师对《红楼梦》旨义的探讨结果作为一简单汇总,以见红学之盛,主旨之多,歧见之繁。

建国之前关于《红楼梦》旨义的探讨已开始呈现由单一到多维的思索。

如人生悲剧说,言情说,婚姻家庭说,反封建说,阶级关系说,人性说,灵肉说等诸多说法。

建国后由于政治人物涉足红学界,使得红学史上出现了一段很不美丽的故事。

首先是由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引发的“胡适思想批判”和对俞平伯“考证红学”的批判,掀起了一场以“封建阶级斗争”为《红楼梦》旨义的大潮。

这股潮流中代表人物是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李希凡(现任红楼学会副会长)、蓝翎和将《红楼梦》主旨定为“市民说”和“农民说”的历史学家翦伯赞、邓拓、刘大杰等。

李、蓝认为:

“《红楼梦》继承开发了古典文学特别是小说中人民性的传说。

”“作者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生活内容,并进而涉及到官僚封建制度的全部问题。

„„是没落的封建官僚地主阶段的挽歌。

《红楼梦》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即封建制度的崩溃和新兴市民阶级的兴起。

贾宝玉代表了新人形象,《红楼梦》反映了明清之际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

”(《红楼梦评论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李希凡、蓝翎著,

1973年12月版人民文学出版社>)而做为历史学家的翦伯赞、邓拓在研究了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后,认为《红楼梦》是“市民文学”。

刘大杰在《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中认为《红楼梦》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农民力量的基础上,是建筑在农民的生活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农民说”。

何其芳6

在《论<红楼梦>》(1956年发表)中认为: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

既是爱情的悲剧,又是判逆者的悲剧。

”刘世德与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中认为爱情不是《红楼梦》的主题。

“描写以贾家为主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和没落,从而对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使我们看到封建贵族,地主阶级必定走向没落和崩溃的历史命运”。

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主题。

随后宋淇在《论大观园》中,以艺术构思和创作思想入手解释了大观园的美学意义,强调了“大观园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空中楼阁,是保护女儿的堡垒,他代表了一种理想,理想的破灭才是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红楼梦》的悲剧感,与其说来自抄家,不如说来自大观园幻想的破灭。

概而言之,即大观园的兴衰与作者理想的破灭才是《红楼梦》的根本主题。

”(《明报月刊》第81期,

1972年9月)余英时先生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认为《红楼梦》里由大观园内“情”的世界和大观园外“礼”的世界两部分组成。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和最后的幻灭。

针对这一点,首都师范大学段启明教授认为大观园也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血泪和怨恨的,是令人失意的地方。

周汝昌作为当代红学泰斗,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以惟人为中心表现人世的盛衰聚散的。

著名作家王蒙总结说:

“《红楼梦》是风月宝鉴,是情僧录,着眼在情;宝黛爱情悲剧说,也因此着眼于情。

而《红楼梦》是政治小说,是“兴衰史”及至“阶级斗争史”着眼于政。

毛主席说第四回是全节的总纲,侧重点当然在于兴衰理乱而不在于风月。

”(《红楼启示录》王蒙139页)只是对各说的汇总,有些类似甲戌本的第一条《凡7例》。

2006年5月22日,王蒙先生在宁波图书馆作《红楼梦》中的政治演讲时,撇开最为人熟和的情感主题,仅从政治的角度去剖析贾府由盛而衰的内外原因,分析贾府中的权力格局与各派政治人物的处世作风。

认为贾府的衰亡除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哲学认识外,主要是贾府的内外危机。

即外有政治危机,内有管理危机和道德危机,重重危机使贾府一步步走向彻底的毁灭。

一位叫amethysts(黄色蔷薇花)的网友在网上说:

“《红楼梦》呈现的是佛道的生活观,第一回即阐述了主题;即人的痛苦与苦难是由人的欲望所致,悲欢离合,兴衰荣辱,一切皆虚妄。

在不否定爱情主题说和社会道德沿论说的基础上,认为生活本身是痛苦的,应该淡薄名利及情感纠结。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认为《红楼梦》的思想有四个内容:

一是以反封建正统为前提的贾宝玉所走的自由人生的道路。

这是一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的人生道路,他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二是贾宝玉、林黛玉共同以无限忠贞纯洁的爱情和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来追求,争取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权利。

这是亘古未有的,一种充满着反封建斗争精神的全部观念。

这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最为重大而艰难的一步,但也是伟大的一步。

三是贾宝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这种重女轻男的强烈呼声,这是男女平等的矫枉过正的呼声。

四是贾宝玉所提出来的人际关系的无等级平等的仁爱的真诚无私的原则。

(《论红楼思想》冯其庸P

133)。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吕启祥是这样理解《红楼梦》的:

