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92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资料.docx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

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

(穴)数。

3、改树适地:

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

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

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

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

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

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

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

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

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

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

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

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

就是森林的种类。

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30/26

18、丰年:

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19、歉年:

结实少甚至不结实的年份。

20、生理后熟:

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后的现象。

21、生理前熟:

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前的现象。

22、极性:

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23、再生:

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24、发芽率:

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测种子总数的百分比。

25、绝对发芽率:

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测种子总数减去空粒种子的百分比。

26、安全含水量:

贮藏时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量。

27、平衡含水量:

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吸湿作用和解吸作用处于平衡的水分含量。

28、良种:

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均优良的种子。

29、壮苗:

生根力旺盛、抗性强、移植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的苗木。

30、初植密度:

林分栽植时的密度。

31、收获密度:

林分收获时的密度。

32、伴生树种:

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33、灌木树种:

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灌木树种

34、立地条件类型:

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35、人工造林:

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它无林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营造森林的过程。

36、合理密度:

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群体取得最高效益的林分密度。

37、植苗造林:

也称植树造林或栽植造林,即将苗木栽植在造林地上,使其生长成林的方法。

38、幼林抚育管理:

指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对林分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39、适地适树:

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40、造林:

在无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而形成、

恢复和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是在造林地上进行的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

造林的总称。

41、森林立地:

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42、林分结构:

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43、农林复合经营:

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44、造林成活率:

造林成活率是指造林后单位面积成活株数与造林总株数之比,合格的标准为造林成活率要达85%(含85%)以上。

45、立地质量:

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

或森林立地生产力的高低。

46、修枝:

据树木枝条生长的自然规律,人为修除树木枯枝或活枝,以培养优良树形、增强树势、促进主干或侧枝生长发育的措施。

47、造林调查设计:

在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指导及宏观控制下,对一个基层单位涉及造林工作的各项因子,特别是对宜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造林设计。

48、人工林结构:

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49、生态公益林: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50、天然林资源保护:

狭义地说,天然林保护是保护天然林林分不被破坏,维持其林分的结构与生产力,并使其资源得以发展。

广义地讲,是对天然林与可以恢复天然林的地段进行科学经营,使现有天然林具有更完善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得以提高,使迹地得以天然更新或按适地适树原则建立较好的天然或人工群落。

51、造林技术档案:

是造林施工的历史记录,一般以小班为单位建立。

是掌握情况、积累

资料、总结经验、改进技术和经营工作的可靠依据。

52、树种生态学特性:

指树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适应范围。

53、森林生产力:

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54、速生丰产林:

是指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速生树种造林,通过集约经营,能够取得速生、丰产、优质效果的人工林。

55、人工更新:

在各种森林迹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或林冠下、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恢复森林的过程。

56、插条造林:

是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做插穗,直接插植于造林地的方法。

57、插条造林:

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做插穗进行造林。

58、经济林:

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木本粮油、药材、香料、工业原料、果品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59、主要树种:

栽培目的树种(或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能好),一般为优势树种,林分生

长中后期占据第一林冠层,数量上一般占较大优势。

二、填空题

1、《森林培育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专业性强 、区域性强 的特点。

2、人工林中商品林指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生态公益林指 防护林 、

特用林 。

3、树种选择的原则是经济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 、林学原则、可行性原则 。

4、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 、直径生长越 小 。

5、行状配置有长方形、正方形 、正三角形 、品字形配置四种类型。

6、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有有利(互助、促进) 、有害(竞争、抑制) 两种形

式。

7、混交方法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 、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星状混交等 。

8、四旁地指的是路旁 、村旁 、宅旁 、水旁 。

9、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据林种(经营目的)确定、据树种特性确定、据立地条件确

定、 据经营条件确定 、 据经济条件确定 。

10、水平结构主要由造林密度 、 种植点配置 要素决定。

11、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等级性 。

12、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依据环境条件 、 植被条件 、 林木生长状况

13、树种选择的基础是 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特性 、 林学特性

14、防护林适地适树的一般标准是成活、成林、发挥一定的防护效益、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

15、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在量上通常可用立地指数_和_单位面积蓄积量 来衡量,在

质上要求_成活

,_成林 ,具有一定的效益

和 _具有一定稳定性 。

16、林分结构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 、 垂直结构 、年龄结构 。

17、混交林中种间关系随时间 、 立地 、混交技术等 而发展变化。

18、造林地的清理方法有割除清理 、烧除清理 、堆积清理 、化学清理 。

19、马尾松植苗造林要求根系舒展、深浅适度、敲紧打实、方向正确 。

20、根据造林检查,成活率在41~80% 时进行补植造林,成活率不足 40% 时

重造。

21、幼林松土除草的注意事项是三不伤 、 二净 、一培土 。

22、森林立地的物理环境因子是气候 、 地形 、 土壤 、 水文

23、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研究比较成熟的专著是1989年詹昭宁为首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

和1990年张万儒和蒋有绪为首《中国森林立地》。

24、用材林树种选择要具有的性质是速生、丰产、优质。

25、人工林建设的程序是项目的确立、方案决策、总体规划设计、年度施工设计和

工程管理。

26、造林地的立地因子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 和 人为因子

27、在山地容易施工,保持水土效果好的配置方式是 品字形配置 。

28、裸根苗的栽植方法有穴植法 、小坑靠壁栽植 、 缝植法 。

29、林业两大体系指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 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30、森林立地划分的方法有按主导环境因子分级组合、按生活因子分级组合、 用立地

指数代替立地类型 、 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 。

31、我国《森林法》将森林划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五

大林种。

32、造林技术措施有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结构、细致整地、认真种植、抚育保

护六项技术措施。

33、林业区划的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 。

34、《森林立地分类》标准划分立地类型时,通常将其分为立地区域、立地区、立地

亚区、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立地条件类型 六级。

35、造林地类型有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和已局部

更新的迹地、低价值幼林地、林冠下造林地及疏林地 四大类。

36、杉木植苗造林要求穴大根舒、深浅适度 、根土密接、不反山 。

37、适地适树的途径有 选树适地、选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

38、混交林的类型有 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

灌木树种混交和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四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