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类仪表检修运行规程.docx
《温度类仪表检修运行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度类仪表检修运行规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度类仪表检修运行规程
温度检测仪表检修、运行规程
本章含温度检测仪表,是指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温度计、双金属膨胀式温度计。
3.1感温元件的检查与校准
3.1.1一般检查与质量要求
3.1.1.1保护套管不应有弯曲、扭斜、压扁、堵塞、裂纹、沙眼、磨损和严重腐蚀等缺陷。
3.1.1.2用于高温高压介质中的套管,应具有材质检验报告,其材质的钢号应符合规定要求。
做耐1.25倍于工作压力的严密性试验时,5min内应无泄漏。
套管内不应有杂质。
3.1.1.3感温件绝缘瓷套管的内孔应光滑,接线盒、盖板、螺丝等应完整,铭牌标志应清楚,各部分装配应牢固可靠。
3.1.1.4热电偶的热接点应焊接牢固,表面光滑,无气孔等缺陷。
3.1.1.5铂铑-铂(S型热电偶,代号WRP,测量范围0℃-1500℃)等贵金属热电偶电极,不应有任何可见损伤,清洗后不应有色斑或发黑现象。
3.1.1.6镍铬-镍硅(K型热电偶,代号WRN,测量范围0℃-1200℃)、镍铬-康铜(E型热电偶,代号WRK,测量范围0-800℃)等廉金属热电偶电极,不应有严重的腐蚀或机械损伤等缺陷。
3.1.1.7热电阻的骨架不得破裂,不得有显著的弯曲现象;热电阻不得短路或断路。
3.1.1.8当周围空气温度为5~35℃,相对湿度不大于85%时,热电阻感温元件与保护套管之间以及双支感温元件之间的绝缘电阻用250V绝缘表测量,应不小于20MΩ。
3.1.2热电偶校准与技术标准
3.1.2.1热电偶校准点见表2规定。
表2
校准点(℃)(3)
铂铑-铂
600
800
1000
1200
镍铬-镍硅
(镍铬-镍铝)
300
400
400
600
500
800
600
(1)
1000
(2)
镍铬-考铜(铜镍)
300
400
500
600
注:
(1)测量低于600℃温度的热电偶的校准点。
(2)测量高于600℃温度的热电偶的校准点。
(3)校准点应包括正常使用点。
3.1.2.2300℃以上各点的校准,是在管形电炉中与标准热电偶比较进行的。
3.1.2.3热电偶校准方法一般采用双极法。
校准读数时,炉温对校准点温度的偏离不得超过±10℃。
3.1.2.4当炉温恒定在校准点附近时,从标准热电偶开始依次读取各热电偶的热电势,再按相反顺序进行读数。
如此正反顺序读取全部热电偶的热电势后,炉温变化应不超过±1℃。
3.1.2.5被校准的热电偶,其热电势(冷端温度为0℃)对分度表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热电偶名称
分度号
等级
热端温度(℃)
对分度表允许偏差(℃)
铂铑-铂
S
Ⅰ
0~1600
±1或[1+(t-1100)×0.003]
Ⅱ
0~1600
±5%或±0.25%t
镍铬-镍硅
K
Ⅰ
-40~1000
±1.5或±0.4%t
Ⅱ
-40~1200
±2.5或±0.75%t
Ⅲ
-40~1200
±2.5或1.5%t
镍铬-镍铜
E
≤300
±4.0
>300
±1%t
-40~300
±0.75%t
注:
t为热电偶工作端温度。
3.1.3热电阻校准与技术标准
3.1.3.1热电阻的校准,只测定0℃和100℃时的电阻值R0、R100,并计算电阻比W100,W100=R100/R0。
3.1.3.2校准热电阻时,可用电位差计,也可用电桥测电阻。