“我们不能否认老庄哲学和佛教禅学对《红楼梦》的深刻影响,但《红楼梦》的彼岸世界不能等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或道学的羽化飞升,它不是宗教,8而是作者对精神归宿,精神家园的求索,大荒的彼岸正是一种求索的标识和印记。

石头的隐喻也包含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叩问,体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终极关怀。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其把曹雪芹说成是哲学家、思想家、毋宁说他是一个极其敏感,悟性很高的艺术家,他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已穿越经验界而华入超验界,这种超越界提升自然具有形而上的意味。

(《红楼梦寻味录》吕启祥第70页。

王光文先生在《哲学的悲剧中》认为:

《红楼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悲剧。

宝玉形象悲剧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儒家哲学精神破灭的悲剧。

“曹雪芹正是在对贾宝玉的表面否定中提示封建末世哲学的贫困,畅写他不甘于人生的沉伦,以放浪形骸的极端形式,傲视社会,傲视传统,傲视圣贤经传,对社会进行否定,对传统进行否定的人生进行曲的。

这给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儒学思想以极大的冲击,给沉闷了数千年的灰暗社会以惊雷似的震憾。

”“宝玉的背判是一种毁灭式的背叛,是一种文化的背叛,哲学的背叛。

”(《哲学的悲剧》王光文,自《明清小学研究》)第65页)

纵观上个世纪红学界关于《红楼梦》主旨的诸多论说,。

不难看出:

单一主题说仍然存在,如李希凡的“阶级斗争的形象的历史”、“封建地主阶级的挽歌”;王蒙的“兴衰理乱”、“政治危机和家庭体制的弊端”;赵冈、周汝昌的“人世的盛衰聚散”;王光文的“对儒家文化的背叛”,“儒学文化精神的毁灭”;吕启祥的“人的灵魂归宿的探讨,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找”等。

各位大师都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窥见了《红楼梦》的“真正主题”和“终极旨义”,从不同的角度触摸到了《红楼梦》的精9神脉博,弹响了遥远历史的知音琴弦。

与此同时,还有关于《红楼梦》主题多义说的出现,使《红楼梦》的主题探讨更呈现了一种百花纷纭,万萼飞摇之势。

其中有俞平伯的“三重主题说”即《红楼梦》是感叹身世的;《红楼梦》是为情场忏悔而作的;《红楼梦》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

冯其庸的“多重主题说”,即《红楼梦》是写新人生之路的;《红楼梦》是新爱情、新婚姻的号角;《红楼梦》是妇女解放的先声,《红楼梦》是人人平等的颂歌。

梅新林的“三重复合主题说”,即《红楼梦》是贵族家庭的挽歌;《红楼梦》是尘世人生的挽歌。

《红楼梦》是生命之美的挽歌。

总之,持主题多义说的是对主题单一说的补充和完善。

原因是《红楼梦》的内容涉及面过于宽广,人物形象众多且塑造逼真、个性鲜明。

单一说无论自诩多么“真正”、“准确”、“接近原旨”。

事实上,都是冰山一角,难窥全貌。

而多重说表面上看似乎全面地探明了原旨,实际上却是对单一说的简单组合,即使是最受令人推崇的梅新林的“三重复合主题论”,也是对俞平伯先生三重主题说的推绎翻版,我们从中无法看出各主题间的逻辑次序和大小区分,仍然不能脱离单一叠加的窠臼。

那么。

《红楼梦》的旨义,也即主题,究竟是什么呢?

《红楼梦》旨义探讨的结果

甲戌本《红楼梦》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开篇未见正文,先是《凡例》云: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晴矣。

这里提到的《风月宝鉴》是后世“情10

书说”的根据,《石头记》是“家世说”“自传说”的根据。

至第五条《凡例》也即今诸本《红楼梦》的开篇则曰: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比《石头记》一书也。

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

自又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忽念及当年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曾不若彼裙衩哉!

实愧则有余,愧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

当此时,则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劝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则一并使其泥灭也。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尘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

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提纲正义也,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

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

阅者切记之。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

11

1、“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原因是隐去真事,假借石头。

2、“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第一回提纲正义,原因是存留假语。

演义风尘闺秀;

3、作者个人人生忏悔的真情表白;

4、人生无常,盛衰无凭,痴心不改,著书立传;

5、扬女子卓绝之行止见识,贬堂堂须眉之庸碌不肖;

6、“风尘怀闺秀”是作者本意,“梦幻识通灵”乃立意本旨。

7、人生如梦,古今悲喜聚散皆是虚妄。

这些信息昭示了《红楼梦》的旨义决不可能是单一的主题,而应是多重主题,那么多重主题说的简单叠加又让人难见真奥,难道曹雪芹“谁解其中味”的旷世呐喊历二百余年竟不能觅得一个真正知音?

