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41364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

《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docx

赛迪顾问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

 

新研究

面向政府服务决策

 

本期主题:

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本期主题:

中国重点工业领域“十二五”规划前瞻

第一章中国工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中国工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

从2007年开始,我国人均GDP突破2480美元,标志着正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判断指标见表1、表2),于此同时,依靠数量扩张、产能扩大的外延式发展的问题凸显出来,结构性矛盾开始深入到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等更深的层次……,面对新阶段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国有经济实行布局的战略调整、推动企业重组、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抑制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影响,2009年取得了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的成绩。

中央精神从2009年的“保增长”到2010年的“促转变”的确定,说明2010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将比2009年复杂,站在2010年之初,赛迪顾问及时回顾“十一五”中国工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总结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表12002-2009年我国人均GDP变化情况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年

人均GDP(元)

9398.1

10542.0

12335.6

14053.0

16165.0

18934.0

22697.7

25124.9

人均GDP(美元)

1135.4

1273.6

1490.4

1715.5

2027.8

2490.0

3266.8

3616.1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10,03

说明:

人均GDP在2480~4960美元之间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判断标准

表22003-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水平

年份

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3

13.7

44.8

41.5

2004

12.8

46.0

41.2

2005

13.4

46.2

40.4

2006

12.2

47.7

40.1

2007

11.3

48.7

40.0

2008

11.3

48.6

40.1

2009

10.6

46.8

42.6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10,03

说明:

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特征: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缓慢提高

1.1中国工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1.1.1工业总体形势向好,规模稳步提升

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现阶段工业发展的推动力量,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工业正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工业增加值2005年为7.2万亿,到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已经接近13.5万亿,虽然2008年以来遭受到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低迷,但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效地降低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工业增加值的持续增长。

图12000-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变动比例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10,03

说明:

2008年和2009年数值用的是全部工业增加值,数据来自工信部站

工业生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1980年的0.8%提高到2006年的10.8%。

2008年中国原煤、粗钢、钢材、水泥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工业产品已有210种。

2009年汽车产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电脑、手机、彩电等电子产品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在家电、服装、纺织品、日用工业品等领域,中国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三,出口额跻身全球前两位,以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正在逐渐接近发达国家工业水平,中国工业已经初步形成赶超态势。

图22000-2006年中国和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指数比较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10,0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36768家,增长21.2%,企业资产总值达到353037.37亿元。

图3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及变动比率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10,03

1.1.2行业改革有序推进,工业结构逐渐改善

工业结构改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大多数细分工业领域都依托市场机制,形成了数家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它们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在行业中拥有相对优势的竞争地位。

截止2007年,中国大中型企业3.29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0.9%,其中大型工业企业2374家。

并呈现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尤其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火力发电、建筑材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造纸等行业。

(2)大多数细分工业领域都初步形成了一批大、中、小企业各就其位的企业群体,上下游企业、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分工和协作关系,一部分企业(群体)已经融入了全球产业链。

(3)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比如,汽车行业四大厂商的集中度在50%左右,八大厂商的集中度达到70%左右,集中度落后于发达国家。

而在钢铁行业,中国一直致力于大力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但数据表明集中度却呈现降低趋势,前十大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由2004年的34.7%下滑至2006年的29.4%。

(4)一些垄断行业开始引入竞争,如电力、电信、航空等行业经过持续改革,正在由寡头垄断走向垄断竞争。

推进公司制改造、培育竞争性市场为目标的改革,成为垄断性行业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

1.1.3外需萎缩幅度有所放缓,出口结构有较大改善

外需萎缩有所放缓。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经历了自2008年11月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到2009年3月开始企稳回升,8月回升趋势基本确定,11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开始增长,12月份进口和出口同比双双出现强劲增长,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但外需萎缩已经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呈现企稳态势,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幅度有所放缓,一些经济指标也显示世界经济正在触底。