测定时通过热电阻的电流应不大于1mA。
3.1.3.3热电阻在0℃时的电阻值(R0)的误差和电阻比W100的误差应不大于表4规定。
表4
分度号
R0名义值(Ω)
电阻比R100/R0
准确度等级
R0允许误差(Ω)
允许误差(Ω)
BA1
(Pt50)
50
1.3910±0.0007
Ⅰ
=0.05
对于Ⅰ级准确度:
-200~0温度范围
1.3910±0.0010
Ⅱ
=0.1
±(1.5+4.5×10-3t)
0~500℃温度范围
BA2
(Pt100)
100
1.3910±0.0007
Ⅰ
=0.05
±(1.5+3.0×10-3t)对于Ⅰ级准确度
1.3910±0.001
Ⅱ
=0.1
-200~0温度范围
±(0.3+6.0×10-3t)
G
(Cu50)
50
1.4250±0.001
Ⅱ
=0.1
-50~+100温度范围±(0.3+6.0×10-3t)
注:
t为热电阻温度。
3.2工业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检查与校准
3.2.1一般检查与质量要求
3.2.1.1温度计表面应光滑,不应有裂痕,在标尺范围内不应有影响读数的缺陷。
3.2.1.2温度计的分度线、数字和其他标志应清晰。
3.2.1.3毛细管不应有显见的弯曲现象,其孔径应均匀。
3.2.1.4液柱不应中断,上升时不应有显见的停滞或跳跃现象;下降时不应在管壁上留有液滴或挂色。
3.2.2校准与技术标准
3.2.2.1温度计的校准点如表5所示。
表5
分度值
校准点间隔(℃)
0.1
0.2
0.5
1;2;5;10
10
20
50
100
对于使用中的温度计,也可以只对使用点进行校准。
3.2.2.2温度计示值误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感温液体(℃)
温度测量范围(℃)
精密温度计
普通温度计
分度值(℃)
0.1
0.2
0.5
1
0.5
1.0
2.0
5.0
10
示值允许误差(℃)
有机液体
-100~-61
-60~-31
-30~1
0~+100
±1.0
±1.0
-
-
±1.5
±2
-
-
-
±0.6
±0.8
-
-
±1.0
±2
-
-
-
±0.4
±0.6
-
-
±1.0
±1
-
-
-
-
-
-
-
±1.0
±1
-
-
-
水银
-30~-1
0~+100
+101~+200
+201~300
+301~400
+401~500
+501~600
±0.2
±0.4
-
-
±0.5
±1
±2
-
-
±0.2
±0.3
-
-
±0.5
±1
±2
-
-
±0.4
±0.5
-
-
±1.0
±1.5
±3
-
-
±0.6
±0.7
-
-
±1.0
±2.0
±3
±5
-
-
±1.0
±1.5
±3
-
±4
±10
-
-
±1.2
±2.0
±3
-
±4
±10
-
-
-
-
-
-
±6
±10
±10
3.3双金属温度计的检查与校准
3.3.1一般检查与质量要求
3.3.1.1温度计表盘上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应保持透明,不得有妨碍正确读数的缺陷。
零部件的保护层应牢固、均匀和光洁,不得有锈蚀和脱层。
3.3.1.2温度计表盘上的刻度线、数字和其他标志应清晰准确。
3.3.2校准项目与技术标准
3.3.2.1基本误差和回程误差校准
温度计的校准点不得少于4点。
有0℃刻度的温度计校准点应包括0℃。
温度计的基本误差应不大于表7中的规定。
回程误差应不大于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3.3.2.2指针移动平稳性检查
在校准过程中,温度计指针应平稳移动,不应有显见的跳动和停滞现象。
表7
准确度等级
允许误差(%)
