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汇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汇复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汇复习
jiuxi2013—2014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
(参考:
各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提示:
*期末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
2分×15=30分
二、多项选择:
3分×5=15分
三、简答题:
7分×2=14分
四、计算题:
14分×1=14分
五、材料分析题:
12分×1=12分
六、论述题:
15分×1=15分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A.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共产主义社会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D)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
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C)
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C时间是不可逆的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
7.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B.实物性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
1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B主观性C物质性D存在性
11.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C)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1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5.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A正确反映B歪曲反映C主观反映D虚幻反映
1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1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B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D)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19.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C)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20.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D)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21“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C)
A肯定与否定B斗争与同一C联系与发展D量变与质变
22.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3.“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B)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24.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25.“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
A.朴素唯物论B.朴素辩证法C.形而上学D.唯心论
26.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B)
A.物生有两B.白马非马C.自相矛盾D.我思故我在
27.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28.“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A)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B.本质与现象C.原因与结果D.可能与现实
2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A)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3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D.激变论的观点
31.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A)
A.必然性B.偶然性C.可能性D.现实性
32.“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D)院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3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c)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4.王夫之: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是(B)院
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
35.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36.“画饼不能充饥”说明(D)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37.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38.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D)院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9."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40.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件事说明(B)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4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4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第一次飞跃)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第二次飞跃)
45.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46.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47.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
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
48.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4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0.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5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
52.“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54.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
A血缘关系B法律关系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
55.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D)
A自然规律B人的主观意志C阶级斗争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6.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57.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C)
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
5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A)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辩证法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决定论观点
59.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D)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60.“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D)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
6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6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D)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D.坚持历史分析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63.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C)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B.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
C.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D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64.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C)
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计划经济D.产品经济
65.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
A.价格机制 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 D.利率机制
6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
A.社会分工B.货币的使用C.机器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67.价值的本质是(B)
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
6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D)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69.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B)
A.商品二因素B.劳动二重性C.价值规律理论D.剩余价值理论
70.以私有制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71.在“1只羊=2把斧子”中,2把斧子处在于(C)
A相对价值形式B绝对价值形式C等价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
7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等于价值
7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B)
A.商品二因素B.劳动二重性C.价值规律理论D.剩余价值理论
7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5.与资本积聚不同,资本集中(A)
A.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B.并未改变个别资本的价值
C.使整个社会的资本增大D.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
76.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77.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采取的组织形式是(A)
A.分权制衡形式B.股份制形式C.“参与制”形式D.垂直形式
78.垄断的形成是(A)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7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C)
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
80.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B)
A.规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C.掌握国家政权;D.避免两败俱伤
8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D)
A.国有企业的存在;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8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表明(D)
A.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产力;B.社会主义制度很快就要建立;
C.私有制已经被公有制所代替;D.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
8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84.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85.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C)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在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86.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D)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B.社会主义从革命到建设的飞跃
C.社会主义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8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剖析()中阐发展望未来社会的(B)
A.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B.资本主义的矛盾中C.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中D.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中
88.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不复存在的原因是(D)
A.人们的向往B.帝国主义的侵略结束C.生产力的发展D.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消灭
89.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D)
A.谋生手段B.教育的必备C.生活的爱好D.生活的第一需要
90.“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A.是矛盾的B.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ACD)
A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物生有两。
“道生一,一生二,……”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ABC)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D本原与派生的关系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ABC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
4.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ABD)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C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D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5.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ACD)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ABCD)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D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7.实践的基本特征有(ACD)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主观任意性C实践的自觉能动性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8.一切唯物论都主张(ABC)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世界是可知的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D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
9.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D)
A上升性B循环性C重复性D曲折性
10.人不可貌相,因为“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说明(BCD)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同一的B现象是个别,本质是总和
C感官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D现象是外在易逝多变的,本质是内在相对稳定的
1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增强综合国力。
其哲学依据是(ABCD)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2.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ABD)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3.马克思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说明(ACD)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
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4.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BCD)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BDE)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6.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BD)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
1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BC)
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18.相对真理是指(AB)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包含谬误
1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C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
2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ABCD)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ABCD)
A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B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C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D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22.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说明(ABCD)
A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
C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D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
23.阶级生产的直接原因是(C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24.对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正确表述是(ABC)
A社会革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