图42001-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总署,整理2010,03

但由于各主要经济体下滑的态势没有根本性改观,就业形势仍在恶化,产能利用率依然低下,全球经济复苏将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产品出口难度。

工业出口结构出现较大改善。

加工贸易出口占所有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正在下降,2007年为51.5%,比2000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外贸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态势。

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57.6%,其中电子产品就占到36.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放大趋势正在呈现,比如青岛高新技术产品2009年1-9月实现出口14.85亿美元,宁波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1-5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8.6%。

图52001-2007年中国工业品进出口结构(单位:

亿美元)

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总署,整理2010,03

1.1.4重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尤以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发展最好

数据表明,“十一五”以来重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表3工业细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统计

行业

2007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变动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71.08%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59.97%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57.93%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50.2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43.6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1.3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0.01%

非金属矿采选业

36.79%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35.96%

金属制品业

35.24%

通用设备制造业

34.44%

橡胶制品业

34.13%

化学纤维制造业

33.97%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33.82%

专用设备制造业

33.58%

农副食品加工业

32.9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2.6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1.09%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0.92%

饮料制造业

30.89%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0.03%

行业

2007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变动

家具制造业

29.0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8.59%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10,03

表4工业细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低于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统计

行业

2007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变动

塑料制品业

28.0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7.72%

食品制造业

26.87%

医药制造业

26.46%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26.22%

造纸及纸制品业

25.72%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24.06%

纺织业

24.0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23.53%

烟草制品业

22.65%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0.1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9.2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6.1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8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7.75%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10,03

图61978-2007年中国轻重工业结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10,03

1.1.5长三角与珠三角工业发展放缓,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长强劲

数据表明,由于国家战略调整和各地资源配置优势,“十一五”以来,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发展表现平稳,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长强劲。

表5各省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工业平均水平的对比

指标

省市

高于平均水平的区域

河南、重庆、海南、四川、内蒙古、江西、广西、宁夏、吉林、湖南、湖北、安徽、青海、山西、甘肃、辽宁、陕西、山东

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

福建、浙江、江苏、西藏、河北、云南、天津、新疆、广东、贵州、北京、上海、黑龙江

数据来源:

赛迪顾问2010,03(说明:

根据2007年统计数据计算)

1.1.6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006年达到10056亿元,占世界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12.2%,仅次于美国38.9%和欧盟18.0%,居世界第三。

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占我国制造业的比重从1998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36.3%,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

技术水平已步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大致上经历了相互关联的五个阶段:

一是以交钥匙工程为主的设备引进阶段;二是以逆向工程和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模仿阶段;三是市场竞争推动的适用技术在国内市场的扩散阶段;四是通过FDI和进口产品推动的国际技术转移阶段;五是当前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赶超和跨越阶段。

表62003-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情况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合计(件)

308487

353807

476264

573178

693917

828328

增长(%)

22.11

14.69

34.61

20.35

21.06

19.37

发明专利(件)

105318

130133

173327

210490

245161

194579

科技成果登记数(项)

30486

31720

32359

33644

34170

35971

国家技术发明奖(项)

19

28

40

56

51

55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16

244

236

241

255

254

数据来源: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2010,03

 

1.2中国工业“十一五”经验总结

1.2.1对外开放是加快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

中国的工业化是依靠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而获得加速发展的。

1979年中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城市,1988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在沿海铺开,1992年之后对外开放扩大到全国各地,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基本上采取了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梯度开放模式,并先后设立了种类繁多的“特殊经济区”,如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不仅仅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经济总量的贡献上,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在新一轮国际分工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加工、组装环节的比较优势,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

1.2.2制定规划和产业政策是规范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主要表现是:

国际竞争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同时万元GDP能耗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十一五”期间,从生产力布局和市场准入加强对工业发展引导,把制定规划和产业政策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仍是工业管理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如“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政府首购制度、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以及鼓励创新的税收制度等,在这些措施的共同拉动下,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已经确立,中国工业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