1.0
1.5
2.0
±1.0
±1.5
±2.0
3.4动圈式温度指示表的检修与校准
3.4.1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3.4.1.1检修前,应进行检查性校准,并作好记录。
3.4.1.2仪表不应有能引起较大测量误差和使内部零件易受损害的缺陷,否则应进行检修。
3.4.1.3检修可动部分时,拆卸要小心。
组装时游丝应平整,各圈同心;上下轴尖(或上下张丝)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动圈与铁芯间的距离各处应相等;动圈转动应灵活平稳。
3.4.1.4调零器应能使指针自起始点分度线向左偏移不小于标尺全长的2%。
对于配热电阻的仪表,向右偏移不小于10%;对于配热电偶的仪表向右偏移不小于50℃分度线。
3.4.1.5在环境温度为5~35℃、相对湿度不大于85%的条件下,用500V绝缘表测量仪表绝缘电阻,其阻值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测量电路对外壳20MΩ
电源电路对测量电路和外壳10MΩ
输出接点对外壳、测量电路和电源电路10MΩ
3.4.1.6表壳密封良好。
3.4.2调校项目与技术要求
3.4.2.1机械零位校准
对轴尖轴承支撑指针的仪表,机械零位偏移应不超过标尺弧长的0.5%;对张丝支撑指针的仪表,应不超过标尺弧长的0.3%。
指针在移动过程中应平稳,无卡针、摇晃、迟滞等现象。
3.4.2.2仪表基本误差和回程误差标准
校准点一般不少于5点,其中包括常用点。
仪表的基本误差不应超过仪表的允许误差。
仪表的回程误差,对轴尖轴承支撑指针的仪表,不应超过允许误差的绝对值;对张丝支撑指针的仪表,不应超过允许误差绝对值的一半。
3.4.2.3仪表倾斜影响校准
仪表自正常工作位置向任何方向倾斜下列角度时,其示值的改变不应超过仪表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轴尖轴承支撑指针的仪表10°
张丝支撑指针的仪表5°
3.4.2.4接点动作误差、不灵敏区的校准
仪表接点动作误差,不应超过仪表电量程的±1.0%。
仪表接点动作的不灵敏区,对轴尖轴承支撑指针的仪表,应不超过仪表电量程的1.0%;对张丝支撑指针的仪表,则应不超过电量程的0.5%。
3.4.2.5越限检查
在不产生二次振荡的条件下,指针超越给定指针的距离(以弧长表示)不应小于5.5mm。
3.4.2.6断偶保护检查
具有断偶保护装置的仪表,当仪表输入端开路时,接通交流电源,指针应超越标尺终点分度线,允许有轻微抖动。
3.4.2.7用校准电阻校准
对配热电阻的轴尖轴承支撑指针的仪表,接入校准电阻时,指针应对准标尺几何中心处的红线或规定的分度线,其偏差不应超过允许误差的1/2。
3.4.2.8阻尼时间检查
仪表的阻尼时间应不超过下列数值:
轴尖轴承支撑指针的仪表7s
张丝支撑指针的仪表5s
3.4.3运行维护
3.4.3.1仪表投入前的检查
a.仪表安装应牢固、平正,接线应正确。
b.仪表锁针器应打开,短路线应拆除。
c.仪表的指针应指在机械零位。
对配热电偶的仪表,其机械零位应为冷端温度补偿器平衡点温度或冷端恒温器的恒定温度。
d.多点测量仪表的切换开关应置于“0”位置。
3.4.3.2仪表的投入与停用
a.接通仪表(包括测量系统中的补偿器等)电源,仪表即投入运行。
b.切断仪表电源,仪表即停止运行。
c.需拆卸的仪表,应将仪表指针锁住或将输入端接上短路线。
3.4.3.3维护
a.经常检查仪表运行情况。
b.定期现场校准仪表的指示值。
c.定期做清洁工作。
3.5数字式温度仪表的检修与校准
3.5.1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3.5.1.1外观检查