笔者自号“芹溪仆人”已二年有余,不揣冒昧,也挤进红学长廊,寻觅这部千古杰作,旷世绝唱的旨义,亲近曹公,呵护红楼,以尽“仆人”之职,效“走卒”之力。

《红楼梦》旨义在《凡例》中已经列出,但要整理出个头绪来,还要看第一回回目《甄土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年轻时读《红楼梦》只知道第一回讲的是一个叫甄士隐的乡宦在一个夏日做了一个梦,梦中结识了一僧一道幻化的“通灵宝玉”。

一个叫贾雨村的读书人在甄士隐家中做客,因甄家丫环两次回首瞻顾而引为风尘知己。

如今年已不惑,再读《红楼梦》及甲戌本《石头记》,才知道第一回在全书中的巨大作用。

原来作者本意并不仅是讲甄、贾二人的尘世琐事和做为全书的引子展开情节、铺陈故事的。

甄、贾乃真、假,真假相离相合,真假难解难分,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脂砚斋曾在甲戌本和庚辰本中多处有“作者

12

狡猾之笔”,“作者狡猾之至”等批语。

正如太虚幻境的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样,作者于真假虚实之中让情节和人物置身于扑朔迷离、变幻无穷的现实与梦幻的交替置换中,叙述的本事与表述的语言真假混淆,真正构成了“古今一梦尽荒唐”的“满纸荒唐言”。

使得后世将作者一片痴情化作的辛酸泪总也难品出个中真味。

就象《凡例》中说的那样,甄士隐是真事隐,贾雨村是假语存,那么隐去的真事是什么呢?

是梦幻,是人世浮沉的梦幻,家庭兴衰的梦幻,人生得失的梦幻。

梦幻的载体是“通灵宝玉”,即来自远古时代的大荒山

(荒唐处)无稽崖

(虚幻无据)青埂峰下

(痴情郁结所在)的“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石头。

其中无稽可查是“作者狡狯,欲瞒人耳目矣”的明哲手段。

(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第四页眉批》而“无材补天”是身世悲叹,茫茫人世,滚滚红尘是对尘世间的嘲讽的讥评,“悲欢离合”是人生的无奈,“炎凉世态”是人情的写照。

这些才是假面之下的真相,作者立传的本旨要义。

作者存留下来的“假语”是什么呢?

是“风尘怀闺秀”。

《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情书说包揽了情案说,情恨说,奇情说,情痴说,爱情说,情教说,圣情说等。

“情”成了假语的中心,这情既有对红颜知己的生死情,也有对红尘女子的博爱情,还有对青春的纯情,对理想的痴情,对朋友的真情和对浊世的无情。

如此之多的“爱博而心劳(《鲁迅选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多情公子”都是作者的掩饰之词。

邓遂夫先生认为:

“悲悼以薜宝钗、林黛玉为代表的所有那些生性纯洁美好,却被封建社会的道德礼教所毒害、所蒙骗、所摧残、所扼杀的青少年女性,这便是《红楼梦》主题的真正内涵。

”(《草根红学杂俎》邓13

遂夫著第113页)正是对这一掩饰性假语的归结。

笔者并不否认《红楼梦》具有悲悼纯美女性的内涵,但远不是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其中味”。

事实上《红楼梦》本身透过谈情表象,更多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对人世的思考,人性的拷问和文化的臧否,其中充满了作者内心的焦灼的和情感的痛悲,思想的苦闷和光明的绝望。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自己幻化为“通灵宝玉”,成为封建末世的独行侠客,新思想的先驱,旧道德的判逆,中国式的堂吉诃德,鲁迅“狂人”的前辈。

也难怪胡德平先生在《曹雪芹在香山》中说:

“《红楼梦》是中国失意文人的心灵自传。

”成穷先生在《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中说:

“《红楼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避难所。

”《红楼梦》正是凭借这些与众不同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才成为不朽的名著和永远的经典的。

结语

《红楼梦》已经二百五十岁了,曹雪芹也离开我们二百四十三年了。

他生前并没有想到自己过世后《红楼梦》会光芒万丈,照耀千古的。

先生的“满纸荒唐言”成了无数文人的庇护所,众多读者的藏宝洞。

“一把辛酸泪”招来多少痴里怨女的哀声悲歌,落魄士人的凄惨皈依。

“都云作者痴”的假象已被揭穿,“红袖啼痕”与“情痴抱恨”的面纱也已悄然褪去。

谁解其中味的呐喊已是应者如云,知己满天。

存假情、隐真性的《红楼梦》将万古不易地与滚滚红尘中那些“访仙求道”的“空空道人”们共笑世人痴的。

时在

2006年9月3日凌晨3时10分芹溪仆人书斋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