1.2.3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工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是转变增长方式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十一五”时期,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克服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贸易摩擦加剧、油价上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发展、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有效突破: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重上升、主要产品生产结构中的能耗有所下降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中国工业在节能减排中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技术效应对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4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资源高效配置的助推器

“十一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我国制定了若干区域发展重大规划和政策,如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西部工业结构调整、13个区域振兴规划的出台(海南旅游岛、西藏经济规划区、新疆经济规划区、广西经济规划区、珠三角经济规划区、皖江经济规划区、海西经济规划区、宁夏经济规划区、鄱阳湖经济区、辽宁经济规划区、长江三角洲经济规划区、成渝经济规划区和京津冀经济规划区等)。

区域发展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

表7中国各区域产业集群规模分布状况(单位:

亿元)

区域类型

集群数量

集群中行业的数量

产业集群总产业量

产业集群行业间产业量

产业集群行业间投入量

产业集群内交易量

东北

4

26

17645.9

10320.9

10175.9

8489.9

京津

4

28

8343.9

5011.07

4888.5

4820.4

北部沿海

2

27

24641.8

15063.1

15275.1

14470.7

东部沿海

3

27

39651.3

23212.5

21808.9

21599.2

南部沿海

2

21

25397.5

9980.2

9235

7697

中部

3

25

32916.2

17915.3

17861

17292

西北

3

28

9587.8

4752.3

4862.1

4547

西南

3

28

18577.8

9909.2

9883.1

9811.8

数据来源:

《中国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研究》,整理2010,03

1.2.5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新阶段,已具备了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和条件,既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工业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原料,又可以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如利用国债资金安排了农副产品深加工、化肥燃料和动力结构调整、低毒农药等国债专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不仅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也使农户直接从中受益。

利用国债资金支持化肥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对氨肥原料结构和动力结构进行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显著降低了农业用肥成本。

这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化肥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重大,影响将是长期的。

同时,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为重点,启动了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既缓解了石油供需矛盾,也促进了农作物的转化。

同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结构优化调整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大”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路径,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围绕上述要求,各地产业结构优化应突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高高效率产业比值和产业关联度,一手抓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一手抓体现服务周边区域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同时积极促进三次产业在融合中发展。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中,二产与三产是互动的,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制造业和加工业的支撑;另一方面制造业和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提升有赖于服务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

1.2.6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加快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国家科技项目、省市科技项目、高新区科技创新基金等多层次的、以项目为主的科技支撑体系。

中国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工程、电子金融工程、高速磁悬浮交通工程、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工程等一批重大专项,使我国在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核心软件、光刻机、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新型燃料电池和发动机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了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新产业的形成。

在传统产业方面,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大型化学乙烯工程、国产高效连铸技术、大型数控成套设备加工制造技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直接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研发经费支出总额。

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人均R&D支出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技术引进支出方面。

2006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数量和金额呈现新高,分别达到10538项和220.2亿美元;二是技术改造投资方面。

2006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改建(包括技术改造)投资从2004年的10%上升到11.86%;三是技术装备先进性方面。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的比重从1991年的6.1%提高到2006年的12.1%;四是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投入方面。

1991-2006年,我国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年均增长19.7%;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达到4312.56亿元,是2003年的2.7倍。

产学研合作体系初步建成。

2004-2006年间,在实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产品创新项目和工艺创新项目分别占同类创新项目的76.3%和69.9%;与外部合作完成的产品创新项目占同类项目的17.2%(其中与其他企业合作完成的占7.4%,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完成的分别占4.8%和3.7%),与外部合作完成的工艺创新项目占同类项目的13.9%(其中与其他企业合作完成的占9.3%,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完成的分别占4.6%和2.6%);委托外单位完成的产品创新项目和工艺创新项目分别占同类项目的6.5%和16.2%。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