a.仪表外部应完整无缺,各种铭牌标志齐全。
b.表面清洁,各种零部件齐全,装配牢固。
c.引线无折痕、伤痕和绝缘损坏等情形。
3.7.1.2仪表性能检查
a.每一位数码管应能按照该仪表所设定的编码顺序作连续的变化,无叠字、不亮等现象。
b.仪表零点和满量程刻度处,在1h内的指示值变化不应超过±1个字。
c.电源电压变化10%时,指示值的变化不应超过仪表的允许误差。
d.仪表的报警系统工作正常。
3.5.2校准和技术标准
3.5.2.1单点数字温度表
a.仪表示值误差校准:
最大示值误差应不超过仪表允许误差。
b.报警动作误差校准:
当仪表有报警装置时,整定好报警值,并反复改变仪表输入信号的大小,每次报警动作值的误差不应超过示值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3.5.3运行维护3.5.3.1仪表投运前的检查
a.仪表接线应正确。
b.仪表供电电源应符合规定。
c.仪表防干扰措施应完好。
3.5.3.2现场校准及维护
a.应经常保持仪表内外清洁。
b.定期自检仪表准确度。
c.检查分组和报警限值按键位置是否合适,报警记忆和巡测速度是否正常。
d.进行仪表现场校准时,应采用标准信号校准。
e.对工作选择波段开关和选点按键,应缓慢操作,禁止猛力转动或乱按。
3.6温度测量系统的检查与校准
3.6.1测温系统的检查与质量要求
3.6.1.1感温件
a.在一般管道中安装感温件时,保护套管端部,应能达到管道中心处。
对于高温高压的主蒸汽管道,感温件的插入深度应在70~100mm之间,或采用热套式感温件。
b.在其他容器中安装感温件时,其插入深度,应能较准确反映被测介质的实际温度。
c.感温件保护套管的垫圈应按表3.6.1-1用。
d.为保护煤粉管道上的感温件保护套管,应在套管附近来煤方向上安装保护罩。
e.在直径小于76mm的管道上安装感温件时,应加装扩大管或选用小型感温件。
f.感温件插座材质应与主管道相同,对于高温高压管道上的插座,应具有材质检定报告。
g.保温管道及设备上感温件的外露部分应保温良好。
表3.6.1-1
垫片材料
工作介质
介质
参数
最大工作压MPa
(kgf/cm2)
最高温度
(℃)
绝缘纸
水、油
0.98(10)
40
橡皮
水、空气
0.588(6)
60
橡胶板石棉
XB200
水、汽
1.568(16)
200
XB350
3.92(40)
350
XB450
5.88(60)
450
金属
10号钢
水、汽
不限
450
1Cr+13合金钢
水、汽
不限
550
1Cr18Ni19Ti
合金钢
汽
不限
600
紫铜
水
9.80(100)
250
汽
6.272(64)
425
h.感温件应具有正确、明显的标志牌;接线盒完整、接线牢固。
i.测量金属表面温度的热电偶,应与被测表面接触良好,靠热端的热电极应沿被测表面敷设至少50倍热电极直径的长度,并应很好地保温,两热电极之间也应很好地绝缘。
j.测量过热器管壁温度的感温件,应装在高温水泥保温层与联箱之间的中部附近,即安装在顶棚管以上50mm的保温层内。
3.6.1.2补偿导线
a.补偿导线的截面积采用0.5、1、1.5mm2。
b.对于新敷设的补偿导线,或在使用中有问题的补偿导线,均应进行校准。
c.补偿导线的校准方法与热电偶相同。
补偿导线的校准点应不少于3点。
d.在0~100℃范围内补偿导线热电势的误差,不应超过表表3.6.1-2
的规定。
e.补偿导线型号应与热电偶分度号相配。
f.补偿导线敷设时,应穿在金属管或金属软管中,导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其敷设走向应避开较高温度的地方。
当环境温度超过60℃时,应采用耐高温补偿导线。
g.补偿导线端头应有+、-号标志。
