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9152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克思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克思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重点.docx

《马克思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重点.docx

马克思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2012-2013-1)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

剩余价值学说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p21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范畴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联系及联系的普遍性:

p40

联系: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不能够独立的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相互的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意联系网上的一个结,并通过这个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

p54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客观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3、矛盾的含义:

p43

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p46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

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

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7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式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师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戏曲,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实践的要素:

主体、客体、中介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p63-p68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p68-p69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真理及其客观性:

p72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因为:

第一,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5、生产力的构成:

p100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6、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p144

(1)商品的二因素的内涵:

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的内涵

具体劳动:

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p152-p153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喝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7、劳动

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p158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公式,小心计算题p159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

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p159-p160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两者的区别归纳起来有: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固定资本价值是分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价值则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②周转时间不同。

固定资本周转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

  ③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固定资本是一次性预付,多次收回,回收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性预付,一次性收回,回收期短。

  ④物质更新方法不同。

固定资本在发挥作用的期限内,不需要不断购买或更新;而流动资本,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在实物形式上不断更新。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职能形:

p165

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包括单个资本(又叫个别资本,指投入一个企业的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动。

(2)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4)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

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p166

社会资本的周转或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它包括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两个方面。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以补偿社会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是部门之间竞争形成的.是指社会各部门利润率的一种平均化趋势.其公式是:

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利润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是指按照平均利润率而获得的利润.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9、垄断:

p183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金融资本:

p184

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在国内的统治:

p185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本家集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

p188

国家调节经济

垄断价格:

p186

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

金融资本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p190

首先,国内出现大量的过剩资本,需要向国外输出,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德过程:

(p207-p210这一部分课本大标题再加上解释看看也应就行)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1.从世界范围来分析——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自的发展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如东欧变化、苏联解体。

然而,历史是在变化中发展,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分析——任何社会的交替都是长期的和曲折的。

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每一次改革,都经历过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斗争。

如同任何社会的交替过程一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这期间出现曲折和反复、潮涨和潮落是必然的。

3.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来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这是因为:

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必须通过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还拥有较强的实力;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死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4.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来分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制度目前还处在幼年时期。

尽管它的力量还不那么强大,尽管在前进中有困难,在发展中有曲折,甚至出现局部倒退和反复,但是作为新生的、向上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0、无产阶级革命形式:

暴力革命和和平改革

社会主义民主:

p226

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

p236

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p242-243:

1、工人运动的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246

民主集中制

无产阶级的政党领导的内容:

p248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①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针和政治路线的领导;②思想领导,即党通过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③组织领导,主要通过推荐党的优秀人才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来实现的

人类解放的含义

全人类彻底解放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

一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三是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三个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状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状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二、基本理论

1、实践以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P39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论述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在我国为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P45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P75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祥解:

真理是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的认识,即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则是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

在认识过程中,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而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

但是,在这一狭窄领域之外,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两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真理和谬误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两者互相转化的情形和条件复杂多样,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混淆真理和谬误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也反对把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凝固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真理,但是把握真理是一个反复实践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谬误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消极的。

在正确地总结经验的条件下,谬误往往是走向真理的先导。

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人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是不断地纠正谬误和把握真理的过程。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P97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及其辩证关系可以简单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分析: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越密切、越复杂,就越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越需要道德规范来制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商品买卖、货币流通、合同的签订等经济活动,无不体检信用关系,由这种信用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道德规范,只能是“诚实守信”。

诚信观念越普及,我们的市场经济就越发达;欺诈一旦横行无阻,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遭殃。

因此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极端正确的。

6、什么是雷峰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的意义?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雷锋一心向着党,他把党比作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党和人民的,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复杂的情况,都“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为了党,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这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名言。

这种强烈的阶级情感,正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雷锋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

他坚持理想与现实相一致,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政治上要求严格,自觉经受思想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的战士。

共产主义风格  雷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在他看来,“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关系一样。

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

同样的,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

”正因为如此,雷锋时时处处都以党、人民和祖国的利益为重,把帮助别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人生核心)。

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人生观最光彩夺目的就是,他正确地解决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他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信条,“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

”在这样的人生观指导下,雷锋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干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用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生奉献的誓言。

雷锋精神,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从思想来看,雷锋精神既是马列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雷峰精神”是否过时?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在这里我们说的是雷锋精神,不是说的雷锋做的某一件事,说的那一句话,当年的“雷峰日记”,由于他处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今天来看有的必然过时,但雷锋精神是没有过时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历来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劳模,标兵,千千万万的自愿者……就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在新的形势下,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建设小康社会,越要用雷锋精神来支撑,因为雷锋精神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财富。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