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
第5课秋天的怀念
课时: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
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
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
1.揣摩合适的朗读语气,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三、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
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
课文写了四件事: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目标导学二:
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
体现在哪里?
明确:
脾气暴怒无常。
表现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③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细心,善良,乐观,坚强,睿智,无私。
目标导学三:
品味伟大母爱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
动作、神态描写。
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
“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
动作、语言描写。
“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
神态描写。
“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
语言描写。
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四、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伟大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
理清线索,体会情感
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
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
“我”的态度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明确:
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瘫痪给他带来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
“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
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
分析细节,理解标题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明确:
①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②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③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明确:
《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目标导学三:
拓展理解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
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二、板书设计
三、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汇,却感人至深。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带来许多惊喜。
在探究环节,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自行解决了大部分疑问。
课上一问一答,交流学习进行得井然有序。
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真的是无可限量!
不足之处
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心地钻研教材,把学生带入更有趣、更精彩的学习氛围中。
第6课散 步
课时: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的美好情感——亲情。
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朗读语气、节奏的技巧。
2.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明确:
(1)散步的时间:
初春
(2)散步的地点:
南方的田野上
(3)散步的人物:
“我”、母亲、儿子、妻子
(4)散步的原因: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散步的经过:
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散步的结果:
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__全家一起散步__→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__“我”决定委屈儿子__→⑤__母亲却依从了孙子__→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
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目标导学二:
理解内容,分析人物
1.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
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
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却要依从孙子,走小路。
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起走小路。
2.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
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
表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
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
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
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的认识。
明确:
母亲:
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可见母亲性格温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可见母亲善良、无私、关爱家人。
“我”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
妻子:
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是一位贤妻。
目标导学三:
联系生活,体会亲情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示例:
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尊老爱幼”的主题展开阐述。
)
四、板书设计
散 步
尊老劝母多走走
顺母走大路
背母仔细走
爱幼祖母变主意
妻背起儿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
品读语言之美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明确:
这句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明确:
这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祖母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老师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明确: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由此可以明白,要表现什么情态,就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
比得真妙!
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明确:
句子:
①有的浓,有的淡。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⑤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作用:
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目标导学二:
分析手法之美
1.第二自然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插叙。
补充说明散步的原因,突出孝敬父母这一中心。
2.散步这样的小事,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波澜起伏的?
明确:
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
母亲不愿散步却被“我”劝出来了,解决大小路的分歧——“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
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3.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大词小用,以小见大,你能找出几例吗?
为什么要用这种写作手法呢?
明确: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①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②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③“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
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二、板书设计
散步语言之美写景
传情
对称
写法之美 以小见大
3、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节课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谅父母,感恩亲人。
对于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可挖掘的潜力很大。
不足之处
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以小见大,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此手法掌握得不够。
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和理解能力,教学中应该更贴合学情,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第7课散文诗二首
课时:
2个课时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
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
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
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
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
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
现在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2.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三、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
朗读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回答: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
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
感觉十分温馨、幸福。
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
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明确: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目标导学二:
内容品析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明确:
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明确: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目标导学三:
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
上文说,妈妈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
明确:
孩子:
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目标导学四:
拓展训练
如果明天就是妈妈的生日,天使送你一瓶圣水,让你变成有魔法的精灵,你愿意变成什么来陪伴妈妈?
示例:
妈妈,我愿意变成你的影子,静静地陪在你的身边,在你沐浴之后,站在大树下,阳光温暖地照着,你是否能知道,我就在你的身边?
四、板书设计
金色花
慈爱温和善良的妈妈 母亲做祷告时——送给妈妈一缕香
母亲读书时——送给妈妈一片影
母亲去牛棚时——给妈妈一个惊喜
母子情深——活泼可爱圣洁的孩子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母亲》。
2、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舒缓、柔和的语调,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课文。
2.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
其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
3.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4.品读课文,理清层次。
明确:
送莲(第一自然段)——忆莲(第二、三自然段)——看莲(第四至七自然段)——悟莲(第八、九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
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1.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天气、红莲的情形是怎样的?
完成下面表格。
天气情况
红莲的样子
一看红莲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开满了,亭亭玉立
二看红莲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雨势并不减退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样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荫蔽下的幸福。
3.“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如何理解?
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明确: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目标导学三:
拓展延伸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例句: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仿写:
母亲啊!
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冷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冷风中的温暖?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不足之处
授课语言显得过于直白,如果能够运用精练优美、饱含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效果一定会更佳,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
课时:
2个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们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重积累与运用,增强文化底蕴。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三、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
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目标导学二:
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
为什么?
明确: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
“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也可以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
“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目标导学三:
想象拓展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