h.补偿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和极间绝缘电阻,用250V绝缘表测量,应不低于2MΩ。
i.补偿导线和热电偶连接点处的温度应低于70℃,极性连接应正确。
表表3.6.1-2
热电偶名称
补偿导线
测量端为100℃自由端为0℃时的热电势(mV)
允许误差
(mV)
补偿导线型号
正极
负极
材料
颜色
(1)
材料
颜色
铂铑-铂(S/R)
SC
SR
铜
红
铜镍
合金
(2)
绿
0.645±0.06
±0.06
镍铬-镍硅(K)
KCA
KCB
KX
铜
红
康铜(3)
蓝
4.10±0.15
±0.15
镍铬-镍铜(E)
EX
镍铬-
红
镍铜(4)
棕
6.317±0.30
±0.30
注:
1)补偿导线正负极绝缘表皮的颜色。
2)99.4%Cu,0.6%Ni。
3)60%Cu,40%Ni。
4)56%Cu,44%Ni。
3.6.1.3补偿盒
a.补偿盒外壳应标有热电偶分度号、平衡点温度、供电电压等。
补偿盒内的电阻和接线应完整无缺。
b.补偿盒的校准随主设备大修在实验室进行。
校准点在常用温度范围内选取,应不少于3点(一般在平衡点温度上下选取)。
校准误差不应超过表表3.6.1-3中规定的允许误差。
表表3.6.1-3
型号
配用热电偶
电桥平衡时的温度(℃)
补偿范围(℃)
电源(V)
内阻(Ω)
消耗
外形尺寸(长×宽×高)
(mm)
允许误差(mV)
WBC-01
铂铑10-铂
20
0~50
~220
1
8W
220×113×72
±0.045
WBC-02
镍铬-镍硅
镍铬-镍铝
±0.16
WBC-03
镍铬-考铜
±0.18
WBC-57-LB
铂铑10-铂
20
0~40
4
1
4~60mA
150×115×50
±(0.015-0.0015t)
WBC-57-EU
镍铬-镍硅
(镍铬-镍铝)
±(0.04-0.004t)
WBC-57-EA
镍铬-考铜
±(0.065-0.0065t)
注:
①表中t为偏离20℃的温度绝对值。
②WBC-01、02、03型带有使交流220V变为直流4V的直流稳压装置。
c.补偿盒在运行中应定期作电源电压和补偿误差检查。
对于主要温度表中的补偿盒,应每季度检查一次,误差应不超过±2℃。
d.补偿盒应装在端子箱内。
3.6.1.4端子箱
a.端子箱周围环境温度应不高于50℃。
b.端子箱的位置到各测点的距离应适中,端子箱至最远测点的敷线长度不应大于25m。
c.端子箱应密封,所有进出线应有标志头。
端子箱表面应有编号、名称和用途标志。
3.6.1.5线路电阻
a.显示仪表的外接线路电阻的误差要求为:
对于热电偶测温系统不超过±0.1Ω,对于热电阻不超过±0.05Ω。
b.对于热电偶测温系统,线路电阻包括热电偶电阻、补偿导线电阻、冷端温度补偿电桥等效电阻、连接导线电阻以及外接线路调整电阻。
c.对于测量推力瓦或支持瓦温度的电阻温度计测温系统,线路电阻应包括瓦本体内、外的引线电阻。
d.外接线路调整电阻用锰铜电阻丝双绕制作。
3.6.2测温系统的校准与技术标准
3.6.2.1温度测量系统在大小修后应作系统校准,校准点不少于5点,其中应包括常用点。
3.6.2.2测温系统的综合误差要求如下:
a.对于一般仪表应不大于该测量系统的允许综合误差。
b.对于主蒸汽温度表和再热蒸汽温度表,其常用点的综合误差应不大于允许综合误差的1/2。
3.6.2.3测温系统允许综合误差
a.热电偶配指示仪表的测温系统,其允许综合误差为补偿导线、补偿盒、线路电阻和指示仪表的允许误差的方和根。
b.热电偶配记录仪表的测温系统,其允许综合误差为补偿导线和记录仪表的允许误差的方和根。
c.热电阻配指示仪表(记录仪表)的测温系统,其允许综合误差为线路电阻和指示仪表(记录仪表)的允许误差的方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